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耕
當今社會人們總是在不斷呼喚創(chuàng)新的力量,上天入地,遨游太空,網(wǎng)絡的更新速度讓你驚嘆。當年美國特種部隊在巴基斯坦抓拉登,美國總統(tǒng)坐在白宮里看視屏,科幻小說里的東西以極快的速度變成了現(xiàn)實。
書也可扔掉了,一塊小小的平板電腦可以容納一百部或幾百部長中篇小說,要書干什么?傻冒喲。筆也可以扔了,手指點點又快又舒心,一目了然。若干年后,眼皮動動說不定也可以操作電腦,人的意念通過大腦波形也可以指揮電腦吧。
不是危言聳聽,如果按照這種速度發(fā)展下去,地球上的許多人都會退化吧。就拿出行而言,大家都覺得很方便,這當然是進步,是好事。但是從另一面看,不少人在若干年后都不會走路了,這是什么事?
對城市的人而言,不少人買車用車并不是為了方便出行,而是一種虛榮的表現(xiàn)。你有,我也該有,不顧自身的條件和需求,這種淺薄的人不在少數(shù)。有思維能力的人被物所困了。
社會總是在發(fā)展的,新的東西總是層出不窮,若干年后人類去火星旅行大約不是什么奢侈之事吧,年輕的朋友總是渴望著。
但是,人們總是有一種固守的力量,除了向前看,還要向后看。2014年9月28日,我國不少地方紛紛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家規(guī)定每年的9月30日是烈士日,全國都要紀念。那是因為歷史和生命都是一種傳承,任何天才的創(chuàng)新,都離不開前人的創(chuàng)造和積淀。
就拿孔子而言,二千多年前,他坐在那吱吱扭扭的木車上,在遼闊的原野上往復行走,這是一位因思想而激動的不知疲倦者,即使是枯葉鋪地、北風呼嘯的冬天,他仍然在行走,他有著一種不可理喻的執(zhí)著。
當年齊魯大地上的稷下學宮,是一座永不坍塌的紀念碑,那個時代,七國爭雄,百家爭鳴。我們今天常常贊嘆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家伏爾泰的思想,因為他說過:“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要堅決維護你發(fā)言的權利?!?/p>
我要告訴你的是,中國二千多年前就有了十八世紀伏爾泰的思想了,我們不能不為先賢的思想而自豪。那是思想的靈光,頓悟的果實。
思想才是迅速和闊大無邊的,而我們常常忘卻了它的源頭。在偉大的心靈面前,即使那緩行的木車,也充溢著生命的激情。
現(xiàn)在我們雖然有了互聯(lián)網(wǎng)、飛船和火箭,但我們也常常為眼前的危機而頭疼。
這是因為我們常常忽視了源頭,不知道用源頭的思想來解決現(xiàn)實的問題。
《論語》只是一個簡約的記錄,那是行走和思維的果實。但是歷史上的卑微者都曾詛咒過行者的榮光,這是屢見不鮮的。
1919年的所謂“打例孔家店”,到“文革”曲阜孔林被毀。人們感嘆,歷史上皇陵屢遭破壞,也無人敢去圣人孔子頭上去動土,但“文革”那些人竟然做了,那才是真正的十惡不赦呵。有一句話說得好極了,“卑微者的詛咒,就是被詛咒者的光榮”,是的,只有向上的精神才能使人自救。
青年時代讀《儒林外史》,中學的課本上有“范進中舉”一文,那是對科舉制度的否定和嘲諷。今年南京夫子廟有了個“狀元博物館”,那是因為那里有明遠樓,那是古代狀元考試的遺址。
讀過《儒林外史》后,對范進那個人覺得既可憐,又可笑。當然,對科舉制度只能是徹底地否定。直到參觀了科舉博物館才知道原來科舉制度在當時是一個新生事物,起源于唐代,對培養(yǎng)國家棟材起了不少作用。
應該講,科舉制度嚴格、公平,是當時選拔任用人才的好辦法,不少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成了國家棟材。當然,也有一些科舉落第的人,后來也成了國家某一方面人才。
唐朝詩圣杜甫是在公元735年,參加了洛陽進士考試的。二三千人參加考試,只錄取不及百分之一,杜甫卻落第了。
但是,這并不能妨礙杜甫成為一個偉大的詩人。
這就是科舉考試的兩面性,你不能否定科舉制度對歷史的貢獻,同時你應當看到,真正有生命底氣的人不可能被條條框框所束縛,創(chuàng)造的力量總是無限的。
同樣,現(xiàn)代的考試制度也同樣呈現(xiàn)它的兩面性,片面性往往是扼殺新生事物的劊子手。
中國的封建社會是漫長的,有千年之久,這里當然有許多陳腐和落后的東西,但同時你也應當看到,那個漫長的歲月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和物質的文明也是不應該被草率忽略的。
吸取其精華,去掉糟粕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一旦遇到具體問題,人們往往會把孩子和臟水一起潑掉。
這樣的歷史教訓太多了,從“五四”到“文革”,我們走的冤枉路太多了。今天我們生活在充滿理性和民主的社會,人們的思想空前活躍,因此,同樣不能忘記的是,我們還需要科學的分析。
漫長的歲月,無數(shù)的教訓,讓我們的頭腦變得清醒。巨額的學費不會白交,生活教會我們如何看待歷史和未來。
南京夫子廟狀元博物館的建立是不一般的,它從一個角度看到了祖國歷史文化的深厚,我們不能不感嘆固守的力量。
固守非保守也,下面我想談一談對經典文學作品的固守。讀小說《簡·愛》以后,我曾在扉頁上寫下了這樣的話:“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最主要的成功在于它的詩意和簡潔,還有永不屈服的生命信條?!?/p>
這是我的感慨,是一揮而就之語。
俄羅斯女詩人茨維塔耶娃是二十世紀最杰出的詩人,但我至今還不能完全讀懂她的詩。同時代的另一位女詩人阿赫瑪托娃,她的那篇《祖國土》讓我流淚,她把對祖國的愛寫得太深切,如此極端而到位,真切而又不凡的比喻,天才的詩人呵。
原來,她們是用生命寫詩的人。
對于經典的閱讀讓我想到美國作家馬克·吐溫那幾句話:“經典是人們想讀,又不愿意去讀的那種書?!?/p>
經典閱讀困難就在這里,因為它不是暢銷書,不是流行音樂,不是時裝秀,不是雅俗共賞的東西。
閱讀經典前需要讀者有思想和藝術的積淀。中國大多數(shù)人不喜歡聽交響樂,不知什么貝多芬、柴可夫斯基、肖邦、海頓。即使聽了也聽不懂,不知道這些音樂要告訴人們什么,越抽象越難理解。因為缺少起碼的音樂素養(yǎng)。
在這里,讀書和聽音樂是一個道理,對讀者有要求。曾去過維也納,那里的人們讀書和欣賞古典音樂的水平讓人吃驚。
維也納不大,是音樂之都,關于音樂方面暫且不談。這里竟然有150家博物館,83個圖書館,12種報紙,1476種期刊。我要告訴你的是維也納只有160萬人。
維也納到處是經典,經典文化的普及程度是驚人的,因為只有靈魂的浪漫才是真正的浪漫。幾十年內,中國不可能有自己的“維也納”。
唐詩是中國文學的高峰,但唐詩不難讀懂。然而從骨子里真能感受唐詩的人并不多。九十高齡的葉嘉瑩先生解讀唐詩的文章讓我吃驚,她的感受力、記憶力和文字功力是驚人的。相對通俗的唐詩需要大師的解讀,你才可能有所體會,而我們缺少這種解讀人。
經典的解讀和普及并非一朝一夕,不少電視上的所謂“文化講壇”,大多像說書,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解讀。
今天的時代不會埋沒人們的創(chuàng)造,因為有許多快捷的渠道,只要你有必要的自信和頑強,總會表現(xiàn)出來。
相對而言,固守的力量顯得弱小。固守很重要,因為沒有固守就沒有創(chuàng)造,固守不是保守,因為不論怎樣的創(chuàng)造力,都需要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固守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