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粉鴿
摘要:學習是傳統(tǒng)儒家立身處世、成圣成賢的基本途徑,基于對學習態(tài)度、目的、方法等問題的探究,儒家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學習理論:儒家主張好學且樂學,學習是主體的能動自為活動,無論古之學者亦或今之研究生皆應帶著熱情和興趣去學習;學習須立志且應以圣賢期許,儒家之學是成人之學,而不是知識之學。此理論對當前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對當前研究生教育而言,走出功利化、知識化誤區(qū),回歸教育的育人本質成為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儒家學以致用、建功立業(yè)的學習實踐論有助于研究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關鍵詞:儒家;學習論;樂學;立志;致用;研究生教育
中圖分類號:B222;G64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1-6248(2015)02-0115-05
對上古儀禮文化的追溯和學習是儒家學說的重要特色,向歷史和圣賢學習被視為個體發(fā)展、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基本方式。對歷史的重視和學習的偏好,成為儒家對待人生的基本態(tài)度:“在儒教的所有基本特色里,它對學習的強調(diào),它對歷史的愛好,都源自于這種對生命的基本態(tài)度?!盵1]在學習中發(fā)展、完善自我,在學習中挺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基于對學習的推崇,儒家形成了一套豐富的學習理論。從學習態(tài)度而言,儒家主張學習的欲求源自于內(nèi),出于個體的內(nèi)在呼喚,而不是外在他律的強迫,因此,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從學習動機而言,儒家主張學習非為利祿,而是為成己成人,做一個有德性的、高尚的人,因此,學習應立大志,以圣賢期許。從學習目的而言,學習不是孤芳自賞式的紙上談兵,而是報效社會、建功立業(yè)的必要儲備,為學需經(jīng)世致用。儒家的這些學習理論對于當前研究生建立正確的學習觀具有重要而積極的啟示意義。本文擬以學習的基本態(tài)度、學習的價值取向、學習的目的等角度分析儒家學習論基本內(nèi)容。
一、學習的基本態(tài)度:好學與
樂學,非學無以致是作為儒家思想的開創(chuàng)者和代表者,孔子是好學的典范,他曾明確地肯定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認為自己的所得皆源于學習,“吾十有五而志于學”[2]、“學而不厭”[2]。對于學習,孔子的認識是獨特而全面的。首先,“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2],學習要實事求是,不懂裝懂是學習之大忌。其次,學習應虛心,要有“不恥下問”的精神。為了學習知識,孔子曾向智者老子問禮,也向底層的山野村夫問學,向自己的學生學習,堅持“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2],一再謙虛地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2]。最后,學習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持續(xù)性事業(yè)?!凹游覕?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2],知識的海洋無窮無盡,學習沒有盡頭,即使已年老也不應放棄學習。正由于對學習重要性的深刻認識,孔子不僅個人愛學樂學,而且對于一切希望學習者皆敞開大門,有教無類,“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在教學過程中,孔子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好學精神,一方面,從事理上講成君子仁人必須學習:“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盵2]另一方面,結合自己的實際現(xiàn)身說法,講學習的重要性:“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盵2]他還語重心長地從反面給學生講不好學的弊端:“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2]仁智信直勇剛,這些君子應具之德性的獲得都與學習密不可分。
孔子的好學思想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抖Y記》沿著孔子思想建構自己的學習理論:“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盵3]六藝兼具,學習是唯一正道,且學習不應敷衍,而要專心:“學者讀書,多緣心不在,故不見道理。圣賢言語本自分曉,只略略加意,自見得。若是專心,豈有不見!心不定,故見理不得。今且要讀書,須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鏡?!盵4]宋代大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既重視學習,又提出學習一定要用心,要專心致志,要心思沉靜。心思紛擾,慌慌兮兮,是不可能學到真知識的。
自孔子始,學習成為儒家的頭等大事,好學樂學是儒家知識分子基本的學習態(tài)度。儒家好學樂學思想對當今研究生建立正確的學習觀具有重要糾偏和建構作用?,F(xiàn)在的研究生隊伍中,有一部分學生出于緩解本科就業(yè)壓力或僅僅為得到一個更高文憑而選擇讀研。從動機看,這些研究生進一步深造學習不是出于個人喜好和興趣,而是源自社會性的無奈選擇。對于他們而言,學習的自我興趣較弱,而學習興趣的缺乏使學習成為外在的壓力和強迫,學習中個體主觀能動性降低,學習效果特別是創(chuàng)造性能力變?nèi)酢!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學習將變成包袱,味同嚼蠟。因此,翹課、上課無反應等情況出現(xiàn)也就可以理解了。那么,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儒家的樂學好學主張值得借鑒。第一,作為研究生教育者,特別是導師應該多與學生溝通,用心傾聽學生的內(nèi)心呼聲,問需于學生,分析學生的個性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找到個人興趣點,從而快樂地投身學習。第二,研究生教育應遵循因材施教的方法,結合學生特點,走學術型和技能型不同的培養(yǎng)路徑,使學生能揚長避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深入進行學習。
二、學習的開展途徑:勤勉進取與
深造自得儒家不僅提倡好學且樂學,而且認為學習必須心底單純、專心致志、目標遠大?!拔嵘醒?,而知也無涯”,學習具有持續(xù)性和長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學習者需有恒心??鬃又v“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2]。進德修性就像堆土砌山,倒了一筐筐土,眼看大山要成了,堆土的人卻停下來,結果功虧一簣??鬃右浴岸淹脸缮健北扔鱾€人努力與人生目標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人生目標能不能實現(xiàn),關鍵在于個人努力。如果確立了志向,那就應該勇猛前進,堅持不懈,目標定能實現(xiàn);但是如果中途止步,放棄努力,將前功盡棄。因此,學習需有恒心:“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盵2]將沒有當作有,把空虛當作充盈,把貧乏當作飽滿,這種人難在沒有恒心。沒有恒心,缺乏頑強的毅力,學問是無法做成的:“事在強勉而已矣。強勉學問,則聞見博而智益明;強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5]宋代理學家二程以農(nóng)夫的耕作來比喻學者的學習:“士之于學也,猶農(nóng)夫之耕。農(nóng)夫不耕則無所食,無所食則不得生。士之于學也,其可一日舍哉?”[6]農(nóng)夫不耕作就失去立身之本,會沒有吃的、沒法生活,士人如果不學習也就失去了立身之本。因此,學習一天都不能荒廢:“學者自強不息,則積少成多;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2]學習需要不斷積累,使學問由少到多,使人由不知到知,這種不斷積累需要頑強的進取精神支撐。如果沒有頑強的進取精神,遇到困難就退卻讓步,那么往往一事無成,做學問靠的是個人自覺的努力。因此,學習是件苦活,學習者需有“獨山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恒心和毅力。
當學習者能“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以勤奮與刻苦勇攀知識的高峰時,還需有自覺的思考和追問精神,即儒學所說“切己自得”。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盡人皆知,其中闡發(fā)了一個深刻的求學道理,只學不思仍是迷茫無知,真知和學問要靠反思和琢磨,反思和琢磨是個體性行為,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古代教育家認為,學習是一種個體自為的活動,老師在學生學習中僅僅是個啟發(fā)者、領路人和解惑者,“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2]、“某此間講說時少,踐履時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會,自去體察,自去涵養(yǎng)。書用你自去讀,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個引路底人,做得個證明底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4]
古之學者講究勤勉努力、深思自得,今之研究生更應如此。與本科生的通識性學習不同,研究生學習帶有較強的研究性、學術性。學術研究是具有極強創(chuàng)新精神的活動,創(chuàng)新是研究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與刻苦鉆研分不開:“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艱險沿著崎嶇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7]馬克思的這段至理名言與古代儒家教育家思想不謀而合:“今之為學者,如登山麓,方其迤邐,莫不闊步,及到峻處,便逡巡?!盵6]為學就像登山一樣,不論是迂回曲折還是險象環(huán)生,都應義無反顧地永往直前,剛毅果敢地奮勇行進。因此,研究生應有勤奮刻苦、肯于鉆研的精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漫漫學術征途中,研究生應具有主體能動性,肯于動腦,愿意琢磨,多問多思,帶著問題學習,甚至嘗試自己解決問題,如此之所得才是自己的,也才能更加深刻。
三、學習的價值取向:成己成人,
重其道而輕其祿學習要專心致志、心無旁騖、持之以恒,同時還需胸懷大志,應以得大學問成大事業(yè)體大道為目標,古代教育家反對為功名利祿而學習。如果只為利祿而學,終究不過是個小人,要想學為君子大人,需“重其道而輕其祿”。故立志在學習中極為重要:“志立則有本。譬之藝木,由毫末拱把,至于合抱而干云者,有本故也?!盵6]幼苗成長為參天大樹,因為有根。根為樹的茁壯成長提供源源不斷的養(yǎng)分,根深者則樹參天。樹如此,學習也如此。那么,學習的根是什么?志向。志向是學習的根,有了志向,學習就有了根,有了不斷前進和發(fā)展的動力。志向越遠大,學習之根就越深,前進的力量就越大,學問之境界才會越高。
如果沒有志向,學習就失去方向,只會搖擺不定,面對困難時也就缺少了克服的勇氣和信心,終將一事無成。志不立,則本不穩(wěn),方向不明確,很容易受到外部物欲名利的誘惑,迷失了學習和生活的方向。學習不僅須先立志,且應立大志,此大志便是求道明德、以圣賢期許:“凡學之道,正其心,養(yǎng)其性而已。中正而誠,則圣矣。”[6]修身養(yǎng)性、成君子做圣賢乃為學目的,儒家傳統(tǒng)教育思想反對功名利祿之學:“學也者,使人求于內(nèi)也。不求于內(nèi)而求于外,非圣人之學也。”[6]所謂“求于內(nèi)”指學習是切己之事,是修養(yǎng)提升德性的事情,若是為了功名利祿而學習便是“求于外”了,即學習淪為工具,被外在的物欲名望所綁架,學習的精神實質便喪失了。
因此,學習不是只為獲得外在知識的利祿之學或“悅人之事”,更是為修養(yǎng)自身、完善德性的為己之事,此之為成人之學,即做學問首先是為了做人的。一個人不管學習何種知識,首先需要學習做人的學問。做合格的人才能做正確的事。研究生的學習也是如此。只有學習做人的道理,才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只有成為高尚的人,才能讓自己的學問和知識產(chǎn)生正價值;否則,一個道德拙劣、素養(yǎng)缺乏的人,其知識越多、學問越高,產(chǎn)生的危害性就越大,對社會而言,這些知識意味著更大的災難。因此,研究生學習需要正確的定位,然后立大志慕高遠,以成真正的“大家”期許。幾年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引發(fā)了各界人士的深思。我們的學??梢耘囵B(yǎng)無數(shù)的各類專家,但我們鮮有杰出人才。錢老的問題折射了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個誤區(qū),重視專業(yè)人才教育,忽視博才培養(yǎng)?;仡?0世紀,真正的大科學家如愛因斯坦、玻爾、錢學森等皆是超越了簡單科學意識的綜合型大家,這些大家既具有卓越的專業(yè)知識,更具備極高的人文素養(yǎng)和藝術修養(yǎng),他們的人文藝術修養(yǎng)對于其科學研究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他們有崇高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沒有將科學事業(yè)淪為謀生手段和求名工具,而是將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統(tǒng)一,以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和真誠,從事為社會為國家為人類造福的事業(yè)。
當下,過早的文理分科造成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疏離,科學與人文被分科制肢解為水火不容的“各自為政”。此種各自為政體現(xiàn)在當下研究生教育中,是只重知識教育和專業(yè)訓練,人文素質培養(yǎng)和德性人格煉養(yǎng)缺失,如此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成獨腿行俠,跑不遠甚至摔跤。復旦大學的投毒事件,在一定意義上是此種成人之學缺失、人文關懷荒漠的一個典型案例。為了避免悲劇的再次發(fā)生,為了培養(yǎng)兼具科學知識和人文素養(yǎng)的“大家”,研究生教育需以成人之學為基本、以培養(yǎng)“大家”為目標。
四、學習的目的:正己篤行,
經(jīng)世致用儒家教育家不僅提倡立志好學、發(fā)憤圖強,且推崇學以致用,主張學習不能紙上談兵、空談理論,而應該學而時習之,重視知識和學問的運用。這種運用在儒家視域中包含兩個方面:第一,指在個人生活實踐中的運用,即身體力行;第二,將學問外推,積極在社會中運用,即經(jīng)世致用。因此,身體力行是儒家學習觀的一大特點。古代教育家皆主張言傳與身教相結合,不僅注重知識的講解和理論性傳播,更重視對知識的體悟和實踐性貫徹。從孔子時代開始,已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2]、“茍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2]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為,管理政事還有什么困難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行為,怎能使別人端正呢?“正人先正己?!睂處煻?,要讓學生做到仁義禮智信,首先需要老師自己能做到,老師做到才能要求學生去學、去做。作為萬世師表,孔子始終以仁義道德要求自己,在個人言行舉止中時刻恪守道德準則,為學生起到模范和表率作用,實現(xiàn)了言傳與身教的統(tǒng)一。
孔子的身教和身體力行主張為歷代儒家學者繼承,宋代大儒張載說:“行之篤者,敦篤云乎哉!如天道不已而然,篤之至也?!盵8]所學的要實踐、要去行。不僅要行且要篤行,要切實地行,要努力去行。且力行不是出于勉強,而在于自然。二程也講“窮經(jīng),將以致用也”[6]、“知而不能行, 只是知得淺”[6]。碩儒朱熹更是力倡知與行的統(tǒng)一,他將《中庸》的“博學之, 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寫進《白鹿洞書院教條》中,同列為“學之之序”。在學問的知行關系上,朱熹主張辯證看待,“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4] ,“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則知尚淺”[4]。朱熹重視將所學落于實踐,一方面指出只知不行則知將架空,另一方面提出行能檢驗知的正確性,“欲知知之真不真,意之誠不誠,只看做不做如何。真?zhèn)€如此做底,便是知至、意誠”[4]、“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善在那里,自家卻去行他。行之久,則與自家為一;為一,則得之在我。未能行,善自善,我自我”[4] ,因此,在教學中,朱熹致力于躬行實踐,不尚空談,如此之故,其學問使人倍感真誠與深切。
明代教育家王廷相更是推崇身教:“古人有身教焉, 今人惟恃言語而已矣, 學者安望其有得? 近世復有以清心、靜坐、解悟教人者, 求諸義理、德性、人事之實, 則茫然不達,此又言語之不如也?!盵9]王氏認為古代師者的教學多是身教,近世師者則多以言傳為主,將義理、德性和人事訴諸于語言和玄思,空疏無用、脫離實際,受教者往往茫然無所知。因此,唯有身教體現(xiàn)了學與行的結合,才是最可取的。因此,古人將教師賦意為“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識豐富、富有見底便是師,以身作則、端正自己才是范,不模不范,豈可為人師?“師者,人之模范也?!盵10]
儒家將抽象的理論學習與具體的生活世界結合,主張身體力行,特別是主張教師的身體力行。這對現(xiàn)在研究生教育啟發(fā)甚大。人們常說上行下效,身教勝于言傳。學生對待學習和知識的態(tài)度與老師緊密相關。老師對于學生具有直接的示范與引導作用,若老師一根粉筆、一本書用上十年,既不及時更新,也不踐行,而將教學變?yōu)榭斩吹恼f理,學生對這樣的教學肯定不會有太多熱情,也不可能想著去實踐、去理論聯(lián)系實際。老師是學生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老師應將言傳與身教結合,用自己的行為感染學生,用正能量鼓舞學生;否則,教師只是照本宣科,空談理論,學生很難做到勤于思考,樂于實踐的。這就說到了當前研究生教育中的另外一個話題:師德、師術、師法的重要性。老師是學生的引路人,學生的求學之路、人生之路走得如何,與領路人直接相關。一個研究生導師具有高尚的德性、科學的教育方法,全身心地對待學生,以自己的人格感染學生,以自己的知識啟迪學生,如此方會有高素質學生。
在儒家教育思想中,學以致用不僅指個人的身體力行,而且更指將所學加以運用,由內(nèi)圣而達外王,積極作為、建功立業(yè)??鬃友裕骸罢b《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2]能夠熟練地背誦《詩經(jīng)》,但無法將之應用于實際,學得再多有何用呢?東漢思想家王充更是從漢代誦記經(jīng)書、死守章句的空疏學風出發(fā),強調(diào)學須致用:“好學勤力,博聞強識,世間多有;著書表文,論說古今,萬不耐一。然則著書表文、博通所能用之者也?!盵11]宋代改革者王安石主張不僅要對政治進行改革,而且也要對教育進行改革。其教育改革的一大目標就是反對學于空疏,而要學有所用:“茍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則不教也。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者,則無不在于學?!盵12]南宋的事功學派更是突出強調(diào)學以致用,反對空談性理,主張務實:“人才以用而見其能否,安坐而能者,不足恃也?!盵13]
五、結語儒家追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學之道,以明理修德、回饋社會、造福國家為目的。心系天下、建功立業(yè),成為儒家知識分子的價值追求?,F(xiàn)代社會,以工具理性為代表的消費主義濫觴,研究生受到這些社會思潮的沖擊,更加重視知識的效率和回報率,能否找到工資高待遇好的工作成為引導研究生學習的魔棒。研究生將上學與就業(yè)直接掛鉤,著眼于物化的回報,而缺少對社會的責任,如此,邁出學校之后難免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如何走出教育功利化困境,為眾多有識之士所關注。傳統(tǒng)儒家的學習理論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思想資源,儒家以道德人文主義教育為重,主張成己成人、經(jīng)世致用的學習觀。在這種學習觀的引領下,當下研究生可以從現(xiàn)實社會需要出發(fā),進行合理的自我設計,進而通過積極學習將個體塑造為能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既實現(xiàn)了個人價值,也為中國夢的成就貢獻一己之力。
參考文獻:
[1]鮑吾剛.中國人的幸福觀[M].嚴蓓雯,韓雪臨,吳德祖,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戴圣.禮記譯解[M].王文錦,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01.
[4]朱熹.朱子語類[M].黎靖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
[5] 班固.漢書[M].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
[6]程顥,程頤.二程集[M].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
[7]馬克思.資本論[M].郭大力,王亞楠,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
[8]張載.張載集[M].章錫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78.
[9]王廷相.王廷相集[M].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
[10]揚雄.法言[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1]王充.論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2]王安石.王文公文集[M].唐武標,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3]陳亮.陳亮詩文選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