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摯
(西南林業(yè)大學園林學院,云南昆明 650224)
雪茶即白雪茶和紅雪茶的統(tǒng)稱,為地衣類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國的云南、四川、陜西以及青藏高原等海拔4 000~5 000 m的雪山上,多生長在高原雪際線附近的苔蘚植物帶上[1-2]。我國民間從明代開始就有了飲用雪茶的歷史,生活在云南、西藏等雪域高原的先輩們,為了應對高原低壓、缺氧、寒冷、潮濕、紫外線強等惡劣環(huán)境,利用當地的環(huán)境條件,就地取材,通過飲食增強體質來抵抗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3]。而雪茶作為雪域高原天然的保健飲品和傳統(tǒng)藥物,以清熱解毒、生津止渴、清肝明目等功效為當地的人們所喜愛[1-3]。
筆者根據雪茶的研究現(xiàn)狀對云南白雪茶的研究歷史、植物學性狀、化學成分、保健作用進行了簡要概述,并結合文獻探討了雪茶的開發(fā)利用前景,為以后合理地利用雪茶的生物學價值提供了理論依據。
1.1 雪茶文獻記載 有關雪茶的記載最早可見清代《本草綱目拾遺》[4],載:“雪茶,出滇南,色白,久則色微黃,以盞烹瀹,清香迴勝,形似連心,但作玉芽色耳。甘溫性溫,治胃氣積痛,療疾如神”?!度珖胁菟巺R編》[5]記載:“雪茶微苦,涼,具清熱解毒、安神等功效”。在現(xiàn)代藥物資源著作《四川中藥志》、《陜西中藥志》、《陜西種草藥》等也都有所記載。納西族人稱它為“閣楞”,意思是“長在雪山巖石上的茶”[3]。
1.2 雪茶的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 之前關于雪茶的研究多見于中草藥的研究記載中,且都停留在形態(tài)以及功效的層面上。直到20世紀80年代,對于雪茶的化學成分以及藥理學研究才出現(xiàn)。1985年孫漢董等首次從雪茶中提取了一種含量很高的新的化合物,并將其命名為雪茶素[6]。此后國內有多篇文獻對雪茶的化學成分及藥理學進行了研究。
白雪茶[Thamnolia vermicularis(Sw.)Ach]又稱為地茶、太白茶,地茶科地茶屬植物。白雪茶為耐寒植物,主要生長在四川省的九寨溝、玉龍雪山、牦牛山和云南的迪慶、麗江、大理蒼山等海拔4 000 m以上的高山地區(qū)[4],在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安徽、湖北等地條件適宜的地方也有生長[7]。
白雪茶為地衣體枝狀,生長在一起呈小叢狀,高3~7 cm,粗3~5 mm,一株有2~3個分叉,單枝上有小刺;全株為白色或灰綠色,無光澤,管狀中空[8]。由藻類植物和真菌類共生組成,菌類植物的白色菌絲組成的絲狀物包裹了藻類植物,靠吸收藻類植物自身光合作用生產的養(yǎng)分生長,同時菌絲吸收水分、無機鹽等無機物供藻類植物利用[9]。
許多中外學者均對白雪茶的化學成分進行過分析,已經得到的化合物有上百種之多。白雪茶是菌藻共生的復合有機體,其代謝產物也主要分為初生代謝產物和次生代謝產物。初生代謝產物主要有多糖、油脂類、蛋白質、氨基酸等物質;次生代謝產物由復合體中的共生菌產生,主要為縮酚及其衍生物、萜類、脂肪酸類、甾體類等,附著在菌絲細胞的表面,其中大部分均不溶于水[10-22]。
3.1 多糖類化合物 多糖(polysaccharide)是由糖苷鍵結合的糖鏈,至少要超過10個的單糖組成的聚合糖高分子碳水化合物,一類結構復雜的生物大分子物質,具有復雜的生物學活性,主要的形式有淀粉、糖原、纖維素、幾丁質、菊糖、瓊脂等。林春榕等采用水提醇沉法從云南麗江白雪茶中分離提取出了雪茶多糖,經測定其含量為2.78%[10]。王曉美等經氣相色譜鑒定,雪茶多糖有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聚合而成,其分子克比為0.77∶1.00∶0.54∶3.39∶17.03[11]。
3.2 酚酸、縮酚酸及其衍生物類 從白雪茶中分離得到的酚酸類化合物有 19 個[6,12-14],例如甲基苔色酸、4-甲基-2,6-二羥基苯甲醛,還包括具有抗炎、解熱功能的雪茶素[15-16]和具有抗菌活性的松蘿酸[17],其質量分數為0.74% ~0.91%。
3.3 甾體類 姜北等從雪茶植物的丙酮提取物中分離得到的甾體類化合物有:3β-羥基-5α,8α-橋二氧麥角甾-6,22-二烯、3β-羥基-5α,8α-橋二氧麥角甾-6,9,22-三烯、麥角甾烷-7,22-二烯-3-醇、麥角甾烷-5,8,22-三烯-3-醇[18]。馬志敏等從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得到過氧化麥角甾醇、β-谷甾醇[12]。
3.4 揮發(fā)性成分 用蒸餾萃取法(SDE)提取白雪茶中的揮發(fā)性成分,用氣相色譜-質譜(GC-MS)聯(lián)用法定性分析測出白雪茶的主要揮發(fā)性成分為醛酮和酯,例如10-十一烯醛、乙酸香茅酯、2,4-二羥基-2-3,6-二甲基苯甲酸甲酯等。揮發(fā)油成分有長鏈烷烴、倍半萜及其衍生物、烯烴、酯類、醇類和長鏈脂肪酸,其中含量最高的為正碳十六烷酸,含量為28.52%[19-20]。
3.5 無機元素及其他成分 試驗數據表明,白雪茶含有11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其中含有的Se元素可能與抗癌的保健功能有關[21],而富含的Ca、Fe元素是人體必需的礦物元素,常量元素中高鉀低鈉的特點有著維持機體的酸堿平衡以及防治高血壓病癥的功效[8]。同時白雪茶還含有包括了人體7種必需氨基酸在內的17種氨基酸[22],而且人體必需氨基酸含量不少,占氨基酸總量的41.92%,其中亮氨酸、蘇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的含量較高,分別占9.61%、8.73%、10.80%、10.92%,甲硫氨酸含量較低,只占0.94%。另外,白雪茶還含有2.81%的粗蛋白、2.91%的粗脂肪以及脂肪酸、核酸、胡蘿卜素、多元醇和分類等物質[14,18]。
4.1 抗炎作用 大白鼠右后踝關節(jié)皮下注射雞蛋清0.1 ml,用雪茶素1 g/kg灌胃后測量關節(jié)腫脹試驗,結果顯示,雪茶素對試驗性蛋清性關節(jié)炎有抗炎作用;用雪茶素灌胃,在大白鼠后肢裸部皮下注射3%甲醛溶液0.1 ml試驗,結果顯示,雪茶素對試驗性甲醛性關節(jié)炎有抗炎作用[15]。
雪茶的提取物中分離出的地衣那酸、2,4-二羥基-3,6-二甲基苯甲酸甲酯、甲基苔色酸以及一個新的地衣二酚衍生物有抑制NO生成的作用[23]。
4.2 解熱作用 以2%的雪茶素給家兔灌胃,0.5 h后對家兔耳靜脈注射傷寒副傷寒混合疫苗,每隔一小時測量家兔體溫變化,結果顯示,相比于生理鹽水灌胃的對照組,雪茶素處理組的家兔的體溫沒有明顯升高,表明雪茶素有解熱作用[16]。
4.3 抗疲勞抗缺氧作用 小鼠負重游泳試驗:給小鼠連續(xù)服用雪茶混合物30 d后與對照組小鼠進行負重游泳試驗,結果發(fā)現(xiàn),服用雪茶混合物的小鼠游泳時間長[24],進一步試驗發(fā)現(xiàn),雪茶混合物能減少疲勞小鼠尿素氮(Blooderea nitrogen,BUN)的產生,提高小鼠肝糖原的含量[25]。雪茶提取物還能明顯延長小鼠因缺氧而死亡的時間,提高小鼠的耐缺氧能力[26]。
4.4 抗輻射作用 用γ射線照射小鼠,在照射前后給予小鼠高、中、低3個不同劑量的雪茶混合物,檢測各劑量組小鼠的白細胞數、骨髓嗜多染紅細胞微核數,觀測30 d后各組小鼠存活率。試驗結果顯示,各濃度的雪茶混合物對小鼠白細胞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作用,對接受γ射線全身照射小鼠的輻射損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27]。
4.5 其他作用 雪茶多糖能增加小鼠免疫器官的重量,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的生產,促進小鼠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和ConA誘導的淋巴細胞增殖轉化[28];雪茶素還能興奮Auerhach氏神經叢,增加小腸蠕動波[16],可作為雪茶治療消化不良的理論根據。同時體外離腸試驗表明,雪茶素能夠抑制小腸的正常收縮,可能能夠抑制Auerhach氏神經叢,從而作為雪茶治療腹痛的理論依據[16]。這也說明雪茶素對小腸的作用是雙方面的,能夠根據小腸的機能狀態(tài)來調節(jié)小腸的狀況。
雖然雪茶已有上百年的飲用歷史,但雪茶作為一種生長在高原上的植物,其特殊的菌藻共生的方式和生存條件,使得進行人工培養(yǎng)的研究比較困難,并且數量稀少,生長又相對比較緩慢,是一種無人工培養(yǎng)完全進行野生資源開采的狀態(tài),目前主要為當地少數民族特有的純天然飲品,沒有在大眾人群中普及開來,其藥用價值也沒有得到大眾的重視[29-30]。
對雪茶產品的開發(fā)利用也應該充分結合雪茶所具有的自身特色。雪茶的生長地多位于風景秀麗的高原雪域,具有較強的地方特色和區(qū)域性質,其特殊的生長環(huán)境與當地旅游景點少數民族特色相結合,優(yōu)化加工方式,提高生產技術,加強產品外觀的包裝,提升商品飲用體驗,以迎合消費者的購買需求,將其開發(fā)成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旅游特產,讓其成為旅客旅行后贈送親朋好友的不二選擇。如制成速溶茶、雪茶晶、口服液等產品,迎合現(xiàn)代年輕人的口味特色,也可制成雪茶蛋糕、奶茶、果凍等產品,讓雪茶走出大山,走進超市,走進廣大百姓的家庭。
同時針對雪茶所具有保健功效的特點,對這類有療效的藥物資源進行藥用價值的深入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等技術,高效、快速地獲取有效的化學物質,使這一民族地區(qū)資源從傳統(tǒng)的保健飲品轉為現(xiàn)代藥物,如制成沖劑、藥片、口服液等[31-32]。
雪茶是我國高原雪域山區(qū)一種純天然的傳民族保健飲品,具有抗炎、止咳、清熱、安神等功效。其化學成分含有各種多糖、甾體、酚酸、縮酚酸等成分,同時還富含人體所必需的11種微量元素。作為民族特有的古茶種,具有我國茶文化的特征,應加強對其進一步的研究,加快活性成分應用的研究,為其市場的推廣和規(guī)范提供理論依據。
[1]唐麗,楊林,馬瑛,等.藏藥雪茶的民族植物學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8(2):83 -83,96.
[2]和麗生,馬偉光.中國納西東巴醫(yī)藥學[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147.
[3]云南中醫(yī)學院.怒江流域民族醫(yī)藥[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160.
[4](清)趙學敏,閆志安,肖培新校注.本草綱目拾遺.卷六[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206.
[5]《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全國中草藥匯編(下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527-528.
[6]孫漢董,沈曉羽,林中文.雪茶素的化學結構[J].云南植物研究,1985,7(1):109-113.
[7]張玉寶,張玉民,崔克城.雪茶的觀賞價值及開發(fā)利用[J].特種經濟動植物,2002(4):31.
[8]付惠,王立松,陳玉惠,等.云南兩種地衣茶:白雪茶和紅雪茶的營養(yǎng)成分分析[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fā),2005,17(3):340 -343.
[9]牛東玲,王立松,張穎君.地衣次生代謝產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進展[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fā),2007,19(6):1079 -1086.
[10]林春榕,左紹遠,汪祖芳,等.云南麗江產白雪茶多糖的分離提取與含量測定[J].生命科學儀器,2012,10(2):26 -28.
[11]王曉美,羅秦英,靳菊情,等.太白茶多糖的組分研究[J].西北藥學雜志,1998,13(1):10 -11.
[12]馬志敏,陳興榮.地衣類植物雪茶的化學成分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1,12(10):872 -873.
[13]孫漢董,鈕芳娣,林中文,等.四種藥用地衣的化學成分[J].植物學報,1990,32(10):783 -788.
[14]謝家敏,李自英,趙樹年.雪茶化學成分的研究[J].云南化工,1987(4):21 -22,36.
[15]鄧士賢,莫云強,熊建明,等.雪茶的藥理研究之一:雪茶素的抗炎及對心血管的作用[J].云南醫(yī)藥,1985,6(5):314 -316.
[16]莫云強,梁斌,熊建明,等.雪茶的藥理研究之二:雪茶素的解熱及對小腸的作用[J].云南醫(yī)藥,1985,6(6):330 -332.
[17]趙穎,宋丹,鐘國躍,等.HPLC法測定雪地茶中松蘿酸[J].中草藥,2009,40(S1):281 -282.
[18]姜北,趙勤實,彭麗艷,等.雪茶化學成分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2002,24(4):525 -530.
[19]詹家芬,陸舍銘,劉春波,等.GC-MS分析紅雪茶和白雪茶的ASE提取物[J].香料香精化妝品,2008(5):1-4.
[20]詹家芬,陸舍銘,曲國福.SDE-GC-MS分析紅雪茶和白雪茶的揮發(fā)性成分[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fā),2008,20(4):657 -661.
[21]石晉麗,劉春生.七種藥用地衣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測定[J].中藥材,1999,22(9):462.
[22]易中周.雪茶氨基酸組成研究[J].蒙自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14(4):29-31.
[23]大根谷章浩.紅雪茶的成分及抗炎作用[J].國際中醫(yī)中藥雜志,2005,27(6):368.
[24]馬瑛,唐麗,張一鳴,等.藏藥雪茶提取物抗疲勞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醫(yī)藥學報,2010,38(2):29 -32.
[25]趙春,張雪輝.紅雪茶混合物對小鼠抗疲勞作用的研究[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05,26(4):27 -29.
[26]趙春,曾建明,肖建春,等.高原紅雪茶對小鼠耐常壓缺氧能力的影響[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02,23(3):31 -32.
[27]趙春,張雪輝,王琦.紅雪茶混合物對小鼠輻射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國輻射衛(wèi)生,2005,26(4):175 -177.
[28]張丙燦,左紹遠,董莎莎.雪茶多糖對免疫功能的影響[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0,6(3):12 -14.
[29]韓碧群,彭勇.雪茶的應該歷史與研究現(xiàn)狀[J].中國現(xiàn)代中藥,2012,6(14):68.
[30]楊人立,鄧華川,鄧文敏,等.松潘雪茶資源及其開發(fā)利用[J].資源開發(fā)與市場,1994,10(1):32.
[31]林奇,李維強,溫利春.風味雪茶飲料加工的工藝研究[J].食品工業(yè),2005(2):12-14.
[32]季卓雅,夏書芹,王一秋,等.雪茶飲料的研制[J].食品工業(yè)科技,2013(16):29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