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管印
導讀:黃瓜菌核病是黃瓜生產中的常見病害,發(fā)病迅速、為害嚴重。關于黃瓜菌核病的參考文獻較少,為便于菜農對該病進行識別和防治,本文對該病的傳播途徑、發(fā)病規(guī)律、癥狀表現(xiàn)及防治方法等方面作一敘述,以期為該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蔬菜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黃瓜作為一種常見且受喜愛的蔬菜,栽培面積較大。但黃瓜上易發(fā)生菌核病,降低黃瓜的食用品質,同時若采用化學藥劑防治易出現(xiàn)食品安全問題,不利于人體健康。為此,詳細闡述了黃瓜菌核病的識別和無公害防治方法,以供參考。
1 傳播途徑與發(fā)病規(guī)律
菌核遺留在土壤中或夾雜在種子中越夏與越冬,在條件適宜時萌發(fā)子囊盤散出子囊孢子,隨氣流傳播蔓延,侵染衰老花瓣、柱頭、幼瓜或葉片,帶菌的花瓣落在葉或莖上,易引起發(fā)病,并循環(huán)侵染,在15~20℃時,相對濕度高于85%的條件下利于菌核萌發(fā)和菌絲生長,田間傳播迅速,易造成病害流行,連作地塊發(fā)病較重。
2 癥狀表現(xiàn)
黃瓜菌核病可侵染果實、葉片、葉柄和莖蔓,使果實受害較重。果實染病,多從殘花部位開始發(fā)病,初呈水浸狀褐色腐敗,并很快長出白色菌絲,后菌絲糾結成黑色菌核。葉片和葉柄染病,初呈水浸狀不規(guī)則病斑,高濕時迅速腐敗并長出大量的白色菌絲。莖蔓染病,一般先從近地面處或側枝分杈處開始,初呈褪綠色水浸狀病斑,擴大后呈淡綠色,高濕條件下,病莖軟腐,長出白色毛狀菌絲,病莖表皮腐爛中空,干燥時莖表皮縱裂,病部以上葉片萎蔫后枯死。
3 防治方法
3.1 綜合防治
以生態(tài)防治為主,徹底清除前茬作物秸稈和雜草;與葫蘆科、茄科、十字花科蔬菜輪作;選用抗病品種,50~55℃溫水浸種10 min;土壤消毒,結合整地每667 m2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 kg加細土20 kg拌勻;采取配方施肥技術;實行高畦栽培,合理密植;加強管理,采取大溫差管理技術,白天盡量控制在30~32℃,夜間10~13℃,當夜間氣溫高于14℃時,加大通風量,盡量降低棚內濕度。
3.2 藥劑防治
參考歷年病害發(fā)生的時期,在發(fā)病前或發(fā)病初期用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50%撲海因(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60%防霉寶超微粉600倍液噴霧。如遇陰雨天氣,可用噴粉器噴撒5%百菌清粉塵劑,每667 m2每次1 kg;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每667 m2每次100~150 g加滑石粉0.5~1.0 k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