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鵬 吳聯(lián)暉 林國偉 何金財 林明芳 李劍英 陳生蘭 蘇華麗 紀艷華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三明第一醫(yī)院消化內鏡室 福建三明 365000)
1.1 對象:回顧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間,對腸鏡發(fā)現(xiàn)的結直腸異常隆起高級上皮內瘤變;病灶大于等于2cm的廣基息肉;LST瘤;增生性息肉內鏡治療后復發(fā);排除凝血功能障礙,其中進行EMR36例、進行ESD聯(lián)合EMR34例、ESD治療28例。1.2 方法
1.2.1 器械:采用亞甲藍生理鹽水;Olympus CF260電子腸鏡、注射針、透明帽、電極板、各種刀(D650刀、IT刀)、高頻電刀、鈦夾、圈套器、心電監(jiān)護儀、氧氣裝置等。
1.2.2 治療方法
(1)單獨EMR操作:1)選擇注射點:可選擇病變口側或者肛側的邊緣進針,對病變深度較淺的病灶亦可于病變中央直接進針,進針深度以進至粘膜下為佳。2)注射亞甲藍生理鹽水至病變部的粘膜下層,使病變隆起。直徑10mm以內的病變,一般注射2~5ml鹽水即可;大者可適當增加注射量,或多點注射、反復追加注射。3)用圈套器套住已隆起病灶,使之形成假蒂,然后用高頻電切術(PSD)將病灶切除。4)病灶范圍大不能一次切除者,行分片剝離切除術(EPMR)。
(2)單獨ESD操作方法[1]:1)標記:用 D650刀在病灶邊緣5-10mm進行電凝標記。2)粘膜下注射:將少許亞甲藍、1ml腎上腺素和100ml生理鹽水混合,在標記點外緣多點粘膜下注射,每點約2ml,觀察抬起征是否陽性。3)環(huán)切粘膜:用D650刀沿標記點外側切開粘膜,再用IT刀切開病灶周圍一圈粘膜。4)切除病灶:用IT刀剝離病灶基底至離斷,取出標本,整個剝離過程中多次粘膜下注射。5)創(chuàng)面處理:檢查創(chuàng)面是否有組織殘留、出血及穿孔,對于創(chuàng)面滲血,予熱活檢鉗可見血管及出血點,對于剝離層次深,可見腔外組織的,應用鈦夾封閉創(chuàng)口。處理完創(chuàng)面后,抽吸盡腔內空氣,退鏡結束操作,檢查患者肺部及腹部體征。
(3)ESD聯(lián)合EMR操作方法:根據(jù)術者病變位置、剝離難度及術中發(fā)生的情況如穿孔、出血決定是否行ESD治療:先在病灶周邊進行標記,然后行環(huán)形切開直達粘膜下層,明確區(qū)分病灶與周邊正常黏膜,必要時逐步剝離(ESD)至病灶直徑小于圈套器最大直徑,再圈套切除整個病灶(EMR)。創(chuàng)面處理同單獨ESD。
1.2.3 療效評價:比較三種內鏡治療的手術耗時、整塊切除率、并發(fā)癥(術中、術后出血及穿孔)發(fā)生率及局部殘留復發(fā)率。
根據(jù)入選標準,有98例,其中36例進行EMR、34例患者進行ESD聯(lián)合EMR治療,28例單獨ESD治療。見表1
EMR已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為早期結直腸粘膜下隆起的治療方式之一[2]。EMR是開展ESD的基礎,其操作簡單,損傷小,但對較大面積表淺病變的處理是EMR面臨的一個難題,對較大病變難以完整切除[3],從而導致了腫瘤局部復發(fā)率較高,本研究中EMR組腫瘤的復發(fā)率(16.7%)明顯高于ESD聯(lián)合EMR組(5.9%)和ESD組(3.57%)。ESD使較大的整塊切除并獲得完整標本成為可能,較標準的EMR方法可以達到更準確的組織學分期和預防復發(fā)。文獻報道ESD局部殘留及復發(fā)率大約為0-0.6%,本研究組ESD組的復發(fā)率為(3.57%),明顯低于EMR組(16.7%),稍高于 ESD聯(lián)合EMR組(5.9%)。ESD治療可以達到根治效果,手術效果與外科手術基本相同[4]。ESD較高的整塊切除率、術后準確的組織病理學評估、較低的復發(fā)率已得到普遍認可,但其剝離的病變范圍比較大,形態(tài)比較復雜,治療時間比較長,器械的使用也不容易掌握等因素的影響,故穿孔、出血的危險性更高一些[5]。有些病變,單純ESD治療,因多種原因(如:大腸的移動度大,尤其是帶攀狀態(tài)下)行ESD剝離時操作難度非常大,明顯增加出血、穿孔的幾率,且耗時,此時,若圈套器能完整圈套病灶時圈套后再行電切(EMR),整個過程變得安全而簡單。ESD聯(lián)合EMR組既減少了單純ESD的操作難度,又減少了單純EMR復發(fā)率高的弊端。
表1 EMR、ESD聯(lián)合EMR與ESD治療過程及療效比較
EMR組除在手術耗時方面具有優(yōu)勢外,在整塊切除率,術中術后出血、穿孔發(fā)生率及局部殘留復發(fā)率等都沒有優(yōu)勢,且在整塊切除率及局部殘留復發(fā)率方面存在較大的劣勢。ESD聯(lián)合EMR與單獨ESD治療消化道隆起性病變的療效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當;ESD聯(lián)合EMR可以降低技術要求,在治療病變時可明顯縮短手術時間,可作為ESD初學者的入門技術。
[1] 周平紅,姚禮慶,主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77.
[2] GotogaT,Yamamoto H,Soetikno RM.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of early gastric cancer.JGastroenterol,2006,41:929-942.
[3] 張修禮,盧忠生,楊云生.規(guī)范開展內鏡黏膜切除術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2,29(5):241-242.
[4] 姚平,胡學軍,符玉章.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治療消化道早癌22例[J].廣東醫(yī)學,2011,12(32):23.
[5] 令狐恩強,秦治初.內鏡下黏膜切除及黏膜剝離術的治療進展[J].臨床內科雜志,2010,2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