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基本特征的調(diào)查㈦思考

2015-12-23 14:34:54劉啟剛周立秋
警學研究 2015年1期
關鍵詞:訊問歸因嫌疑人

劉啟剛,周立秋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遼寧 沈陽 110854)

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基本特征的調(diào)查㈦思考

劉啟剛,周立秋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遼寧 沈陽 110854)

聚眾斗毆類犯罪是嚴重的刑事犯罪,對社會秩序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chǎn)安全有著極大的危害。以往對聚眾斗毆類犯罪的研究多在刑法學范圍內(nèi)進行定性分析和在偵查學范圍內(nèi)進行經(jīng)驗總結,缺乏以定量分析為主的實證研究。通過對54名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的調(diào)查,分析他們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戶口類型、籍貫、婚姻狀況、前科、性格、犯罪意識和犯罪歸因等方面展現(xiàn)出來的特征,期望這些研究結果能有助于研究者認識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的特征并對偵查部門有的放矢地開展相關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啟發(fā)。

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基本特征;調(diào)查

一、研究背景

聚眾斗毆類犯罪是一種嚴重的刑事犯罪,對社會秩序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chǎn)安全具有極大的危害,歷來是各國嚴厲打擊和全力預防的刑事犯罪。我國《刑法》將聚眾斗毆類犯罪規(guī)定于妨害社會公共管理秩序罪的第292條中,對應設置了五種情況:多次聚眾斗毆的;聚眾斗毆人數(shù)多,規(guī)模大,社會影響惡劣的;在公共場所或者交通要道聚眾斗毆,造成社會秩序嚴重混亂的;持械聚眾斗毆的;聚眾斗毆中致人重傷、死亡加重情節(jié)的。由于聚眾斗毆類犯罪在司法實踐中的高發(fā)性、常見性、嚴峻性和危害性,《刑法》設置了較為嚴厲的刑事處罰結果,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國法律對聚眾斗毆類犯罪毫不留情的打擊態(tài)度。

長期以來,學界對聚眾斗毆類案件的研究在《刑法》的范圍內(nèi)主要關注罪名的設定、刑罰的設置、量刑的幅度等方面的問題,在研究方法上側重于定性分析;[1][2]在偵查學的范圍內(nèi)主要從實務的角度總結聚眾斗毆類案件偵破過程中的一些經(jīng)驗和教訓,在研究方法上側重于案例分析和偵查經(jīng)驗總結。[3]研究者在自我定位上更多是站在“他者”的角度去看待聚眾斗毆類犯罪和聚眾斗毆類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為了全面認識聚眾斗毆類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分析聚眾斗毆類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哪些特征,他們是否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為犯罪,他們進行犯罪的原因是什么,筆者讓犯罪嫌疑人站在“主體”的角度對上述問題進行回答和描述,系統(tǒng)分析他們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戶口類型、籍貫、婚姻狀況、前科、性格、犯罪意識和犯罪歸因等方面展現(xiàn)出來的特征,期望這些研究結果能有助于研究者認識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的特征并對偵查部門有的放矢地開展相關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啟發(fā)。

二、研究程序

對T市的兩大省級看守所聚眾斗毆類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進行調(diào)查,回收有效問卷54份。問卷主要從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戶口類型、籍貫、婚姻狀況、前科、性格、犯罪意識和犯罪歸因等方面調(diào)查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的特征。

三、研究結果的統(tǒng)計與分析

(一)性別特征

在54名聚眾斗毆類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中,男性犯罪嫌疑人占絕大多數(shù),女性犯罪嫌疑人占少數(shù),所占人數(shù)和比例見圖1。

圖1 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性別狀況示意圖

(二)年齡特征

將54名聚眾斗毆類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按年齡分為5組進行統(tǒng)計:20歲以下,21歲~30歲,31歲~40歲,41歲~50歲,51歲以上。統(tǒng)計結果顯示21歲~30歲所占比例最高。詳見表1和圖2。

表1 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年齡狀況匯總表

圖2 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年齡狀況示意圖

(三)文化程度特征

在本次調(diào)查中,將犯罪嫌疑人的文化程度劃分為初中及以下、高中和??迫N類型。在54名犯罪嫌疑人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絕大多數(shù)。具體結果見表2和圖3。

表2 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文化程度狀況匯總表

圖3 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文化程度示意圖

(四)戶口類型特征

本研究將犯罪嫌疑人的戶口類型分為農(nóng)村戶口和城市戶口,在54名聚眾斗毆類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中,農(nóng)村戶口犯罪嫌疑人的人數(shù)遠遠超過城市戶口犯罪嫌疑人的人數(shù),農(nóng)村戶口和城市戶口的犯罪嫌疑人所占人數(shù)、比例詳見圖4。

(五)籍貫特征

將54名聚眾斗毆類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分為本地人口和外地人口兩種類型進行統(tǒng)計,本地人口犯罪嫌疑人的比例超過八成,具體結果見圖5。

圖4 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戶口類型狀況示意圖

圖5 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籍貫狀況示意圖

為了對本次調(diào)查聚眾斗毆類案件中外地人口犯罪嫌疑人的籍貫有一個準確把握,筆者對10名屬于外來人口的犯罪嫌疑人的省份來源進行了具體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河北省和山東省相對較多,詳見表3。

表3 外來人口犯罪嫌疑人具體省份來源匯總表(N=10)

(六)婚姻狀況特征

在54名聚眾斗毆類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中,按婚姻狀況進行統(tǒng)計,有未婚、已婚和離異三種情況。已婚犯罪嫌疑人所占比例最高,未婚的次之,離異的僅占極少數(shù)。具體結果見圖6。

(七)前科特征

在54名聚眾斗毆類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中,有前科的犯罪嫌疑人有14人,沒有前科的犯罪嫌疑人有40人。具體結果見圖7。

圖6 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婚姻狀況示意圖

圖7 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前科狀況示意圖

(八)性格特征

性格(Personality)又稱人格,是個體有別于他人的,表現(xiàn)為穩(wěn)定行為傾向的心理特質(zhì)模式。[4]了解、研究和把握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的性格特征是分析此類犯罪嫌疑人心理的重要方面,分析與應用得恰當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偵查訊問人員的工作策略與工作效果。調(diào)查采用自我評價的方式,由被調(diào)查的聚眾斗毆類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表述自己的主要性格特征。這種測評方式雖然沒有嚴格按照心理測量流程進行,但是由犯罪嫌疑人進行自我評價和描述更為直觀和形象。

通過調(diào)查可以發(fā)現(xiàn),犯罪嫌疑人性格特征分為八種,按照各性格特征所占人數(shù)比例依次為偏內(nèi)向、偏外向、開朗樂觀、直率急躁、內(nèi)外向混合、冷漠孤僻、隨和低調(diào)、誠實穩(wěn)重。具體結果見表4。

表4 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的性格特征(N=54)

(九)犯罪意識特征

根據(jù)犯罪理性人的理論假設,犯罪分子在實施犯罪行為之前會對自己行為的價值得失進行充分的評估,即對犯罪的收益與風險的比率進行自我評判,其中的風險包括對犯罪行為中可能遇到的傷害、被抓獲受到刑罰的風險等方面的因素進行估計。這一理論假設是建立在犯罪分子明確意識到自己行為觸犯法律的前提之下,但對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而言,實際情況是否如此呢?

通過調(diào)查可以發(fā)現(xiàn),在54名犯罪嫌疑人中,有16名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前“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犯罪,有38名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前“未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犯罪,具體比例見圖8。這一調(diào)查結果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不少聚眾斗毆類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是在缺乏預謀的激情狀態(tài)下實施犯罪的。

(十)犯罪歸因特征

犯罪歸因是犯罪嫌疑人對自己犯罪行為的原因進行主觀歸納的認知活動。綜合犯罪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可以將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歸因分為內(nèi)部歸因、外部歸因和其他歸因。內(nèi)部歸因主要是將自己的犯罪行為歸因于自身具有的、導致其行為表現(xiàn)的品質(zhì)和特征,包括個體的人格、情緒、心境、動機、欲求、能力、努力等;外部歸因主要是將自己的犯罪行為歸因于個體自身以外的、導致其行為表現(xiàn)的條件和影響,包括環(huán)境條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響等;其他歸因是那些不能列為內(nèi)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的其他犯罪歸因。

通過調(diào)查可以發(fā)現(xiàn),在54名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中,對自己的犯罪行為進行外部歸因的最多,其次是內(nèi)部歸因,其他歸因的最少。三種犯罪歸因的人數(shù)及所占比例見圖9。

圖9 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各犯罪歸因類型的人數(shù)與比率示意圖(N=54)

在各歸因類型的具體依據(jù)上,犯罪嫌疑人犯罪內(nèi)部歸因分為五種情況:主要依據(jù)各自提到的人次和所占的頻率依次為:自己一時沖動,自己爭強好勝,維護自己的利益,自己法律意識淡薄和自己無知幼稚;外部歸因有五種情況,主要依據(jù)各自提到的人次和所占的頻率依次為:為了親友的義氣,受金錢驅(qū)使,被害人有過錯,被他人利用和牽連,環(huán)境影響;其他歸因為兩種,主要依據(jù)為無原因或沒意識到原因,認為自己不是犯罪。具體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見表5。

四、總結與分析

雖然我們不能僅僅通過對54名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調(diào)查分析就得出帶有普遍意義的研究結論,但是相關的研究結果仍為理論和實務工作者站在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主體”的角度來解析由此體現(xiàn)出來的犯罪特征,并分析這些特征在今后的犯罪預防和偵查工作都提供了一個值得參考的視角。

從犯罪嫌疑人性別角度可以看出,男性是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的主體。這一現(xiàn)象可能與男女生理、心理特征的差異存在密切關聯(lián)。部分男性在遇到矛盾或爭執(zhí)時,如果自己在人數(shù)或身體力量上占有優(yōu)勢,他們更傾向于通過軀體攻擊的方式來征服對方,從而迫使對方屈服;大部分女性受傳統(tǒng)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影響,她們很難接受在與他人發(fā)生爭執(zhí)或矛盾時采用軀體攻擊的方式,而更傾向于通過口頭爭執(zhí)的方式來嘗試解決矛盾或發(fā)泄不滿。從犯罪預防和偵查工作的角度來講,要重點加強對聚眾斗毆類案件中男性犯罪嫌疑人心理與行為特點的研究,但是聚眾斗毆類案件中女性犯罪嫌疑人有其獨特的生理、心理特征,同樣值得關注,從而保證相關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表5 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各犯罪歸因類型依據(jù)匯總(N=54)

從犯罪嫌疑人年齡角度可以看出,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的年齡呈現(xiàn)出“先急劇上升、后急劇下降”的總體趨勢。共有46名犯罪嫌疑人的年齡處于21歲~40歲的年齡段,占所調(diào)查的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數(shù)的85.20%,這說明這一年齡段是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的絕對主體。尤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有30名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處于21歲~30歲年齡段,占所調(diào)查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的55.60%。出現(xiàn)這一研究結果的原因在于,中青年尤其是青年群體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一般較為強壯,但心理上并未隨之變得足夠成熟,遇到矛盾或問題時,容易有認知偏激、心理失衡、情緒波動及行為失控等表現(xiàn),某些人甚至覺得用武力解決問題是“英雄主義”的表現(xiàn),如果這部分人再受到不良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就容易導致他們在與他人發(fā)生沖突時出現(xiàn)聚眾斗毆行為。而老年群體,一方面身體開始衰弱,另一方面心理成熟度和社會規(guī)范意識較強,行事更為謹慎、穩(wěn)重,這使他們中出現(xiàn)聚眾斗毆行為的比例較低。這一研究結果提示我們有必要從犯罪預防和偵查工作成效的角度重視對中青年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心理與行為特征的研究。

從犯罪嫌疑人文化程度角度可以看出,共有51名犯罪嫌疑人具有高中與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所調(diào)查的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數(shù)的94.50%,說明高中與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犯罪嫌疑人是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的絕對主體。這一研究結果說明,文化程度是個人綜合素質(zhì)的重要方面,如果個體的文化素質(zhì)較低,法律規(guī)范意識較為淡薄,在遇到爭執(zhí)或矛盾時就可能會缺少顧忌和考慮,從而在沖動之下出現(xiàn)聚眾斗毆行為。由此可見,一方面,重視教育和提高全社會的文化素質(zhì)水平是預防聚眾斗毆犯罪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有必要重視文化較低的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與行為特征研究,從而采取一些有針對性的犯罪預防和偵查工作策略。

從犯罪嫌疑人戶口類型的角度可以看出,在聚眾斗毆類案件中,農(nóng)村戶口的犯罪嫌疑人所占的比例要遠遠高于城市戶口的犯罪嫌疑人。戶口所在地的差異決定了犯罪嫌疑人的成長環(huán)境存在一些固有差異,這種生活背景的不同決定了犯罪嫌疑人在生活習慣、行事方式、作案方式、侵害目標及在偵查與訊問階段的心理行為方式上都會存在一些區(qū)別,這種區(qū)別要求相關部門注意以此為視角開展犯罪預防和偵查工作,從而確保相關工作的針對性和效益性。

從犯罪嫌疑人籍貫的角度可以看出,在聚眾斗毆類案件中,本地人口的犯罪嫌疑人所占比例要略高于外地人口的犯罪嫌疑人,但是外地人口犯罪嫌疑人所占比例有必要引起足夠重視。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交通的便利,我國流動人口規(guī)模呈現(xiàn)出不斷增長的趨勢,流動人口(大多數(shù)是農(nóng)村戶口)進入一個陌生的城市,農(nóng)村文化和習俗同城市文化和習俗在思想意識上產(chǎn)生激烈的碰撞,改變著他們的思維習慣和精神風貌。與此相關,流動人口的心理行為特征一方面不同于固守鄉(xiāng)里的農(nóng)村人口,另一方面又和城市的本地人口存在較大差異。流動人口犯罪嫌疑人作為流動人口的一部分,同樣存在這種獨特的烙印。關注和加強聚眾斗毆類案件中流動人口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行為特征的研究,總結其在犯罪與偵查諸階段的一些獨特又普遍的規(guī)律,對于提高偵查機關開展流動人口犯罪嫌疑人工作的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從犯罪嫌疑人婚姻狀況的角度可以看出,以未婚和離異為代表的單身犯罪嫌疑人共有24人,占所調(diào)查的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數(shù)的44.40%。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認為,單身的人與社會聯(lián)系較為松散,責任感較為欠缺,由此導致他們更容易實施一些嚴重危害社會的犯罪。從偵查工作的角度講,已婚的聚眾斗毆類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已經(jīng)組建了家庭,甚至育有子女,在全面、準確了解犯罪嫌疑人基本情況的基礎上,注意以此為切入點,適時開展親情感化教育,對于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線常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對于未婚的聚眾斗毆類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也可以從婚戀的角度指出其面臨的人生道路還很長,不應自暴自棄,應積極配合偵查機關的工作,及早認罪悔罪,為自己爭取寬大處理的機會,早日重返社會走好將來的人生路;對于離異的聚眾斗毆類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應注重喚醒其對生活和未來的希望,如果對自己面臨的任何事情都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態(tài)度,將不會有人對他們的處境給予關心和同情。

從犯罪嫌疑人前科的角度可以看出,沒有前科的犯罪嫌疑人是所調(diào)查犯罪嫌疑人群的主體,但是有過前科的犯罪嫌疑人所占比例也是不小的,有無前科對于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的作案預謀、犯罪心理、作案手法、反偵查、反訊問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響。作為偵查人員,對于有前科的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的工作準備、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上都應格外注意,防止因處理不當而影響偵查訊問工作的順利進行。

從犯罪嫌疑人性格特征的角度可以看出,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性格特征排名前三位的為偏內(nèi)向、偏外向和開朗樂觀的犯罪嫌疑人,共有44人,占總調(diào)查人數(shù)的81.50%。偵查機關在面對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時,有必要對上述三種性格特征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進行深入研究。具有偏內(nèi)向性格特征的犯罪嫌疑人在訊問中常規(guī)的表現(xiàn)是不善言談、不愛說話,如果犯罪嫌疑人存有畏罪和僥幸心理,更容易使訊問陷入訊問人員自說自話、犯罪嫌疑人不置可否或者簡單否定的“冷場”局面中。如果訊問人員沒有很好地把握偏內(nèi)向犯罪嫌疑人的性格特征,在訊問言行上簡單粗暴,更容易激發(fā)偏內(nèi)向犯罪嫌疑人敏感、自卑與固執(zhí)等心理反應,出現(xiàn)訊問人員和犯罪嫌疑人對立的緊張局面,甚至會出現(xiàn)訊問中斷的僵局場面。具有偏外向和開朗樂觀性格特征的犯罪嫌疑人在訊問中的常規(guī)表現(xiàn)是愿意與訊問人員交流,不易陷入訊問僵局,訊問人員應注意主導訊問進程,僅僅圍繞案件主題進行訊問,不能被犯罪嫌疑人的無謂辯解和題外話干擾訊問。

從犯罪嫌疑人犯罪意識的角度可以看出,有超過七成的聚眾斗毆類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前并未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犯罪。從理論分析和常識判斷的角度講,聚眾斗毆類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前未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犯罪,這是不可理解的。那么在本次研究中出現(xiàn)相當數(shù)量的聚眾斗毆類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前“未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犯罪的原因是什么呢?初步推斷可能有如下原因:不能排除有些犯罪嫌疑人即便在被羈押后也不愿意承認自己在事前故意去實施“明知不該為而為之”的犯罪行為,從而讓他人產(chǎn)生“明知故犯”的評價。也就是說,作為具有正常心智的人,他們從法律或者生活常識的角度在犯罪前就可以判斷出自己的行為是犯罪行為,但是他們在回答問卷時仍然拒絕承認,只能說明他們從潛意識里不愿意承認自己已經(jīng)成為嚴重刑事犯罪的犯罪嫌疑人。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認為,個體在面對焦慮引起的痛苦情緒體驗時,常會有意或無意地進行自我防御,而壓抑和否認是個體較常運用的兩種自我防御的重要手段。壓抑是把引起焦慮的思想、觀念以及個人無法接受的欲望和沖動壓入潛意識,使之被遺忘;否認或者否認現(xiàn)實,是指個體在現(xiàn)實生活中拒絕承認有關其個人痛苦事實的存在,這樣就可以逃避現(xiàn)實,不必面對生活中那些無法解決的困難與無法達成的愿望,從而減輕內(nèi)心的焦慮。犯罪嫌疑人對在犯罪前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犯罪的否定性回答,在精神分析看來是個體的一種自我防御機制,個體通過否認可以淡化不愿面對的現(xiàn)實(罪行)給自己帶來的心理壓力與焦慮。有些聚眾斗毆類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甚至在被羈押后仍拒絕承認自己的行為是犯罪,認為自己是被冤枉的,他們在采取這些行為之前就更不可能認為自己的行為是犯罪。不管出于何種原因,超過七成的被調(diào)查聚眾斗毆類案件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前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犯罪這種現(xiàn)象值得引起相關研究者和一線實戰(zhàn)部門的警務人員的注意。研究人員在研究中要繼續(xù)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心理規(guī)律:實戰(zhàn)部門的警務人員在工作中對此要注意觀察、把握和分析,并將之靈活應用于工作中。從預防和減少犯罪的角度來講,加強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從訊問人員開展偵查訊問工作角度來講,訊問人員在訊問中開展法律政策教育既是對犯罪嫌疑人施加影響,促使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訊問策略與方法,也是在偵查訊問階段對犯罪嫌疑人進行教育、感化與挽救功能的重要體現(xiàn)。

從犯罪嫌疑人犯罪歸因的角度可以看出,有超過七成聚眾斗毆類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歸因為外部歸因。根據(jù)犯罪歸因理論,結合本研究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那些將自己的犯罪行為進行內(nèi)部歸因的犯罪嫌疑人,大多將犯罪歸結為自己一時沖動、自己爭強好勝、維護自己的利益、自己法律意識淡薄和自己無知幼稚等自身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特質(zhì),此種思維模式易導致犯罪嫌疑人產(chǎn)生“習得無助感”,從而促使他們降低自我評價水平和活動動機水平,這不利于犯罪嫌疑人配合偵查工作。那些將自己的犯罪行為進行外部歸因的犯罪嫌疑人,更多地將自己的犯罪原因歸結為親友義氣、金錢驅(qū)使、被害人有過錯、被他人利用和牽連及環(huán)境的影響等因素,此種思維模式雖然不易導致犯罪嫌疑人產(chǎn)生“習得無助感”,但是他們將犯罪原因歸結于外部因素而忽視自身原因,對他們從內(nèi)心深處反省自身的犯罪原因?qū)a(chǎn)生不利影響,容易導致犯罪嫌疑人反社會人格的產(chǎn)生。在偵查訊問工作中,對于那些進行外部歸因的聚眾斗毆類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應注意通過各種方式增強他們的法律認知觀念,提高他們的法律規(guī)范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進而使犯罪嫌疑人明確并正確地認識自己犯罪的根本原因,防止進一步產(chǎn)生反社會人格;對于那些進行內(nèi)部歸因的犯罪嫌疑人,應注重通過引導他們關注自身綜合素質(zhì)等方面的缺陷,引導他們多了解和認知外部事物,從而降低“習得無助感”的水平,提高他們洗心革面、認罪服法的動機。這些工作既有利于提高偵查訊問工作的效益,又對犯罪嫌疑人發(fā)自內(nèi)心地認罪悔罪、安心接受改造、重新做人及預防犯罪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1]王然,溫少昊.聚眾斗毆罪法律適用問題研究[J].人民司法,2012,(5).

[2]張菁.聚眾斗毆罪的司法認定[J].法學,2006,(3).

[3]張啟環(huán).聚眾斗毆罪的實務問題研究[J].公安研究,2013,(2).

[4]腸文輇,方俐洛.心理與行為測量[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鄭愛青)

D918

A

1671-0541(2015)01-0054-07

2014-09-10

劉啟剛(1980-),男,山東臨沂人,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刑偵系副教授,心理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偵查訊問與犯罪心理學;周立秋(1980-),女,黑龍江綏化人,中國刑事警察學院思政部副教授,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公安思政。

本文系2014年度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課題《新〈刑訴法〉施行后偵查訊問規(guī)范化運行的實證研究——基于對訊問人員和犯罪嫌疑人的調(diào)查分析》和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度立項課題《基于心理測評的公安院校大學生專業(yè)承諾培養(yǎng)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14DB433。

猜你喜歡
訊問歸因嫌疑人
錯解歸因 尋根溯源
論我國辯護律師對偵查訊問錄音錄像的閱卷權
積極歸因方式:當船漏水了
初中數(shù)學學習中教師歸因與學生自我歸因的比較研究
光從哪里來
定位嫌疑人
20年了,我還是嫌疑人嗎?
公民與法治(2016年2期)2016-05-17 04:08:28
非法訊問與監(jiān)控式訊問機制
非法訊問與監(jiān)控式訊問機制——以公安機關偵查訊問為中心的考察
中國檢察官(2016年3期)2016-02-11 20:22:50
三名嫌疑人
林州市| 新龙县| 仁怀市| 南丹县| 方正县| 金阳县| 扎兰屯市| 台江县| 浮山县| 宿迁市| 璧山县| 瓮安县| 买车| 博乐市| 文安县| 朝阳市| 昌图县| 崇礼县| 甘谷县| 类乌齐县| 临沧市| 青岛市| 临沂市| 宁德市| 太保市| 乳山市| 香港| 潮安县| 济阳县| 浦东新区| 两当县| 邵武市| 达州市| 中超| 铜陵市| 石台县| 三门县| 威远县| 宝丰县| 苍南县| 康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