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要:初中歷史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引導初中學生對世界的認知,使學生在一定的程度上了解和認知這個社會,并有分辨和分析社會事件的本領,在復雜的現(xiàn)實社會中,學會分辨好壞,對這個世界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學習歷史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歷史觀,教師可以運用歷史教學,達到愛國教育的目的。學習歷史,也能為學生的學習生涯打好基礎,幫助學生認知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
關鍵字:初中 歷史 教育 意義
引言
我國教育計劃中,小學階段雖然有知識會涉及歷史故事和歷史哲理的學習,但并未系統(tǒng)的、完全的形成一個體系。而將其安排在初中階段,是綜合人的生理發(fā)展,人的大腦發(fā)育做出的最合理的安排。將歷史知識傳授給初中學習階段的學生,是對我國歷史文化的傳承,是塑造新形勢下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培育,更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世界,自我形成歷史思維模式的最好階段,有利于幫助學生分析和改變世界,促進學生的自我成長。
一、是學生世界觀形成的第一步
初中階段的學生,對世界充滿好奇和興趣,并已經(jīng)對社會形成一部分認知,初中生的歷史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歷史觀和世界觀。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不要求我們對認識歷史事件都做到精通和知曉,但是只要認真的學習和領悟歷史,哪怕只是只學習一部分,所能得到的哲理就足夠我們受益終生。歷史,也是一門感性的學科,在歷史長河中,能感受歷史事件所凝聚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質,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歷史的教育,可以讓學生全面的認識社會發(fā)展,對比歷史和當今社會,清晰感受社會的發(fā)展脈絡,并且對當今世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分析。這一套自我認知系統(tǒng)可以幫助學生在今后的成長和發(fā)展中不迷失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教師運用從歷史中得到的經(jīng)驗教訓,自覺去指導學生的為人處世,給學生一生的正確指引。
二、使學生學習和認知古人的智慧
歷史漫漫長河中衍生出許多流芳百世的品德與智慧??鬃釉疲骸凹核挥?,勿施于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君子品德;唐太宗李世民“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人為鑒,可明得失。以史為鑒,可知興替。”的謙遜。僅就學生自出生到初中的十多年中,以其親身經(jīng)歷,是無法感受著沉積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優(yōu)良的智慧的美德,只有進行歷史知識教導,讓學生在課堂中去感受古人的大義和智慧,學習古人的優(yōu)良品德。也只有歷史科目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僅有的書本中,去感受和探索前人留下的精華,學習歷史,吸收歷史文化知識,在生活中做到以史為鑒,做一個有內(nèi)涵的中國人。
三、增強學生的民族情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學習歷史,就是認識導致國家興衰成敗的淵源。初中學生的思想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初中歷史的教學,幫助學生對我們國家的認知,并且學到歷史中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英雄氣概?!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币灰晃奶煜椤哆^零丁洋》,體現(xiàn)了文天祥慷慨激昂,大義凜然的氣魄,也表達了他不畏犧牲,至死不渝的堅強意志。這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是一種為名譽而個人奮斗的意識流露?!熬覉髧!薄里w,是一種忠減、愛國的精神。至今仍是極其重要的社會價值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一一霍去病,是一種心向國家的偉大的個人抱負。歷史記載了我國的興亡交替,不僅有秦始皇的一統(tǒng)天下,還有貞觀之治、康乾盛世,歷史的真實和輝煌,督促我們中華兒女振興中華。學習歷史的真正意義就是讓我們的思維變得飽滿,肩負著民族大義,熱愛祖國,報效祖國。
四、為學生構建完備的知識體系
(1)由思想文化的活動組成。從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可以看到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到儒家思想維系了我國兩千多年的文明歷史??梢詫W到西方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智慧啟蒙,到孟德斯鳩、盧梭、哥倫布的新思想。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感受思想的征程。(2)政治活動促進了歷史的發(fā)展。歷史的學習中,可以看到世界各國出現(xiàn)過多彩的政治形勢和格局特殊的模式,從我國的分封制、郡縣制、科舉制,西方神權與皇權的爭搶拉鋸戰(zhàn),都使學生對政治有了初步的了解。(3)經(jīng)濟活動貫穿歷史脈絡。人類的經(jīng)濟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百姓的興亡,歷史中有重農(nóng)抑商的鼓勵耕作,也有近現(xiàn)代史中改革開放政策。歷史以立體的多方位角度描繪歷史文化長河,讓學生多方位的從歷史中吸收有用的文化知識,幫助學生解讀現(xiàn)實的社會,幫助學生在現(xiàn)實社會中立足。
總結
如果沒有歷史,人的思想就會變得單薄膚淺。歷史是一科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引導了初中學生對世界的認知,使學生在一定的程度上了解這個社會,并有分辨和分析社會實踐的本領,在復雜的現(xiàn)實社會中,學會分辨好壞,對這個世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只有學習和貫徹歷史教學的目的,才能實現(xiàn)教書育人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吳劍軍.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情感意識培養(yǎng)的對策[J].才智.2012(21).
[2]陳品娟.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分析[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