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經(jīng)與權(quán):中國中古時期繼母殺子的法律規(guī)制

2015-12-26 13:55:26景風(fēng)華
關(guān)鍵詞:繼母前妻儒家

景風(fēng)華

(中國人民大學(xué)法學(xué)院,北京,100872)

經(jīng)與權(quán):中國中古時期繼母殺子的法律規(guī)制

景風(fēng)華

(中國人民大學(xué)法學(xué)院,北京,100872)

以“身份法”著稱的中國傳統(tǒng)法律對繼母殺子應(yīng)當(dāng)如何處理的問題向來予以高度關(guān)注和詳細規(guī)制,而這項法律在中古時期經(jīng)歷了重構(gòu)與變遷的歷程。經(jīng)義決獄將“繼母如母”的禮經(jīng)規(guī)定引入法律實踐,使擬制血親與血親的等同視之在法律上初現(xiàn)端倪。晉代繼母及親母殺子都會被處死;唐律則基本實現(xiàn)了“遵經(jīng)”,即繼母殺子享有與親母相去無多的寬免,出嫁繼母、被出繼母則因關(guān)系疏遠而被加重刑責(zé);北宋又以“繼假之隙”為由對繼母殺子科以與親母相異的處罰。這種變遷是思想潮流與家庭結(jié)構(gòu)相互影響的結(jié)果,充分體現(xiàn)了法律在遵從經(jīng)義與因時權(quán)變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為再次檢視“法律儒家化”概念提供了新的視角。

繼母;繼母如母;繼假之隙;以妾為妻

繼母是嫡子在親母被出或亡故之后,對父親所娶后妻的稱呼。①由于繼母與繼子女并無血緣親情,又面臨著家庭權(quán)力的明爭暗奪,因此繼母與繼子女的關(guān)系容易趨于緊張,繼母虐待甚至加害繼子女的故事也屢屢見諸史書,并被文學(xué)作品反復(fù)渲染,使繼母幾乎成為惡婦的代名詞。比如東漢太尉龐參的夫人“疾前妻子,投于井而殺之”[1]。還有多起謀殺未遂的例子:東漢蔣翊為繼母憎嫌,“伺翊寢,操斧砍之,值翊如廁?!盵2]東漢馮豹亦為繼母厭惡,“嘗因豹夜臥,引刀斫之,豹正起,中被,獲免。”[2]西晉著名的孝子王祥,曾多次被繼母謀殺未遂。一次正值王祥睡覺,“母自往闇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盵3]王祥喪父之后,“漸有時譽,朱深疾之,密使酖祥”,幸為其弟王覽所救。[4]中國傳統(tǒng)法律向來以“身份法”著稱,自然對繼母子這種特殊的身份關(guān)系予以充分重視。而身份關(guān)系又在很大程度上由禮經(jīng)來決定,因此,觀察禮與律對繼母這一身份的不同界定,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法律在何種程度上“遵經(jīng)”,又在何種程度上為應(yīng)對社會現(xiàn)實而產(chǎn)生了“權(quán)變”。

學(xué)界目前對中國傳統(tǒng)時代繼母相關(guān)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婦女史領(lǐng)域。鄭雅如的《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guān)系》一書主要以禮經(jīng)為依據(jù)梳理了繼子為繼母服喪的規(guī)范;[5]廖宜方的《唐代的母子關(guān)系》一書則對繼母與前室之子的沖突以及古人試圖通過“續(xù)親”來解決這一問題進行了詳細闡述。[6]從法律的視角審視繼母與繼子女之間沖突的,主要有臺灣學(xué)者黃玫茵的《唐代三父八母的法律地位》一文,該文較為系統(tǒng)地梳理了唐律對于繼母子相犯的規(guī)定。[7]本文則希望能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范圍內(nèi)觀察繼母這一特定女性身份在法律中的構(gòu)建和變遷,揭示中國傳統(tǒng)法律“經(jīng)”與“權(quán)”的兩面性。文中所稱的中古時期是指從魏晉南北朝到宋這一時間段。史學(xué)界一般將魏晉南北朝至唐朝末期稱為中古,而宋代是從中古到近世的轉(zhuǎn)型階段。為了更好地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法的“權(quán)變”特征,本文將宋代初期也納入到論述范圍內(nèi)。

一、繼母如母:中古以前的擬制血親

眾所周知,在中國傳統(tǒng)法律中,親屬相犯會根據(jù)受害人與加害人關(guān)系的親疏遠近及長幼尊卑處以不同的刑罰,即使是在被稱為“前法律儒家化”的秦漢時期亦可見其端倪。而對于繼母、養(yǎng)父之類的擬制血親是否能夠取得法律上的父母特權(quán),秦律與漢律則不盡相同。

(一) 秦律中的擬制血親

秦律對擬制血親的規(guī)定主要聚焦在養(yǎng)父身上。其中雖未涉及繼母,但通過對比親父與養(yǎng)父對于兒子的特權(quán),可以看出秦律對擬制血親的整體態(tài)度。

在親生父親殺死兒子的情況下,《法律答問》規(guī)定:

擅殺子,黥為城旦舂。其子新生而有怪物其身及不全而殺之,勿罪。[8](109)

如果擅殺的是后子,即承嗣的嫡長子,情況則嚴重一些,需要呈交上級裁定:

擅殺、刑、髡其后子,讞之。[8](110)

但在擅殺的后子并非自己的親生兒子的情況下,秦律規(guī)定當(dāng)處以棄市之刑,與常人相殺無異:

士五(伍)甲毋(無)子,其弟子以為后,與同居,而擅殺之,當(dāng)棄市。[8](110)

再以父盜子為例,二人若為親生父子,法律則不認為父親構(gòu)成犯罪:

父盜子,不為盜。[8](98)

如果二人僅為擬制血親,父親仍以盜竊論罪:

今叚(假)父盜叚(假)子,可(何)論?當(dāng)為盜。[8](98)

因此有學(xué)者認為:“只有在父親對親子發(fā)生侵害行為時,秦律才偏重于保護父家長一方;而在養(yǎng)父對養(yǎng)子發(fā)生侵害行為時,秦律基本按普通犯罪處理,至少就目前所見到的材料看是這樣?!盵9]可見,秦律對于家庭秩序或曰父權(quán)的保護是基于血緣的。而繼母,秦律中稱叚(假)母,與叚(假)父同為擬制血親,卻非一家之長,法律對于繼母殺子的處罰可能會更為嚴厲。

(二) 經(jīng)義決獄中的擬制血親

漢代法律實踐對于擬制血親的立場轉(zhuǎn)變,最為著名的是董仲舒利用“螟蛉有子,蜾蠃負之”的經(jīng)義為養(yǎng)父爭得與親生父親同等的容隱權(quán)。[10]而在涉及繼母的法律問題上,同樣有一則作為經(jīng)義決獄的典型而廣為流傳的案例。據(jù)《孔叢子》記載:

梁人取后妻,后妻殺夫,其子又殺之。季彥返魯過梁,梁相曰:“此子后以大逆論。《禮》:‘繼母如母’,是殺母也?!奔緩┰唬骸把匀缒福瑒t與親母不等,欲以義督之也。昔文姜與弒魯桓,《春秋》去其姜氏,《傳》曰:‘不稱姜氏,絕不為親,禮也?!^不為親,即凡人爾。且夫手殺重于知情,知情猶不得為親,則此下手之時,母名絕矣。方之古義,是子宜以非司寇而擅殺當(dāng)之,不得為殺母而論以逆也。”梁相從之。[11]

在這則案例中,梁相的說法是經(jīng)義決獄最簡單的適用,其以“繼母如母”之經(jīng)比附“殺母大逆”之律,得出“殺繼母以大逆論”的判決。雖然孔季彥駁斥了梁相的這一論斷,但其是基于繼母先有殺父罪行這一重要情由,而非一概否定“繼母如母”的經(jīng)義在法律中的適用。由此可見,以董仲舒、梁相、孔季彥為代表的一批儒生,通過經(jīng)義決獄的方式將儒家經(jīng)典不同于秦律的擬制血親的觀念引入法律實踐,使擬制血親與血親等同視之在法律上初現(xiàn)端倪。

(三) 繼母如母與繼假之隙

漢代的擅殺繼母案以經(jīng)義決獄的方式提出了“繼母如母”的命題,而在法律中真正貫徹這一思想的是曹魏新律。據(jù)《晉書·刑法志》記載,曹魏新律在漢律的基礎(chǔ)上進行了一系列增刪、調(diào)整與改革,其中包括“正殺繼母,與親母同,防繼假之隙也”[12],第一次在法律上確立起繼母與親母的同等地位。同時,這句話也點出了中古時期的法律在考慮繼母與前室之子的問題時所關(guān)注的兩個要點:“繼母如母”與“繼假之隙”。

“繼母如母”這句經(jīng)文見于《儀禮·喪服》的“三年章”,本意是指為繼母服喪的服制與親母相同,皆為“父卒,齊衰三年;父在,齊衰杖期”。而喪服制度絕非僅僅是一套關(guān)于喪葬的禮節(jié),它是整個儒家家族秩序和人倫關(guān)系的基礎(chǔ),尤其是在魏晉時期,喪服學(xué)大興,《儀禮》中的《喪服》篇別行于世,被譽為“世之要用”[13]。繼母既然“繼續(xù)己母,喪之如親母”,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推導(dǎo)出“欲見生事、死事一皆如己母也”。[14]因此,儒家以喪服制度為基礎(chǔ)所構(gòu)建的親屬關(guān)系并非直接的血緣關(guān)系,而考察中古時期的法律對“繼母如母”的接納程度即是考察其“遵經(jīng)”的面向。

另一方面,“繼假之隙”是社會現(xiàn)實問題,繼母與前室之子的沖突始終客觀存在,法律作為社會關(guān)系的調(diào)整器必須對其作出反應(yīng)。規(guī)定“殺繼母與親母同”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繼子因?qū)^母的嫌隙而產(chǎn)生的惡性事件,卻未涉及繼母對于繼子的嫌隙,而后者正是中古時期的法律在繼母殺子問題上產(chǎn)生“權(quán)變”的重要動因。

二、繼假之隙:中古時期繼母殺子的法律變遷

(一) 晉代

根據(jù)現(xiàn)有史料,晉代的繼母殺害繼子會被處以死刑。據(jù)《太平御覽》記載:

晉安帝時,郭逸妻以大竹杖打逸前妻之子,子死。妻因棄市,如常刑。[15]

東晉之際,繼母殺害前妻之子與常人處以相同的刑罰,似乎說明“繼母如母”僅適用于殺害繼母的情形,尚未對繼母殺前妻之子的處刑產(chǎn)生影響。不過下一則史料或許能給予更豐富的信息:

根據(jù)《宋書》記載,東晉義熙十四年(公元419年),大司馬府軍人朱興之妻周氏的小兒子道扶年僅三歲,患有癎病,周氏因其病發(fā),掘地將其活埋,被道扶的姑姑告發(fā)。周氏本應(yīng)被處以棄市之刑,尚書仆射徐羨之進言道:“自然之愛,虎狼猶仁,周之兇忍,宜加顯戮。臣以為法律之外,故尚弘物之理,母之即刑,由子明法,為子之道,焉有自容之地?雖伏法者當(dāng)罪,而在宥者靡容,愚謂可特申之遐裔?!背⒉杉{了徐羨之的建議。[16]

此則材料未對周氏和道扶的關(guān)系作特殊說明,可見道扶是周氏的親生子。周氏殺害自己的親生兒子本該被判處死刑,只是由于朝臣進言才被改判流刑。上述兩案的發(fā)生時間非常接近,皆為晉安帝時期;地點也相同,都在東晉境內(nèi),繼母與親母殺害兒子都被判處棄市之刑,或可說明晉朝的法律雖然也是“繼母如母”,但繼母殺害前妻之子與母親殺害親生子都與普通殺人罪同等處罰??梢姺ㄊ穼W(xué)界雖然經(jīng)常統(tǒng)稱尊長殺害卑幼會受到法律的寬免,但實際上,母親享有這一特權(quán)的時間比父親晚得多。

女性尊長殺害卑幼會從輕處罰的明確文獻依據(jù)來自于《魏書》。在北魏蘭陵公主被駙馬劉輝毆打致死一案中,尚書三公郎中崔纂在對案情的議論中引用北魏的《斗律》:“祖父母、父母忿怒以兵刃殺子孫者五歲刑,毆殺者四歲刑,若心有愛憎而故殺者,各加一等。”[17]可見在北魏的法律中,母殺子明顯輕于常人。此時考察“繼母如母”意味著繼母殺子是否能享受法律的寬貸。

(二) 唐代

《唐律疏議·名例律》對繼母的法律地位作了總括規(guī)定:“其嫡、繼、慈母,若養(yǎng)者,與親同?!盵18]結(jié)合疏議的解釋,此條意為:嫡母、繼母、慈母,與親生母親相同;養(yǎng)父母,與親生父母相同。所以在唐律的具體章節(jié)中,如無特殊說明,只要提到“母”,繼母也包含在內(nèi),再次重申了“繼母如母”的儒家倫理。

而在《唐律疏議·斗訟律》中,繼母殺害前妻之子的各種情形都得到了詳細規(guī)定:

若子孫違犯教令,而祖父母、父母毆殺者,徒一年半;以刃殺者,徒二年;故殺者,各加一等。即嫡、繼、慈、養(yǎng)殺者,又加一等。過失殺者,各勿論。

疏義曰:“若子孫違犯教令”,謂有所教令,不限事之大小,可從而故違者,而祖父母、父母即毆殺之者,徒一年半;以刃殺者,徒二年?!肮蕷⒄?,各加一等”,謂非違犯教令而故殺者,手足、他物殺,徒二年;用刃殺,徒二年半?!凹吹?、繼、慈、養(yǎng)殺者”,為情疏易違,故“又加一等”。律文既云‘又加’,即以刃故殺者,徒二年半上加一等,徒三年;違犯教令以刃殺者,二年上加一等,徒二年半;毆殺者,一年半上加一等,徒二年?!斑^失殺者,各勿論”,即有違犯教令,依法決罰,邂逅致死者,亦無罪。[19](414?415)

可見在殺害子女的具體問題上,繼母與親母的法律地位略有不同,屬于《名例律》總括性規(guī)定外的特殊情況。繼母、嫡母、慈母等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母親比親生母親處刑重一等,疏議對此解釋為“情疏易違”,也是考慮到非親生母子間的“繼假之隙”。不過縱使是在繼母無緣無故蓄意以刀刃殺害無辜的繼子這種最嚴重的情況下,依然只會被處以三年的徒刑,比于常人已是相當(dāng)輕,較之北魏《斗律》也更為寬貸。而且在“違犯教令,依法決罰”并意外致死的情況下,繼母與親母一樣不負任何刑事責(zé)任,這毫無疑問為存心不良的繼母大開方便之門。

此外,由于繼母可能因為失去配父之義而失去母名,與前妻之子的關(guān)系由親轉(zhuǎn)疏,因此唐律在對不同身份的繼母殺前妻之子的法律規(guī)定上,也有一段禮與律結(jié)合得絲絲入扣的論述:

問:嫡、繼、慈母,有所規(guī)求,故殺子孫,合得何罪?又,子孫得自理訴與否?此母或被出,或父卒后行,若為科斷?

答曰:子孫之于祖父母、父母,皆有祖父子孫之名,其有相犯之文,多不據(jù)服而斷。賊盜律:“有所規(guī)求而故殺期以下卑幼者,絞?!闭摲喾?,例準(zhǔn)傍期;在于子孫,不入期服。然嫡、繼、慈、養(yǎng),依例雖同親母,被出、改嫁,禮制便與親母不同。其改嫁者,唯止服期,依令不合解官,據(jù)禮又無心喪,雖曰子孫,唯凖期親卑幼,若犯此母,亦同期親尊長。被出者,禮既無服,并同凡人。其應(yīng)理訴,亦依此法。[19](432?433)

繼母被出、改嫁后便不再“如母”,其與前妻之子的親疏關(guān)系以及相犯時的罪責(zé)可用表1來表示。

表1 繼母、改嫁繼母、被出繼母之禮律對照表

繼母改嫁或被出,其服制由重到輕,關(guān)系由親及疏,故殺前妻之子的罪責(zé)也由輕到重。唐律歷來被贊譽為“一準(zhǔn)乎禮”,由此可見一斑。

(三) 宋代

宋代在繼母殺前妻之子的問題上出現(xiàn)了反彈,即以敕令的形式規(guī)定繼母殺前妻之子與殺人同罪,處以死刑。

這一詔令在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發(fā)布,《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記載詔令的內(nèi)容為:

自今繼母殺傷夫前妻之子及其婦,并以殺傷凡人論。嘗為人繼母,而夫死改嫁者,不得占夫家財物,當(dāng)盡付夫之子孫。幼者,官為檢校,俟其長,然后給之。違者以盜論。[20]

這道詔令的發(fā)布系由兩個相關(guān)案件引起,據(jù)《宋史》記載:

初,太祖嘗決系囚,多得寬貸。而開封婦人殺其夫前室子,當(dāng)徒二年。帝以其兇虐殘忍,特處死。至是,有涇州安定婦人,怒夫前妻之子婦,絕其吭而殺之。乃下詔曰:“自今繼母殺傷夫前妻子,及姑殺婦者,同凡人論?!盵21]

可見宋代開國之初,法律因襲唐律,開封繼母殺夫前室子一案按律僅應(yīng)處以徒刑二年。宋太祖從個人情感出發(fā),違背法律做出了嚴厲的個案裁決。到了宋太宗時期,又有涇州婦人殘殺前妻之子婦,太宗便以敕破律,以法律形式將繼母殺傷前妻之子及子婦以凡人論的規(guī)定固定下來。宋太宗對更改法律規(guī)定的理由作了如下闡述:

刑憲之設(shè),蓋厚于人倫;孝慈所生,實由乎天性。矧乃嫡繼之際,固有愛憎之殊,法貴原心,理難共貫。[22]

宋太宗完全拋棄了禮經(jīng)中“繼母如母”的規(guī)定,轉(zhuǎn)而從“繼假之隙”的角度分析繼母與親母的天壤之別。在其看來,有血緣之親的母子關(guān)系,慈孝乃是出于天性,母親通常會對子女愛護有加。而繼母對繼子不但沒有好感,還常常滿懷怨憎。面對兩種不同的情感,法律自然要做出不同的規(guī)定,愛者輕,憎者重,方能達到維護人倫的目的。

這一詔令可謂是對漢唐以來繼母的法律地位做了顛覆性改革。唐律雖在繼母殺前妻之子上與親母殺子有所區(qū)分,但差別甚微。而宋代詔令不但在繼母殺前妻之子時以凡人論,傷前妻之子亦同于凡人,這是前所未有的。此外,詔令還注意到繼母與前妻之子婦的關(guān)系。在傳統(tǒng)中國,婆媳關(guān)系本身已被稱為一對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若媳婦還是平素所厭惡的繼子的妻子,這一矛盾會更加尖銳。宋詔令對繼母殺傷前妻之子婦亦以凡人論處,又對繼母的財產(chǎn)加以限制,從各個方面打壓繼母的權(quán)利,是繼母法律地位的一次大變革。

三、繼母殺子法律變遷中的經(jīng)與權(quán)

(一) 經(jīng):援禮釋律

中古時期的法律在繼母殺子的問題上體現(xiàn)出明顯的“遵經(jīng)”面向,即以儒家的身份制作為法律的身份規(guī)范的依據(jù)。而儒家身份制的核心是“禮”,其以喪服制為依托,勾勒出親疏、長幼、尊卑、貴賤皆井然有序的親屬關(guān)系和倫理秩序。

經(jīng)義決獄是將儒家之禮引入法律的至關(guān)重要的一步。古代刑律中的相犯之條,罪行輕重往往因為身份而增減,因此確定加害人與被害人到底是何種關(guān)系就成了定罪時爭議的焦點。在法律對于身份關(guān)系的規(guī)定還很粗疏的情況下,禮經(jīng)卻為此提供了最詳盡的依據(jù),援禮釋律也就成為法律適用中的常態(tài),后來又發(fā)展成依禮來挑戰(zhàn)既有法律不合乎經(jīng)義的身份判定。因此,援禮釋律將中國傳統(tǒng)法引到父系家族倫理的身份制上來,對法律的核心進行了暗渡陳倉式的替換,成為法律儒家化的先聲。

在繼母殺子的案件中,如何看待繼母與繼子的關(guān)系是問題的核心。秦律將擬制血親視同凡人,而儒家經(jīng)典卻認為“繼母如母”。在魏晉南北朝這個由世家大族統(tǒng)治的時期,為士人廣為接受的“繼母如母”的身份制原則逐漸上升為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身份確定準(zhǔn)則,為后來文理悠長、“一準(zhǔn)乎禮”的唐律奠定了基礎(chǔ)。

(二) 權(quán):家內(nèi)秩序重建

然而,“繼母如母”僅能規(guī)范身份關(guān)系與人倫秩序,卻不能決定人之親情。在現(xiàn)實生活中,繼母對繼子的“繼假之隙”因繼母地位的不斷提高而愈演愈烈,而繼母地位的提高又與家庭結(jié)構(gòu)的變遷密切相關(guān)。

繼母地位的第一次提高得益于“禮無二嫡”這一古老的禮法規(guī)定在秦漢被廢棄,繼室不再位于嫡妻之下,而是與嫡妻在禮法上享有相同的地位。唐人韋公肅在“鄭余慶私廟配祔議”一文中對此變遷有精辟論述:

古者一娶九女,所以于廟無二嫡。自漢秦以下,不行此禮,遂有再娶之說。前娶后繼,并是正嫡,則偕祔之義,于禮無嫌……既生娶以正禮,沒不可貶……嫡繼于古則有殊制,于今則無異等。今王公再娶,無非禮聘,所以祔祀之議,不得不同。至于卿士之家,寢祭亦二妻位同幾席,豈廟享之禮而有異乎……古之繼室,皆媵妾也,今之繼室,皆嫡妻也。[23]

可見“繼室”一詞古已有之,但實際內(nèi)涵卻發(fā)生了差別。春秋之時,礙于“禮無二嫡”的規(guī)定,繼室由曾經(jīng)的媵妾擔(dān)任,但仍被視為媵妾之屬。大儒鄭玄的解釋為:“女君卒,貴妾繼室,攝其事耳,不得復(fù)立夫人?!盵24]所以古時在元配夫人去世后,媵妾之中地位最貴者被立為繼室,但其名分仍與正妻不同。而秦漢以后,“前娶后繼并是正嫡”成為主要原則,繼室與嫡妻無別,地位自然會有大幅度提升。

繼室地位的第二次提升源于禁止“以妾為妻”原則的再次提出。通過之前的論述可知,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嫡妻亡后,貴妾繼室,但仍擺脫不了媵妾的名分。秦漢以來繼室的地位同于嫡妻,但立媵妾為繼室的傳統(tǒng)卻延續(xù)了下來。??偙笙壬凇堵哉摃x律之“儒家化”》一文中指出,漢代皇帝以媵妾為皇后的例子極多,儒臣亦未視之為非禮而進諫。②

以庶母為繼母的情況亦可通過秦漢時對繼母的不同稱謂得出。古代文獻中常?!凹倮^”連用,“假母”常被當(dāng)作“繼母”的另一稱謂,但若細究起來,這兩個詞仍有些許不同。根據(jù)《說文解字》的解釋,“假者,非真也,借也?!盵25]而所謂“繼者,續(xù)也”[26]。所“續(xù)”之物通常與原物為同一性質(zhì),而所“借”之物則不然。在《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有這樣一句話:“元朔四年中,人有賊傷王后假母者?!?南朝人裴骃的集解引《漢書音義》對“假母”的解釋為“傅母屬”[27]。在《漢書·衡山王劉賜傳》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唐人顏師古對“假母”的注解則為:“繼母也。一曰父之旁妻?!盵28]在《越絕書》中亦提到:“舜親父假母,母常殺舜?!盵29]此處的“假母”一般被理解為“繼母”。

由此可見,秦漢時代的常用稱謂“假母”有繼母、乳母或庶母等多種含義。在精確的古漢語中出現(xiàn)這種情況或許只能指向這種解釋:繼母、庶母甚至乳母這幾種身份是互通的,它們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直至?xí)x代換了新內(nèi)涵的禁止“以妾為妻”原則被樹立起來,媵妾成為繼室、或曰庶母成為繼母的道路被阻斷,將“繼母”稱為“假母”的用法也大大減少。

一般認為,禁止“以妾為妻”最早出現(xiàn)在春秋時代齊桓公與諸侯在葵邱的盟誓中。據(jù)《春秋谷梁傳注疏》記載:“九月戊辰諸侯盟于葵邱,曰:‘毋雍泉,毋訖糴,毋易樹子,毋以妾為妻,毋使婦人與國事?!盵30]

而第二次對“以妾為妻”的禁止則出現(xiàn)在晉武帝的詔書中。據(jù)《晉書·武帝紀》記載,西晉武帝于泰始十年(公元274年)下詔:“嫡庶之別,所以辨上下,明貴賤。而近世以來,多皆內(nèi)寵,登妃后之職,亂尊卑之序。自今以后,皆不得登用妾媵以為嫡正?!盵31]

春秋與西晉雖然都下詔令禁止以妾媵為嫡妻,但其側(cè)重點是不同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妾媵繼室是慣常做法,禁止“以妾為妻”所強調(diào)的核心原則在于“禮無二嫡”,即繼室與嫡妻的區(qū)分,如不能給予夫人的稱號、宗廟內(nèi)不能配享等。如鄭玄所講的“貴妾繼室,攝其事耳,不得復(fù)立夫人。”袁準(zhǔn)亦引用《左傳》“并后匹嫡,亂之本也”之說,這里的“匹嫡”即指“元妃卒,立妾為夫人是也”[32](1975)。

而到了晉代,嫡繼之辨已失去意義,繼室即是嫡妻成為共識,此時重樹禁止“以妾為妻”的大旗,其矛頭直接指向禁止以妾媵作為繼室。也就是說,繼室必須從其他家族再行禮聘,此前所納之妾永遠不能被“扶正”而成為妻,即譙周所講:“妾不得有繼母名?!盵32](2555)根據(jù)??偙笙壬慕y(tǒng)計,兩晉皇帝都直接從士族高門聘立皇后,無一例將嬪妃升為皇后者。此后以妾為繼室的士人都會遭受輿論的譴責(zé)。[33]

晉武帝泰始十年詔是兩漢以來第一次用詔令的形式嚴格妻妾界限。從此,妻妾界限日益嚴格,媵妾地位日益低下,而妾的地位變得卑微卻有利于繼母地位的進一步提升。③

然而,對妾的打壓固然可以減輕妻妾以及嫡庶之間的矛盾,繼母地位的提升卻加劇了繼母與前妻之子的沖突。顏之推在《顏氏家訓(xùn)·后娶篇》中寫道:

江左不諱庶孽,喪室之后,多以妾媵終家事;疥癬蚊?,或未能免,限以大分,故稀斗鬩之恥。河北鄙于側(cè)出,不預(yù)人流,是以必須重娶,至于三四母,年有少于子者。后母之弟與前婦之兄,衣服飲食,爰及婚宦,至于士庶貴賤之隔,俗以為常。身沒之后,辭訟盈公門,謗辱彰道路,子誣母為妾,弟黜兄為傭,播揚先人之辭跡,暴露祖考之長短,以求直已者,往往而有。[34](47?48)

在顏之推看來,再婚所帶來的“繼假之隙”要遠大于嫡庶之間的矛盾。他還進一步分析了繼母的到來所引發(fā)的家內(nèi)利益沖突:

凡庸之性,后夫多寵前夫之孤,后妻必虐前妻之子;非唯婦人懷嫉妒之情,丈夫有沈惑之僻,亦事勢使之然也。前夫之孤,不敢與我子爭家,提攜鞠養(yǎng),積習(xí)生愛,故寵之;前妻之子,每居己生之上,宦學(xué)婚嫁,莫不為防焉,故虐之。異姓寵則父母被怨,繼親虐則兄弟為讎,家有此者,皆門戶之禍也。[34](49?50)

繼母虐待繼子,往往發(fā)生在繼母有親生子的情況下,涉及兒子前途發(fā)展的實質(zhì)利益沖突是相爭的關(guān)鍵。而繼母地位的提升以及南北朝以后的法律對繼母殺子多有寬貸,使繼子在家內(nèi)利益的沖突中總體上處于極端不利的地位。法律作為一門平衡的藝術(shù),在權(quán)力分配有嚴重傾斜的時候,有必要限制繼母的特權(quán),重新調(diào)適家庭關(guān)系。因此宋代以敕破律,打破了自唐以來“一準(zhǔn)乎禮”的律文在“繼母如母”的原則下對繼母的優(yōu)待,對殺害繼子的繼母處以與凡人同等的刑罰,實現(xiàn)了家內(nèi)秩序的重建。

四、余論:法律儒家化之思想與社會

中古時期是中國傳統(tǒng)法律變革最為關(guān)鍵的時期,法律的內(nèi)容、體例等方面均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對這一時期法律變革的特征概括,便是法律史學(xué)界的經(jīng)典論斷“法律儒家化”。陳寅恪在探討唐律的淵源時最早指出“古代禮律關(guān)系密切,而司馬氏以東漢末年之儒學(xué)大族創(chuàng)建晉室,統(tǒng)制中國,其所制定之刑律尤為儒家化”[35]。瞿同祖對“法律儒家化”這一命題更進一步闡述:“所謂法律儒家化表面上位明刑弼教,骨子里則以禮入法,怎樣將禮的精神和內(nèi)容竄入法家所擬訂的法律里的問題。換一句話說,也就是怎樣使同一性的法律成為有差別性的法律的問題?!盵36]兩位前輩學(xué)者高屋建瓴的論斷一直被認為是研究中國中古時期法律的基本理論基礎(chǔ)。但近年來也有學(xué)者挑戰(zhàn)這一觀點,論證比較詳細嚴密的當(dāng)屬漢學(xué)家馬若斐的《重估由漢至唐的“法律儒家化”》[37],韓樹峰在其《漢魏法律與社會》[38]一書中也從法律與社會的變遷角度重新審視“法律儒家化”學(xué)說。馬若斐與韓樹峰對于“法律儒家化”命題提出質(zhì)疑的理由之一是通過對當(dāng)時經(jīng)濟政治情況和社會結(jié)構(gòu)的分析,突出社會變革對于法律變革的重大影響,從而降低儒家學(xué)說這種抽象思想對于法律的作用。

這種分析方式將思想與社會看作兩個獨立存在甚至互不相容的系統(tǒng),似乎法律變革如果是基于社會因素,就不會是因為思想因素。但從繼母殺子的問題中可以看到,“遵經(jīng)”與“權(quán)變”始終貫穿在法律變遷的歷程中。法律在向“繼母如母”靠攏的同時又防控著“繼假之隙”,在不同的時代二者或有側(cè)重,但對法律的影響都不是單一的。而且,晉武帝泰始十年禁止“以妾為妻”的詔書也可以視作“遵經(jīng)”的表現(xiàn),只是此時的婚姻情況已發(fā)生變更,詔令客觀上提高了繼母的地位,又間接加劇了繼母殺子的惡性案件,迫使宋代敕令做出“權(quán)變”的反應(yīng)。

筆者認為,思想與社會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與互動,二者可以互為因果,攜手并進,共同為法律的變遷提供動力。余英時先生曾提出思想史與社會史必須結(jié)合起來研究的方法論。他認為歷史因果觀研究常會出現(xiàn)兩個極端,或只相信“觀念創(chuàng)造歷史”,或?qū)⑺杏^念追溯到各自的社會起源。而事實情況一定是介于兩者之間的。[39]這種方法在“法律儒家化”命題的研究中同樣適用。儒家經(jīng)義作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成為法律實踐中的思想資源,儒臣遇到社會問題便會從中尋求解決方案。而由思想產(chǎn)生的解決方案放入社會中又會造成社會變動并產(chǎn)生新的社會問題,迫使法律做出修正,從而形成社會、思想與法律的貫聯(lián),使法律同時呈現(xiàn)出“經(jīng)”與“權(quán)”的兩面性。

注釋:

① 對于庶子來說,則不存在“繼母”這一稱謂,父親所娶后妻亦為己之嫡母。學(xué)界關(guān)于嫡庶的研究眾多,因此本文不再涉及嫡母子關(guān)系,而僅就繼母殺前妻所生之嫡子的問題展開論述。

② 參見??偙螅骸堵哉摃x律之“儒家化”》,載《材不材齋文集——??偙髮W(xué)術(shù)研究論文集(上編)中國古代史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3-394頁。不過??偙笙壬鷮⑦@一原因歸于儒家經(jīng)典“以妾為妻”的原則在兩漢并未受到重視,似乎仍有商榷的余地,關(guān)于春秋“以妾為妻”原則與后世的差別,見于下文論述。

③ 參見姚平《唐代婦女的生命歷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81頁。其認為,從法律上來說,唐代繼母的地位要比唐以前以及唐以后的繼母地位高,主要是因為唐代妾與婢不能被提升為正妻,從而保證了繼室及繼母的地位。這種繼室地位遠高于妾的制度到宋代開始松弛,而以妾為繼室的現(xiàn)象在明清時代已很普遍。其實,妾與婢不能被提升為正妻的思想及制度可以更早地追溯到晉代。

[1] 范曄.后漢書·龐參傳[M].北京: 中華書局, 1965: 1691.

[2] 劉珍.東觀漢記·列傳[M].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3] 劉義慶.世說新語箋疏[M].劉孝標(biāo)注, 余嘉錫箋疏.北京:中華書局, 2007: 19.

[4] 房玄齡, 等.晉書·王覽傳[M].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990.

[5] 鄭雅如.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guān)系[M].臺北:“國立”臺灣大學(xué)出版委員會, 2001: 47?61.

[6] 廖宜方.唐代的母子關(guān)系[M].臺北: 稻鄉(xiāng)出版社, 2009: 181?229.

[7] 黃玫茵.唐代三父八母的法律地位[C]// 高明士.唐代身分法制研究: 以唐律名例律為中心.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89?110.

[8] 睡虎地秦墓竹簡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M].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0.

[9] 于振波.秦漢法律與社會[M].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0: 78.

[10] 杜佑.通典[M].清武英殿刻本.

[11] 孔鮒.孔叢子校釋·連叢子(下)[M].傅亞庶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2011: 478.

[12] 房玄齡, 等.晉書·刑法志[M].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925.

[13] 丁凌華.中國喪服制度史[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164?166.

[14] 鄭玄.儀禮注疏·喪服[M].賈公彥疏.北京: 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1999: 565.

[15] 李昉.太平御覽·宗親部[M].四部叢刊三編景宋本.

[16] 沈約.宋書·徐羨之傳[M].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1330.

[17] 魏收.魏書·刑罰志[M].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2886.

[18] 長孫無忌, 等.唐律疏議·名例[M].北京: 中華書局, 1983: 137.

[19] 長孫無忌, 等.唐律疏議·斗訟[M].北京: 中華書局, 1983.

[20] 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1] 脫脫, 等.宋史·刑法志[M].北京: 中華書局, 1977: 4986.

[22] 馬端臨.文獻通考·刑考[M].清浙江書局本.

[23] 董誥.全唐文[C].北京: 中華書局, 1982: 7328.

[24] 杜佑.通典·禮[M].北京: 中華書局, 1988: 1975.

[25]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清嘉慶二十年經(jīng)韻樓刻本.

[26] 許慎.說文解字[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7] 司馬遷.史記·淮南衡山列傳[M].裴骃集解, 司馬貞索隱,張守節(jié)正義.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3096.

[28] 班固.漢書·衡山王傳[M].北京: 中華書局, 1962: 2154.

[29] 袁康.越絕書[M].四部叢刊景明雙柏堂本.

[30] 范寧集.春秋穀梁傳注疏[M].楊士勛疏.北京: 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1999: 125.

[31] 房玄齡, 等.晉書·武帝紀[M].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63.

[32] 杜佑.通典·禮[M].北京: 中華書局, 1988.

[33] ??偙?略論晉律之“儒家化”[C]// 載材不材齋文集——祝總斌學(xué)術(shù)研究論文集(上編)中國古代史研究.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6: 393?394.

[34] 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集解·后娶[M].王利器集解.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35]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刑律[M].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 2011: 111.

[36]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M].北京: 中華書局, 2003: 356.

[37] 馬若斐.重估由漢至唐的“法律儒家化”[C]// 中國史新論(法律史分冊).臺北: 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2008: 103?141.

[38] 韓樹峰.漢魏法律與社會: 以簡牘、文書為中心的考察[M].北京: 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 2011: 244?277.

[39] 余英時.東漢生死觀[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5.

Following classics or being adapted to circumstances: The legislation on stepmother killing stepchild in the middle ancient times of China

JING Fenghua
(Law School,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Famous for its identity-based rules, Chinese traditional law had always paid attention to how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that the stepmother killed her stepchild.And such legislation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of reconstitution and changes in the middle ancient times of China.Adjudicating cases by Confucian classics introduced into legal practice the canon that “the identity of the stepmother is just like the mother,” making the fictional blood kinship equivalent to blood kinship in law.In Jin Dynasty, the stepmother as well as the mother would be sentenced to death if she killed her child.The legislation in Tang Dynasty followed Confucian classics that the stepmother enjoyed privileges almost the same as the mother in the case of killing the child, and the stepmother who got remarried or divorced would be held more heavily responsible for their more distant relationship.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penalties were different between the stepmother and the mother for “the estrangement between the stepmother and the stepchild.” These changes resulted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ideological trend and family structure, and embodied the legal balance between“following classics” and “being adapted to circumstances,” providing a new perspective to examine the concept of “l(fā)egal confucianization.”

the stepmother; the stepmother’s identity is just like the mother’s; the estrangement between the stepmother and the stepchild; promoting a concubine to the wife

D929

A

1672-3104(2015)06?0056?07

[編輯: 蘇慧]

2015?07?20;

2015?10?18

景風(fēng)華(1989?),女,寧夏固原人,中國人民大學(xué)法學(xué)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法律史,婦女史

猜你喜歡
繼母前妻儒家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男友離異和過去沒斷干凈
婦女生活(2020年5期)2020-06-12 11:35:08
論現(xiàn)代新儒家的佛學(xué)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繼母的“法寶”
中華家教(2018年9期)2018-10-19 10:17:32
老公對前妻好,我可以說“不”嗎?
家庭百事通(2018年7期)2018-08-10 06:28:48
送給繼母的生日禮物
我準(zhǔn)備再婚時,前妻想跟我復(fù)合……
老公的前妻想復(fù)婚
婦女生活(2015年8期)2015-08-11 07:15:24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送給繼母的生日禮物
泰州市| 绥化市| 巩留县| 卢龙县| 章丘市| 两当县| 乌拉特前旗| 永泰县| 平江县| 苍溪县| 赞皇县| 扎兰屯市| 渝北区| 剑川县| 邯郸市| 沾益县| 清原| 沙田区| 西宁市| 剑川县| 洞口县| 浦城县| 新野县| 太康县| 富裕县| 奇台县| 德清县| 永昌县| 宁明县| 塘沽区| 巴中市| 柯坪县| 东宁县| 郸城县| 马关县| 古交市| 尚志市| 棋牌| 香港| 陈巴尔虎旗| 南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