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2015年第6期《中學語文教學參考(初中刊)》刊發(fā)的湖北周連花老師的《設置開放式主問題 ?引導學生品情悟道》中,其“設計突破”闡述如下:
《秋天的懷念》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回憶了母親在自己身患重病的情況下,體貼入微地照顧癱瘓的兒子,并鼓勵兒子好好兒活下去的故事。文章用一個個平凡而感人的細節(jié)闡釋著母愛的偉大,字里行間充滿著對母親的無盡懷念和對母愛的深情贊頌。語言含蓄,情感真摯,細膩動人。
顯而易見,周老師將《秋天的懷念》的主題理解定位在“母愛”上,乍一看沒有什么不妥,文章確實通過諸多的細節(jié)描寫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了深情的母愛。細一思量后卻引發(fā)了我“直覺式”的思考:《秋天的懷念》傳達出來的主題僅僅只是“母愛”那么簡單嗎?
《秋天的懷念》是著名作家史鐵生的一篇回憶性的敘事散文,該文原屬小學語文篇目,2013年新入選人教版七年級篇目。對該文主題的理解,依據(jù)筆者查閱的文獻資料,教參和目前多數(shù)語文老師還仍然停留在“母愛”主題的理解上,如我國小語界知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和竇桂梅都開展了該文課堂教學的實踐,2012年12期《小學教學設計(語文)》刊發(fā)的王春曉《主問題設計——以于永正老師<秋天的懷念>教學為例》一文中,于永正老師的主題同樣確定為“母愛”,2005年7-8期《中小學語文教學論壇》刊發(fā)的竇桂梅老師《秋天的懷念》課堂實錄及點評一文,其主題則從“母愛”升華為“好好兒活”。這幾個教學案例中,竇桂梅老師較深入地理解了文本的主題,但仍不夠全面和深入,筆者走進文本深處,試從線索、題目、結(jié)尾、知人論世這四個視角角度談談對主題的另一種思考和解讀,以期達到拋磚引玉之效。
一、線索視角
文章由三個片段構(gòu)成:“我”拒絕母親春天里看菊花的請求,“我”答應母親秋天里看菊花卻因母親病故而未能成行,“我”和妹妹秋天里賞菊花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三個片段雖跳躍性大,采用“蒙太奇”手法來敘事和抒情,但一線串珠,其中明線為“看花”,鮮明體現(xiàn)“我”的追悔和母愛的偉大;與之相輔相成的則是另一條暗線,即“我”在母親影響下的對人生苦難態(tài)度的變化。
第一個片段,母親說:“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薄拔摇钡姆磻恰安?,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可活什么勁兒!”從這里可以看出雙腿癱瘓的“我”此時此刻對待這一提議不僅強烈反對,毫不顧忌母親的感受,而且“暴怒無常”,甚至有輕生的念頭,對人生是極度的悲觀和絕望。
第二個片段,當母親說“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彼俱驳哪樕犀F(xiàn)出央求般的神色?!笆裁磿r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好吧,就明天。”我說。她高興得一會坐下,一會站起:“那就趕緊準備準備。”“哎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么好準備的!”從這些對話中可看出“我”雖然不是很愿意去看花,不是很理解母親的想法,也不耐煩母親要精心準備的提議,但看到“母親憔悴的臉上所露出的央求般的神色”后,“我”還是勉強答應了。這和前面第一個片段中想要輕生的心理狀態(tài)相比,已經(jīng)有了極大的轉(zhuǎn)變,恢復到基本如正常人的精神狀態(tài),在母愛的滋養(yǎng)和母親對待疾病的堅強精神的感召下,“我”慢慢地找到了“好好兒活”的勇氣和信心!
第三個片段,當又一個秋天來臨,“妹妹推我去北??戳司栈ā??!拔摇苯K于在母親離去后徹底走出了陰影,能以平常心對待命運的不公,能用積極的心態(tài)對待生活的苦難,對美好的事物產(chǎn)生了留戀和欣賞。這是“我”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也是母親最希望的方式來完成母親要“我”看花的遺愿,用“我”的積極轉(zhuǎn)變來祭奠和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
綜上,文本的兩條平行線索即敘事明線“看花”態(tài)度和情感暗線“面對苦難”態(tài)度變化分別如下圖所示:
敘事明線“看花”折射出“我”對待母愛的態(tài)度的變化,表達了對于母愛的深切追悔和感恩懷念;情感暗線“面對困難”則表達了“我”的內(nèi)心在面對人生苦難的歷程中逐步完成了由脆弱向堅強樂觀、寧靜豁達的轉(zhuǎn)變。
二、題目視角
作為文眼,文章題目具有揭示文章主題或中心的特殊作用。對于《秋天的懷念》主題的理解,回歸對文題的追問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依據(jù)。
首先,“秋天”作何理解?從全文內(nèi)容來看,秋天是課文的時間和敘事的主要背景,秋天是“我”暴怒無常的日子,也是勾起“我”無限懷念的觸媒,是母親撒手人寰的忌日,是母親要“我”去北??淳栈ǖ募竟?jié),是“我”在母親的鼓勵下重新燃起生命之火的起點,是妹妹完成母親夙愿推“我”去北??淳栈ǖ臅r節(jié)。除此之外,容易被讀者所忽視的一點是史鐵生21歲癱瘓,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jīng)年逾50(作者59歲去世),正值他人生中“秋天”的年齡階段。秋天的懷念可以理解為在他人生的“秋季”,對于發(fā)生在過去“秋天”里的人、事、情感、苦難等等的深切緬懷。
其次,懷念的究竟是什么?從全文整體來看,懷念母親無疑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史鐵生沒有用“懷念母親”,而是用“秋天的懷念”為題,這里面無疑有著比懷念母親更為深刻的內(nèi)蘊:那就是對過去苦難歲月的懷念,懷念自己由脆弱走向堅強的心路歷程。由此及彼,前一個層面為后一個層面做好鋪墊,遞進式地表達了應該怎樣面對人生的苦難以及追求生命的意義和真諦。
三、結(jié)尾視角
文章結(jié)尾往往是作者卒章顯志之處,是主題最好的落腳點。《秋天的懷念》一文結(jié)尾部分與前面的敘述部分明顯有較大的“鴻溝”,風格發(fā)生了極大的轉(zhuǎn)變,中間留下了很大的空白點,給人以無盡的想象空間。比如作者為什么不直接抒發(fā)對母親的懷念,反而細致描摹起秋風中各種顏色的花兒正“潑潑灑灑”地開得爛漫?
所謂“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看到各種顏色的花正在秋風中爛漫開放,可見,其心境是明朗、燦爛的。這段類似簡筆的描寫,語言凝練優(yōu)美、詩意盎然,而且句式長短交錯,極富節(jié)奏感,勾勒了菊花盛開時的色彩和狀態(tài),營造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意境,與開頭那沉郁的氣氛形成鮮明對比,凸顯出隱藏于文字背后的情與思,折射出作者心理和情感的變化:由暴怒無常最終至豁達寧靜、大徹大悟。因此,作者表面寫各種顏色的花,其實就是在抒寫自己對人生苦難的感悟和態(tài)度?!拔摇痹诿妹玫呐阃?,“去北??椿ā?,這既是遲到的醒悟,又是對母親的無限追悔,也是以實際行動告訴母親,“我”已經(jīng)徹底明白了母親臨終那句“要好好兒活”:像淡雅黃色的花,平平淡淡地活著;像白色的花,有尊嚴地、高貴地活著;更像紫色的花那樣激情地活著,不屈服于挫折……
四、知人論世視角
散文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是“作者心靈的歌聲”,如果不了解作者的情況,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我們分明看到,一個仰望天空,向宇宙的無限深處進行思想開掘的魂靈。他,就是作家史鐵生。史鐵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插隊。因雙腿癱瘓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來又患腎病并發(fā)展到尿毒癥,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2010年因突發(fā)腦溢血逝世,享年59歲。他自稱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在寫作,但是我們所看到的史鐵生作品書系所選用照片均是燦爛的笑容,儼然一個健康的、樂觀積極面對生活的強者。
法國符號學家克里斯蒂娃在《巴赫金:詞語、對話和小說》一文中提出:“任何文本的構(gòu)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對另一個文本的吸收和轉(zhuǎn)換,互文性概念占據(jù)了主體性概念的位置?!币簿褪钦f,任何一個文本都不是封閉的、與外界絕緣的話語系統(tǒng),而是與其他文本相互參照、彼此牽連,存在著這樣或那樣聯(lián)系的開放網(wǎng)絡。每一個文本都只有在別的文本的相互關(guān)聯(lián)和比較中顯示自己的意義和價值,從而更準確、更科學地解讀主文本,獲取文本的意義和內(nèi)蘊。除《秋天的懷念》外,在與病魔抗爭的數(shù)年里,史鐵生斷斷續(xù)續(xù)寫下了散文集《病隙隨筆》,其中你很難看到明月清風,也絕少出現(xiàn)春暖花開。他的作品負載了太多的人生的苦難。如何面對生死?如何面對有限與無限?作為一個傷殘的個體如何與疾病抗爭?史鐵生在《我與地壇》里也寫道:“年年月月我都到這園子里來,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么。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么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zhuǎn),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寫作,對有的人來說是謀生的手段,對有的人來說是生活的方式,而對史鐵生來說卻是靈魂的需要。有人說,他是二十世紀最后十年浮躁的文壇的永久安慰;有人說,他用他的苦難提高了大家對生命的認識。
葉嘉瑩教授說:“不僅要明白作品所寫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題,還更可貴在能掌握作品中流露的作者隱意識中的某種心靈和感情本質(zhì),從而自其中得到感發(fā)?!币虼?,感悟文本,更注重的是走入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面對北海公園燦爛開放的菊花,大徹大悟的、新生的我懷念的不僅僅是濃烈的、深入骨髓的母愛,而且還表達了對“過去自暴自棄的舊我”無知和脆弱的追悔,進而抒發(fā)對逝去那段苦難生命歷程的懷念。因為在那段難忘的歲月里,“我”是怎樣艱難地經(jīng)受洗禮,于迷茫痛苦之中跌跌撞撞開一條生路,積極地走出困境,最終獲得心靈的豁達與寧靜。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視角去走進文本深處,追問和思考文本的多元主題,進而引導學生結(jié)合生活體驗去理解深刻而復雜的思想內(nèi)蘊,樹立樂觀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那么這對語文教學將善莫大焉。
[作者通聯(lián):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