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亮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在“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建議”一章中明確指出“報刊、書籍、圖片、錄音、錄像、影視作品等,也是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要資源?!毙侣勈菍哂袃r值的事件進行的一種報道,其覆蓋領域寬泛,內(nèi)容真實可靠,形式靈活多樣,獲得途徑簡單快速。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依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合理開發(fā)和科學使用新聞資源,創(chuàng)設情境,以問題為紐帶引領學生積極思考,可以激發(fā)學生理解知識,學會方法,發(fā)展能力。下面筆者就以《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教學為例,談談如何通過開發(fā)和使用新聞資源,提升學生的綜合分析和綜合運用能力。
一、資源鏈條化,在綜合中建構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教師傳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各種資源,通過主體和客體的交互作用,自己逐漸建構、生成的。新聞事件中蘊含大量的思維點、拓展點,可以給課堂教學提供足夠資源拓展空間。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新聞事件設置探究情境和問題串,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主動探究,在綜合中理解和構建知識。在《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jù)教材目標要求,適時添加新近發(fā)生的新聞熱點,將之與教材理論知識串聯(lián)起來。
材料一:中印兩國領導人同意,中印必須在追求各自發(fā)展目標和維護安全利益的進程中相互支持,雙方同意開展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定期訪問。2015年6月21日共同組織國際瑜伽日相關活動。中印企業(yè)在滬簽220億美元大單。雙方將開展軍艦互訪并舉行通過演習和海上搜救演習。
材料二: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印存在懸而未決的領土爭議和邊境劃界問題,這就像中日在釣魚島等問題上所面臨的困境,不可能一朝一夕輕易解決,這樣的矛盾長期影響著兩國從政府到民間的互信,中間隔著喜馬拉雅山一般的分歧。
材料三:2015年5月14日到16日,印度總理莫迪對中國大陸進行訪問,大陸給予了高規(guī)格的接待。莫迪的中國之行,還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獲:中印簽署鐵路等領域24個合作文件,總價值達100億美元。但是,“敵人的敵人是朋友,敵人的朋友是敵人”,印度與巴基斯坦的世仇關系和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鐵哥們關系,也決定了中印兩國是“皮笑肉不笑”的關系。
通過對材料一的簡要分析,學生了解了國際關系的主要內(nèi)容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關系。緊接著教師設問:上述材料中都是中印兩國合作的事情,那么中印兩國有矛盾嗎?請說說你知道的關于中印關系的歷史?學生結合所學歷史知識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教師通過材料二進一步補充說明中印之間的主要矛盾,即中印領土之爭帶來的激烈沖突,從而使學生了解了國際關系的基本形式是競爭、合作和沖突。學生閱讀材料三后,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說中印兩國是“皮笑肉不笑”的關系?學生分組開展合作探究,并由小組推薦發(fā)言人表述觀點,從兩個層面分析了知識要點,即通過對“皮笑”的原因分析,得出“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通過對“肉不笑”原因的分析得出“利益對立是引起國家沖突的根源”。在此基礎上,綜合得出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及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這樣的合作探究使學生完整理解了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
通過以上三組材料,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探究,讓學生對決定國際關系因素的三個知識點有了整體的理解。而學生對知識的綜合理解,離不開教師對探究資源的綜合設計。
二、資源延伸化,在綜合中運用
根據(jù)教材目標要求,適時添加新近發(fā)生的新聞熱點,并將之與教材理論知識串聯(lián)起來,主要運用了歸納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將資源拓展延伸,運用演繹法引導學生用教材的理論知識,去解讀生活中接觸的新聞熱點,在熱點資源的解讀中運用知識,進一步構建知識體系。例如,在教學“堅定地維護我國的利益”前,教師可對三個材料進行拓展延伸,設計如下探究材料:
材料四:2015年5月20日,美國一架偵察機突然飛越中國正在開展建設活動的南海島礁上空,遭到中國海軍8次警告;中國2014年開始在南海有爭議的5個前沿地區(qū)大規(guī)模填海造地,興建人工島嶼及可作軍事用途的機場;越南在兩個非法侵占的中國南沙島礁進行大規(guī)模填海造地;菲律賓誣稱“中國對南海島礁開展大規(guī)模填海造地的行為破壞了國際法”;日本欲插手南海事務“回報”美防衛(wèi)釣魚島。
在學生閱讀材料之后,教師設計如下問題:圍繞上述“南海造島風波”,請以國家利益、主權領土、獨立權、管轄權、不干涉他國內(nèi)政、和平、發(fā)展中的若干詞為關鍵詞,設計一段外交部發(fā)言人的發(fā)言稿。
學生展開充分討論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本段材料,在國家利益、主權領土、發(fā)展等關鍵詞的提示下,對所學知識進行如下整合分析:主權國家的基本權利有獨立權、平等權、自衛(wèi)權和管轄權,美國的言論顯然沒有尊重中國的獨立權,干涉了中國的內(nèi)政事務,也沒有尊重中國的管轄權,損害了中國的國家利益。中國更好地履行中國的國際責任和義務,這體現(xiàn)中國在履行作為主權國家的義務,其特點是和平性和公益性,體現(xiàn)了聯(lián)合國的宗旨和原則。當然,也體現(xiàn)了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利益對立是引起國家沖突的根源,因為美國認為中國的行為違背了他們的國家利益。
上述內(nèi)容包含了第一框《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中的兩個重要知識點,即主權國家的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聯(lián)合國的宗旨和原則,也包含了本框所學內(nèi)容,即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上述知識的綜合離不開“南海造島風波”這段討論材料,這充分體現(xiàn)了時政資源的整合功能。
三、資源再利用,在綜合中探究
在“堅定地維護我國的利益”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首先提供一則材料(材料五),通過材料既回應和鞏固材料四所復習的舊知識,又引出了新知識。
材料五:中國是在自己的主權范圍內(nèi)搞建設,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在南海海上搜救、防災減災、航行安全等方面提供服務,更好地履行中國的國際責任和義務,其特點是和平性和公益性,無可指摘。美方的臆斷站不住腳,有關言論不僅絲毫無助于有關爭議的解決,也不利于維護地區(qū)國家間互信與南海和平穩(wěn)定,只會助長個別國家不斷采取新的挑釁行動。中國對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中方敦促有關國家切實尊重中方主權和權益,不采取使爭議復雜化、擴大化的舉動,為維護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發(fā)揮建設性作用。
根據(jù)材料五,教師先設計一個問題:2015年5月21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洪磊的這段發(fā)言體現(xiàn)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對于這一問題,不需要組織學生討論,而是教師直接點出要點,目的只是鞏固強化剛才整合的知識點。
緊接著設計第二個問題:從外交部發(fā)言人洪磊的發(fā)言中,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中國捍衛(wèi)領土和主權、維護國家利益的堅定決心,那么材料中體現(xiàn)了我國的哪些國家利益呢?我們?yōu)槭裁丛趪H關系中要堅定地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我們應怎樣在國際關系中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這是一個過渡性問題串,包括“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三個小問題,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生可以很好理解國家利益的內(nèi)容、維護國家利益的原因、維護國家利益的要求三個知識點。
上述材料五以及三個小問題就是一個完整的綜合探究題。綜合探究題的出現(xiàn)是在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過程中試題設計的一項重大改革,不失為適應知識體系膨脹的有效途徑。高考設置綜合探究題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的機會,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從而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依托這樣具體的題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教師角色的轉換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中,循序漸進地實現(xiàn)了對知識的綜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