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中敏
【摘要】語境理論的研究與翻譯研究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如何運用語境理論知識更好地進行翻譯活動,實現(xiàn)有效的翻譯,是本文要探討的話題。本文認為,充分透徹地解讀語境所包含的各個層級與潛在信息是進行有效翻譯的重要基石。
【關(guān)鍵詞】語境理論 翻譯的有效性
【Abstract】The study of context theory and translation are highly complementary, the paper is to discuss how to work out effective transl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ntext theory. It claims that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layers of context and the hidden information is base for effective translation.
【Key words】context theory; translations effectiveness
一、語境的歷時性思考
語境這一術(shù)語最早起源于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1923年,馬林諾夫斯基提出了它的基本理論框架,認為語境分為兩大類:情景語境與文化語境。之后,他的學(xué)生弗斯(Firth)進一步發(fā)展并完善了語境理論, 將其分為言內(nèi)語境與言外語境。弗斯之后, 語境理論研究貢獻比較突出的當屬韓禮德,他于1964年提出了語域(register)理論,把語言分成了三大純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與語篇功能),為翻譯學(xué)界的研究開辟了新的視角。
二、語境的功能與翻譯的有效性
語境對翻譯有兩大最基本的功能:制約功能與解釋功能。語境在翻譯中的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規(guī)、理論、以及基本詞義,是翻譯中最重要的因素。本文以韓禮德語域理論中的三個維度:話語范圍、話語基調(diào)以及話語方式三個不同的角度來探討語域的功能與翻譯的有效性:
1.話語范圍的功能與翻譯。形而上的話語范圍制約著語言活動的性質(zhì),彰顯了語言的純理人際功能以及語篇功能,制約與解釋著譯文的有效度。囿于篇幅,此處以法律語篇為例探討話語范圍對于翻譯的有效性的影響。法律英文語篇的特點是:邏輯嚴密、語義清晰、思辨性強、句子結(jié)構(gòu)普遍較長、指代明晰、介詞多使用therein, thereafter, whereof, hereto一類。在英譯漢中,目的語文本需用詞精確,沿用術(shù)語等。因而了解源語言和目的語中不同話語范圍的語篇特征有利于譯者選擇恰當?shù)姆g策略,提高譯文質(zhì)量。
2.話語基調(diào)的功能與翻譯。話語基調(diào)(Tenor of discourse)關(guān)心的是誰是交際者,以及交際者的主要特點、地位、角色關(guān)系等參數(shù)。Roger曾將話語基調(diào)劃分成四個層面:正式性(formality)、禮貌性(politeness)、去人稱化(impersonality)以及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語言學(xué)家 Martin Joos認為,隨著交際情景的正式程度的變化,語域會呈現(xiàn)為一個變化連續(xù)體,并劃分成五個等級,即俚語、口語、核心語、書面語與高雅語(Joos,1967:58)。在翻譯中,目標語和源語言在語域的正式等級上越接近,譯文的有效性越佳。
3.話語方式的功能與翻譯。話語方式(mode of discourse)指交際渠道與媒介、語言風(fēng)格、修辭手段。根據(jù)韓禮德的理論,語域即與某特定場景相聯(lián)系的話語范圍(field)、話語基調(diào)(tenor)和話語方式(mode)三者的集合體,它們對語篇特征、人際意義等有諸多影響。隨著話語范圍(field)、話語基調(diào)(tenor)和話語方式(mode)的變化,兩者在語法、語用及語義方面也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準確把握語域的三個參數(shù)的語篇特征可以幫助譯者調(diào)整翻譯策略,使譯文實現(xiàn)這三個界面的話語功能平衡。
三、結(jié)語
語境研究是一門學(xué)問, 有效的翻譯離不開語境。譯者必須深刻領(lǐng)悟原文的語境涵義,才能創(chuàng)造出有效的譯文,而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也就體現(xiàn)在他必須把原作由語境意義化入譯作之中。
參考文獻:
[1]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Pergamon Press,1981:113.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Teaching Research Press,2000:30-36.
[3]Roger,T.Bell.[M].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1.
[4]司顯柱.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xué)路向翻譯研究述評[J].外語研究, 2007(4):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