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學昌 劉吉盛 曲暢 張學平
[摘 要] 目的:探討血清淀粉酶(AMY)、脂肪酶(LPS)以及C反應蛋白(CRP)聯(lián)合檢驗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臨床診斷中意義。方法:選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103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其中包括89例輕型胰腺炎患者與14例重型胰腺炎患者,42例非急性胰腺炎性急腹癥(非AP)患者,另選取50名同期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檢測3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以及C反應蛋白,研究單項或聯(lián)合檢測AMY、LPS以及CRP對于急性胰腺炎診斷、預后判斷價值。結果:AP組AMY、LPS、CRP水平均大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P組與非AP組相比較,其AMY和LPS水平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CRP水平比較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AP組與MAP組相比較,其CRP水平明顯高于MAP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血清淀粉酶、脂肪酶、C反應蛋白三者聯(lián)合檢測急性胰腺炎靈敏度75.4%,特異性100%,準確性85.2%。結論:聯(lián)檢血清淀粉酶,脂肪酶與C反應蛋白,可提高急性急性胰腺炎診斷準確性,對急性胰腺炎病情嚴重程度作出估計。
[關鍵詞] 血清淀粉酶;脂肪酶;C反應蛋白;急性胰腺炎
中圖分類號:R5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200(2015)02-076-03
DOI:10.11876/mimt201502028
急性胰腺炎是臨床常見急腹癥之一[1]。臨床80%急性胰腺炎患者為輕型胰腺炎,愈合后無后遺癥,約20%患者為重型胰腺炎,極易引起嚴重并發(fā)癥,預后不良,對急性胰腺炎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尤為重要[2]。為探討急性胰腺炎早期診斷指標,本研究對急性胰腺炎患者、非急性胰腺炎性急腹癥患者、健康體檢者血清淀粉酶、脂肪酶、C反應蛋白進行檢測,比較分析其早期診斷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103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診斷依據(jù)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胰腺病學分會頒布《急性胰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3]急性胰腺炎診斷標準,并依照此標準將其分為重型胰腺炎組(SAP)14例與輕型胰腺炎組(MAP)89例,均排除其他急腹癥如急性闌尾炎、腸梗阻、消化道潰瘍穿孔等。另選取非AP急腹癥患者42例,其中急性膽石癥9例,急性闌尾炎20例,急性胃腸炎13例。另選擇我院體檢中心同期健康體檢者50例作為對照組。SAP組、MAP組、非AP急腹癥組與對照組在年齡、性別、病因構成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標本收集處理及其檢測
所有臨床指標檢查均在我院檢驗科完成,由我院經(jīng)驗豐富臨床醫(yī)師操作。血清淀粉酶與脂肪酶檢測均采用速率法,使用VITROS公司試劑盒VITROS350測定,C反應蛋白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測定(Sekisui公司試劑盒)。各指標參考值范圍[4]:血清淀粉酶25~125U/L;脂肪酶23~300U/L;C反應蛋白0~10mg/L。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對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比較。對于定性資料,應采用獨立樣本R×C列聯(lián)表資料χ2檢驗;對于定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應采用配對設計資料t檢驗或兩獨立樣本資料t檢驗。本文中均按α=0.05檢驗水準,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各組間患者血清AMY、LPS、CRP水平比較
由表1可見,AP組AMY、LPS、CRP水平均大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P組與非AP組相比較得出,其AMY和LPS水平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CRP水平比較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AP組與MAP組相比較,其CRP水平明顯高于MAP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者間AMY與LPS水平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血清LPS、AMY、CRP水平對AP早期診斷準確度、特異度和靈敏度
由表2可得,在AP診斷中,CRP、AMY、LPS三指標準確度均低于65.0%,分別對以上三種指標進行兩兩聯(lián)合來對比其準確度、特異度和靈敏度。由對比結果可知,兩兩聯(lián)合檢測準確度、特異度和靈敏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準確度提高到80.0%左右,特異度提高到85.0%以上,靈敏度則能達到65.0%以上。當三者聯(lián)合檢測時,靈敏度、特異度和準確度則分別可高達75.4%、100.0%和85.2%。綜上所述可得聯(lián)合檢測在AP診斷上具有積極意義,其中又以LPS、AMY、CRP三者聯(lián)合檢測診斷價值最大。
3 討論
胰腺炎發(fā)病中存在共同發(fā)病過程,即胰腺自身消化[5],胰腺中胰酶異?;罨瑢ψ陨硪认俳M織自我消化,使得組織壞死,引起急性炎癥反應[6]。目前臨床對于急性胰腺炎早期診斷,主要依靠醫(yī)生經(jīng)驗性判斷,利用Ranson和APACHEN評分系統(tǒng)以及高分辨率CT檢查并分型 [7-9]。
研究[10-11]發(fā)現(xiàn),血清淀粉酶于急性胰腺炎發(fā)生后4~12h開始上升,20~30h后達到高峰,其高峰可達到正常值4~6倍,高于3倍即可作為判斷急性胰腺炎證據(jù),但其值與病情嚴重程度沒有關系。據(jù)曾鎮(zhèn)報道[12],血清淀粉酶在一些非急性胰腺炎肝膽類疾病中也有所上升,所以其對于急性胰腺炎診斷特異性較差,應聯(lián)合其他指標進行判斷。
在急性胰腺炎時,由于胰腺組織破壞,胰管阻塞,使得脂肪酶反流入血,且由于脂肪酶在其他組織中含量極少,其他急腹癥時升高可能性很少,因此其對于急性胰腺炎診斷具有更高特異性[13]。脂肪酶通常于急性胰腺炎后12~24h升高,24~72h可到高峰[14],可與血清淀粉酶產(chǎn)生互補作用。脂肪酶同樣不可以對急性胰腺炎病情嚴重程度作出估計。有研究結果[15]顯示,血清淀粉酶與脂肪酶聯(lián)合檢測可以大大提高診斷敏感性。
C反應蛋白是一種十分敏感炎性標志物[16]。多篇報道[17]表明,C反應蛋白在急性胰腺炎時可以顯著上升,且水平與其疾病嚴重程度具有正比關系,對疾病預后判斷具有重要意義。在胰腺炎癥中,存在于血管內(nèi)皮細胞內(nèi)C反應蛋白可以促進內(nèi)皮細胞表達細胞間粘附因子、血管內(nèi)皮粘附因子與單核細胞趨化蛋白,對血管內(nèi)皮細胞有直接促炎作用;且其可以刺激淋巴細胞或單核細胞活化時調(diào)理作用;增強白細胞吞噬作用[18]。但由于C反應蛋白常常由于機體其他炎癥而上升,其特異性較差,可見結果顯示急性胰腺炎與非AP性急腹癥患者C反應蛋白水平相比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因此,總結以上三種指標對于急性胰腺炎診斷意義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各個指標具有既具有各自獨特優(yōu)勢,但同時都存在有一定限制。血清淀粉酶對于急性胰腺炎患者具有一定診斷意義,但由于其在一些非急性胰腺炎類肝膽疾病中也有上升可能,因此限制了其對于急性胰腺炎診斷特異性;而脂肪酶為胰腺組織所產(chǎn)生特異性酶,對于急性胰腺炎診斷具有較高特異性,其可與血清淀粉酶聯(lián)合檢測,可彌補血清淀粉酶特異性較低缺陷;但以上兩個檢測指標與急性胰腺炎發(fā)展程度無相關程度,而C反應蛋白升高程度與急性胰腺炎發(fā)展程度具有相關性,重型急性胰腺炎患者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高于輕度急性胰腺炎患者,但是,C反應蛋白特異性較低。因此,可以聯(lián)檢三個指標,提高對于急性急性胰腺炎診斷準確性,對急性胰腺炎病情嚴重程度作出估計。
參 考 文 獻
[1] 秦學軍.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聯(lián)合測定在急性胰腺炎診斷中意義[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7):44-45.
[2] 黃木榮,胡麗婷,謝建敏,等. 血清淀粉酶、脂肪酶聯(lián)合C反應蛋白在急性胰腺炎診斷中意義[J]. 黑龍江醫(yī)學,2013,37(8):659-662.
[3] 黃璽,呂德超,葉寧,等.急性胰腺炎患者急性反應期T細胞亞群和C反應蛋白變化及意義[J]. 淮海醫(yī)藥,2011,29(1):4-6.
[4] 幸軍,馮青青,周虎,等.高敏C反應蛋白在重癥急性胰腺炎診斷及預后判斷中價值探討[J]. 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8(35):56-58.
[5] 馬建黨. C反應蛋白與淀粉酶、脂肪酶聯(lián)合檢測在急性胰腺炎診斷中價值[J]. 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09,14:121-122.
[6] David C. Whitcomb.Acute pancreatitis[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6,354(20):2142-2150.
[7] 呂志武,商弘,曲波. 聯(lián)合檢測脂肪酶、白細胞介素-6、C-反應蛋白對急性胰腺炎診斷及預后判斷價值[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04(12):151-155.
[8] 路箏. 髓樣細胞表達激發(fā)受體-1(TREM-1)對重癥急性胰腺炎繼發(fā)感染診斷價值和分子治療應用[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8.
[9] 周曉蘭. 重癥急性胰腺炎診斷與分類臨床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3.
[10] Pongprasobchai S,Jianjaroonwong V,Charatcharo-enwitthaya P,et al. Erythrocyle sedimentation rate and C-reactive protein for the prediction of severity of acute pancreatitis[J].Pancreas,2010,39(8):1226-1230.
[11] 楊冬華,黃衛(wèi).急性胰腺炎診斷和治療進展[J]. 臨床肝膽病雜志,2007(6):407-412.
[12] 曾鎮(zhèn). 急性炎癥反應期C反應蛋白測定在急性胰腺炎嚴重程度及預后評估中意義[D].中南大學,2007.
[13] 徐剛,王輝. 胰脂肪酶、CRP及血淀粉酶聯(lián)合相關肝功能指標檢測診斷AP臨床應用研究[J]. 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4, 13(12):963-966.
[14] 劉百歌,周丹,于雅亭. C反應蛋白測定在急性胰腺炎診斷中意義[J]. 吉林醫(yī)學,1998,4(2):4-5.
[15] 盧世云,林志輝,潘秀珍. 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與急性胰腺炎嚴重程度和預后關系[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3(6):585-587.
[16] 馬廣信. 探討C-反應蛋白在急性胰腺炎中臨床意義[J]. 醫(yī)療裝備,2012,25(8):31.
[17] 徐天放,周嘉良. 急性胰腺炎時C-反應蛋白變化臨床意義[J]. 蘇州醫(yī)學院學報,2001(3):296-297.
[18] 韋春秋. C反應蛋白在重癥急性胰腺炎早期表達臨床意義及預后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9):2829-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