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瑋
作為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曾連續(xù)十年保持日產石油1250公斤的水平。到1997年因保護舊址需要而停產,延一井走過了九十年的風雨歲月,也見證了延長石油的百年輝煌。
延長縣小學西校區(qū),一進大門就能看見三塊黑色石頭拼接起來的巨大石碑,上書“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九個大字,是1985年時任石油部部長康世恩為八十華誕的延長油田題寫的。石碑背面是延一井舊址保護性修復過程的碑記。
延一井舊址占地200平方米,在一個不高的平臺上,豎有一套井上抽油設備—一個刷成黃顏色的井架,以及一個黑色鍋爐。據介紹,鍋爐是為當時使用的蒸汽頓鉆提供蒸汽用的。
記者抵達延一井舊址時,正是學校課間操時間,孩子們用“小蘋果”舞蹈替代了廣播體操,動作稚嫩可愛。他們對來客似乎并不好奇,或許是見慣不怪了。
1907年9月10日,中國大陸第一口油井—延一井誕生。當時,很少有人想到,延一井就是點燃中國現代石油工業(yè)的一?;鹦恰?/p>
余元章極力主張自我開發(fā)
據記載,人們發(fā)現并利用陜北石油,始于秦漢。相關記載最早見于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高奴有淆水,可燃?!?/p>
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這樣描述道:“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并發(fā)出“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的預言。
石油開發(fā)的最早記錄始于元朝?!对唤y(tǒng)志》記載:“延長縣南迎河有鑿開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并治六畜疥癬,歲納壹佰壹拾斤?!贝司诰颍让绹颓疤K聯自稱的世界上第一口油井早了五百年。
明清以后對石油的記載更多,也更為詳細,并附有井位圖。其中,延長縣城西河邊有一石井,油浮水面,晴天麗日下波光粼粼,號稱延長八景之“油井波涵”。
然而,清朝人對石油勘探、開采及煉制技術知之甚少,陜北石油的獲取主要采取從石縫和水面上撈取的原始方式。
1903年,德國水師提督漢納根以旅行名義第二次到延安府。他在進一步考察了延長石油資源后,設定了開采初步方案,便返回天津與德國領事及德商世昌洋行進行具體商定。在此之前的1895年,他就已經到陜北做過一次考察。
1901年,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作為戰(zhàn)勝國的德、日、美、俄都想獲得陜北油田的開發(fā)權。1903年,就在漢納根考察延長石油資源后,陜西大荔縣紳董彥彪出面,偕同延長縣貢生劉德馨、鄭明德、宋金聲、關肯堂等,與漢納根及世昌洋行私訂開采延長油礦的合同,報陜西省礦務局立案。
但一年多時間過去了,油礦開采之事并無絲毫進展?!暗骂I事以機器、礦師業(yè)經購辦聘妥,立候領照開辦”為由,想造成“勢在必行,理無中止”的局面,而強行搶個先手。同時,各地頻發(fā)反帝反清的武裝起義,民眾護礦護路的斗爭方興未艾,清政府怕“若競準其開辦,勢必肇生釁端”,所以也沒有批準開采延長油礦方案。
剛上任延長縣令不久的余元章發(fā)現外國人覬覦石油資源的舉動后,及時將情況報告給陜西省布政使樊增祥和巡撫升允。
如果說延一井是中國現代石油工業(yè)的一粒星火,那么,余元章就是引燃那粒星火的人。
余元章,生于道光十七年(公元1838年),號琴雅,清重慶府豐都縣人,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有神童之譽,卻未能中舉。到了他這一代,家境已是日見清貧,發(fā)奮讀書的他赴成都府考中舉人,并以“大挑一等”候缺待仕。
那是1876年,余元章已經38歲。
余元章一面候缺,一面在本縣五云書院教書。此間,他還讀了大量醫(yī)學書籍,研習診治疾病。他替人看病,從不收取任何報酬。后來,他在陜?yōu)楣贂r,被稱為一個“前堂審案,后堂診病”的縣老爺。
余元章候缺一候就是十九年,直到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57歲的余元章才到陜西省懷遠縣,即今天的橫山縣任知縣。四年后,他又到延長任知縣。
德國人和眾紳士私立合同開辦油礦之事,刺激了余元章。
延長縣衙后門就有石油流出。從河面上飄著的原油,以及石縫中滲出的油脂來推斷,這一帶應該是一個富油帶。余元章從自己微薄的俸祿中拿出錢來,雇請工匠開鑿土井。采用打水井的辦法來開采石油,出油,但量很小,效益并不顯著,卻為以后阿部一行前來考察和打出第一口機器井奠定了基礎。
他從土井看到了開采石油的廣闊前景,三番五次親寫稟牒,呈請上峰撥銀擴大開采規(guī)模。據余氏后人撰文說,多年后余公老家還能見到稟請開采石油等的多件文稿。在他的力爭之下,經陜西巡撫將此事上奏朝廷,終于等來籌備油礦的機會。
向政府上級部門報請開采,并以官職身份實際開發(fā)者,余元章為第一人。
獲皇帝朱批成立油廠
1905年,光緒皇帝朱批創(chuàng)辦延長石油官廠。
此前一年的10月,延長知縣余元章向陜西巡撫曹鴻勛提出考察報告,曹鴻勛便奏請朝庭試辦延長“石油廠”。
據1905-1906年海關資料顯示,當時中國每年進口石油達30-40萬噸,需支付白銀1500萬兩以上。國內有識之士呼吁利用本國石油資源的呼聲日盛。曹鴻勛等提出“以延長煤油與外國煤油爭衡”,“以中國之財力開中國之利源”。
曹鴻勛在等候的同時,為籌辦油礦做了很多前期準備工作。一方面,他派候補知縣洪寅將延長縣城郊當地農民土法采出的十多斤原油樣品,帶到漢口請日本化學博士稻并幸吉進行化驗?!坝唾|甚佳”,“勝于東洋,能敵美產”的結論,很是鼓舞人心。
曹鴻勛親自驗證的結果是,其油“湛清潔白,燃之異常光明”,確信日本人所言非虛。
同時,曹鴻勛派去陜北勘探的人傳回消息:延長附近一帶產油之地極多,如膚施(今延安)、延川等縣,與延長連山接脈,油質如出一源。
辦礦就需要花費,曹鴻勛帶上司局官吏以及日本礦師進行估算,結論是有十萬兩白銀即可以辦,二三十萬兩就可大辦。
1905年,清政府撥地方官款—屯墾經費8.1萬兩白銀作為開辦資金,指定候補知縣洪寅為“總辦”,籌辦“延長石油官廠”。10月,曹鴻勛會同已升任陜甘總督的升允向皇太后、皇上寫了《試辦延長石油籌修車路以興利源而資轉運》的奏折,在匯報了延長石油“油質甚佳,來源亦旺”,開采經費“少或十萬,多或二三十萬均可”,聘請日本技師等諸項內容之外,關鍵是反映“當務之急是需修通同官至延長的車路”。
皇帝朱批:“商部知道。欽此。”
1905年11月18日,曹鴻勛收到準其修路的朱批時,道路勘察工作已基本結束。這也被視為延長石油官廠正式成立的日子。
為保證從日本采購的鉆機和煉油設備能順利到達延長,自1906年2月始,巡撫部院調集萬余兵勇分赴沿途州縣,與各州縣征調的大量民工一起,分段施工修路。
關于這條路的修筑情況,《秦中官報》記載:“自金鎖關起,至延長縣止,共長一十八萬六千三百三十弓,折合五百一十七里余,南北襟帶八州縣,中間工程劃分為一十四段,每段石工有險夷,土工有厚薄,橋工有長短。大約新改者十之有三,仍舊者十之五,補修者十之二?!鳖A計用石工33461個,土工53147個,而當時“北山一帶,丁戶寥落,工人缺乏”。負責修路的“防軍”和“民夫”在“委員”的皮鞭驅使下,終于在1906年底修通了這條馬車道。
日本人與延一井
1906年,稻并幸吉的學生阿部一行輾轉到了延長。余元章以地主之誼盛情款待之外,還一同在煙霧溝、蓼子原、胡家川等地勘察了油苗,對縣城西門、東門以及南門外三口用人工開挖的舊井做了考察。
阿部再度將取來的原油用小機器進行了提煉。這一次,他用了新的提煉技術,大約10斤原油可得燈油6斤,且油質“勝于東洋,能敵美產”。
余元章、曹鴻勛雖說要自己開發(fā),但一無勘探開采設備,二無專門的人才,要真正進入到實施打井層面,還是不得不求助于外援。
1906年8月,曹鴻勛派陜西礦務總局委員洪寅赴日本,聘請日本石油技師佐藤彌四郎和日本石油技工田中久造等六人負責采油技術指導。巡撫部院還與日方簽訂合同,約定所有機器設備全由日本技師從日本訂購,不僅所需的材料必須從日本進口,甚至一支鉛筆、一塊橡皮,也都必須是日貨。
1907年2月 ,日本技工一行押運著一部頓鉆鉆機抵達延長。佐藤在縣城西門外勘定井位,4月安裝櫓臺機器,6月5日開鉆。因鉆機是日本人用過的舊鉆機,故障多,效率低。至9月6日鉆到井深68.89米處見旺油,每日可產原油150到200公斤。10日鉆至81米完井,初日產量1噸到1.5噸。名曰“延一井”。
延一井出油后,經用小銅釜試驗加工,每日可得燈油12.5公斤。送到西安檢驗,煙微光白,可與進口煤油媲美。同年10月,煉油房竣工投產,裝油14箱,約計334公斤,運往西安銷售。
自此,中國大陸第一口油井誕生。延長石油官廠的興建和延一井的投產,結束了中國陸上不產石油的歷史,揭開了中國石油發(fā)展史新的一頁。
頗有心計的余元章為了防止日后因不懂開采技術而被外國人要挾,就派自己尚在讀書的長孫孟凡給日本技師當學徒。
1908年8月,為培養(yǎng)本土石油人才,陜西選派吳源澧、舒承熙、楊宜鴻三人到日本越后油廠留學。學子由天章在選拔中被淘汰,便“典產籌資,自費同往學習”。這是中國第一次派留學生到日本學習石油技術。
1908年,陜西巡撫恩壽奏請清廷增撥銀兩,修建公路,增打油井。慈禧、光緒御批增撥官銀27萬兩。慈禧還把美國人贈送的皇宮照明發(fā)電機轉贈給延長石油廠,以表支持。
自成井之后連續(xù)十年,延一井的產油量保持在日產1250公斤的水平上。以后逐年減少,至1934年枯竭停產,總計共產原油2550噸。
1978年,延長油礦將延一井加深到118米,壓裂后初日產油2.9噸;1985年9月,再次加深到152米,壓裂后初日產油3噸。
“陜北高原響鉆機,地層深處探精微。自從一井成功后,滾滾油龍到處飛。”這首詩恰如其分地評述了延一井對中國石油產業(yè)的影響力。
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將延一井列入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走過九十年風雨歲月的延一井被國務院命名為“中華之最”,同時停產,其舊址成為一處供游人參觀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