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滔,董 芬,吳貴輝,陳 艷,顧 偉,張建新
(貴州省中國科學院天然產物化學重點實驗室,貴州 貴陽 550002)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ilv.)為杜仲科杜仲屬植物,杜仲又名思仲、木棉、絲連皮等[1]。分布于陜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云南、貴州、湖南及浙江等省區(qū),現各地廣泛栽種[2]。杜仲是我國特有名貴樹種,可作為藥用、膠用、材用及用作保健飲料、飼料等的原料。杜仲作為藥用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并列為藥之上品,具有補中益氣、強志、堅筋骨、久服輕身耐勞的功效。杜仲從開始種到剝皮一般需要10年左右,因此僅皮作為藥源顯的資源緊缺。杜仲的化學成分研究表明,杜仲葉的化學成分與杜仲皮基本一致[3,4],許多專家和學者證明了杜仲的葉與皮有相似的藥理作用[5-7],以葉代皮的想法得到了進一步證實?,F在杜仲葉已作為一種新藥收入《中國藥典》。本研究在前期對杜仲葉中化學成分分離純化的基礎上[8],擬采用核磁共振波譜技術建立杜仲1H-NMR(Prot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指紋圖譜,將為杜仲葉質量控制提供一種新方法。
INOVA 400 MHz核磁共振波譜儀(美國Varian公司),譜儀控制軟件VNMR 6.1C(美國Varian公司),氘代二甲基亞砜(美國Cambridge Isotope La-boratories公司),電子分析天平(德國 sartorius公司),N-1100型旋轉蒸發(fā)儀(上海愛朗儀器有限公司,5 mm核磁管(美國 Wilmad-LabGlass公司)。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葉由貴陽中醫(yī)學院付志明教授鑒定,采自貴陽市三江農場,對照品為綠原酸、槲皮素、紫云英苷、陸地錦苷、山萘酚(均為前期從杜仲葉中分離中得到)。稱取杜仲葉粉末1.5 g,置50 mL圓底燒瓶中,加入65.0%乙醇溶液25 mL,加熱回流1 h,減壓旋轉蒸干溶劑,稱取10 mg浸膏置于5 mm核磁管中,加入0.6 mL DMSO-d6溶解,取得待測液,上機。
以DMSO-d6為頻率內鎖,測定溫度 T=25℃,操作頻率399.9 MHz,脈沖序列 cpmgt2,譜寬sw=7 959 Hz,回波循環(huán)時間 d2=0.001 s,弛豫時間bt=0.1 s,采集時間at=3.744 s,脈沖延遲時間d1=10 s,采樣參數為nt=128次,脈沖寬度為sw=7 959 Hz,取得1H-NMR FID數據。并利用對照品,采用“標準樣品滴定”和JRES(J-Resolved)二維核磁共振波譜實驗得到的數據,鑒定從黔產杜仲葉總體取物的物質。
將測得的1H-NMR FID數據導入MestReNova軟件,線性加寬因子lb=1 Hz,進行傅立葉轉換,并手動調整相位和基線,對0.5~12 ppm范圍內的譜圖以0.04 ppm為單位進行分段積分,并以總面積進行歸一化處理,然后以ASCII格式輸出數據導入Excel軟件中進行夾角余弦計算[9-10],得到夾角余弦值。
取同一批藥材粉末5份,每份2 g,按上供試樣品溶液的制備進行處理,再按得到5組1H-NMR FID積分數據數據,再運用Excel軟件計算各組夾角余弦值,得到5組之間的相關系數。
分別選擇譜儀自帶的s2pul(standard twopulse sequence)和cpmgt2(Carr-Purcell Meiboom-Gill T2 pulse sequence)脈沖序列,采集1HNMR譜,考察脈沖序列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結果如圖1所示。從譜圖中可以看出,采用cpmgt2脈沖序列采集1H-NMR譜(B圖)的實驗條件,可以去除粗提取物中的大分子信號,簡化譜圖,因此選擇cpmgt2序列作為杜仲葉1H-NMR指紋圖譜的脈沖序列。
圖1 提取物1H-NMRFig.1 The1H-NMR spectrum of crude extracts
本研究采用“標準樣品滴定”和JRES(J-Resolved)二維核磁共振波譜實驗,從黔產杜仲葉總體取物中鑒定了5個化合物(圖2),分別為綠原酸、槲皮素、紫云英苷、綠原酸甲酯、陸地錦苷及山萘酚。5個特征化合物的特征信號的化學位移及多重態(tài)分別為:綠原酸:δ7.44(d,J=16.0Hz),7.04(s),6.99(d,J=8.1Hz),6.76(d,J=8.0Hz),6.21(d,J=16.0Hz). 槲皮素:δ7.67(s),7.54(d,J=9.1Hz),6.88(d,J=9.4Hz),6.41(s),6.18(s).紫云英苷:δ8.04(d,J=7.4Hz,),6.88(d,J=7.7Hz),6.43(s),6.21(s). 綠原酸甲酯 δ7.54(d,J=15.6Hz),7.16(s),7.05(d,J=7.2),6.88(d,J=7.2Hz),6.25(d,J=15.6Hz). 陸地錦苷 δ8.05(s),7.97(s),7.58(d,J=8.5Hz),6.96(d,J=8.4Hz),6.51(s)山萘酚 δ8.16(d,J=8.9Hz),7.02(d,J=8.9Hz),6.53(d,J=1.7Hz),6.27(d,J=1.8Hz)。
圖2 杜仲葉總體取物1H-NMR譜Fig.2 The1H-NMR spectrum of crude extracts of Eucommia ulmoides Leaves
5次重復提取的相關系數值分別為0.993,0.994,0.993,0.996,1,均在 0.99 以上,表明該方法具有較好的重現性。
本研究采用1H-NMR分析技術,全面地體現了黔產杜仲葉的化學成分,同時使用了核磁滴定和JRES二維核磁共振波譜技術,對杜仲葉中的特征化合物進行了歸屬。研究結果表明,與傳統(tǒng)的高效液相色譜方法相比,基于核磁共振的分析技術能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同時選用cpmgt2脈沖序列測試1H-NMR譜,能很好的過濾掉杜仲膠等大分子信號,簡化譜圖。本方法樣品制備簡單、分析速度快,所建立的1H-NMR指紋圖譜重現性好,這為杜仲葉質量控制提供了一種新方法。
[1]辛曉明,馮 蕾,王 浩,等.杜仲的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07,13(19):1 057-1 059.
[2]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第35(2)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116.
[3]趙軍太,張 誠.杜仲的不同部位的化學成分研究與應用[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3,10(9):1 025-1 026.
[4]管淑玉,蘇薇薇.杜仲化學成分與藥理研究進展[J].中藥材,2003,26(2):124-129.
[5]寧康健,鄭淑紅,呂錦芳,等.杜仲葉水提醇沉液降壓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09,16(4):283-285.
[6]邱 果,包 旭,李 穎,等.杜仲葉醇提取物對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8,24(4):41-43.
[7]楊 津,董文賓,許先猛,等.杜仲葉黃酮苷抗疲勞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陜西大學學報,2010,28(3):60-63.
[8]董 芬,范田運,張建新,等.杜仲葉的化學成分研究[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fā),2014,26(5):679-682.
[9]王龍星,肖紅斌,梁鑫淼,等.一種評價中藥色譜指紋譜相似性的新方法:向量夾角法[J].藥學學報,2002,37(9):713-717.
[10]苗愛東,孫殿甲.Excel 2002在中藥指紋譜相似度計算中的應用[J].藥學進展,2003,27(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