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利,涂永勤
(重慶市中藥研究院,重慶 400065)
小金蝠蛾Thitarodes xiaojinensisi Tu 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冬蟲夏草的寄主昆蟲(涂永勤,2009)。按現(xiàn)在分類小金蝠蛾應屬鱗翅目Lepidoptera 蝙蝠蛾科 Hepialidae 鉤蝠蛾屬Thitarodes (Viette,1968)。在收集繁育小金蝠蛾過程中,發(fā)現(xiàn)來自不同鄉(xiāng)的小金蝠蛾體色及斑紋有較大差異,同一花色的個體有的鮮艷,有的暗淡。通過集中羽化后,對這些成蟲個體的色澤和斑紋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小金蝠蛾主要有兩個主要類型。兩者在外形上有一定的差別,主要表現(xiàn)在體色和翅斑紋。一種體表及翅面附有褐色(鐵銹色)鱗片,褐色與白色相間斑紋,另一種為黑白斑紋或條紋。在分布上也有一定差異,前者主要分布在海拔3400-4800 m,后者主要分布在2800-3600 m,亦有混合分布區(qū)域(涂永勤,2013)。成蟲交尾有兩個明顯的高峰時間(涂永勤,2011),一個交尾高峰為18∶00-18∶30;另一個高峰為20∶00-20∶30。因此,兩者可能為不同物種。有研究認為中國的蝠蛾主要屬窄域分布類型,有95%的種類分布區(qū)域狹窄,常常是不同地區(qū)或者不同山脈就形成完全不同的種類,甚至是同一山脈在不同坡向和海拔就形成完全不同的物種(楊大榮,1996)。為了確證分布在小金縣冬蟲夏草產(chǎn)區(qū)的寄主蝠蛾的兩個主要類群是否為不同物種,本文從外部形態(tài)、生殖器構造和分子生物學進行比較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1.1.1 寄主昆蟲
采自小金縣崇德、新橋、雙柏、八角、木坡、撫邊、兩河等鄉(xiāng)海拔2800-4800 m 的草地、耕地或退耕還林地的小金蝠蛾蛹。將不同地點(鄉(xiāng))采集到的蛹在康定冬蟲夏草基地羽化為成蟲,將收集到的成蟲用毒瓶毒死后展翅于泡沫板上,供實驗用標本。
1.1.2 主要試劑
本實驗用到的試劑有基因組DNA 提取試劑盒、膠回收試劑盒、克隆載體、感受態(tài)細胞和PCR 試劑等,詳情見表1。
表1 本實驗用試劑及試劑盒種類、型號及生產(chǎn)商Table 1 Test kit reagents and type,model and manufacturer
1.1.3 主要儀器
PCR 擴增儀:Applied Biosystems (9700);高速低溫離心機,常溫離心機:由德國Sigma 公司生產(chǎn);恒溫水浴鍋:日本三洋公司生產(chǎn);電泳儀和電泳槽:美國Bio-Rad 公司生產(chǎn);凝膠成像系統(tǒng):Gel Doc EQ:美 國 Bio-Rad 公司生;4℃、-20℃、-70℃冰箱:日本三洋公司生產(chǎn)。體式顯微鏡及照相系統(tǒng):日本奧林巴斯生產(chǎn)。
1.2.1 成蟲形態(tài)觀察
將各采集點羽化的成蟲若干,集中展布在泡沫板上,觀察比較成蟲的外部形態(tài)、色澤和翅斑紋,并描述、拍照及歸類。
1.2.2 雄性外生殖器制備與觀察
用不同外形(色澤和斑紋)的小金蝠蛾雄蟲A 型和B 型各3-5 頭,從腹部第8 節(jié)處剪斷,將腹部末端放入10% NaOH 溶液煮20-30 min,取出外生殖器部分,用清水沖洗掉堿液,并去除多余的組織,置于體式顯微鏡下觀察生殖器構造。
1.2.3 分子鑒定
取A 型和B 型小金蝠蛾各5 頭,采用蛋白酶K 法對其DNA 進行提取,用昆蟲COI 通用引物(LCO1490:GGTCAACAAATCATAAAGATATTGG,HCO2198:TAAACTTCAGGGTGACCAAAAAATCA)進行PCR 擴增,PCR 產(chǎn)物經(jīng)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后切割目的片段,用Takara 瓊脂糖凝膠純化回收試劑盒進行回收,樣品由北京六合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合成與檢測。
通過外形比較,采自小金縣各鄉(xiāng)鎮(zhèn)分布的小金蝠蛾有多種不同色澤和斑紋,但主要有兩種類型(見圖1-6),兩者的主要差別在于A 型體表有大量褐色絨毛,翅斑紋為褐色與灰白色相間條紋,翅表面附鐵銹色鱗片,與小金蝠蛾模式標本相同,見圖1-3。B 型為黑色與灰白色條紋或白色斑紋,見圖4-6。A 型去掉鐵銹色鱗片后,與B 型翅表條紋或斑紋有一定的相似性。同花紋蝠蛾的亦有色澤鮮艷或暗淡的差異。
圖1 小金蝠蛾A 型Fig.1 A type
圖2 小金蝠蛾A 型Fig.2 A type
圖3 小金蝠蛾A 型Fig.3 A type
圖4 小金蝠蛾B 型Fig.4 B type
圖5 小金蝠蛾B 型Fig.5 B type
圖6 小金蝠蛾B 型Fig.6 B type
A、B 兩型小金蝠蛾的雄性外生殖器在體式顯微鏡下的構造如圖7-12 所示。由生殖器構造圖可知,兩者最大差異在于A 型的抱器瓣鉤更明顯,呈牛角狀向內(nèi)彎曲弧度較大,B 型的抱器瓣鉤彎度較小,近似直伸。此外,兩者無較大差別,據(jù)此無法作為分種的依據(jù),兩者可能為同一物種。
圖7 A 型雄性外生殖器-1Fig.7 Type A male genitals-1
圖8 A 型雄性外生殖器-2Fig.8 Type A male genitals-2
圖9 A 型右抱器瓣Fig.9 Type A right lobe
圖10 B 型雄性外生殖器-1Fig.10 Type B male genitals-1
圖11 B 型雄性外生殖器-2Fig.11 Type B male genitals-2
圖12 B 型左抱器瓣Fig.12 Type B left clasper disc
小金蝠蛾COⅠ序列測定結果為含有658 bp的序列,該序列已申請并獲得序列號:GenBank KP772242 供查詢。與人支蝠蛾、蒲氏蝠蛾及家蠶等已知序列進行比對,并應用MEGA 5.05 軟件計算其遺傳距離,結果見表2。從表2 可知:根據(jù)K-2-P 模型得出包括外群在內(nèi)的遺傳距離D,由COI 基因片段所得到的遺傳距離中,同樣花紋的樣品XJ-A 和XJ-B種間的遺傳距離分別為0.000和0.009;不同花紋XJ-A 和XJ-B 的樣品間的遺傳距離在0.002-0.008 之間;XJ-A 和XJ-B與兩個同屬種的遺傳距離0.048-0.084 之間;XJ-A 和XJ-B 與外群Bombyx mori 遺傳距離為0.178 和0.180。可見小金蝠蛾A 型和B 型之間遺傳距離最近,兩者的相似度達99.2%,不足以達到物種差異的標準。所以,兩者應為同一物種,小金蝠蛾A 型和B 型應屬于同一物種不同的生態(tài)類型。它們在分布范圍和生活習性上都有一定的差異。但尚未分化為不同的物種。
表2 4 個樣品的COⅠ基因的K-2-P 遺傳距離和標準誤差Table 2 Genetic identity and distance of geographic populations of Thitarodes xiaojinensis
綜上所述,在小金縣冬蟲夏草主要產(chǎn)區(qū)分布的小金蝠蛾,我們通過從形態(tài)上、雄性外生殖器構造和分子生物學等進行比較研究,結果表明:在外形上有一定的差異、且雄性外生殖器構造有變異的兩類蝠蛾均為小金蝠蛾。蝠蛾外形色澤及斑紋差異明顯的兩類應為小金蝠蛾的不同生態(tài)型。且可分為高山型(A 型)和低山型(B 型)。高山型(A 型)主要分布在海拔3400-4800 m 的高山草甸地帶,低山型(B 型)分布在2800-3600 m的耕地、退耕還林地及草地,兩者能正常交配、產(chǎn)卵、并孵化為幼蟲,經(jīng)化蛹、羽化的后代亦能正常交配產(chǎn)卵。此外,我們在四川康定采集貢嘎蝠蛾時,亦有很多色澤或斑紋各異的蛾子,但他們能彼此正常交配、產(chǎn)卵,卵亦能孵化為幼蟲。由此可見,分布在一定范圍的蝠蛾由于環(huán)境的差異,種群發(fā)生分化,產(chǎn)生變異,在外部形態(tài)上表現(xiàn)出來,如果進一步發(fā)生變異,即可分化為不同的物種。小金蝠蛾這種在不同海拔分布的物種,由于環(huán)境的差異,種群發(fā)生了明顯分化,在外形上及生殖器上均有一定變化,但尚未分化為不同的物種,其遺傳分化規(guī)律有待深入研究。所以,認為在不同坡向和海拔高度分布的蝠蛾已分化為不同物種的可能性還值得商榷,可能需要更多的證據(jù)來支持。
References)
Chen Z,Geng Y,Hang HH,et al.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host of Cordyceps sinensis based on Cybt gene [J].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2007,17 (8):1045-1052.[程舟,耿楊,梁洪卉,等.用線粒體Cytb 基因序列探討冬蟲夏草寄主蝠蛾的系統(tǒng)進化關系[J].自然科學進展,2007,17 (8):1045-1052]
Tu YQ,Ma KS,Zhang DL.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Hepialus(Lepidoptera:Hepialidae)from China [J].Entomotaxonomia,2009,31 (2):123-126.[涂永勤,馬開森,張德利.中國蝠蛾屬一新種記述(鱗翅目-蝙蝠蛾科) [J].昆蟲分類學報,2009,31 (2):123-126]
Tu YQ,Zhang DL,Zhu HL.Distribution of host of Ophiocordyceps sinensis-Hepialus xiaojinensis [J]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3,26 (5):2167-2169.[涂永勤,朱華李,張德利,等.冬蟲夏草寄主-小金蝠蛾的分布規(guī)律[J].西南農(nóng)業(yè)學報,2013,26 (5):2167-2169]
Tu YQ,Zhang DL,Zeng W,et al.Study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Hepialus xiaojinensis in Sichuan [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2011,48 (4):990-996.[涂永勤,張德利,曾緯,等.四川小金蝠蛾生物學特性研究[J].應用昆蟲學報,2011,48 (4):990-996]
Viette P.Contribution a álè ?tude des Hepialidae (36eáme note):Lepidoptera Hepialidae du Ne?pal [J].Khumbu Himal,1968,3 (1):128-133.
Yang DR,Li CD,Shu C,et al.Studies on the Chinese species of the genus Hepialus and their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J].Acta Entomologica Sinica,1996,39 (4):413-422.[楊大榮,李朝達,舒暢,等.中國蝠蛾屬昆蟲的種類和地理分布研究[J].昆蟲學報,1996,39 (4):41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