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桁
內(nèi)容摘要:托爾斯泰歷經(jīng)十余年創(chuàng)作完成的史詩巨著《戰(zhàn)爭與和平》是其對自己審美原則的完美敘述和詳盡總結。小說細致地描寫了人們的心理在外界影響下的嬗變過程,敏銳地捕捉人的下意識,并把它表現(xiàn)在與人的自覺意識相互和諧的聯(lián)系之中。在他的審美原則下,唯有人的本質具有永恒的意義。
關鍵詞:托爾斯泰 《戰(zhàn)爭與和平》 人性本質 內(nèi)心規(guī)律 忠于生活
文學即人學。作家依靠個人認識,主觀切入自己能夠觀察和了解的人與事,客觀予以描寫和展現(xiàn)這人與事的關系的可能和必然,揭示作品人物的外部世界以及內(nèi)心境況,從而彰顯他的人文關懷。這一過程,既有認識論的身影,又有方法論的運用和實踐。具體到一部作品,它的成功與否和被認可程度,作家所實施的創(chuàng)作方法,重點是他所遵循的審美原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稇?zhàn)爭與和平》一書,便是托爾斯泰對自己審美原則的完美敘述和詳盡總結。
在列夫·托爾斯泰的美學路途上,人的本能——欲望、追求、惻隱和恐懼,極大程度地控制了他的愛恨傾向?!稇?zhàn)爭與和平》這部巨著中,托爾斯泰高度藝術地以現(xiàn)實世界中人的本能,去實現(xiàn)作品里的審美世界中人的本能;以不受政治禁錮的自然的原生態(tài)的描寫,去展現(xiàn)十九世紀初葉俄國社會的重要片斷,使讀者得以從更高角度檢點彼時社會思潮以外的永恒人性。無論是“人”還是“歷史”,作為托翁的審美對象,他尊重和立足于的是“他”與“它們”的原貌。面對歷史事件,托翁首先看見的是“人”,付與思考的是人的欲望及貪婪、人的無知與不幸、人的渺小與偉大。在歷史事件的成因乃至結果中,人總是在有限與無限之間徘徊不定,人的心智與人的力量之間,總是橫亙著一道無底待平的鴻溝。
托翁筆下的那場戰(zhàn)爭,無論對于歐洲還是對于俄羅斯都意義巨大。從皇帝到平民都被卷進了這場欲望與貪婪交織的洪流。每個被戰(zhàn)爭事態(tài)壓迫和驅使的人盡管對其態(tài)度千差萬別,但托爾斯泰仍然指出了他們本質的共同點,對戰(zhàn)爭本身的無奈。無論是沙俄宮廷,還是以庫拉根、別祖霍夫、保爾康斯基、羅斯托夫等家族為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團,以及炮兵上尉屠升和士兵普拉東·卡拉塔耶夫所代表的普通百姓,無論是法國軍人還是俄國軍人,在這場因人而起的人間災難面前,都被戰(zhàn)爭風暴橫掃而過,都在一種身不由己的被動狀態(tài)里,為生存的可能與希望而做出抉擇:選擇掙扎還是放棄。
托爾斯泰憑借令人信服的精深藝術的,以特有的概括的廣度,創(chuàng)造了《戰(zhàn)爭與和平》這樣一部氣勢磅礴,場面廣闊,人物眾多的史詩體小說。歷史的事實融合著藝術的虛構,奔放的筆觸揉和著細膩的描寫;在巨幅的群像中顯現(xiàn)出個人的面貌,于史詩般的莊嚴肅穆中穿插有基于他主觀探微、進而去客觀描寫的多個角色的抒情獨白。變化萬千,蔚為奇觀。他善于駕馭多線索的結構,千頭萬緒,銜接得天衣無縫;又能突破小說的“封閉”形式,使得他在書中所表達的那個審美世界波瀾壯闊,如同眾生的生活那樣無始無終。托翁的藝術魅力,同時表現(xiàn)在對個體“人”的微觀世界的刻畫。他洞察人的內(nèi)心的奧秘,探索并成功把握住了人的心靈的辯證發(fā)展,細致地描寫了人們的心理在外界影響下的嬗變過程,敏銳地捕捉人的下意識,并把它表現(xiàn)在與人的自覺意識相互和諧的聯(lián)系之中。可見,足以使托爾斯泰站立于世界文壇之巔的,是他對“真實”的理解和尊重。在他的審美原則下,唯有人的本質具有永恒的意義。
在人物與角色的性格塑造上,托翁堅持如實描寫人物內(nèi)心的多面性、豐富性和復雜性。他不隱諱心愛人物的缺點,例如彼埃爾·別祖霍夫和安德烈·保爾康斯基;也不窒息所揭露的人物心中閃現(xiàn)的微光,從沙皇到庫拉根公爵,從保理斯、阿那托爾到愛侖和道洛霍夫等等。他不粉飾,不夸張,不理想化或漫畫化,總是借助真實客觀的描寫,展示其本來面目,從而于平凡中見偉大,或者相反,于平凡的現(xiàn)象中顯示其可怕。他還善于描繪性格的發(fā)展和變化,在安德烈身上,我們就完整地看到了一個既對自己的出身深感優(yōu)越,又對自己的素養(yǎng)及道德觀念充滿自信的年輕人,在愛情、家庭、前途和命運面前,歲月的礪石使其浪漫主義的自得自滿,漸漸地被生活現(xiàn)實中的坎坷和曲折消磨殆盡。值得一提的是,安德烈受了重傷,他一人倒臥在卜拉村山上,看著高遠的天空,想起了“榮譽”和“自私心”都是毫無意義的東西,過去他一直為獲得“榮譽”而奮斗,現(xiàn)在他感到“一切是空虛,一切是幻覺”。這種心理變化,因為“證據(jù)”確鑿,一個個的“偶然”就成為這種“必然”的詮證。正是這位年輕人的閱歷于無形中支配了他的心路歷程的前進方向,在家庭與愛情上,安德烈的自尊心也順理成章地由關心“我”進化到了理解“她”。一切都自然渾成而不露痕跡。
托爾斯泰風格的主要特點是樸素,這與他的審美準則相一致。他總是力求最充分確切地反映生活的真實或表達自己的思想,讓他所勾勒出的審美現(xiàn)實在本質上基本接近其原貌。因此,他在藝術上對自己表現(xiàn)出近乎刻薄的嚴格,《戰(zhàn)爭與和平》他就七易其稿,并且修改多次,用了十三年的時間才最終定稿。除了不懈追求形式上的精致,他自己的作品是否首先忠實于生活本身的邏輯而不是作家自己的思想邏輯。作品中,托爾斯泰工筆畫般地虔誠地描繪了俄羅斯的天地與四季,如實地紀錄了俄羅斯民族的精神風貌,準確地記載下俄羅斯人的內(nèi)心世界,和面對生活面對戰(zhàn)爭的俄羅斯人的切身感受。他不回避冗長的復合句,也不吝惜作品的篇幅,只為尋求作品最大的表現(xiàn)力。他果然寫出了一部具有史詩和編年史特色的鴻篇巨制。
全書中出現(xiàn)的近六百個人物,和托翁所著重描寫的四個家族以及那場俄法戰(zhàn)爭,都在托翁的審美原則這個平臺上,按照符合人們內(nèi)心規(guī)律的節(jié)奏有條不紊地就位于自己的位置上。這如同史詩一般的文學結構,在托翁筆下游刃有余,如同一幅美麗的畫卷,在讀者眼前慢慢地展開,這使得每一事件的發(fā)生與結果,都在一個不緊不慢的過程里完成。
符合人的內(nèi)心規(guī)律,是托爾斯泰最為倚重的寫作原則,也是托爾斯泰在文學作品中不遺余力地呈獻給讀者的內(nèi)心感受。
托爾斯泰看待事物的目光是一種近于自然的透徹。在他眼里,大自然是可敬的,人也是可愛和可以理解的。相比之下,陀思妥耶夫斯基眼神里的憂郁,則仿佛是從人生之路旁的一隅射出的一道幽幽的燈火,憂且暗的燈光里,掛滿了隱隱的人們的靈魂的碎片。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藝術托盤上回蕩的,是人的靈魂與靈魂的撞擊聲;在托爾斯泰那里,情與欲、愛與恨的交響,則被組織進了敘事詩般的章節(jié)內(nèi)。人性之間的碰撞噴濺出永恒的火花,這儀式一般的表達,是托爾斯泰對人的本質的勾畫。
《詩經(jīng)》和希臘悲劇之后,文藝作品里人的形象經(jīng)歷了去“神”背“禮”的艱難跋涉,逐漸擺脫了“絕對精神”的桎梏,在其后的文學藝術的審美實踐里,神性慢慢地還原為人性,從而使本質意義上的人成為作為審美對象的不容置疑的主體。記載和編譯“他”和“他們”的故事,按照人的本來面貌真實客觀地進行審視,將他們的行為和思想予以人性化的謳歌或者鞭笞,這樣的人間故事,才有了與人類共生共存的屬性。即人總是要在借鑒、學習、接受和拒絕中,實現(xiàn)對生命以及所謂命運的認識。作家的藝術創(chuàng)造,只有服從了這一原則,在他所構畫的審美現(xiàn)實中,尊重人性的本來面貌,他的美學線條和語言紋路才令人覺得可親與可信。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就是在這樣的美學原則下,按照他的經(jīng)驗和實踐結果,通過對他所生活的時代其中的一個歷史瞬間的描寫,完成了對人的共性的描繪。
(作者單位:陜西中醫(yī)藥大學人文管理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