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資源籌措與配置在教育發(fā)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教育資源籌措與配置主體的理論視角,總結世界上主要開放大學建設模式及特點,研究梳理世界主要國家配置開放大學資源的經驗與規(guī)律,并結合實際,針對性地提出對中國開放大學建設的啟示。
關鍵詞:開放大學;教育資源籌措與配置;建設模式;啟示
自1971年英國開放大學正式成立后,開放大學建設便在世界范圍內展開。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已有100多所開放大學,分布在世界各大洲,并呈現(xiàn)出不同類型與建設模式。目前,國內外學者多從國別、設置數量、辦學規(guī)模、行政歸屬等角度對開放大學進行分類[1][2],但從教育資源,特別是高等教育資源的籌措與配置角度來進行研究的還很少。
教育資源籌措與配置在教育發(fā)展中具有基礎性和導向性作用,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是實現(xiàn)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的重要手段,是化解教育資源供給的有限性與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矛盾的現(xiàn)實需要。從教育資源籌措與配置角度來研究開放大學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教育資源籌措與配置的不同主體出發(fā),對世界開放大學建設模式進行分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對中國開放大學建設的建議,以期為我國的開放大學建設與決策提供參考。
一、教育資源籌措與配置主體理論
(一)教育資源籌措
教育資源籌措旨在有效引導社會資源向教育領域的優(yōu)化配置。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教育資源籌措的主體是教育利益相關者中基于各種原因籌措教育資源的個體或者組織,教育資源籌措的客體是教育資源。教育資源籌措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從社會總資源中籌措應用于教育領域的資源,是由外而內的資源籌措;二是各級各類教育組織從整體教育資源中籌措到用于自身的資源,是教育內部的資源籌措。經濟發(fā)展水平、教育發(fā)展需求、政府政策與歷史文化等都是影響教育資源籌措的因素。政府和學校是教育資源籌措的關鍵主體,教育經費籌措是教育資源籌措的重點,不同主體籌措教育資源的方式不同。政府籌措教育資源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即爭取財政性教育經費和收取教育稅費。學?;I措教育資源的方式包括爭取財政撥款、收取學費、接受社會捐助、經營附屬企業(yè)、貸款等。
(二)教育資源配置
教育資源配置是指以一定方式將有限的教育資源分配到國民教育各個組成部分(包括各級各類教育、各地區(qū)和各學校)中去,保證教育正常運行以及教育資源得到最充分、最有效的配置和使用。
尋求教育資源配置的主體即回答誰來配置教育資源的問題。教育資源配置主體是教育資源配置系統(tǒng)中的核心要素,是唯一的能動性要素。教育資源配置主體主要包括宏觀的政府主體和微觀的市場(學校)主體。在我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下,特別是在市場參與機制不夠健全、公立學校辦學自主權相對較弱的現(xiàn)實情況下,政府成為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教育資源配置的最重要主體。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建立和深入發(fā)展,市場(學校)在整個教育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和地位將越來越重要。
(三)開放大學資源籌措與配置
以遠程開放教育為主要教學形式的開放大學發(fā)揮的作用愈加明顯。一是借助信息技術等手段使高等教育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極大地擴大了受益群體范圍,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接受高質量的高等教育的需求;二是促進了優(yōu)質高等教育資源的二次配置與優(yōu)化,使之更為合理地流動、分配,在增加高等教育總投入的同時大大降低了投入成本;三是促進了教育民主化進程和全民終身學習理念的傳播。開放大學體現(xiàn)了高等教育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在實現(xiàn)高等教育大眾化、推進教育公平方面的重要作用愈來愈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于是,各國紛紛加大了對開放大學建設的投入與支持力度,并將其作為遠程開放教育資源籌措與配置的主體。
二、世界主要開放大學的建設方式
(一)籌措與配置主體為中央政府模式
由于遠程開放教育的特殊性、跨地域性,為保障教育質量,優(yōu)化教育資源配置,節(jié)約經費,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多數國家由中央政府擔當籌措與配置主體,設立國家開放大學,推進遠程開放教育,如英國開放大學、印度英迪拉·甘地國立開放大學、南非大學、日本放送大學、韓國國立開放大學等。
中央政府設立的開放大學由國家創(chuàng)辦和撥款。國家一般只建設一所國家開放大學。國家開放大學具有獨立法人資格,面向全國范圍自主辦學,“體現(xiàn)著國家教育政策的導向和國家意志。國家開放大學的運行突出公益事業(yè)的基本特征和社會公共服務的基本功能。各國政府將建立國家開放大學視為推進教育民主和教育公平的具體措施,作為促進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實現(xiàn)終身學習目標的重要手段”[3]。國家開放大學一般實行垂直管理體制,設有總部、多個地區(qū)分部(分院、分校)、若干學習中心。
(二)籌措與配置主體為地方政府模式
一些國家和地區(qū)以地方政府為籌措與配置主體,設立一所或若干所地方開放大學。例如,印度共有13所由各邦設立的開放大學,還有加拿大的阿薩巴斯卡大學(Athabasca University)、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 of Catalonia)等。
地方開放大學主要由地方政府設立、撥款,一般擁有獨立法人地位,在地方政府所轄范圍內自主辦學,為當地社會經濟發(fā)展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服務。在既有國家開放大學又有地方開放大學的國家,國家開放大學與地方開放大學之間有著不同程度的合作與聯(lián)系。在印度,由中央政府授權的英迪拉·甘地國立開放大學同時作為一個全國遠程教育領導機構,協(xié)調和監(jiān)督全國其他的開放學習與遠程教育機構,并負責全國的開放與遠程學習系統(tǒng)的基礎建設,以及制定遠程教育標準。印度的邦立開放大學接受國立開放大學的指導和協(xié)調。
(三)籌措與配置主體為學校(市場)模式
以學校(市場)為籌措與配置主體設立開放大學的情況主要有兩種:一是出現(xiàn)在特別發(fā)達的國家,如美國鳳凰城大學(University of Phoenix);二是出現(xiàn)在新興發(fā)展中國家或經濟社會較為發(fā)達的發(fā)展中國家,如馬來西亞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 of Malaysia)、馬來西亞宏愿開放大學(Wawasan Open University)等。
美國的高等教育十分發(fā)達,早已實現(xiàn)高等教育大眾化,其大學結構以州立大學(公立)和私立大學為主,許多知名大學都是私立大學。一方面,從資源配置角度看,成立國家層面的開放大學的可能性更小,“大學眾多,體系開放,機會充足,許多大學都有招收成人學生和進行函授教育的傳統(tǒng),因此沒有必要單獨成立一所廣播電視大學來滿足社會需求”[4];另一方面,美國社會(特別是各行業(yè)從業(yè)人員)對遠程教育的需求非常旺盛,再加上信息技術和商業(yè)的高度發(fā)達,很多商家將在線教育視為新的商業(yè)機會,私立開放大學便應運而生。成立于1976年的美國鳳凰城大學便是私立開放大學,該大學已通過高等學習委員會(Higher Learning Commission,HLC)認證,辦學目標定位于“在職成年人(白領)繼續(xù)學歷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非學歷證書教育或更低層次的繼續(xù)教育,主要目標是滿足在職成年人獨特的受教育需求以及雇主對雇員的需求。鳳凰城大學的學生從注冊入學、繳納學費、購買資料,到教學研討、完成作業(yè)、參加考試、畢業(yè)典禮等,所有環(huán)節(jié)都在網上完成,其管理與運行完全基于網絡。
作為“亞洲四小虎”之一,馬來西亞已成為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興工業(yè)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該國的旅游業(yè)、服務業(yè)十分發(fā)達。為推進高等教育發(fā)展,馬來西亞政府于1997 年通過了《私立教育法》,并成立了私立教育及國家學術鑒定局(Malaysias Private Education and National Academic Testing Bureau),對私立教育機構的課程設置、學費以及師資水平進行監(jiān)督和調控,為私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提供政策與法律保障。目前,馬來西亞有10 所高等公立大學,4 所外國大學分校,652 所私立學院。馬來西亞的私立教育機構每年招收的學生有數十萬名。馬來西亞的私立開放大學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建立起來。馬來西亞的開放大學以較為低廉的學習費用,靈活的辦學方式、入學方式、學習方式、學習時間與學習空間,優(yōu)質的課程與學習資源,以及靈活高效的學習管理與支持服務,踐行并彰顯了開放的辦學理念,很好地滿足了社會公眾特別是在職人員的職業(yè)發(fā)展、學歷與技能提升的需求。
(四)籌措與配置主體為多國政府或國際組織模式
當今世界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逐步加深,遠程開放教育早已跨越了國界和單所開發(fā)大學的限制,當一所開放大學或一國政府在本國范圍內無法有效配置遠程教育資源,或是高等教育資源短缺成為某一區(qū)域或多個國家共同面臨的問題時,以多國政府或國際組織為配置主體、合作建立開放大學聯(lián)盟的開放大學建設模式便應運而生,如阿拉伯開放大學(Arab Open University)、非洲虛擬大學(African Virtual University)、澳大利亞開放大學聯(lián)盟(Open Universities Australia)等。
在聯(lián)合國的支持下,阿拉伯開放大學由阿拉伯海灣國家發(fā)展項目(Arab Gulf Development Programme)負責人沙特塔拉勒王子(HRH Prince Talal Bin Abdulaziz)創(chuàng)建,15個阿拉伯國家參與,辦學宗旨是將高等教育送入阿拉伯人的家庭,滿足阿拉伯人對高等教育的需求。
創(chuàng)建于1993年的澳大利亞開放大學聯(lián)盟,由澳大利亞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versity)等7所頂尖大學組成,匯集了澳大利亞最優(yōu)質的高等教育資源,為在職人員提供學歷與證書教育。
非洲虛擬大學作為由世界銀行資助的一項教育援助工程始創(chuàng)于1997年,參與國包括埃塞俄比亞、加納、肯尼亞、坦桑尼亞、烏干達和津巴布韋。目前,非洲虛擬大學下設的學習中心已遍布近30個非洲國家,培養(yǎng)了超過4.3萬名學生。
開放大學聯(lián)盟的出現(xiàn),打破了單一學校、國家及地域的限制,打通了高校、國家(政府)、國際教育機構與國際組織、私人商業(yè)機構進行合作的通道,在更高的層次、更廣闊的范圍內實現(xiàn)了開放教育資源的籌措與配置,體現(xiàn)了開放大學的辦學理念,已成為開放大學建設的一種新的趨勢。
三、開放大學資源配置的國際經驗
(一)多種因素推動開放大學建設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資源與供給的稀缺性和不平衡性,國家、社會組織、家庭和個人對高等教育、終身學習需求的無限性與持續(xù)性,信息技術與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fā)展,各種配置主體參與開放大學資源配置的積極性與有效性,是推動世界開放大學建設發(fā)展的主要因素。
(二)政府在開放大學資源籌措與配置中居于主導作用
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在開放大學資源籌措與配置中具有主導作用。即便在開放大學資源籌措與配置的主體是學校(市場)的國家,政府依然可以利用立法、撥款、認證、評估、質量監(jiān)控等手段來主導開放大學的發(fā)展。
(三)呈現(xiàn)資源籌措多主體、資源配置多元融合的趨勢
一方面,開放大學資源籌措主體多元,國際組織、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等院校、企業(yè)、個人等紛紛參與,極大地豐富了開放大學資源籌措的方式,滿足了開放大學自身發(fā)展建設的需要;另一方面,開放大學資源配置主體呈現(xiàn)多元融合趨勢,普通高校與開放大學之間、國家開放大學與地方開放大學之間、各國開放大學之間、開放大學聯(lián)盟之間的各種形式、不同程度的競爭、合作與交流日趨緊密,不斷提升開放大學發(fā)展建設水平與教育教學水平。
四、對我國開放大學建設的啟示
在我國,開放大學尚屬新生事物。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辦好開放大學”的宏偉方針,到2010年“探索開放大學建設模式”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5],再到2012年底教育部陸續(xù)批準成立國家開放大學及5所地方開放大學(北京、上海、江蘇、云南、廣東),我國的開放大學的理論研究與建設實踐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然而,這一領域也存在諸多爭議與分歧。世界主要國家在開放大學資源籌措與配置上的經驗與做法,能夠為我們提供些許啟示。
(一)完善頂層設計、統(tǒng)籌規(guī)劃、明確目標與責任主體是開放大學資源合理配置的前提
國家層面的教育行政部門需要對整個高等教育和遠程教育資源籌措與配置進行通盤考慮,并在此基礎上結合開放大學建設試點的實際情況,進一步修正和完善開放大學建設的頂層設計,統(tǒng)籌規(guī)劃開放大學建設,明確國家的政策導向與政府責任、開放大學資源籌措與配置方不同主體之間的責權利、開放大學建設目標等。
同時,加快有關終身學習、開放大學建設的立法進程,為開放大學的資源配置、資金與投入、質量保障、認證評估等提供法律保障,引導開放大學之間、開放大學與其他遠程教育機構之間理性競爭、積極合作,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
(二)豐富開放大學資源配置主體,優(yōu)化組合開放大學資源
在發(fā)揮政府對開放大學資源籌措與配置中主體作用的同時,還要發(fā)揮市場的力量,吸引不同主體參與開放大學的資源籌措與配置,構建多元化的開放大學資源籌措方式,并使各種主體之間協(xié)調一致,實現(xiàn)最優(yōu)化配置。同時,為開放大學的建設與發(fā)展營造寬松的環(huán)境,并為遠程開放教育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三)開放大學自身應發(fā)揮主動性
開放大學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具有很強的自我發(fā)展能力和對環(huán)境的能動性,是具有自我管理和自我調整的“能動的自組織”[6],需要主動適應國家、社會和學習者要求進行自我變革與調整。為此,開放大學要發(fā)揮自身主動性,積極推動“建立一種既能發(fā)揮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又能保證教學與管理一體化運行的創(chuàng)新性管理體制”[7],并與行業(yè)企業(yè)、高校、廣播電視大學系統(tǒng)等開展廣泛合作,建立基于資源整合與多贏的合作機制,促進優(yōu)質資源的共建共享。
國家開放大學是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主要面向成人開展遠程開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學校。同時,國家開放大學又是由總部、分部、地方學院、學習中心、若干支持聯(lián)盟以及與聯(lián)盟成員合作建設的行業(yè)學院、企業(yè)學院組成的立體覆蓋全國城鄉(xiāng)的辦學體系[8]。國家開放大學的雙重屬性以及自身與社會的緊密聯(lián)系,決定了國家開放大學要在以國家為支持主體的前提下,積極發(fā)揮自身能動性,多方籌措與配置資源。目前,國家開放大學正在探索實行總部和分部兩級管理、分部統(tǒng)籌為主的內部管理體制(即多元制的垂直管理),以及“統(tǒng)一戰(zhàn)略、共同平臺、資源共享、相對獨立、錯位發(fā)展、各具特色”的運行機制。建立大學支持聯(lián)盟、行業(yè)支持聯(lián)盟、企業(yè)支持聯(lián)盟和城市支持聯(lián)盟,探索所有參與建設者“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贏”之路,便是一種有效的、積極的嘗試。
(四)發(fā)揮國家開放大學的龍頭作用
我國開放大學是在廣播電視大學的基礎上創(chuàng)辦的,要想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開放大學建設發(fā)展模式,須立足基本國情和廣播電視大學的實踐。中國廣播電視大學系統(tǒng)30多年的發(fā)展實踐證明,解決廣播電視大學系統(tǒng)發(fā)展與轉型的核心與關鍵在于集中精力辦好國家開放大學。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應以更加開放的理念和更加靈活的政策,進一步加大對國家開放大學建設的支持力度,落實生均經費撥款制度,并在重大專項建設上予以經費支持;堅持和強化國家開放大學以“塊”“條”“點”為特色的辦學組織體系建設,實現(xiàn)立體覆蓋全國城鄉(xiāng),促進優(yōu)質教育資源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的目標,把大學辦在社會中,從而更好地為國家的發(fā)展戰(zhàn)略服務。
參考文獻:
[1]丹尼爾.巨型大學與知識媒體——高等教育的技術戰(zhàn)略[M].丁興富,譯.上海:上海高教電子音像出版社,2008:31-32.
[2][3]李亞婉.世界開放大學的現(xiàn)狀分析與趨向研究[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1:15-24,25.
[4]徐輝.我們希望建設什么樣的國家開放大學?[DB/OL].http://mt.sohu.com/20150111/n407699034.shtml,2015-01-11.
[5]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國辦發(fā)〔2010〕48號)[EB/OL].http://www.gov.cn/zwgk/2011-01/12/content_ 1783332.htm,2011-01-12.
[6]姚文建.自組織理論下的國家開放大學辦學體系建設探索[J].中國遠程教育,2013(5):28-33.
[7]任為民.建設開放大學的幾點思考[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0(3):3-9.
[8]國家開放大學.國家開放大學建設方案[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2:43-46.
編輯 許方舟 校對 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