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坤,孫智勇,付玉彬,鄭紀勇
(1.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山東青島 266100;2.海洋腐蝕與防護重點實驗室,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山東青島 266101)
海洋環(huán)境中的生物污損是指海洋污損生物(如海洋微生物、海洋植物和海洋動物等)附著在海洋人工設施上并對設施造成危害的現象[1]。生物污損危及船舶的航行速度,水產養(yǎng)殖業(yè)的產量和質量,造成金屬材料的腐蝕等[2]。防治生物污損,在海洋結構物表面涂裝防污涂料是既經濟又高效的方法,防污涂料中的防污劑是發(fā)揮防污作用的主要成分。有機錫等有毒防污劑曾被大量使用,但是這類物質會引起一系列的環(huán)境問題,已被逐漸禁止使用。近年來,開發(fā)新型的環(huán)保防污劑已成為研究熱點,并且已經有大量的研究及文獻出現[3–9]。
防污劑在涂料中的性能是決定其用途的關鍵。由于在實際應用中防污劑存在于有機防污涂層,而發(fā)揮防污作用時處于海水環(huán)境,因此防污劑從涂層向水環(huán)境的遷移過程決定了防污劑的防污有效性,對這一動態(tài)過程進行定量評價的關鍵性參數是防污劑的釋放率[10]。防污劑釋放率的測量方法有以下幾種:美國海軍Dome法,也就是船上實地測試的方法,這種方法代價較高,應用范圍比較窄[11];旋轉柱體試驗方法ASTM D6442–06是國際公認的實驗室定量測試殺生劑釋放率的方法[12];此外還有物質恒定的計算方法ISO10890:2010[13]。在這幾種標準實驗方法中,都需要測定水中防污劑的濃度,測試方法有如下幾種:原子吸收光譜法利用原子吸收光譜檢測特征離子的光譜吸收,主要用于測試含有錫、銅離子等防污劑的釋放率[14];核磁共振光譜法利用氫譜和碳譜數據測出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和含量,主要用于測試有機防污劑的釋放率[15];紫外光譜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檢測水溶液中的濃度,主要用于測試分子結構中含有發(fā)色基團的防污劑。
隨著新型防污劑的開發(fā)和應用,其使用過程中釋放率的檢測需要建立相應的測試技術。筆者針對新型防污劑N-辛基-2-羥基苯甲酰胺,研究了其釋放率的測試方法。該方法操作簡便,檢出限低,靈敏度高,穩(wěn)定性好。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UV2800型,日本日立公司;
精密電子天平:MS304S型,瑞士梅特勒–托利多儀器有限公司;
多功能低溫浴槽:DW–40型,北京佳信恒潤科技有限公司;
真空冷凍干燥儀:ALPHA 2–4/LD–Plus型,德國CHRIST公司;
超聲波清洗機:VGT–1730QT型,廣東固特超聲實業(yè)有限公司;
純水系統:Milli-Q型,美國Millipore公司;
防污劑:N-辛基-2羥基苯甲酰胺;
防污涂層:含N-辛基-2-羥基苯甲酰胺防污劑的丙烯酸樹脂體系涂層;
丙酮:分析純,天津市瑞金特化學品有限公司;
實驗用水為自制蒸餾水。
取N-辛基-2-羥基苯甲酰胺6 mg溶解于50 mL丙酮溶液中,利用超聲波超聲后完全溶解,得到120 μg/mL的N-辛基-2-羥基苯甲酰胺標準儲備溶液。再用丙酮把標準儲備溶液分別稀釋成40,50,55,70,100,115,120 μg/mL的N-辛 基-2-羥基苯甲酰胺系列標準工作溶液。
在波長330 nm處測定1.2中配制的系列標準工作溶液,以N-辛基-2-羥基苯甲酰胺的質量濃度為橫坐標,吸光度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
將含有N-辛基-2-羥基苯甲酰胺防污劑的涂層樣品浸泡在200 mL水溶液中,定期取出并更換全部溶液,取出的溶液利用真空冷凍干燥儀,對溶液進行凍干濃縮,得到固體樣品。然后將產物置于容量瓶中,用10mL純的的丙酮進行溶解,在330 nm處測定其吸光度。
將含有N-辛基-2-羥基苯甲酰胺防污劑的涂層樣品浸泡在200 mL水溶液中,分別置于5,10,15,20,30℃恒溫條件下,定期取出溶液,然后按照1.4方法進行測試。
按式(1)計算涂層中防污劑的釋放率:
式中:R——防污劑的釋放速率,μg/(cm2·d);
c——防污劑在丙酮溶液中的質量濃度,μg/mL;
V——溶解凍干樣品的丙酮溶液的體積, mL;
A——含防污劑涂層的表面面積,4 cm2;
D——浸泡天數。
N-辛基-2-羥基苯甲酰胺防污劑的分子式中,含有苯環(huán)等發(fā)色基團,能吸收紫外光。用一束具有連續(xù)波長的紫外光照射時,紫外光中某些波長的光輻射可被分子吸收。記錄不同波長的吸光度獲得該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譜。由于N-辛基-2-羥基苯甲酰胺防污劑在水中的溶解度較小,受到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測試極限的限制,無法測出理想的紫外吸收曲線,導致可檢測的濃度范圍較小,實驗誤差較大。因此用丙酮對N-辛基-2-羥基苯甲酰胺進行溶解,制備了防污劑在丙酮中的系列標準工作溶液(見1.2)。以丙酮為空白,測定防污劑系列標準工作溶液在220~900 nm波長范圍內的吸收曲線,初步確定最佳吸收峰在330 nm左右。然后在320~340 nm波長范圍進行掃描,并測試防污劑系列標準工作溶液在320~340 nm波長范圍內的紫外吸收曲線,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防污劑在328~330 nm波長范圍內出現吸收峰,吸光度隨著防污劑濃度的升高逐漸變大,因此實驗選擇防污劑的檢測波長為330 nm。
按1.3得線性方程為A=0.007 9c,線性相關系數r2=0.999 1。
圖1 N-辛基-2-羥基苯甲酰胺防污劑的紫外吸收光譜
持續(xù)稀釋N-辛基-2-羥基苯甲酰胺防污劑,當稀釋到5 μg/mL時,紫外分光光度計得不到可靠的吸光度值,可知此種方法的檢出限約為5 μg/mL。
精密稱取5份N-辛基-2-羥基苯甲酰胺8 mg,分別置于5個100 mL容量瓶中,用丙酮定容為80 μg/mL,然后用本實驗方法測定N-辛基-2-羥基苯甲酰胺的質量濃度,結果列于表1。由表1可知,測定結果的相對標準偏差為0.4%,說明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
表1 精密度試驗結果
對1.5中浸泡第一天收集到的不同溫度下N-辛基-2-羥基苯甲酰胺丙酮溶液進行加標回收試驗,結果見表2。
表2 加標回收試驗結果
由表2可知,不同溫度下N-辛基-2-羥基苯甲酰胺的加標回收率在97%~105%之間,說明方法的準確度較高。
取120μg/mL樣品溶液,分別在0,1,2,3,4 h測定其吸光度。根據吸光度值,依次算出樣品濃度,根據所測結果得到其相對標準偏差為0.25%,表明樣品溶液在4 h內穩(wěn)定。
表3 穩(wěn)定性試驗結果
防污劑需要添加到涂料中,然后涂覆在船舶表面。防污劑混進涂料后,隨著涂料的固化,防污劑被有機樹脂包裹在內部。在船舶航行過程中,隨著樹脂溶解或者涂層內部水溶性物質的溶出,防污劑逐漸運動到涂層表面,接觸到海水,在涂層/海水界面形成含有一定防污劑濃度的薄層溶液。這一薄層具有抑制海洋生物附著的作用,因此防污劑濃度薄層的形成對其防污效力發(fā)揮至關重要。防污劑的持續(xù)釋放則是防污劑濃度薄層形成的關鍵,通過測試防污劑的釋放率,可以定量表征其在涂層中的有效性和持久性。利用浸泡的方法獲得從涂層釋放到溶液中而形成的防污劑溶液。該溶液濃度較低,無法直接用紫外分光光度計直接測出,因此采用真空冷凍干燥的方法,在低溫冷凍保持樣品不變質的情況下,對水溶液進行了濃縮,得到的固體再用丙酮溶解,經過這一處理過程,將防污劑從水溶液轉移到丙酮溶液中,同時進行了濃縮,達到紫外分光光度計可以測出的閥值。室溫20℃下對涂層中釋放出的N-辛基-2-羥基苯甲酰胺防污劑進行了測試。對涂層進行了30天的浸泡,分別在1,5,10,20,30 d取出浸泡得到的溶液,按照上述方法進行處理,測試了丙酮溶液在330 nm波長的吸光度,得到N-辛基-2-羥基苯甲酰胺防污劑在20℃的釋放率見表4。
表4 涂層中釋放出的防污劑形成的溶液的紫外吸光度
第一天浸泡后,涂層最外層的防污劑很快釋放到溶液中,因此溶液中防污劑濃度較高,之后防污劑逐漸從涂層內部向外擴散,防污劑濃度降低。從表4的數據可以看出,各測試組的吸光度均在標準曲線的線性范圍內,通過對照標準曲線,可以計算出測試濃度。因此上述標準曲線可以滿足防污涂層中防污劑釋放率測試的需要。
防污劑從涂層中向水溶液中的釋放過程,實際是物質的擴散過程,涉及到防污劑在涂層固體中的擴散和水質液體中的擴散,擴散過程均受到溫度的影響[16]。實驗研究了不同溫度下防污劑的釋放量,涂層的釋放率如圖2所示。
圖2 不同溫度下防污劑的釋放率
從圖2可以看出,溫度對防污劑釋放率就有很大影響,溫度越高,釋放速率越快。
利用紫外吸收光譜法,建立了新型防污劑N-辛基-2-羥基苯甲酰胺釋放率測試方法。該方法具有較高的靈敏度,為新型防污劑釋放率測試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參考。
[1]黃宗國,蔡如星.海洋污損生物及其防除[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4.
[2]馬士德,黃修明,謝肖勃,等.艦船的生物附著與腐蝕調查[J].海洋學報,1996(1): 18–21.
[3]劉超,付玉彬,鄭紀勇.環(huán)境友好型防污劑及海洋防污涂料的研究進展[J].材料開發(fā)與應用,2009(8): 69–74.
[4]Qian P Y,Wong Y H,Zhang Y. Changes in the proteome and phosphoproteome expression in the bryozoan Bugula neritina larvae in response to the antifouling agent butenolide[J]. Proteomics,2010,10(19): 3 435-3 446.
[5]閆雪峰,于良民,姜曉輝.新型防污劑辣素衍生物的合成、抑菌性及防污性能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13,43(1): 64–67.
[6]Marcheselli M,Azzoni P,Mauri M. Novel antifouling agentzinc pyrithione:Stress induction and genotoxicity to the marine mussel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J]. Aquatic Toxicology,2011,102(1–2): 39–47.
[7]Villa F,Remelli W,Forlani F,et al. Altered expression level of Escherichia coli proteins in response to treatment with the antifouling agent zosteric acid sodium salt[J]. Environ Microbiol,2012,14(7): 1 753–1 761.
[8]Silkina A,Bazes A,Mouget J L,et al. Comparative efficiency of macroalgal extracts and booster biocides as antifouling agents to control growth of three diatom species[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12,64(10): 2 039–2 046.
[9]Lee S,Chung J,Won H,et al. Analysis of antifouling agents after regulation of tributyltin compounds in Korea[J]. J Hazard Mater,2011,185(2–3): 1 318–1 325.
[10]史航,陳曉蕾,石建高.新型海洋防附著涂層的制備及釋放研究[J].涂料工業(yè),2009,39(3): 10–13.
[11]唐海英. 防污涂料的環(huán)境風險評估與殺生劑釋放率分析[J]. 中國涂料,2012,27(5): 30–33.
[12]ISO 15181: Part 1~2(ASTM D6442–06) Generic rotating cyclinder analysis for copper in leach rate[S].
[13]ISO 10890.2010 Paints and varnishes-modelling of biocide release rate from antifouling aints by mass-balance calculation [S].
[14]Paul Handa,Camilla Fant. Antifouling agent release from marine coatings-ion pair formation/dissolution for controlled release [J]. 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 2006,57: 376–382.
[15]Kazunobu Takahashi. Release Rate of Biocides from Antifouling Paints[M]. Tokyo: Springer,2009.
[16]Jost W. Diffusion in solids,liquids,gases [J]. Journal of Colloid Science,1952,7: 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