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高憲春
對外傳播講好中國故事的“五化”原則
□ 文/高憲春
當下,中國主流媒體正深度介入國際傳播格局的調(diào)整過程中。主流媒體如何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對構(gòu)建中國話語體系,掌握國際話語權(quán),增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本文從五個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對外傳播 中國故事 國際傳播
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把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和中國的發(fā)展模式等與全球化進程融合,展示給世界,主流媒體必須思考“本土化”與“全球化”,這不是簡單的標簽化和外在化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標識,更應該注重精神性的東西和思想內(nèi)涵的本土化和全球化的融合,“分析不同文化的差異,首先要找準自己的本體,同時把對方作為自己的參照系,不作比較就無以溝通,沒有溝通就更談不上文化生態(tài)的融合”①。要講好中國故事,不能習慣性將“中國故事”想象成一種不證自明的俗套化表達,或是表現(xiàn)為一種外在化的觀念?!叭蚧辈皇恰巴|(zhì)化”,而是要從差異中尋求彼此理解溝通的可能,真正的“中國故事”是無形、潛移默化、不斷流動的,因而也不斷被建構(gòu),主流媒體需要基于中國現(xiàn)實發(fā)展的圖景出發(fā),從全球化視角選取典型的人物和事件,將具有獨特魅力的中國故事呈現(xiàn)在全球傳播語境中。
因此,在講述中國故事時,“不僅要注意語言、修辭以及講述技巧的選擇,更要考慮外國受眾的文化背景、心理需要、思維方式和接受習慣,從心理層面喚起國外民眾的正面情感,增強中國故事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②這就需要將“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些理念融入到講述一個個真實的中國故事中,注重發(fā)現(xiàn)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人物,主流媒體對外講述中國故事,主要還是要打動國外的受眾,如在貴州支教的徐本禹,模范人物郭明義等這些默默做出奉獻的平凡人物,主流媒體要呈現(xiàn)他們在尋常生活中的善念義舉,以平凡的視角照見社會的溫暖和隨處閃現(xiàn)的人性光輝,體現(xiàn)中國故事與世界的融合點,感動中國,更要打動世界。
采用當?shù)厥熳R的方式來講述中國的故事,運用跨文化傳播的意識、策略和技巧,用當?shù)氐恼Z言思維習慣來講述當?shù)厝烁信d趣的故事。通過構(gòu)建擴大共通的意義空間,來加深彼此的相互理解,這是中國對外傳播賴以成立和發(fā)展的重要機制。主流媒體展示的是中國故事精神層面而非物質(zhì)層面的吸引力。這一方面包括講述中國故事時所使用的語言、文字等符號含義要體現(xiàn)共通的理解,它既是講述中國故事的載體,也是講述中國故事的內(nèi)容;另一方面是講述中國故事所擇取的部分,要接近當?shù)厝藗兩罱?jīng)驗和文化背景,在當?shù)丶s定俗成的文化之中,尋找到最佳切入點,引起對中國故事的情感共鳴。節(jié)目播出的語言是信息傳遞和理解的基礎,講述中國故事必須對語言播出盡可能的多樣化,與本土文化背景相契合,從當?shù)厝说囊暯?、思維方式出發(fā),貼近當?shù)匚幕托蕾p習慣,量身定做以中國元素為核心的當?shù)毓?jié)目。
默多克新聞集團進入中國時采用的策略值得借鑒。它通過下屬的星空傳媒與湖南廣播影視集團結(jié)成戰(zhàn)略聯(lián)盟,以內(nèi)容合作進入中國,注重業(yè)務本身當?shù)鼗暮献?,選擇與當?shù)貍髅降暮献饔欣诮档臀幕瘋鞑タ赡茉斐傻睦斫庹系K;而淡化資本色彩,則減少了中國故事傳播方式“當?shù)鼗钡牟贿m宜。當中國主流媒體進入國際舞臺時,采用這種與當?shù)匚幕娜诤喜呗?,一方面可以體現(xiàn)出中國傳播的博大與包容,另一方面也易得到當?shù)厝说慕邮芎驼J同,而避免了“文化的沖突”所可能帶來的傳播隔閡。
針對特定的傳播對象,明確傳播目標,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內(nèi)容,通過多層次信息組合,講述中國發(fā)展的故事,展現(xiàn)中國與世界的融合。在傳播信息的接收過程中,受眾具有明顯的選擇性特征:選擇性接觸、選擇性理解、選擇性記憶,并最終影響其選擇性行為。因此,對外講述中國故事影響受眾首先要促發(fā)國外受眾的選擇性接觸。主流媒體要明確是在“講故事”而不是“講道理”。中國傳媒對外傳播的主要任務是文化交流,通過文化交流,把中國以構(gòu)建和諧世界為核心的理念傳播出去。只有中國傳媒講述的 “中國故事”獲得西方民眾的接受甚或青睞,中國的文化與價值觀念才能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理解。③
因此,主流媒體的傳播方式要柔性化,講述中國故事,應避免“宣傳味兒”,重視媒體的“軟傳播”所喚起的情感共鳴。如在汶川地震中,新華社的報道獲得了西方媒體的一片贊譽,新華社對外新聞編輯部主任嚴文斌認為,關鍵一點在于“將筆觸落到那些受災的人群,從報道傷亡數(shù)字轉(zhuǎn)向報道人的境況,從報道各級政府‘宣教’式的救援舉措轉(zhuǎn)向刻畫一個個生動的救援者與被救者之間的故事,從反思問責轉(zhuǎn)向凝聚人心,喚醒人們對生命的珍重。”④情感是世界共通的心理,情感重視情感因素在打動受眾、塑造心理認同方面的優(yōu)勢,以柔性化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
講好中國故事的目的既是為了讓世界更好地認識和了解中國,更重要的是把中國的價值觀和道德理念與世界相融合,擴展影響力。這就要求無論是日常報道,還是回應國際關切的重大報道,都盡量突出人、突出故事性,注意以國際通行的語言和海外受眾易于接受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多通過以事實說話、以小見大等跨文化傳播的技巧,感染、影響海外受眾,就能產(chǎn)生“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具有便捷性的新媒體已經(jīng)全面滲透到了世界的角角落落?;ヂ?lián)網(wǎng)時代,主流媒體的傳播已經(jīng)超越了單一媒體的傳播模式,跨越了國家實體的邊界。國內(nèi)外的受眾群體運用著類似的新媒體技術進行交流,這不僅深刻改變著人們的感知和行為方式,也空前地改變了我們對于對外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的思維模式,“人們與媒體接觸的需求是多元的,看新聞絕不是唯一目的,更多的是娛樂、社交、表達、通訊、群體認同——新聞,甚至淪為最不經(jīng)意的需求?!雹葜髁髅襟w充分運用多元化的傳播渠道,才能更有效地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有媒體接觸的渠道才有傳播中國故事內(nèi)容價值的影響可能。
當下,中國主流媒體成為“地球村”主要敘述者之一。從“一帶一路”的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國國家宏觀層面的發(fā)展戰(zhàn)略,到香港“占中”事件中微觀層面的輿論引導,都需要充分運用各種新媒體,擴展多元化的傳播渠道,回應世界的關切,以“中國觀點、東方視角、國際化表達”傳遞中國聲音。針對國內(nèi)外受眾運用最合適、最有效的媒體,努力創(chuàng)造接近目標受眾的有效途徑。
不可否認的是,當下一些西方媒體對中國存有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成見,但他們又牢牢掌握著國際輿論的話語權(quán),這就加劇了這種國際輿論偏見,從而導致部分西方國家民眾對中國的不解乃至誤讀。⑥一旦涉及到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西方媒體便通過框架、隱喻、議程設置等話語策略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新媒體傳播的發(fā)展進一步強化了西方媒體滲透力度——香港“占中”事件中隨處可見利用各種社交化媒體進行的境內(nèi)外傳播。這就要求主流媒體要重視運用國內(nèi)“三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微視頻和客戶端)和國外“GTFA”(即谷歌、推特、臉書和亞馬遜)所形成內(nèi)涵式的傳播渠道,為多層面的受眾群體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這不僅僅是傳播渠道的多元化,每一傳播渠道的后面都有著多元化的受眾在聽著“中國故事”的講述,體驗著“中國故事”的魅力。
任何形式、任何內(nèi)容的國際傳播歸根到底是文化和價值觀輸出輸入的融合與平衡。這需要面向國內(nèi)介紹國際通行的標準與價值,也要面向國外闡釋中國人的天地情懷、仁義禮智信等,淡化傳播官方意識形態(tài)濃厚的國際新聞,避免過度強調(diào)國家正面形象的塑造等,在包容與認同中建立暢通有效的交流平臺。
主流媒體講好中國故事有兩個目的,一是促進不同文化觀念的包容,向中國介紹世界,讓中國了解世界、融入世界;二是促進中國文化觀念的國際認同,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讓世界理解中國、接受中國。這不僅僅是技術上、資金上的充分支持,更需要在故事選擇和內(nèi)容表達上展現(xiàn)高層次的文化追求和深層次的中國文化底蘊,從而通過講述“中國故事”內(nèi)在地傳遞出的中國價值觀。在涉及國家形象構(gòu)建的報道中,美國的ABC、CNN,英國的BBC,日本的NHK等無不內(nèi)在地包含著傳播國家文化和價值觀的濃厚意識形態(tài),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認知。
因此,主流媒體對外傳播所體現(xiàn)出的包容和認同不是消極迎合國外對中國的想象性印象,而是通過自身的大國文化自信的展示,在“中國故事”的講述中全面展現(xiàn)了人、物、思想、精神融合,彰顯中國文化積淀和思想厚度,傳遞出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和生活哲學與世界的融通之處,展現(xiàn)中國人的勤勞和善良;以柔性價值傳播策略,在中國故事的接觸與閱讀過程中,積極主動地促進世界對中國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的認同:中國主流媒體所講述的中國故事本身,就是世界故事的有機構(gòu)成部分,尤其是當下中國發(fā)展變化的故事更需要講述給全球各國的民眾,在互動對話中實現(xiàn)價值觀的普遍認同。
在國際傳播中,中國主流媒體在傳播價值內(nèi)涵的嵌入性和情感影響的潛移默化中講好中國故事,既要走出去——融入落地區(qū)域,打動當?shù)氐氖鼙?,又要引進來——打通國內(nèi)外的溝通理解,在諸如“中國夢與世界夢”的交流互動中,發(fā)揮平臺作用,實現(xiàn)“中國故事”共通意義的擴展。
(作者是: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副教授,浙江大學國際文化與傳媒學院、山東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博士后)(本文系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視聽傳播研究”<項目號:14TQB002>階段性成果;獲得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號:2014M551941>,江蘇師范大學博士學位教師科研支持項目“微博輿情與社會風險演化機理及應對策略研究”<項目號:13XWR008>成果。)
【注釋】
①于丹:《中國故事的三種表達》,《中國國情國力》,2015年,第3期。
②李子祥:《新形勢下講好中國故事的路徑探索》,《前沿》,2015年,第Z8期。
③喻國明:《構(gòu)建國際傳播的基本理念》,《新聞與寫作》,2013年第10期。
④鵬飛:《新華社汶川地震對外報道緣何贏得西方媒體普遍贊譽——專訪新華社對外部主任嚴文斌》,《對外傳播》,2008年第7 期。
⑤陳國權(quán):《避免新聞自戀》,《中國報業(yè)》,2015年第1期上。
⑥郝亞琳:《講好“中國故事”》,《傳媒》,2012年第3期。
編 輯 陳國權(quán)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