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霞
摘 要 語文學科文本內容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決定了教師和學生對文本解讀的多元化。不僅僅是時空和地點的改變,學生個體程度的差別與教師自身的不同積累也使文本的解讀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場面。教師指導學生盡可能地走近文本、回歸文本、擁抱文本,從而引導學生走出原先較為狹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天光云影,領略中華民族的精神風采,從文本的言語中去傾聽偉大心靈的搏動,感悟言語世界的奧秘,領略真、善、美的真諦。
關鍵詞 語文學科 教師 學生 文本 多元化 鑒賞 途徑
中圖分類號:G71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4-0097-02
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由于時代的影響、作家風格的各異、生活的限制、人的心靈的復雜性等等,都決定了作家的創(chuàng)作是豐富的、多元的,因而文本呈現雖只有一個,但蘊含是豐富的、復雜的甚至是多元的。同一標題在同一背景下因側重點的不同也會各有千秋,所謂“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例如《荷塘月色》,單就文章的主題來看,就各持異見。有人說,全文第一段點明作者心境,交代夜游荷塘充滿淡淡的喜悅與憂愁交織的彷徨苦悶的心情,抒發(fā)了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向往光明自由的感情;還有人說,作者沉醉于荷塘月色的美景之中,意在逃避現實,從矛盾痛苦中得到暫時的解脫;還有的說,這篇散文的主題既非逃避或超脫現實,也非意在表現自己淡淡的喜悅和哀愁,而是含蓄地描寫了一次深刻的人生思考,表現自己對于生命、生活和現實的獨特認識等等。
鑒于此,語文文本的解讀首先應該是多元化的,不能一概而論。但是閱讀畢竟是個人的行為,每個人的生活體驗不同,閱讀的體驗也會不盡相同。同一部作品,在自己不同年齡段閱讀,感受就可能不一樣。所以,文本的解讀必須具有個性化的特征。簡而言之,語文文本解讀必須是自主性與多元化相結合的一種活動。
首先,文本解讀必須是個性化的自主性解讀。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林黛玉;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高興時讀它是種感覺,悲傷時讀它又是一種感覺。這次讀,看到的是作者的文筆美;下次讀則體會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上高中時讀三毛的《撒哈拉沙漠故事》,讀的是浪漫和傳奇;現在讀它,因為有了對三毛的更全面的了解,則從中讀到了一位充滿幻想的奇女子的對夢想和情感的憧憬?,F實生活在作家的手里,升華了、美麗了、也虛幻了。春花秋月,并不一定都是令人傷感的。
其次,文本解讀絕對不能一刀切,而應提倡百家爭鳴、各抒己見,也就是解讀要多元化。就拿《紅樓夢》來說,魯迅先生在談及讀《紅樓夢》者的不同心態(tài)時說:“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譬如我們教授《祝?!窌r,學生除了認識到作品所揭露的封建倫理對底層勞動婦女的殘酷摧殘,還看到了作者所悲憫的人民的愚昧、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同時,還可研討出文中的“我”的迷惘,“我”的軟弱,“我”在現實中不可避免的失敗。魯迅先生借此不僅僅是反映婦女問題的深廣嚴酷,更揭露人生路上進步知識分子的去路,中國往哪里走,人民怎樣才能覺醒,被救贖……語文課堂上,教師如果限定學生的思維、按本宣科、教成定論,那么智慧生成的火花是不會點燃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中的。但是,時代呼喚改革,語文必須解放個性、發(fā)展自主、以人為本,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所以,生成式的流動性的多元語文文本解讀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才真正符合時代的需要。
那么,自主和多元解讀的途徑是什么呢?
第一、教師備課前和授課前的自主解讀。由于網絡的傳播,資料運用的便捷,我們的許多老師,在備課時,往往忘記了自主的閱讀,而是一開始就利用參考書等現成資源,依賴別人的現成解讀成果。更有甚者,運用現成的課件的緣由,限定了個人思維,壓制了個人體驗,在缺乏自我解讀中完成備課、授課,因此,也無從談對學生的解放。
第二、集思廣益、旁征博引,廣泛查閱有關資料,了解作家作品,學習借鑒他人的成果,整合提煉成自己的思考,使自主解讀更完善、更有補充。實際上,這種備課也是一種交流,甚至這種交流更具有目的性,因而,會使人收獲更大。我們強調在學習文本時要知人論世,那么,查閱學習各種相關資料的過程,就是在深入了解作品的過程,這樣,教師才會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視文本,站在更深的角度解讀文本。那么,在課堂上,才會真正授之以漁,給學生滿滿一碗水。
第三、認真設計、創(chuàng)造更有利于多元解讀的課堂思路,充分尊重學生主體的生成,調動學生自主解讀的積極性,使語文課堂真正變成一場心靈的交流和智慧的碰撞的課堂。解讀文本不僅僅是教師備課的事,我們不能忽視學習的主體——學生。而重視學生自主學習、個性解讀,這才是新課標理念的本質。也許學生還不夠成熟,但誰又能否定,學生會比不過老師。事實上,有時學生在課堂上對文本的解讀甚至更有新意、更有啟迪性。所以,高明的老師,應該是善于發(fā)現學生的學習能力,給學生更多空間、更大自由的老師。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