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于世間,由于彼此際遇、閱歷、修養(yǎng)、認知水平的不同,面對利害關系時,難免會產生矛盾,在心田生出罅隙。心有怨念,實屬常情,我們應如何“報怨”?
如何“報怨”?市井江湖流行的是快意恩仇,所謂“有仇報仇,以怨報怨”。但如著名學者茅于軾所言,這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就像以錯誤對待錯誤,則永遠糾纏于錯誤中,不得寧日。翻開傳統(tǒng)文化典籍,儒、道兩家為我們“報怨”提供了兩種可供借鑒、學習的方法。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p>
——《論語·憲問》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老子》
“直”之公正
儒家的“以直報怨”是指用正直來回報怨恨,就是用公正平和的態(tài)度來對待傷害自己的人,恩德就用恩德去回饋,怨恨則用公正合理的方式回擊,不姑息縱容,也不挾私加重報復,使“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讓人們既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又表明對他人的態(tài)度,體現(xiàn)了權責一致的原則?!耙灾眻笤埂斌w現(xiàn)的是公正,是一種品質。若為明是非、揚正義,以直報怨是首選。
通讀《論語》,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孔子所有的主張都是在適度的原則下展開的,“中庸之道”是其內核。比如孔子的仁愛觀不是無條件的,在親親尊尊之上有等級之分;孔子的交友觀則是有限度的,“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孔子的教育觀是找準時機的,“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自己的性情也是中和的,“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所以在對待怨恨的態(tài)度上,孔子不可能一味地用仁德、感激去回報,也不會偏激到以仇恨去敵對,兩者執(zhí)其中,于矛盾雙方中找尋完美的平衡點,既符合人情事理又不違仁愛,既強調理性又兼顧和諧,于是“直”就成為孔子眼中的最佳選擇。
正義與公平是人類社會永恒的追求,“以直報怨”對施怨者給出了警示,也對施恩者給予了肯定,更為社會樹立了風向標,讓社會在一個明確的價值導向下,有序和諧地發(fā)展。
“德”之寬容
道家的“以德報怨”是指用恩德來回報怨恨,即不記仇,反而給予恩惠,以仁德對待。道家以天地之大德給予包容,秉持“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的原則,以德行促感化,達到彼此心靈的契合無縫?!耙缘聢笤埂斌w現(xiàn)的是寬容,是一種情懷。若為消怨氣、凈心靈,以德報怨更持久。
“以德報怨”既包含了一種溫情的態(tài)度,也體現(xiàn)了一種博大的胸懷。如“梁楚之歡”的故事,面對跨過邊境來偷瓜的楚國士兵,梁國大夫宋就不但沒有生氣,反而派人去楚國幫士兵灌溉瓜田,最終讓對方感到慚愧,從而感化對方,彼此交好??梢姡鎸κ┰拐?,“德”可以讓人在心靈平等的基礎上善意地傾聽、婉轉地指明、合理地疏導,從而讓施怨者在宣泄之余,獲得心靈的寧靜,以陽光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
“直”的表面性與“德”的理想化
朱熹說:“直道,無私曲也。”我們以“直”來實現(xiàn)對正義公平的守護,可是僅此一舉能真正解決矛盾嗎?最公正的莫過于法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孔子的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法治的局限性:它可以限制人們的行為,卻無法從根本上消除人的怨氣。“貌恭而心不服”,“敢怒而不敢言”,潛伏在心底的情緒如果沒有合適的疏導,日積月累,只會造成嚴重的負面效果。
例如孔子對上門拜訪的儒悲“辭以疾”,以生病為借口不見客人,并且“取瑟而歌,使之聞之”,來表明自己對他的態(tài)度。這樣的做法固然讓儒悲知道自己“好好先生”般的為人方式招人生怨,但對方是否能接受?是否有益于對方改進?我們無法斷言,卻也心存疑慮。在情理、理法之間,“直”很難做到最好的調和。
而潤物細無聲的“德”呢?若能以心對心,將心比心,引一泓“德之清泉”,浸潤每一顆萌生怨念的心靈,則自有融融暖意灑滿人間四月天。但在現(xiàn)實中,面對他人對自己造成的傷害,“以德報怨”首先要克服自己心中的怨念,這需要極強的克制力,此為一難;面對固執(zhí)己見的他人,和風細雨的態(tài)度是否具有影響力?此為二難;而在勸導疏通的過程中,能否因人而異找到合適的方法,并一以貫之?此為三難。即使如上都能做到,見效所需的時間同樣堪憂。
何況,任何個體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德行不能代替法律,更不能因為德行在情感上的偏私而影響法律的公正。只有“善其善”“惡其惡”才能做到賞罰分明,才能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
“德”“直”各有所在
盡管孔子贊成“以直報怨”,但翻閱《論語》可以發(fā)現(xiàn),孔子對“德”的推行還是不遺余力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說的是統(tǒng)治者用道德來治理國家,百姓就會如眾星拱繞其周圍;“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也就是說用道德來訓導百姓,用禮教來整頓百姓,百姓就會有羞恥心而內心歸順;還有“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孔子認為統(tǒng)治階級的道德就好比是風,百姓的道德好比是草,風的方向決定了草的倒向,突出強調了統(tǒng)治階級應以自身德行為范本,做到以德服人……
這些章句大多站在統(tǒng)治階級為政的角度,與“仁政”相照應,體現(xiàn)了“以德治國”的重要性。而“以直報怨”則多站在人與人相處的角度,體現(xiàn)的是個體之間的原則性,與孔子的“交友之道”相承。
以德報怨,以己觀人,在美好的理想中勾勒出人心向善、社會和諧的圖景;以直報怨,權責相依,在公正的標尺下擎起伸張正義、崇尚理性的大旗,使每個人在自省與他律中變得更加成熟理智?;赝麣v史,我們看到兩家觀點熠熠生輝,也同樣看見其歷史局限性?!敖馃o足赤,人無完人”,辯證理性地看待先賢文化,不盲從,不武斷,才能真正感受到經典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