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雨舒??
[摘 要]議論文開頭形式多樣,作用復雜,但是這個考點歷來成為各地中考的熱點。試圖從結構、內容、閱讀心理三個層面來甄別不同形式的不同作用。同時因為說理的需要,還對涉及的兩組概念:論點和論題,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進行了辨析。
[關鍵詞]議論文 開頭 作用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280022
議論文開頭的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形式是引用故事,引用名言,舉出事例,擺出某種現象,等等。很多學生不注意仔細體會不同開頭形式產生的不同作用,往往死記硬背,不知道隨機應變,而導致鬧出笑話,丟失考試分數。
那么如何來化解這個難點,讓學生準確把握,考試時候輕松作答呢?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上課和練習的時候帶領學生仔細體會它們的作用。其實任何文體的開頭作用,無非是從三個方面來作答:結構、內容和讀者的閱讀心理。但要根據不同的形式來體會它們作用的異同。
首先,從結構上說,任何一種開頭都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但是引出下文也分兩種情況:總領全文和引起下文??傤I全文一般在記敘性的文章里用得較多,中心句必須要概括全文,才能稱得上總領全文。而議論文中的開頭,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的情況并不多,往往用一些其他的形式來引出論點或論題,通常不具有統(tǒng)率全文的特點,因此稱不上總領全文,但是引出論點或論題的作用卻是實實在在的。
其次,只有準確區(qū)分論點和論題,才能正確回答到底是引出論點還是引出論題。
論題是議論的話題,例如以責任、寬容、任性、水、讀書、牽掛等為話題的議論文。
上面的“責任”“寬容”“任性”“水”“讀書”“牽掛”等都是議論的話題,即議論的對象或議論的范圍。什么是議論的對象呢?對象就是對應的象,“象”應該是事物的意思,而事物又有具體事物和抽象事物之分。上文中“水”就是具體事物,“責任”“寬容”就是抽象事物。這些內容本身不包含作者的看法(見解或主張)。有的參考書上說,引出了議論的對象,其實就是引出論題的意思。
論點是作者對論題的見解和主張。需要注意論點是建立在論題基礎上的,是作者對議論對象的看法。沒有議論的對象,就沒有作者對議論對象的看法。如“寬容是一種美德”就是作者對論題“寬容”的看法。再如“做人要有所擔當”就是作者關于“責任”的一種主張。還要注意論點在形式上不能是疑問句、否定句或比喻句,必須是完整的句子或能揭示一定道理的短語(一般多為動賓短語)。
再次,就內容而言,有的開頭可以作為用來證明論點的論據,有的卻不能。開頭如果引用了有代表性的事例或名人言論,就可以作為論據證明論點,當然論據的性質還是不同的,前者是事實論據,后者是道理論據。
有的時候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也不是這么好分的。例如,松江區(qū)出的《培植同情心》一篇文章,其中寫道:“所以,人不可無同情心,同情心可以使人變得可親可敬,變得偉大崇高。詩人杜甫,只有寫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那樣滾燙的詩句,才能戴上人民詩人的桂冠;大哲龔自珍,發(fā)出‘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肺腑之言,表現了悲天憫人的博大胸懷!”
畫線部分到底是事實論據還是道理論據呢?好像都可以,事實上又不是這么回事。兩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聯系是它們都是用來證明論點的,區(qū)別在于為了論證“同情心可以使人變得可親可敬,變得偉大崇高”。作者舉出了杜甫和龔自珍的事例,只不過在舉例過程中引用了他們的名言,因此從大的方面來講引用的是事實論據。
議論文開頭如果僅僅是提出某種現象,在邏輯上并不能證明自己的觀點,當然就不能作為論據使用了。如潘凱雄的《安靜的閱讀》開頭三段:
①當閱讀居然需要鼓與呼,這個社會是有問題的。
②當讀書變得嘈嘈雜雜,這樣的閱讀是有問題的。
③當深度閱讀近乎成為一種奢侈品,這個時代是有問題的。
僅僅是突出了當前社會在閱讀方面存在的嚴重問題,并沒有作為論據來證明論點。
最后,就讀者閱讀心理而言,要明確不同開頭形式所產生的不同效果。
引用的故事往往含有趣味性,那么放在開頭就能夠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而引用名人名言能夠增添文采,擺出某種現象能夠引起讀者的思考。如《寬容是美德》這篇文章開頭第一段:“看到這個題目,不禁想起了周恩來的一個故事:一次,理發(fā)師給周總理刮臉,總理咳嗽了一聲,刀子把臉刮破了,理發(fā)師十分緊張,不知所措。周總理和藹地說:‘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沒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動呢?這樁小事,使我們看到總理身上的美德——寬容?!边@個故事就很有趣味性,放在議論文的開頭能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而《懷疑與學問》開頭引用“‘學者先要會疑。——程頤”,“‘在可疑而不可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獜堓d”就增加了議論文的文采。還是《安靜的閱讀》開頭三段,三個“有問題”引起了讀者的思考。
學生在學習議論文開頭作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分辨它們的異同點,答題的時候避免生搬硬套,鬧出笑話。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