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昊
(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 河北 保定 071002)
淺析《資治通鑒》版本的流傳
——以晚清四大藏書目錄為例
張昊
(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 河北 保定 071002)
《資治通鑒》作為中國古代著名的編年體通史,受到歷代人們的重視。該書成書之后,歷經(jīng)宋、元、明、清這些主要的朝代,版本的流傳也成為一個重要問題。時至晚清,以四大藏書樓為代表,各自分別記錄了《資治通鑒》的流傳情況。盡管這不是該書完整的流傳脈絡,但是我們可以管窺該書大致的發(fā)展方向,對其版本研究提供一個參考。
《資治通鑒》;版本流傳;晚清四大藏書目錄
北宋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著作,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和閱讀學習。北宋時期在結束了中唐以來長期混戰(zhàn)之后,實現(xiàn)了國家統(tǒng)一,恢復和發(fā)展了社會經(jīng)濟,繁榮了學術文化;同時,內(nèi)政多弊,御戎不力,“積貧積弱”,局勢不穩(wěn)。當時,君主將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慮如何生活,尋找出路。有主張以“柔道”治天下,說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有立志改革,而實行變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鋌而走險,起義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識的人們,特別是歷史學家,如歐陽修、司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對現(xiàn)實而回顧歷史,企圖總結歷史經(jīng)驗教訓,借鑒歷史,治國安邦。其中,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最為突出,最具代表性,由“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而得名。
《資治通鑒》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共294卷,記述了從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中國歷史,內(nèi)容包括政治、軍事以及經(jīng)濟、文化等。司馬光在編纂《資治通鑒》時,對史實經(jīng)過嚴格考證和篩選,所記述的內(nèi)容詳實可信,也使它成為后世歷史學家所推崇的史學巨著?!顿Y治通鑒》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后梁紀》六卷、《后唐紀》八卷、《后晉紀》六卷、《后漢紀》四卷、《后周紀》五卷。《資治通鑒》的內(nèi)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jīng)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tǒng)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所以,理清《資治通鑒》在后世的流傳過程就顯得尤為重要。
眾所周知,藏書之風自古有之,至明清兩代達到高峰,其中尤以瞿鏞、陸心源、楊紹和、丁丙為代表的晚清四大藏書家著稱,而由他們著寫的藏書目錄則全面展現(xiàn)了各自所藏善本書目的情況,分別為《鐵琴銅劍藏書目錄》、《皕宋樓藏書志》、《楹書隅錄初編》以及《善本書室藏書志》。這四大藏書目錄中由于年代、所藏書目等的不同,對《資治通鑒》各版本的記載不盡一致,下面就以此為例來分析這本巨著的流傳。
在這四大藏書目錄中,對于《資治通鑒》版本的記載主要分為宋刊本、元刊本和明刊本,其中夾雜著個別清刊本。
《鐵琴銅劍藏書目錄》載:
此書原闕廿五卷又十九葉,鈔補全。卷一至卷八,題「朝散大夫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充理檢使上護軍賜紫金魚袋臣司馬光奉敕編集」,其卷九以下,題銜較多,曰「翰林學士朝散大夫右諫議大夫知制誥兼侍講同提舉萬壽觀公事兼判集賢院上護軍河內(nèi)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三百戶賜紫金魚袋臣司馬光奉敕編集」。第四行,低三格題「某朝紀」,小字注曰「起某某、盡某某、凡幾年」。用太歲名。第五行,低五格題「某王帝」。第六行,本文。目錄系卷後,目後有「元豐七年十一月溫公《進書表》」,結銜與前題名異,曰「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太中大夫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上柱國河內(nèi)郡開國公食邑二千六百戶食實封壹仟戶?!股w前所題者,英宗時結銜也。同修者,劉分又、劉恕、範祖禹;檢閱文字者,司馬康;俱署銜。表後有《獎諭詔書》。又「元豐八年九月十七日準尚書省札子奉聖旨重行校定」,「元佑元年十月四日奉聖旨下杭州鏤板」。又「紹興二年七月初一日兩浙東路提舉茶鹽司公使庫下紹興府餘姚縣刊板」,「紹興三年十二月二十日畢工印造」。此本似即紹興時所刻,然書中「慎」、「敦」、「郭」字皆闕筆,疑出寧宗時修板印行也。每半葉十一行,行廿一字,板刻清朗,楮墨如新,允為宋刻致佳本。舊藏郡中汪氏。(1)
此為余姚官刻本。南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由兩浙東路茶鹽司公使庫下紹興府余姚縣重刻本孝宗朝或稍后印本,南宋的建、鄂、蜀諸種版本,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于這一版本。
《鐵琴銅劍藏書目錄》載:
存《魏紀》六、七兩卷,《唐紀》二十六一卷。每卷首無題銜字,紀年下注干支二小字,間附音義於本文。每半葉十一行,行十九字。案:胡景參《釋文辨誤》附載海陵本、費本各條,核此本音義,知即為蜀廣都費氏進修堂板刻,世所謂「龍爪也」是也。(2)
《鐵琴銅劍藏書目錄》載:
存卷四至二十四,卷六十七至八十七,卷一百五十九至一百八十五,卷二百三十五至二百五十七卷。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貞」、「桓」字減筆。舊藏邑中錢氏。(3)
《鐵琴銅劍藏書目錄》載:
此宋麻沙本。原書一百二十卷,今闕卷一至八,卷十四至十六,卷三十至三十八,卷四十五至五十三,卷九十一至九十四,卷一百七至一百二十,凡四十七卷。其前十二卷為《通鑒》君臣事要總記,皆分類摘事,以便行文摭拾,亦當時習科舉之書也。每半葉十五行,行二十六字。 「匡」、「殷」、「慎」、「桓」字減筆。 諸家書目不載,惟見《千頃堂書目》。(4)
此為“習科舉之書”,也就是當時的科考參考書,在體例上異于其他版本。從避諱情況上看,此本應為宋代中期以前刻本,但也許是由于其為“科舉之書”的緣故,收藏價值不大,所以不見于歷代藏書目錄,“惟見《千頃堂書目》”。
《皕宋樓藏書志》載:
元靜江路路學舊藏,每葉二十二行,每行十九字,版心有字數(shù)及刻板銜名,每卷首題銜,惟列壹朝之首卷,余卷則無紀年,下注幹支二子,間附音義于本文,案胡景參釋文辨誤。載海陵本,費本,各條核此本音義,知即爲蜀廣都費氏進修堂本,世所謂龍爪本者也。(5)
此本與《鐵琴銅劍藏書目錄》所載的“龍爪本”應為同一底本,由于年代的差異或是保存狀況的優(yōu)劣使得殘存的卷數(shù)不同。
每葉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一字,貞、恒皆缺筆。(6)
此本與《鐵琴銅劍藏書目錄》所載宋殘本七十七卷應為同一底本。
《皕宋樓藏書志》載:
葉石君舊藏,卷壹後有葉氏石君題識,元祐元年,紹興二年刊板銜名。(7)
此元代興文署刻本。
《楹書偶錄初編》載:
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字,大小同是,即嘉慶間鄱陽胡氏翻刻本之所出也。(8)
《善本書室藏書志》載:
《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元刊明修本,後學天臺胡三省音注。
至元二十七年正月立興文署,召集良工刊刻諸經(jīng)子史,以《資治通鑒》爲起端,即是本也。前有溫公進書表,元豐七年獎諭詔書,元祐元年奉召下杭州鏤版,校定諸人銜名。
胡三省音注自序,兵難稿失。乙酉歲留袁氏家塾,日手鈔審定,己醜寇作,以書藏窖中得免,明正嘉以來,是版歸入南雍,遞有修補,嘉慶間,鄱陽胡氏仿刻,固稱善本然未能畢似也。(9)
此本底板為元代興文署刻本,而興文署刻本以宋代余姚官刻為底板,后此版歸入南雍,歷朝多次修補。
4、清刻本
在《楹書隅錄初編》和《善本書室藏書志》中提到的清代嘉慶年間鄱陽胡氏仿刻本,即胡克家本,清仁宗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胡克家仿刻興文署本,后清同治八年江蘇書局依據(jù)胡氏仿刻本成修補本。
鑒》的版本流傳并沒有停留在晚清四大藏書目錄的記載中,清同治十年湖北崇文書局本,清光緒十四年上海蜚英館石印本,民國時期的涵芬樓鉛印本,百衲本,《四部叢刊》本,《四庫備要》鉛印本,上海國學整理社刊本等等相繼問世并流傳,時至今日,中華書局點校的《資治通鑒》并胡注最為人稱道,為現(xiàn)在最通行的版本。
《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十)·鐵琴銅劍藏書目錄》卷九,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七)· 宋樓藏書志》卷二十,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十)·楹書隅錄初編》卷二,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九)·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注釋:
(1)《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十)·鐵琴銅劍藏書目錄》卷九,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135頁。
(2)《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十)·鐵琴銅劍藏書目錄》卷九,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136頁。
(3)《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十)·鐵琴銅劍藏書目錄》卷九,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136頁。
(4)《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十)·鐵琴銅劍藏書目錄》卷九,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138頁。
(5)《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七)·宋樓藏書志》卷二十,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222頁。
(6)《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七)·宋樓藏書志》卷二十,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223頁。
(7)《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七)·宋樓藏書志》卷二十,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223頁。
(8)《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十)·楹書隅錄初編》卷二,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448頁。
(9)《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九)·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478頁。
作者介紹:張昊堃(1989-),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歷史文獻學。
從以上四大藏書目錄中可以看出,宋代余姚官刻本為眾本之源,元代興文署刻本直接依此而來,明代嘉靖以來刻本多根據(jù)興文署刻本修補而來,清代胡氏仿刻本也出自興文署本。當然,《資治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