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立子
教育須明確其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課程實施的意義所在?!吧烧n堂”是指向當代語文教育目的的操作范式嘗試之一。本文試結合李老師“生成課堂”理念和實踐,解析“生成課堂”作為語文教育目的實踐操作范式存在的樣態(tài),進而在課程論基礎上建構“生成課堂”方法論:基于學科本位的“教育目的——學習手段”圖式。
一、“生成課堂”教育理念是立足于當代語文教育目的的。
(一)用“生成課堂”理念嘗試界定當代語文課程的教育目的。
當代語文教育目的是在其百年立科歷程中積淀探索而來的,然而其屬性依然在兩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上爭論不休,教育目的依然在分科和不分科上莫衷一是,人們對語文是什么無法回答,在語文干什么上也是各干各的。李老師認為當前語文教學困境源自于一性對另一性的統(tǒng)一,回歸語言也是“惟工具性”的舊調(diào)重彈,提出語文屬性的重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共建——語文性。從李老師對語文邊界的論述,基于其課堂理念和實踐啟示,我認為“生成課堂”理論所闡述的當代語文教育目的主要包括三個層面。
(1)當代社會,呼吁“人類的人類化”,“完整的個性和人性”,教育致力于為人的終身發(fā)展服務。當代特定教育情境要求,在處理教育問題包括語文教育問題時,必須能在彌補人們生活的意義和內(nèi)容時提供指導的目的:語文教育應該增加人思想的厚度,使人在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上得到發(fā)展,語文教育必須有人文性追求,“人文是無罪的”。
(2)語文教育目的基于語文性,須以其學科內(nèi)容為核心角色,學科內(nèi)容是該學科的所有要素。其中“語言”是學科內(nèi)容的智能載體,是教育的最有力資源憑借和抓手。語文教育必然要有這個基礎的存在,必須用語言為其所有要素(包括“人文”)守駕護航。
(3)語文教育目的立足于其學科本位,但更需要建立在教育行動之上。格斯說:“在世界的狂奔中知識不再推著我們前進,在個人記下他之前,他自己已經(jīng)迷失了。”因此語文教育的目的包括它必須是實踐行動的學科,它目的的信念在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語文教育目的要為學生建構語文能力和智慧,課堂要為能力和智慧提供范式,讓學生學會學習,為其未來的語文學習生活服務。
后課改時代,人們反思語文的泛化和虛無,嘲笑語文的無效和無用,當前似乎所謂回歸“語言專門化和語用”又占了上風,但這種做法幾乎除了“惟工具性”的一般規(guī)范性陳述之外,很難發(fā)現(xiàn)其他東西,其只不過在重復一些陳舊的不需再充分界定的信念和能力罷了,他們實際局限于歷史和過去,認為沒有什么比“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智力”更具體的了,并把這些美化為語文教育的定位,課程的三維目標幾近被弱化為一維。
“生成課堂”是指向于三維三層面教育目的的,對教育事件概念系統(tǒng)陳述的課堂樣態(tài)。“生成課堂”把語文作為相對自主的學科來思考,建構符合語文課程目標特征的教育形態(tài)系統(tǒng),其確立了語文學科個性的價值標準:“生成課堂”理念是指向當代語文教育目的的“意愿的模型”和“理想的要求”。
(二)“生成課堂”教育愿景是立足于當代語文教育的目的的。
(1)“生成課堂”立足于人的自由學習,建構“為人的發(fā)展”服務的學習觀。
“生成是創(chuàng)新與重組,生成是意外和陌生。生成課堂上演一幕幕‘真實的情景劇,在情景劇中,身體有了體驗,情感有了交流,思維有了碰撞,知識有了內(nèi)化”,“生成課堂”不僅是語文課堂方式,更是語文生活方式。生成體現(xiàn)了民主、自由、公平,體現(xiàn)了發(fā)展、前進、提升,學生獲得自由,教師也獲得自由。它不僅以語文內(nèi)容內(nèi)涵的博大精深,也以課堂內(nèi)蘊的深刻潛在增加著人的思想的厚度,激勵著人的情感,提升著人的價值觀。
“生成課堂”學習觀包括三個過程:學生預學和獨學,體現(xiàn)其原初感受的獨學之趣;學生互聯(lián)學習,討論和交流,提問和辯論,對話與探究,實現(xiàn)其合作探究的匯學之樂;教師助學,并滲透于匯學之中,引發(fā)聚焦,聚焦于學習重點和難點,聚焦于學法和過程,作用于語文教育的目的。師生和諧,雙主體共進,“生成課堂”學習觀體現(xiàn)了教育生態(tài)倫理和民主規(guī)約文化,改變著人的態(tài)度。
(2)“生成課堂”立足于學科本位,構建學生的語文性學習活動。
語文教育如果不立足于學科本位,不以語文性學習為基礎,其漏洞是可見的,其必然帶來諸如當前泛化、虛化、高蹈化等教學問題。看李老師《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課例,探究海子內(nèi)心深處的生活世界時,李老師適時適度進行了“如何周游世界”仿詩片段:喂馬,劈柴;踏雪,聽風;客棧,板橋;汲泉,踩水;暮舟,云影;北斗,年輪;竹杖,蓑衣;晨曦,暮霞等。什么是詩,什么是意象,意象如何體現(xiàn)意境,生成式寫作體悟,體現(xiàn)了語文聽、說、讀、寫、思的學習活動。
“生成課堂”板塊彈性預設追求“空心化”和“話題化”(不直接涉及文本的具體內(nèi)容和具體對象),但話題不涉及并不是不指向,并且一旦“切入”后教師助學就發(fā)揮作用,在進行點面、此彼、內(nèi)外之間互聯(lián)時,教師在學生發(fā)言含有普及語文方法論的機遇和遭遇偏離語文方法論的困境時,就一定要及時進行普及和扭偏工作。
(3)“生成課堂”立足于“教學方式和學習方法”的構建。
克里克說:教育被看作是每一種影響——引起或改變?nèi)说纳L,知識建構或知識形式的影響。“生成課堂”引起或改變?nèi)说纳L,使師生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生成和增長,其意義還在于作為課堂實踐范式的影響,完成師生知識建構的影響等。課堂是實踐認識論的體現(xiàn),其包括師生、教學資源等靜態(tài)的要素,而靜態(tài)一旦動態(tài)起來,就形成了對話和評價的過程,“生成課堂”研究了教學內(nèi)容教授法(師生與教學內(nèi)容的和諧)和教學內(nèi)容組織法(教學內(nèi)容和師生之間的運動規(guī)律)。
請看“生成課堂”的普及模式:
①教師備課五環(huán)節(jié):定模-切入-展開-互聯(lián)-聚焦。
②課堂教學五環(huán)節(jié):用模-切入-展開-互聯(lián)-聚焦。
備課五環(huán)節(jié)為課堂五環(huán)節(jié)作了預備,備課五環(huán)節(jié)是一個完整的板塊,課堂設計由多個任意漂移的板塊組成,課堂實施根據(jù)學生現(xiàn)場匯學進行板塊之間的漂移。定模和用模,所謂“模”是課堂的啟動模式,包括“提問與討論、分享與交流、表態(tài)與辯論、朗讀與議論、主持與討論、講課與討論、批注與交流”七大啟動模式,而其他四環(huán)節(jié),是師生運用語文學習方式學習語文的過程的呈現(xiàn),其呈現(xiàn)并非一次性線性出現(xiàn),李老師稱之為“四點疊現(xiàn)”?!吧烧n堂”建構了流動的教與學交互(師生雙主體性)的空間,它擺脫了固化的程序設計,提供了鮮活的人與人人、人人與人的關系的語文世界。
二、“生成課堂”基本操作實踐范式:根據(jù)“教育目的——語文學習手段”圖式進行
弗爾斯特在《教育哲學的嘗試》中說:“完全模糊的目的沒有組織能力,沒有明確的要求影響人們,明確設定目的是惟一能給我們選擇真正精確方法的東西?!薄吧烧n堂”嘗試界定了當代語文教育目的,并分析了“生成課堂”教育愿景是立足于此的。“生成課堂”在當代語文教育目的之下給出了“真正精確的方法”,其基本實踐操作范式是:“教育目的——語文學習手段”圖式。
(一)“生成課堂”設計和實施是指向于當代語文教育目的的。
“生成課堂”設計和實施,從形態(tài)上講是由漂移的板塊組成,板塊的精彩生成帶來了課堂的精彩;從作用上看,板塊指向并且實現(xiàn)了當代語文教育的目的。
(1)“生成課堂”設計和實施指向“人文、情感、價值觀”性教育目的。
李老師《管仲列傳》教學指向“理解司馬遷向往‘理想的人際關系”的教育目的,這樣教學:深度學習,反復閱讀,讀出三個符號——問號、著重號、感嘆號。問號,褒管仲還是貶管仲;著重號,管仲之賢;感嘆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課堂上三個板塊自由漂移,通過課堂啟動,切入,互聯(lián),聚焦,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沖擊力,閱讀、點評、討論、交流、對話、辯論,其人其事,其行其品,司馬遷、孔子、管仲、鮑子、文本、學生、教師多維互動,多向交匯,最終聚焦了教學目的。
(2)“生成課堂”設計和實施指向“知識和能力”性教育目的。
生成課堂立足于學科本位,指向于“知識與能力”性教育目的,例如李老師《拿來主義》中的教學片段:
師:雜文是一種以議論為主而又具有文學意味的文體,大家有沒有感受到本文的文學味道?
眾:感受到了。
師:誰具體談談?還是你吧。
生:……
師:分析精彩,能具體舉一例嗎?
……
該片段教學板塊著重實現(xiàn)了欣賞雜文寫作特征的知識,是一種基于語文學科本位的學習。該教學片段把語文作為相對自主的學科來思考,教育設計和實施指向了學科自我獨特個性的價值標準。
(3)生成課堂設計和實施指向“過程與方法”性教育目的。
“生成課堂”以其五環(huán)節(jié)為方法手段,利用互聯(lián)思維(切點聯(lián)面、切面聯(lián)點、切此聯(lián)彼、切內(nèi)聯(lián)外、切外聯(lián)內(nèi))自由切入,聚焦生成課堂的顯性存在過程。如李老師《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課堂教學,靈動地呈現(xiàn)了“對詩歌語言、意象評析;仿寫詩詞;從不同角度和層面探究詩歌意蘊”三個板塊,詩意的教學教學了詩意。
“生成課堂”隱性內(nèi)化呈現(xiàn)的是語文學習中知識、智慧、情感的規(guī)律性運動過程。基于學科本位的學習在生成過程中以內(nèi)在性的、組成性的、構成性的實體狀態(tài)而存在,其指向了語文教學的“過程與方法”性教育目的。
2、“生成課堂”是基于“教育目的——學習手段”圖式的陳述系統(tǒng)。
(1)用自由切入的手段導向語文教育目的。
“生成課堂”課堂啟動七大模式以“空心化”和“專題化”進行切入。
李老師教學《金岳霖先生》,文章第二段除了描寫金先生的穿著,還描寫了西南聯(lián)大其他先生。下面請大家討論討論,這些文字究竟多余不多余?
這里既指向了鑒賞人物描寫,還指向了體會襯托的寫作方法。
《春江花月夜》的教學,大家在課前預習時,有沒有什么問題?隨意一問指向了詩歌句意和內(nèi)容的理解;把你喜歡的詩句背下來,說說大家最喜歡哪幾句詩,并談理由?表面的自由談論實則指向了詩歌背誦,以及內(nèi)容、意境、情感的鑒賞等等。
“生成課堂”以“自由”切入的手段呼喚“生成”,切入自由隨意,自由保證了生成的空間;隨意克服了畏懼生成的心理。自由把生成引向廣闊,隨意隨緣實現(xiàn)了有意有緣。
(2)用課改的學習方式導向語文教育目的。
課改倡導合作、探究、研究性學習等學習方式,“學會學習”是將來學生立身的需要,“生成課堂”的精彩就體現(xiàn)在學生的匯學(或稱合作學習)、質(zhì)疑辯論(指向于探究)、聚焦(研究性學習)上。
李老師《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課堂板塊,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fā)現(xiàn)詩歌意蘊:從海子是孤獨的,到海子是豁達脫俗的,再到海子淡泊、寧靜,接著到海子在云霄、世外、高于一切……到海子追求自由、逍遙,最后到他因無法融于俗世的一切,決絕地離去。
學生基于“教育目的——學習手段”圖式,合作交流,質(zhì)疑辯難,探究挖掘,擺事實,講道理,實現(xiàn)了對詩歌思想意蘊的深層鑒賞。
(3)用語文學科性學習手段導向語文教育目的。
語文學科性學習手段是實現(xiàn)其教育目的的根本和皈依手段,也是“生成課堂”學習觀最終落腳的學習手段:用語文性學習手段的智力作用養(yǎng)成學生的語文能力,形成其語文品質(zhì)。
“生成課堂”運用誦讀手段導向語文教育目的。李老師《沁園春·長沙》模仿毛主席情態(tài)吟誦教學;《相信未來》,“我用手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兩種讀法的辨析和試讀。誦讀使學生走進了文本,體察了情感,品出了韻味,融入了境界,誦讀針刺學生的表達欲望與靈感。
“生成課堂”運用寫作手段以寫促讀,實現(xiàn)教育目的。還看李老師《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課例,仿詩片段,“如何周游世界”:喂馬,劈柴;踏雪,聽風;客棧,板橋;汲泉,踩水;暮舟,云影;北斗,年輪;竹杖,蓑衣;晨曦,暮霞等周游世界。
寫是比較鑒賞,是類比聯(lián)想,是詩意體悟,是意象構建,是符合詩歌鑒賞需要的立足語文學習手段的實現(xiàn)詩歌教育目的的手段。
……
結語:當代語文的教育目的有再次回到單一惟一的約束性解釋系統(tǒng)的危險,這也許是生活在工業(yè)化、技術化社會的人們受到外部的影響而被迫作出的選擇,但這種選擇沒有創(chuàng)造出新的意義和規(guī)范,也許僅僅是因為新的意義和規(guī)范可能增加人們學習的混亂而已。因此,很少有人愿意建構超出現(xiàn)存模糊標準并與之相抵觸的價值和規(guī)范?!吧烧n堂”以其立足于、導向于、實現(xiàn)于當代語文教育目的的“教育目的——學習手段”圖式提供了可行的實踐操作范式,我們贊賞建構者的巨大勇氣和智慧。
[作者通聯(lián):江蘇常州市三河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