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芳平
摘 要 結合初中語文課改實踐,信息技術尤其是多媒體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充分、巧妙運用,對初中生的語文學習起到興趣激發(fā)、視野拓展與語感培養(yǎng)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 信息技術;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班班通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21-0102-02
在初中語文教改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起來[1],是優(yōu)化整合各種資源、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方式。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對初中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運用、運用方式與運用效果等,結合語文教改、中考改革與學生語用能力培養(yǎng)的實際,展開構建高效語文課堂的研究。
1 運用信息技術構建高效初中語文課堂的實踐類型
內容拓展 運用信息技術拓展教材內容是當前最普遍且最高效的做法之一。根據教學實際,拓展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運用多媒體課件去拓展相關語言知識,包括相同或不同的語言、語法、題材與體裁等,在異同的比較中去發(fā)現其中存在的語言規(guī)律,為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探索、品味文章優(yōu)美的語言”與突破教學重難點[2],創(chuàng)設相對便捷與直觀的條件。
二是運用多媒體拓展關于作者與文中人物的內容。由于課文篇幅限制,對文章的作者以及文中的人物等介紹較少,對學生的學習和背景了解造成困難的情況下,教師運用多媒體或班班通等教學設施去補充說明,具有較為積極的作用。
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更多的魯迅先生的作品,以及對魯迅人物及其活動的介紹等。同時,教師也可以展播一些影視資料等,讓學生去直觀地了解魯迅少年兒童時代中國的歷史背景。這種拓展方式,相對于教師口述或往黑板上的書寫,更具有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魅力。
內容拓展實踐,信息技術的運用主要是以編輯、排版、字體選擇、字號選擇與背景圖片運用等為基本活動,以相對具有整體美觀的版面,盡可能地引發(fā)學生觀看或閱讀信息技術屏幕的興趣,以課件制作技術為主。
情境創(chuàng)設 運用信息技術設施,為學生展示“文本、音響、圖片、影視、動畫”等綜合性語文資源[3],是開發(fā)語文課堂教學新活力的有效手段。結合當前教室內裝備聯網計算機及其多媒體等設施的實際,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U盤或直接運用白板技術去調取網絡教學資源等,把課文文本中相對抽象的形象,以相對接近的音頻、視頻與圖片等形式,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更為直觀的學習情境,在激活學生思考和想象能力的基礎上,為他們創(chuàng)設更具有真實性的學習情境。
如在教學《春酒》時,教師運用教室的信息技術設施,或播放《故鄉(xiāng)的那枚棗子》的配樂朗誦,或播放《故鄉(xiāng)的云》歌曲,首先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具有共鳴性的情感氛圍,讓他們在音樂及其意象內涵的引導下,進入課文文本的情境中,去真切地感悟作者家鄉(xiāng)的景美、情美與風俗美。
情境創(chuàng)設是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最多且最高效的實踐。其中,音樂、記錄視頻與影視片段資料的運用,是最常見的情境創(chuàng)設素材,能直接地啟發(fā)學生從類似現象或資料切入,結合個人的成長經歷去深入地感悟、思考與想象文本自身的語言和文學的美。
2 運用信息技術構建高效初中語文課堂的方法思考
教學課件運用 運用教學課件教學是教育教學信息化的典型體現之一。尤其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課件自身還能插入各種圖片、音頻與視頻,能在固定的課堂教學時限內,去無限地擴充知識量與訓練量,把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與學生訓練有效地結合起來。
如在教學《范進中舉》時,教師顯然可以把一些古代中狀元或科舉考試的影視視頻作為導入資料,讓學生在對科舉考試有著初步了解的基礎上,進而按照課文的基本線索去逐步深入開展文章的學習。針對具體課件的制作,教師可以按照中舉前、中舉后的基本線索,去把文本中的各種人物表現展現出來,在鮮明的對比中讓學生去體驗和感悟文中的語言特點、修辭手法,進而去深刻地理解科舉制度及其“吃人”之處。在課件的實際制作和教學運用中,教師可以按照中舉前和中舉后的文本描述,同步地插播各種影視資料的表現,如中舉前的寒窗苦讀,中舉后的一步登天等視頻資料,讓學生產生更加直觀的了解,以便于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和分析。
內容插入運用 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及其數量,是高效課堂構建的基本要求之一。在適當的環(huán)節(jié)插入適當的內容,是提高教學績效的有效路徑之一,有兩種方式。
一是導入性內容,主要是指各個環(huán)節(jié)具有過渡性的內容,既有整堂課的導入內容,也有在新授學習環(huán)節(jié)中的銜接性導入內容。如在教學《秋天》時,在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與少女思戀圖的環(huán)節(jié)之間,教師可以按照文本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或季節(jié)性關系等,插入適當的圖片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段落或環(huán)節(jié),如插入漁歌音樂導入“霜晨歸漁”內容的學習中。
二是介紹性內容,以文字、圖片以及文字與圖片的結合為主,如展示作者畫像或照片、描述文中人物的漫畫圖像、文本故事背景性的圖片等,讓學生對文本中各種潛在性的信息具有更加精細和全面的了解。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既可以展示已經查找好的各種圖片或漫畫,也可以直接聯網即時查找,只要有利于快捷地展現教學需要,各種信息都可以可。
疑難啟發(fā)運用 針對語文教學中的疑難點,學生由于各種限制造成學習困難、理解困難與運用不當甚至錯誤等,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展現不同信息,啟發(fā)學生開展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的思考,積極地探索解決疑難的辦法,搜集解決疑難的知識等,幫助學生去開展更具有自主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學習。啟發(fā)方式有以下兩種。
一是類似性啟發(fā)。針對學習中出現的疑難點,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設施展示類似的知識或語言現象等,啟發(fā)學生能準確地理解知識、知識之間的關系,以及體驗語言文學的魅力。
二是補充性啟發(fā)。即在教材文本內容相對抽象或集中的情況下,教師通過補充背景知識、人物關系知識、自然科學知識與歷史人文知識等,以幫助學生站在更寬廣的知識視野上,去全面、精準地理解文本及其主題意義。
3 結語
以多媒體、班班通與白板技術為主要載體的教育教學信息技術,隨著教育的投入增加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了全面開花。語文學科作為各個學段的主要學科,其信息技術運用的頻率高低和質量直接關系教育現代化的水平。廣大語文教師需要結合新教改、課改與中考制度的改革,積極地探索信息技術對初中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驅動作用,為構建高效語文課堂做出創(chuàng)新探索。
參考文獻
[1]陳國清.信息技術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3(7):20-22.
[2]陳君明.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改的運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3):20.
[3]葛恪.探索運用多媒體優(yōu)化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方法[J].陜西教育,2014(6):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