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真珍
《后漢書》中核心詞“不”研究
□施真珍
“不”是漢語中的核心詞之一。本文考查了《后漢書》中“不”語義場的構成和使用,對其特點進行了歸納和總結。
《后漢書》 核心詞 不
“不”位于《百詞表》第8位,在鄭張尚芳《華澳語言比較三百核心詞表》(征求意見稿)中居第300位,加*為最核心的詞。《后漢書》中“不”的概念下有10個詞:不、弗、非、匪、靡、莫、未、勿、毋、無。這些詞都從先秦沿用而來,除詞尾“復”偶爾參與“不、非、勿、無”的成詞外。
關于否定副詞,歷來有許多研究,由于不同時期的語言材料各異,加之所依據的標準不同,對否定副詞的劃分也就不盡統(tǒng)一。如張玉金分甲骨文中的否定副詞為:①表示對必要性的否定;②表示對可能性或已然的否定;③表示對可能性或必要性的否定;④表示對判斷的否定;楊伯峻、何樂士分古漢語中的否定副詞為:①表敘述的否定;②表禁戒的否定;③表疑問的否定;④表假設的否定;楊榮祥分近代漢語中的否定副詞為:①“不”類,表單純否定;②“未”類,表示對過去已然的否定;③“非”類,表示對判斷的否定;④“莫”類,表示禁止。以上三種劃分都有其合理性,其中,楊榮祥以否定內容為出發(fā)點的劃分法最為流行。下面分“不”“非”“未”“勿”等小類對《后漢書》中表示核心詞“不”展開討論。
不:《說文·不部》:“不,鳥飛上翔不下來也?!倍巫ⅲ骸胺苍撇蝗徽?,皆于此義引申假借?!薄逗鬂h書》中“不”用為否定詞,最基本的用法是表示單純否定,還兼有“非”“未”“勿”的意義和功能。
(1)及是時,城中出降尤者言光武不取財物,但會兵計策。(《光武帝紀上》)
(2)人君伐一草木不時,謂之不孝。(《肅宗孝章帝紀》)
(3)使別將將萬余人劫劉尚,令不得相救。(《吳蓋陳臧列傳》)
例(1)中的“不”表示對已然的否定。例(2)“不時”中的“不”用在名詞謂語前,表示對判斷的否定,相當于“不是”。例(3)中的“不”表禁止,相當于“別,不要”。
弗:《說文·丿部》:“弗,矯也?!碧撛~“弗”與本義無關,是假借字?!稄V雅·釋詁四上》:“弗,不也?!薄逗鬂h書》中“弗”既表示單純否定,又表示對已然的否定。
(4)以貴人有母儀之美,宜立為后,而固辭弗敢當,列于媵妾。(《皇后紀》)
(5)殤世何早,平原弗克。(《孝和孝殤帝紀》)
例(4)“弗”相當于“不”,例(5)“弗”相當于“沒,沒有”。
非:《說文·非部》:“非,韋也。從飛下翅,取其相背也?!倍巫ⅲ骸绊f各本作違,今正。違者,離也;韋者,相背也。自違行韋廢,盡改韋為違,此其一也。非以相背為義,不以離為義?!岽箘t有相背之象,故曰非,韋也?!薄绊f”本指翅垂相背之象,引申為違背,表示對判斷的否定?!逗鬂h書》中的“非”既可表示對判斷的否定,也可表示單純否定或對已然的否定。
(6)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茍非其人,則民受其殃,是以難之。(《顯宗孝明帝紀》)
(7)選賢所以報國也,非賢不舉,死亦何悔?。ā队莞瞪w臧列傳》)
(8)臣愚以為諸非禮聘未曾幸御者,一皆遣出,使成妃合。(《荀韓鐘陳列傳》)
例(6)“非”可譯為“不是”,例(7)“非”相當于“不”,例(8)“非”相當于“沒,沒有”。
匪:《說文·匚部》:“匪,器似竹匧?!倍巫ⅲ骸坝薪铻榉钦摺!薄墩f文通訓定聲·履部》:“匪,[假借]為非?!薄胺恕庇脼椤胺恰?,一般表示對判斷的否定,也常常表示單純否定。
(9)匪我憲王,其孰離之?。ā豆馕涫趿袀鳌罚?/p>
(10)詳刑慎罰,明察單辭,夙夜匪懈,以稱朕意。(《顯宗孝明帝紀》)
靡:《說文·非部》:“靡,披靡也?!倍巫ⅲ骸芭?,分散下垂之貌……凡物分散則微細……又與亡字、無字皆雙聲,故謂無曰靡?!薄稜栄拧め屟浴罚骸懊?、罔,無也?!薄对娊洝芬岩姟懊摇庇脼楦痹~,主要表示單純否定,后多見于書面語。
(11)群公百僚其各上封事,指陳得失,靡有所諱。(《孝順孝沖孝質帝紀》)
(12)朕痛心疾首,靡知所濟。(《孝和孝殤帝紀》)
例(11)中的“靡”相當于“無”,例(12)中的“靡”相當于“不”。
莫:《說文·茻部》:“日且冥也?!倍巫ⅲ骸耙曛x為有無之無?!薄澳奔础澳骸钡谋咀?,“莫”之“無”義也可能是假借而來,《說文通訓定聲·豫部》:“莫,[假借]為無?!薄澳笨勺鲃釉~,也可作不定代詞,有“無”的語義特點,當“莫”充當句子主語時,前面可以出現相應的先行詞,而先行主語的存在,使“莫”自然處于主謂之間的狀語上,指代性逐漸弱化,否定義也就相應地凸現出來。《后漢書》中“莫”既可以表示單純否定,也可以表示禁止。
(13)俗知順人,莫知順天。(《肅宗孝章帝紀》)
(14)宜速出阿母,令居外舍,斷絕伯榮,莫使往來,令恩德兩隆,上下俱美。(《楊震列傳》)
例(13)中的“莫”相當于“不”,例(14)中的“莫”相當于“別,不要”。
未:《說文·未部》:“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葉也?!碧撛~“未”可能是假借字,《說文通訓定聲·履部》:“未,[假借]又助語之詞,與‘非、弗’同意?!痹凇逗鬂h書》中,“未”用作否定詞,最基本的是對已然的否定,此外也表示單純否定。
(15)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陽即破,一日之間,諸部亦滅矣。(《光武帝紀上》)
(16)比災變互生,未知厥咎,朝廷焦心,載懷恐懼。(《蔡邕列傳》)
例(15)中的“未”相當于“沒,沒有”,例(16)中的“未”相當于“不”。
勿:《說文·勿部》:“勿,州里所建旗?!倍巫ⅲ骸敖泜鞫嘧魑?,而假借勿為毋字,亦有借為沒字者?!碧撛~“勿”可能是假借字,在甲骨文中表示對必要性的否定,可譯為“不宜,不應該”,它所在否定句中的謂語動詞,一般都是占卜者能夠控制的動作行為。當它是占卜者所不能控制的客體行為和變化時,“勿”就不但表示否定的意思,也傳達出占卜者企圖加以控制而使之按所希望的那樣發(fā)展的意愿,逐漸帶上了一定的祈使甚至命令的語氣。久之,“勿”也就可以表示純粹禁止,并以此為基本用法一直沿用下來?!逗鬂h書》中的“勿”除了表示禁止外,還常常用來表示單純否定。
(17)其令南陽勿輸今年田租芻稿。(《光武帝紀》)
(18)議者多非光武不以功臣任職,至使英姿茂績,委而勿用。(《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
毋:《說文·毋部》:“止之詞也。從女一。女有奸之者,一禁止之,令勿奸也?!倍巫ⅲ骸捌湟饨?,其言曰毋也。古通用無?!对姟贰稌方杂脽o……漢人多用毋?!薄逗鬂h書》中“毋”表禁止,僅2例。
(19)毋綿攣以涬己兮,思百憂以自疢。(《張衡傳》)
無:《說文·亾部》:“無,亡也?!瓱o,奇字‘無’也。”段注:“凡所失者、所未有者,皆如逃亡然也?!庇郑骸巴?,逃也?!倍巫ⅲ骸疤诱?,亡也?!曛畡t謂失為亡……亦假為有無之無,雙聲相借也?!薄巴觥北玖x為“逃失”,引申為“失去,消亡”,進一步概括,就可得到與“有”相對的“無”。“無”本義是“舞蹈、跳舞”,與“亡”古音同屬明母,至遲西周已借用作“有無”之“無”,本義則寫作“舞”?!队衿摬俊罚骸盁o,不有也?!薄稄V韻·虞韻》:“無,有無也。”《后漢書》中“無”多用來表示對已然的否定和單純否定,表示禁止的例子不多,表示對判斷的否定極少。
(21)吾聞無道之君以刃殘人,有道之君以義行誅。(《第五鐘離宋寒列傳》)
(22)邊將恐怖,畏其反叛,辭謝撫順,無敢拒違。(《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
(23)蓋選舉因才,無拘定制。(《鄧張徐張胡列傳》)
(24)平原行貨以免君,無乃蚩乎!(《吳延史盧趙列傳》)
例(21)中的“無”相當于“沒,沒有”,例(22)中的“無”相當于“不”,例(23)中的“無”相當于“別,不要”,例(24)中的“無”相當于“不是”。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用下表進行比較形象的說明:
不弗非匪靡莫未勿毋無“不”類+ + + + + + + + +“未”類+ + + + +“非”類+ + + +“莫”類+ + + + +
從表中可以看出,《后漢書》中表示“不”這一概念的否定副詞有以下特點:
第一,這些否定副詞在各小類中跨類兼用比較普遍,分工不明。否定副詞在甲骨文時期具有很強的系統(tǒng)性,各自獨立又分工互補,到了先秦兩漢,否定副詞在內部語義、功能的調整和分配上有了較大發(fā)展,而在東漢時期,否定副詞突出地表現為混同兼用,我們從《后漢書》中可見一斑。
第二,各個副詞兼類有強弱之分?!安弧焙汀盁o”跨了4個小類,能同時表示4種否定語氣,除“靡”和“毋”沒有跨類外,其余或跨1類或2類?!安弧薄盁o”兼類能力最強,可能因為“不”是它們最本質、最核心的否定義素,而“靡”“毋”文言色彩偏重,自然活躍不起來。
第三,這些否定副詞都有一種趨同于“不”的傾向。“不”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小類,幾乎是所有的否定副詞都可以表示單純否定。誠如呂叔湘先生所言“抑以近世漢語之一般趨勢言之,否定之詞,實以‘不’為巨擘”。
另外還有一“毛”字,《桓譚馮衍列傳》:“然而諸將虜掠,逆?zhèn)惤^理,殺人父子,妻人婦女,燔其室屋,略其財產,饑者毛食,寒者裸跣,冤結失望,無所歸命?!弊ⅲ骸懊?,草也。臣賢案:《衍集》‘毛’字作‘無’,今俗語猶然者,或古亦通乎?”“毛”的本義當指“毛發(fā)”,清代學者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五“毛作無字”指出了“毛”有“無”義這種情況,“毛”“無”音通義近?,F代湖北、四川等許多地方的方言仍然把“沒有”叫作“毛”,也有寫作“冒”“冇”。在《后漢書》中“毛”的這種用法僅1例,應視為個例。
[1]張玉金.甲骨文語法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2]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fā)展[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
[3]楊榮祥.近代漢語否定副詞及相關語法現象略論[J].語言研究,1999,(1).
[4]葛佳才.否定副詞在東漢的混同兼用[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4,(2).
(施真珍 云南昆明 昆明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6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