1、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初到漢時不為劉邦重用,于是逃走,謀士蕭何追回了韓信,并舉薦給劉邦為將軍。韓信采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攻下三秦,占據(jù)關中,后協(xié)助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劉邦稱帝之后,以韓信謀反為由將他降為淮陰侯,后蕭何與呂后設計將韓信處死。
2、投筆從戎
東漢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外交家班超,年輕時為官府抄書,曾經(jīng)投筆慨嘆:“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于是投身軍旅,40歲出使西域,71歲回洛陽,31年中平定西域,西域鄯善、于闐、龜茲等50余國再度隸屬于東漢統(tǒng)治。
3、三顧茅廬
袁紹于官渡之戰(zhàn)敗北后,劉備投靠劉表,屯駐新野。公元207年,劉備三訪隆中,求得諸葛亮出山輔佐,并按照諸葛亮《隆中對》所言“東聯(lián)孫吳 ,西據(jù)荊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業(yè)。
4、三國鼎立
公元220年一月,曹操在洛陽病逝,十月,其子曹丕稱帝,改國號為魏,漢獻帝退位,東漢,史稱蜀漢。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國號吳,遷都建業(yè),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5、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公元260年,因司馬昭權勢日重,危及曹氏帝位,曹丕之孫曹髦言“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率殿中衛(wèi)士、僮仆討伐司馬昭,在司馬昭心腹賈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濟所弒,年僅20歲。曹髦死后,司馬昭立曹奐為帝,即魏元帝,自己獨攬大權。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稱帝,建立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