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益華
【摘要】 ?近代中國的對外開放除了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之外,還有一類是主動開放的口岸,他們被稱之為“自開商埠”,他們的出現(xiàn)反映了我們這個古老民族在近代化轉變過程中的艱辛。
【關鍵詞】 ?通商口岸 自開商埠 背景 影響
【中圖分類號】 ?G633.51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5)10-059-01
說到通商口岸,人們很自然地想到1842年《南京條約》規(guī)定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沿海城市,或者后來《天津條約》中的開放的十個城市、《馬關條約》中的四個城市等。以上城市都是依照不平等條約被迫開放的,這些口岸通常稱為“約開商埠”或“條約口岸”。其實在這些口岸之外,還有一類口岸,晚清政府曾主動將它們宣布開放,歷史上稱之為“自開商埠”。本文試就“自開商埠”開發(fā)的背景、與通商口岸的區(qū)別以及影響做一初步分析,拋磚引玉,求教于方家。
一、“自開商埠”開放的背景
1.嚴重的民族危機是“自開商埠”開放的重要原因
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的主權一步步喪失。特別是甲午戰(zhàn)爭之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進一步將侵略勢力發(fā)展到內地,民族危機加劇。面對這咄咄逼人之勢,清政府終于有所醒悟,急于找到一條既收通商之利又可避免主權旁落的良策。因此,1895年夏天,清廷電諭各省督撫為“添設各處口岸”等事宜出謀劃策。兩江總督張之洞則不失時機地提出,應以寧波模式擇地建“通商場”,“其地方人民管轄之權,仍歸中國,其巡捕、輯匪、修路一切,俱由該地方官出資募人辦理。”該建議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視,光緒皇帝于1898年8月10日頒布上諭說:“歐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國均不得侵占,現(xiàn)當海禁洞開,強鄰環(huán)伺,欲圖商務流通,隱杜覬覦,惟有廣開口岸之一法……著沿江、沿邊各將軍督撫,迅就各省地方情形悉心籌度,如有形勢扼要商賈輻奏之區(qū),可以推廣口岸展拓商埠者,即行咨商總理衙門,酌核辦理。惟須詳定節(jié)目,不準劃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權。與此同時,總理衙門大臣,慶親王奕劻等人也在同年12月上奏道“中國自開海禁,許各國分劃租界,浸假而派領事,設巡捕,水面則停泊兵輪界內則強收捐項,授人以柄失中國固一有之權,啟強鄰凱覷之漸……轉致授柄于人,不如自開口岸,尚可示以限制。”
2.窘迫的財政負擔是“自開商埠”的又一誘因
甲午戰(zhàn)爭中,清政府自身花費了上千萬兩的軍費,《馬關條約》規(guī)定的賠款及之后的“贖遼費”共計2.3億兩,而清廷在1893年全年的財政收入不過8000萬兩,要在幾年內還清這筆巨款,確實是一沉重的負擔。如何解決這一現(xiàn)實問題,除了加緊搜刮百姓、大舉外債之外,“自開商埠”便成了解決財政負擔,緩解燃眉之急的無奈之舉。1898年4月,總理衙門奏請開放岳州、三都澳、秦皇島為通商口岸,在奏折中稱:“中國自通商以來,關稅逐漸加增,今年征至二千余萬,京協(xié)各餉多半取給與此。惟是籌還洋款等項,支用愈繁,籌撥恒苦不繼。臣等再四籌維,計惟添通商口岸,借裨餉源。”開口與籌餉的關系可見一斑,此奏很快得到了朝廷的批準。
3.“自開商埠”是民間“商戰(zhàn)”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
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早期維新派產生,他們不僅看到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軍事侵略(“兵戰(zhàn)”),還看到了外國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商戰(zhàn)”),并認為后者比前者更為隱蔽、更有威脅性,因而中國在反侵略方面也應該把反對經濟侵略放在比反對軍事侵略更為優(yōu)先的地位。
4.通商口岸的積極影響
自“五口通商”以來,通商口岸的設立給中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一方面使海關喪失了對民族經濟保護的能力,而且租界的設立,嚴重侵犯了中國的主權,成為“國中之國”,傷害不可謂不大。但是,另一方面,通商口岸對中國也并非全是消極的影響,在某些情況下,對中國的經濟、司法、文化進步都有過積極作用。
二、自開商埠與通商口岸的區(qū)別
第一,在通商口岸,外人可以任意居住、租房、建房、建造教堂等,從事任何經濟活動也不受約束,甚至可以強圈租界;而在自開商埠中,明確禁止設立租界,外人也只能在劃定的區(qū)域內租住并從事正常合法的經濟活動,不允許在界外與華人雜居或從事其它經商活動。第二,獨立自主的行政、司法權。第三,取消土地“永租權”。
三、自開商埠的影響
第一,增強了政府的財政收入。解決窘迫的財政困難本身就是清政府決定開放商埠的一大誘因,從實施的情況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第二,促進了區(qū)域經濟的發(fā)展。自開商埠的設立使得這些城市的商業(yè)活動迅速發(fā)展起來,如秦皇島開埠之后的數年內,就已“商務日繁,百貨薈集”;昆明在1905年開埠,幾年后“洋行在埠開設行棧已十余家,川粵賈人聞風踵至皆愿受廖營業(yè)”;濟南在1904年奏準開放,到1909年時,這里已“市廖櫛比,路線縱橫,物產驕羅,商賈輻揍,日新月盛,漸有成績可觀”。
第三,促進了城市的近代化。其次,城市建設向近代化轉型。中國傳統(tǒng)的城市大都以官衙為城市的中心,街道窄小,房屋低矮簡陋,公用設施稀缺。自開商埠開埠后,城市外觀發(fā)生了顯著變化,新式建筑如百貨公司、工廠、倉庫、銀行、教堂、醫(yī)院、學校、洋樓等相繼出現(xiàn),一些近代市政工程設施如馬路、電燈、電話、自來水、輪船碼頭等也陸續(xù)設立,它們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是城市近代化的重要標志。最后,城市資本主義產生。由于開埠后外國商品的大量輸入,開埠城市及其周圍地區(qū)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農村傳統(tǒng)手工業(yè)受到沖擊,一些農民因而失業(yè)破產,這就為資本主義產生和發(fā)展提供了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及資金積累等客觀條件。
[ 參 ?考 ?文 ?獻 ]
[1]王彥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第117卷,第119頁;第150卷,第20頁,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版.
[2]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四),第4158頁;第4062頁,中華書局1958版..
[3]王彥威.《清季外交史料》三,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版,總第3356、3288、2256.
[4]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四),第4158頁;第4062頁,中華書局1958版.
[5]鄭觀應.《商戰(zhàn)》(上)《鄭觀應文集》上冊,第5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