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珍1914年出生在現(xiàn)今的宿豫區(qū)曹集鄉(xiāng)小嶺村,1933年嫁到現(xiàn)今的宿豫區(qū)順河街道辦陸河居委會南二組。丈夫李有才平時靠賣咸菜為生,1944年春和老鄉(xiāng)趙紹同父親一起趕往南京,隨后便與家人失去聯(lián)系。此時家中4個子女中,最大的10歲,最小的才剛剛扶著桌子走路。
就在那兵荒馬亂年代,馬文珍帶著孩子艱難度日,每天盼望著丈夫能夠早日回家。隨著時間推移,馬文珍久盼不到丈夫歸來,以為丈夫出了意外。直至20年后才知父親1944年去了臺灣,后在臺灣成家立業(yè)。1988年,李有才回老家探親??吹介焺e40多年的丈夫,馬文珍心緒難平。李有才在臺灣再婚后妻子因病去世,他與兒子相依為命,同樣艱難度日。此次回鄉(xiāng)沒有帶來積蓄很是內(nèi)疚,可馬文珍沒有絲毫責(zé)備怪罪,還留他在老家安度晚年,直至6年后去世。馬文珍雖是一名農(nóng)家婦女,如此寬闊胸懷令鄉(xiāng)親們肅然起敬。
“解放后,我們家人口多,沒有勞力,為了能讓我們吃飽肚子,母親唯有拼命勞動?!崩钤貞洠蠼憧吹侥赣H操勞過度,只念了幾年書便回家務(wù)農(nóng),幫助母親減輕負(fù)擔(dān),直至26歲才出嫁。李垣不想念書卻遭到母親的嚴(yán)厲批評,他和兩個妹妹都接受了很好的教育,這令他們心中一輩子充滿感激。
在上世紀(jì)大集體年代,百歲老人馬文珍為掙工分,再苦再累的活爭著干。承包到戶后,看到母親年齡大了,李垣讓母親在家中做飯,不想讓她再受苦。然而那時雖是七八十歲,可老人依舊到田地里割小麥、水稻,一點不比年輕人慢。隨著子女逐漸長大,馬文珍并沒有清閑。為兒女張羅婚事,改善家庭居住條件,這令老人并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停歇。即便是到了八九十歲,勤勞了一輩子的老人,依舊要將家前屋后的小園地弄得綠意盎然。讓馬文珍欣慰的是,兒女們也都很爭氣,家家生活過得很滋潤。
大女兒李志蘭說:“俺媽這輩子沒有生過大病,也沒有住過醫(yī)院。在我記憶里,最多就是有點頭疼發(fā)熱小毛病。像她這樣受過那么多苦,卻沒有生過一次大病,真的太少有了。”
“俺媽現(xiàn)在之所以身體這么好,主要是老人能吃能睡。每天中午鐵打不動要午睡,晚上看電視到9點多休息,清晨5點多就起床了。每天食量也不錯,不僅喜歡吃蔬菜,也喜歡吃肉,而且要求少鹽。每頓不僅能吃一小碗飯,還要吃一個肉丸子,或者紅燒肉,反正天天不缺肉?!碧崞鹄先碎L壽的秘訣,李垣總結(jié)道。
現(xiàn)如今,百歲老人馬文珍雖已是101歲高齡,可看著面相和80多歲女兒差不多。老人五世同堂,盡享天倫之樂?!凹矣幸焕?,堪稱一寶。作為兒女,我們會盡心照顧,希望她能再活20年!”李垣笑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