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瀟 ,潘艷紅
(貴州民族大學 法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江蘇省行政學院 法學部,江蘇 南京 210009)
近年來,一系列的社會熱點案件被公眾所關注,諸如“鄧玉嬌案”“許霆案”“彭宇案”“李昌奎案”“張學英案”,等等。這些熱點案件,曾在當時的報紙和網絡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經過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以民意的強大攻勢沖擊了人民法院司法審判的獨立性,是民眾過度參與司法的典型案件。從“李昌奎案”來看,當李昌奎二審被云南省高院宣判為死緩時,一時間社會反響強烈,各大媒體競相報道,社會輿論直接沖擊著司法權威。受害人家屬和200多名村民的聯(lián)名申訴,要求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判處李昌奎死刑立即執(zhí)行,最后法院在輿論的強大壓力下被迫改判李昌奎死刑立即執(zhí)行。本案從表面看是民意的一次勝利,實際上是對法律權威和法治社會的一種破壞。透過這些案件可以看出,隨著報紙、網絡的發(fā)展,一系列的案件都引發(fā)了輿論的大討論,通過以上案件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案件的焦點大多是:案件主體的身份較為特殊(官民沖突的案件,權貴身份的案件)、涉及到社會的公共道德的案件、涉及法律規(guī)定的量刑結果與普通民眾想法不一致的案件等等,這些案件經過輿論的炒作都有可能演變?yōu)橐粋€公共事件。造成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有:
近些年來,我國司法系統(tǒng)隊伍的整體建設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從整體上看民眾對于司法的信任感卻沒有因此而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說,我國的司法并沒有在立法事先設定的預定軌道上運行,民眾也沒有感受到法治給生活帶來的變化。人民對于司法不信任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部分群眾對司法的不信任感正在逐步泛化成普遍社會心理,這是一種極其可怕的現(xiàn)象”[1],比如“司法腐敗”、“司法地方保護主義”、官民沖突的案件、涉及公共道德的案件、重大的刑事案件等一經曝光,社會輿論就會廣泛的報道,一個小范圍內的案件經過媒體的炒作,稍有不慎就會導致輿論對于司法的干預,進而在輿論的炒作下民意就會無限制的干預司法。
我國的司法正面臨著社會輿論的詰難,之所以會有這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一是司法體制自身的缺陷使得司法不獨立、地方化、行政化的問題突出。在我國現(xiàn)行的司法體制中,各級的司法機關都依附于同級行政機關,具體表現(xiàn)為各級司法機關的人、財、物等權力都依附于行政機關的行政權,行政權力的存在使得司法機關在行使司法權時必然會帶有行政權力的烙印,導致司法權威的大打折扣。這些因素都導致了我國的司法機關不能獨立行使司法權,民眾無法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進而造成民眾對司法的不信任感越來越強。二是司法機關自身的腐敗,嚴重削弱了司法維護社會正義的權威性。以前有句話說“大案看政治,中案看影響,小案看關系”,就是在現(xiàn)在還是有很多人這樣來理解我國的司法現(xiàn)狀,而且現(xiàn)實生活中的確還有可能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政法委、公安部等部門的一些高官貪腐行為的陸續(xù)曝光,使得司法機關的公信力也受到了較大程度的損害,引發(fā)了社會公眾對于司法的不信任。這些司法腐敗的行為使得公眾對于案件法律適用的問題產生了嚴重的懷疑,若司法腐敗的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民眾對于司法的認知就會與司法公信力形成一對矛盾,司法公信力會受到很大的削弱,社會公眾對于民意審判的要求會越來越強。
司法是社會公平的最后防線,司法人員自身的素質水平直接關乎到每一個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而司法人員又是司法的主體,進而關乎每個案件的公平正義問題,但是我國法官的職業(yè)化程度還很低。如果僅僅有良好的法律而沒有高素質的司法隊伍,制定出再好的法律也如同空中樓閣,司法人員的素質不高直接導致了公眾對于司法的不信任。正是由于對司法不信任,對于一些被輿論所報道的案件,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稱,可能在案件事實還未查清楚之前,社會公眾的心里已經根據自己的道德判斷預先做出了自己的“判決”。經過社會輿論的放大就會對法官的判決帶來巨大的輿論壓力,導致民意審判的發(fā)生。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司法民主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一個重要方面,國家提出了“執(zhí)法為民”“司法為民”的理念,在司法實踐當中也越來越重視吸收和采納社會公眾的意見,重視司法裁判的社會公眾的可接受性,這樣也就從國家層面保證司法的民主性。正因為如此,人民對于司法民主的要求也就越來越強烈。由此可以看出司法民主得到了國家層面的認可和人民的擁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但是在我國當前司法制度還不完善,民意的表達缺乏合理的制度監(jiān)督和保障。在我國,民意審判現(xiàn)象的流行足以表明,公民參與的制度渠道尚不暢通,并不能滿足公民參與的行動愿望。[2]77一系列的社會熱點案件表明民意并不是按照法律的思維去理解具體的案件,相反民意在很多情況下綁架了司法,民眾的參與不僅沒有帶來司法的公平正義反而導致了民意與法律原意的背離,使得法律不得不偏向于民意,造成民意審判現(xiàn)象的發(fā)生。
依法治國是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顧名思義就是國家、社會團體、每個公民都要按照法律的規(guī)定辦事,任何社會組織和個人不得有任何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因此,在司法領域也要堅持依法審判的原則,嚴格按照法律的規(guī)定,做出合乎法理的審判。但是民意審判違背了依法審判的原則,這種在法律判決結果出來之前就已經做出來的道德判決,對法官施加壓力的行為是對依法治國理念的一種破壞。正如拉德布魯赫所說:“將法和臆想的或者自稱的民眾利益等量齊觀,就把法治國家變成了非法治國家?!盵3]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沒有法治的民意審判當中,我們當中的每個人都不會是安全的,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民意審判的犧牲品。
近幾年的司法實踐表明,我國民眾對于司法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行動越來越強烈,相比之下,參與的制度化程度卻遠遠低于參與的制度化要求。[2]76在制度不健全的體制當中,民意審判之中的民意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很容易被某些權貴所操縱,成為達到非法目的的一種手段。這些都表明在互聯(lián)網社會的今天,通過互聯(lián)網所表現(xiàn)出來的民意已經成了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在干預司法,作為一種非制度化的方式影響著法院的判決。因此,在歡呼“民意的勝利”之余,我們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面對的未必是真正的“人民”或“大眾”,而只是他們當中的聲音被不成比例放大的一小部分人;他們想法和聲音往往被政治或媒體等權力操縱著,很容易成為背后操縱者的玩偶。因此,所謂的“民意”實際上往往是權力在說話。[4]因此,這些非法目的嚴重干擾了正常的司法秩序,極大地破壞了司法權威和社會的公平正義。
從表面上看,尊重民意進行判決是對國民意志的體現(xiàn),但本質上國民意志是體現(xiàn)在法律當中的,對具體個案嚴格按照法律的規(guī)定對其定罪處罰就是對民意最大的尊重。
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則要求,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處罰,罪刑法定原則還要求禁止法律的類推解釋和引用非正式的淵源作為刑法淵源,民意審判均違反了以上的要求,因此在刑事領域民意審判就是對罪刑法定原則的破壞。
隨著依法治國理念的深入人心,“每個對中國目前司法改革曾深思熟慮過的人都會懂得,司法改革的一個根本因素是必須加強司法獨立。這是理所當然的,必須加強法官個人、法庭以及整個司法系統(tǒng)的獨立性。只有這樣,中國的法院才能起到社會期待的以及它應該起到的作用?!盵5]只有堅持司法獨立,才能更好地樹立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權,防止立法、行政等國家權力的干預。與此同時,只有堅持司法獨立,才能防止民意對于法治的破壞,防止民意對于司法的過度干預,導致司法不公正的現(xiàn)象發(fā)生,從而保護大多數(shù)人的合法權利。
在我國要實現(xiàn)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職權,就要理順幾方面的關系。首先要理順司法機關與黨的領導之間的關系,在我國要實現(xiàn)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司法權不是否定黨的領導,而是要實現(xiàn)黨的領導方式的優(yōu)化,使黨的領導是政治上的領導,是總的方針、路線上的領導,而不是黨委審批案件直接干預司法的領導。在我們國家,憲法和法律都是黨領導人民制定的,體現(xiàn)了黨和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只要確保司法機關能夠按照法律規(guī)定獨立行使司法權就能保證黨的領導。[6]其次,要理順權力機關與司法機關的關系,我國《憲法》規(guī)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負責并報告工作,接受人民代表大會的監(jiān)督。關于人大和司法機關的關系,我國憲法并沒有規(guī)定人民代表大會可以干預司法機關的司法,人大對于司法機關的監(jiān)督主要是采取審議兩院的工作報告,監(jiān)督等方面。因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司法獨立不是矛盾的,人民代表大會對于司法機關的監(jiān)督,有利于司法機關更好地獨立行使職權。再次,應當理順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的關系,在我國行政權干預司法權是普遍存在的,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級政府掌控了法院和檢察院的人、財、物的權力,這種控制使得各級法院檢察院無法擺脫政府的控制,因此,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提出:一是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tǒng)一管理;二是探索與行政區(qū)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進而在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提出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回法庭,探索設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建立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7]最后,要理順上下級法院之間的關系,我國《憲法》規(guī)定:“最高人民法院監(jiān)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上級人民法院監(jiān)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從憲法對二者的規(guī)定可以看出,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監(jiān)督不是對具體案件直接指示的監(jiān)督,而是通過審判監(jiān)督程序、死刑復核等方面的監(jiān)督。在實踐中出現(xiàn)的一些下級法院請示上級法院或者上級法院直接指示下級法院的做法是違背憲法規(guī)定的。因此,要實現(xiàn)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司法權就應當按照憲法的規(guī)定理順上下級法院的關系。基于此,在司法的內部運作層面也要嘗試進一步理順法院院長、審判委員會、合議庭與法官之間的權責關系,規(guī)范上下級法院之間的審判監(jiān)督機制,確保審判獨立。[8]在法院內部要厘清法院行政管理與司法業(yè)務的關系,要實現(xiàn)行政管理與司法業(yè)務的相分離。所以,當前為了更好地樹立法律權威,提高司法公信力,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的民意審判的現(xiàn)象,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司法權成了必然的選擇。
司法活動是一項專業(yè)性要求很高的活動,因此需要加強司法隊伍的自身建設。法官的遴選與素質決定著司法獨立的質量與成敗。[9]加強司法隊伍建設是保證法律實施最有效的手段,是實現(xiàn)良法善治的前提,是樹立法律權威的要求。
針對我國司法人員整體不足、素質普遍不高、司法體制不完善的現(xiàn)實狀況,要推進司法隊伍建設,首先,要培養(yǎng)和吸收優(yōu)秀的法律人才,因此,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推進法治正規(guī)化、專業(yè)化、職業(yè)化,建立從符合條件的律師、法學專家中招錄法官、檢察官制度。健全從政法專業(yè)畢業(yè)生中招錄人才的規(guī)范便捷機制,完善職業(yè)保障體系。[7]其次,要建立合理的法官、檢察官的等級機制,對符合條件的、司法業(yè)務能力強的法官、檢察官要積極的予以晉升,提高法官、檢察官的工作積極性。最后,要加強對法官、檢察官的考察與監(jiān)督工作,一方面,要明確各類司法人員工作標準、工作職責、工作流程,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只有這樣加強對法官的考察和監(jiān)督才能迫使法官嚴格遵守法律,秉公司法;另一方面,落實司法機關的各項管理制度,保障司法的各個方面都能接受公眾的監(jiān)督,提高司法公信力,進而從制度上防止民意審判現(xiàn)象的發(fā)生。
人民陪審員制度是指國家審判機關審判案件時吸收非職業(yè)法官作為陪審員, 陪審員與職業(yè)法官或職業(yè)審判員一起審判案件的一種司法制度。但是在實踐中人民陪審員制度也暴露出一系列的問題,首先,人民陪審員制度缺乏《憲法》的保障,新中國成立后的四部憲法中前三部都對人民陪審員制度做出了規(guī)定,雖然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通過的《決定》對人民陪審員制度做了規(guī)定,但是這只是一項普通的立法活動且只是籠統(tǒng)的規(guī)定,缺乏實際操作性。其次,人民陪審員參與審判的效果不明顯,現(xiàn)實中陪審制的適用狀況亦令人擔憂,陪審員“陪而不審,審而不議”的現(xiàn)象廣泛存在,在實質上顛覆了立法者對人民陪審制度的設計初衷。[10]再次,陪審員的法律適用能力遭受質疑,司法作為適用法律的核心環(huán)節(jié),要求審判人員具有高素質的法律修養(yǎng),陪審員往往只會依據自己的道德評判,進而做出不合乎法律的判決。最后,陪審員的選任制度不完善,在實際選任陪審員時,法院享有最終的決定權,一般而言,出于結案率的考慮,法院會選任曾經做過陪審員的候選人,提請同級人大常委會任命,這樣就會導致陪審員的選任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雖然在現(xiàn)實的司法實踐當中出現(xiàn)了問題,但是人民陪審制度設計的初衷是保證司法的公平與正義,因此,不能就此否定人民陪審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作為一種司法民主的體現(xiàn),在構建和諧社會和依法治國的背景下,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人民陪審員制度在促使司法結果達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tǒng)一的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而,在司法實踐當中為了使民意有序地參與司法活動,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迫在眉睫。具體而言:一是要明確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憲法地位,只有將該制度納入憲法才能讓人民群眾尊重該制度,保證制度的具體實施。二是要擴大參審范圍,使人民陪審員更好地行使自己的職權,保證公民陪審權利,讓人民陪審員實質性的參與庭審,而不是“陪而不審”。三是要逐步使人民陪審員只參與審理事實認定的問題,不再審理法律適用問題,這樣能夠更好地保證審判結果的法定化、合理化。四是要完善隨機抽選方式,提高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公信度,人民陪審員作為社會公眾的代表,應當考慮公眾的一般認知和情感,把真正體現(xiàn)民意的觀點帶入法庭,從而使判決結果在本質上體現(xiàn)法律的意志和人民的意志相統(tǒng)一。同時還可以選任一些擁有特殊專業(yè)身份的人擔任“專業(yè)陪審員”,在實踐中選任的一些“專業(yè)陪審員”的確不負眾望,在審理一些專業(yè)性強的案件時因其專業(yè)的背景更好地處理了當事人的糾紛。[11]因此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保障公民陪審權利,擴大參審范圍,完善隨機抽選方式,提高人民陪審制度公信度。逐步實行人民陪審員不再審理法律適用問題,只參與審理事實認定問題。[11]
民意審判是近年來出現(xiàn)的重要思潮,作為一種大眾民意之涉案民意所具有的多元性、易變性、易受操作性、案后性等特點決定了民意審判違反司法的終極目標——公平正義,在現(xiàn)代民意審判不但違反了法治原則,且具有直接違法性。[12]然而,公正的民意與司法并不是與生俱來就是相矛盾的,在我國這個特定的時期面對民意對司法的影響,造成民意審判的根本原因是公眾對于司法的不信任,為了避免這種不信任的出現(xiàn),就應當從制度著手,建立起一系列能夠讓司法更加公正的制度,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讓人民群眾有序合理地參與司法,司法公信力就會有所提高,如此才能實現(xiàn)司法的公平正義,從根本上防止民意審判現(xiàn)象的發(fā)生,進而提升司法公信力。
[1]陳發(fā)桂.公眾司法參與視角下我國司法公信力的生成探折[J].前沿,2010(3):49.
[2]陳發(fā)桂.我國公民有序參與司法民主化進程的動向、困境及路徑選擇[J].嶺南學刊,2008(5).
[3] 拉 德布 魯 赫.法哲學[M].王樸,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320.
[4]張千帆.司法大眾化是一個偽命題[N].經濟觀察報,2008-07-26.
[5]葛維定.法院的獨立與責任[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2(春):7.
[6]陳衛(wèi)東.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研究[J].中國法學,2014(2):34.
[7]新華社.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14-10-23].http://news.xinhuanet.com/201 4-10/28/c_1113015330.htm.
[8]陳洪杰.現(xiàn)代性視野下司法的信任危機及其應對[J].法商研究,2014(1):70.
[9]支振峰.司法獨立的制度實踐: 經驗考察與理論再思[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3(5):73.
[10]劉哲瑋.人民陪審制的現(xiàn)狀與未來[J].中外法學,2008(3):437.
[11]廖永安,劉方勇.人民陪審員制度目標之異化及其反思——以湖南某市人民陪審員制度實踐為樣本的考察[J].法商研究,2014(1):88.
[12]周永坤.民意審判與審判元規(guī)則[J].法學,200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