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海燕,朱宗勝
(1.鐵道警察學院,鄭州4550053;2.安陽工學院,河南安陽455000)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飛速發(fā)展,人類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網絡社會。在網絡社會中,網絡技術的應用不斷推陳出新,深入到了網絡社會的每個角落,使以個人為中心的新媒體逐漸從邊緣走向主流。它不僅帶來了人們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巨大變化,也以強大的沖擊力撞擊著傳統(tǒng)社會的倫理道德基礎。這種思想的沖擊對思維靈活的青年群體,特別是大學生產生了顯而易見地影響。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大學生的道德心理意識、道德行為活動呈現(xiàn)出錯綜復雜的局面。在大學生的學習、娛樂、社交生活中,網絡道德失范行為頻繁出現(xiàn),像網絡犯罪、信息污染、網絡色情、人際情感疏遠冷漠等問題,影響著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不利于校園的和諧穩(wěn)定和社會的發(fā)展。大學生網絡倫理問題引起了人們和社會的廣泛關注,無論是客觀上還是主觀上都要求和呼喚著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觀建設進行更好地規(guī)范和研究。
網絡倫理是人們在網絡空間通過電子信息網絡進行社會交往的過程中,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的總稱,包括了對人和組織的各種新型倫理準則[1]。網絡倫理是現(xiàn)實倫理的進一步延伸,網絡倫理發(fā)起于計算機倫理和信息倫理,是網絡時代網絡社會的倫理關系。簡單說,網絡倫理就是網民在進行網絡交往、網絡活動時應遵循的規(guī)范和準則,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不同于傳統(tǒng)社會的新的倫理道德關系,用以規(guī)范網民的網絡行為,構建和諧的網絡社會[2]。
網絡社會是一個充斥著虛擬性的立體空間,在虛擬空間里網絡倫理道德除了具備現(xiàn)實社會倫理道德的特點外,還附帶有幾個特征:環(huán)境的開放性;主體的自主性;文化的多元性等[3]。
大學生網絡倫理,是網絡倫理的一個子概念,是大學生在網絡社會的學習、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的道德關系,以及應該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的總和。它包含如下幾個原則:首先,自由原則,在互聯(lián)網上,人們可以在平等自主的前提下,跨越國界、超越時空和信仰地交往和交流。其次,無害原則,是網絡倫理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無害”即為網絡主體的任何網絡行為必須尊重自己和他人在網絡社會中享有的合法權益,任何人都不能利用互聯(lián)網和網絡技術對其他網絡主體和網絡空間造成直接或間接地傷害,這是網絡倫理的底線。第三,公正原則,網絡的無中心和無權威性的特點使得無偏見、公正非常容易實現(xiàn),但是網絡的建設者往往也是網絡的使用者,規(guī)范他們的行為必須依靠公正原則。第四,知情同意原則,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自主規(guī)范的實施,行使網絡信息權利的主體應該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盡可能地熟悉整個過程和潛在的風險,自主地做出選擇,也就是知情權[4]。
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國互聯(lián)網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的統(tǒng)計信息顯示,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國已經有5.57億網民,網民中的青年人(年齡在20~29歲)占31.5%,比例最高[5]。而這正是大學生所處的年齡段。通過調查研究,大學生網絡倫理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環(huán)境、認知、情感和行為四個方面。
網絡帶來了諸多利益,同時也催生了各種好壞參半的新事物,很多大學生在新鮮嘗試、好奇探索和學習模仿中衍生了諸多倫理問題。
網絡色情。在互聯(lián)網浩瀚的海量信息中,混雜著大量的色情信息泡沫,這些對于青春萌動期的大學生來說極具誘惑力。
網絡迷信。涉世不深的大學生對世界充滿了好奇,特別是對自己愛情、事業(yè)的未來滿是憧憬,希望能得到專家的指導。在網絡世界里,各種中西方的封建迷信披上了高科技的糖衣,極具迷惑性。不少大學生深陷其中,思想被腐化,理想被扼殺。
網絡游戲。網絡給游戲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互動和發(fā)展空間,使其展現(xiàn)了別樣的魅力,像CS、星際爭霸等網絡游戲一經推出便風靡大學校園,虛擬世界的“聲色犬馬”讓他們沉溺其中,荒廢了學業(yè)。
網絡微博。微博雖然表現(xiàn)直觀,內容短小,邏輯性也很難做到完整清晰,如果大學生長期處于這樣的環(huán)境中會缺少分辨正確方向的指南針,阻礙大學生辯證思維的形成。
網絡的虛擬性讓社會禁忌有所減少、良莠不齊,大學生容易把現(xiàn)實社會的社會責任和角色定位置于一個混沌狀態(tài),迷失自我,導致自己的觀點、行為與社會傳統(tǒng)管理體制充斥著矛盾,失去了本該有的道德感和責任感。
無政府主義泛濫。網絡是一個無中心的體系,網絡中的主體都是平等的,信息失去過濾,越來越呈現(xiàn)出“原始化”趨勢。在網絡社會里,誰都有發(fā)言權,但是沒有人說了算,這些思想導致有些人認為網絡世界里倫理道德帶有一定程度的虛設性。
盲目網絡崇拜。一些大學生容易把一些存有爭議的、甚至是不合理的現(xiàn)象誤認為是合理,而對之盲目崇拜。有的大學生的思想開始變得偏激,對暴力發(fā)泄的渴望失去了控制,最終危害了網絡安全。
無結果主義。網絡的自由性和開放性,使得大學生們沉迷于參與和圍觀網絡中對各種權威的批判和反批判,這些使他們學會思考,但是往往經過很長時間的聲音交織,到最后也沒有一個權威機構為其蓋棺定論,處于心理成長關鍵期的大學生如經常遇到這樣沒有結果的問題,久而久之,再遇到一些有爭議或不易解決的問題時便不自主的扣上一個“無結果”的帽子了事。這種“無結果主義”思想打擊了大學生們追求真理的積極性和探索問題本質的信心,使他們喪失了對問題深入思考和討論后該有的立場,影響了正確倫理觀的形成。
網絡社會的虛擬性和自由性使它極易成為大學生發(fā)泄情感的理想場所。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問題時,會不自覺地從網絡中尋求幫助。
情感淡漠。網絡中的交往是“人-機-人”,人們直接面對的是冰冷的機器,它無法代替人類感情的交流,久而久之,情感漸漸變得麻木,導致現(xiàn)實感情的萎縮和冷漠,心里產生嚴重問題甚至患上心理疾病。
網絡沉溺。在網絡世界中尋找情感寄托,從中得到虛擬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這是對網絡世界的一種極強的依賴,逃避現(xiàn)實社會。沉溺于網絡的大學生離開網絡就手足無措,無所適從,喪失行為活動的自主性,失去控制能力,嚴重時會影響到他們正常的學習、生活等。
人際交往障礙。在網絡世界里,很多大學生熱衷于隱藏自己的真實感情進行虛擬交往,導致情感在交往中的紐帶作用喪失,慢慢地他們在現(xiàn)實交往中也懶得開展情感交流,甚至恐懼情感交流,對自己的現(xiàn)實交往能力產生懷疑,并無意識地逃避,直到出現(xiàn)交往障礙。
當倫理情感、道德意識發(fā)生偏向時,很容易引起倫理行為的失范。大學生常見的網絡倫理失范行為包括:網絡隱私、信息侵權、網絡暴力、網絡犯罪等。
網絡隱私。匿名性是網絡的特征之一,很多人在匿名性的保護下會在網絡上發(fā)泄自己的情緒,緩解壓力,也有一些大學生在匿名性的保護下參與網絡造謠等。
信息侵權。網絡信息具有共享性和可復制性,但是使用網絡共享性的不當容易引起信息侵權。作為大學生,大學生知識產權、著作權意識比較淡薄,自身擁有的信息資源很有限,又希望能夠為網絡做出貢獻,就會將原本屬于機密和隱私的信息,或帶有版權性的信息拿到網絡上發(fā)布,大大地傷害了版權所有者的利益。
網絡暴力。在網絡中針對網絡事件發(fā)表煽動性、侮辱性,帶有攻擊性的言論,往往已經打破了道德底線,形成網絡暴力。網絡暴力往往是一股沒有控制好的“正義”力量,平等的地位使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有在網絡事件中做倫理道德審判者的義務,而不管自己的觀點是否有偏頗,年輕的大學生們把網絡事件中的道德審判帶到現(xiàn)實世界中,不自覺地充當了網絡暴力的幫兇。
網絡犯罪。利用網絡技術非法獲取他人的個人和賬號信息,并從中進行獲利,還有一些網絡詐騙等都構成了網絡犯罪。
網絡道德問題比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道德問題更容易發(fā)生,而且更加嚴重。大學生網絡倫理問題產生的根源可以從技術、主體和外部去挖掘根源。
網絡道德問題的大量發(fā)生和網絡的技術有著密切關系,網絡技術是維系網絡存在和運行的基礎。首先,網絡技術具有局限性。網絡雖然是高科技產物,但是網絡技術發(fā)展的同時附帶有新的漏洞。其次,網絡技術的特點極易產生倫理問題。帶有數(shù)字化特征的網絡社會,使網絡主體的真實身份得到有效的隱匿,使道德責任的逃避成為可能;網絡的自由性和開放性有利于信息的傳播,同時也造成了網絡在安全性和保密性等方面的不足,為不道德行為乃至犯罪行為提供了便利。
網絡主體包括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用戶、站點、網絡制造商等。首先,網絡倫理是人無限追求自由的結果。人本能都具有對自由的無限向往,網絡社會在某種程度上更好地滿足了這種欲求,網絡上的大部分行為又無法被監(jiān)控,自由被無限放大,失去了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約束。其次,網絡社會,網絡運行規(guī)則的制定者既是網絡的建設者,又是網絡使用的主要參與者,比如,游戲規(guī)則的制定者本人參與到游戲中,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公平公正無法得到體現(xiàn)。第三,人是網絡中虛擬的實在。在現(xiàn)實世界中作為主體與在虛擬世界中作為主體是不同的,通過網絡可變換不同的身份和角色,由此容易產生網絡倫理道德方面的問題。
外部根源簡單來說有監(jiān)管、法律、和道德規(guī)范。首先是監(jiān)管制度的滯后,面對網絡倫理問題,現(xiàn)存的法律法規(guī)的發(fā)展速度卻遠遠落后于網絡倫理問題產生的速度。網絡是虛擬的,制度是現(xiàn)實的,這必然導致現(xiàn)實社會的制度約束力減弱,虛擬社會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監(jiān)管。其次,網絡法律是難以制定的。網絡是覆蓋全球的、無國界、無地域區(qū)別,導致法律上對某一行為的解釋存在差異。第三,網絡道德規(guī)范體系不完善。在網絡社會中,目前還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全球性的網絡道德規(guī)范。
總之,網絡倫理問題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通過分析產生根源,把握網絡倫理問題的實質,從而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對策。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要揚長避短地利用網絡,充分發(fā)揮它的積極作用,把正確的思想觀念傳播出去,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網絡倫理建設的法制保障是網絡社會倫理的規(guī)范依據(jù),具體可從如下幾方面進行:第一,完善網絡的相關立法?,F(xiàn)實社會中的立法大部分不完全適用于網絡社會,而我國政府針對網絡社會頒布的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涉及面還比較窄,法律位階層次較低,立法速度明顯滯后于網絡發(fā)展。鑒于網絡社會的虛擬性,應加強網絡特別立法,進一步規(guī)范網絡主體行為,明確網絡管理結構的權限和職責。第二,加強網絡社會中的執(zhí)法力度。嚴厲打擊各種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營造良好的網絡倫理秩序。例如,2004年6月中國互聯(lián)網協(xié)會開辦了“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網站,任何公民都可以無條件地對網上的不良信息進行舉報,有效凈化了網絡環(huán)境。第三,加強對網民的守法教育。不斷加強網民的守法意識,樹立正確的網絡觀,使虛擬社會與現(xiàn)實社會真正達到和諧統(tǒng)一。
網絡倫理的主體有兩類不同身份的人,一類是網絡技術的研制者和掌握者,另一類是網絡技術的使用者。對于網絡研制者,要具備較深的專業(yè)性知識、經驗,還要掌握網絡倫理的相關知識,在技術開發(fā)中可以有效運用,故應注重對他們的職業(yè)道德的培養(yǎng)和建設。對于網絡使用者,他們的匿名性、復雜性、隱蔽性、攻擊性等特點,容易產生倫理問題。首先要對他們進行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教育,其次還要通過各種途徑對他們進行信息技術的能力培養(yǎng),正確地認識網絡技術和網絡信息,提高他們的信息素養(yǎng)水平。
互聯(lián)網技術本身的“技術漏洞”,網絡的非中心化、隱蔽性等特點,很容易誘使一些大學生嘗試網絡盜竊、網絡欺詐等道德失范行為乃至網絡犯罪。目前,通過技術對網絡監(jiān)管一般都是滯后性防御,網管部門亟須建立統(tǒng)一的網絡安全體系標準,對網絡行為進行嚴格審查和監(jiān)控,才能有效打擊不當行為。例如通過安全網關、加密技術和網絡防御等防止非法入侵和隔離;通過使用信息過濾軟件濾除有害的信息在校園網內的傳播;利用技術跟蹤手段,使有關機構可以對網絡主體的不良網絡行為進行調查,增加技術的威懾力。高校應該建立適度的網絡技術監(jiān)督機制,通過技術直接規(guī)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
網絡倫理的內容建設,包括網絡社會的文化、網絡環(huán)境生態(tài)、網絡技術倫理等方面的建設。網絡社會是現(xiàn)實社會的延伸,隨著技術和社會的進步,網絡社會會成為一個虛擬的存在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更應該注重建設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文化;通過構建具有人文精神的網絡平臺,凈化網絡生態(tài)環(huán)境;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要以發(fā)揮網絡倫理的價值為前提,通過網絡技術本身來對倫理進行約束。
大學生是網絡使用的主力軍,大學生的網絡倫理問題直接影響著網絡社會,如何對大學生積極開展倫理道德教育,是擺在當前高校德育領域中一個重要課題。
為保證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觀的正確形成,高校要充分利用學校資源,采取多種措施對大學生主體進行網絡倫理道德教育。首先,開設與網絡倫理教育相關的大學必修或選修課,以活動參與和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直面這些問題,使大學生掌握它們并形成正確的倫理理念和價值觀。其次,充分利用高校信息化資源,開發(fā)可以實時共享交流的“大學生網絡倫理”板塊,讓學生在在線實踐活動中“自律”道德行為,形成正確的網絡倫理觀。第三,學校可通過開放校園媒體、指導學生制作網絡作品、競賽等途徑,在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和能力的同時,讓學生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體,積極弘揚校園主流價值觀,重塑大學網絡道德精神。最后,學校不定期地組織一些活動,就當前網絡社會中出現(xiàn)的“大事件”開展專題講座或辯論,讓大學生們在聽講座或辯論過程中拓寬道德信仰,矯正價值導向,重塑道德人格。
隨著網絡技術、網絡社會的發(fā)展,網絡倫理問題也會發(fā)生變化,而徹底解決網絡倫理教育問題不僅涉及網絡技術,更與社會和道德息息相關。只有在完善網絡法制建設和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前提下,注入大學生們更多價值引領和倫理關懷,塑造他們全面發(fā)展的道德觀,網絡倫理問題才會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1]黃寰.網絡倫理危機及其管理[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2]李琬華.淺談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教育[J].陰山學刊,2012(12).
[3]彭欣,曾長秋.網絡倫理特征對高校網絡德育發(fā)展方向的啟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2).
[4]陶國富,王祥興.大學生網絡心理[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4.
[5]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R].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