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瓊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biāo)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5)10-0051-01
朱自清,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xué)者、民主戰(zhàn)士。其散文以樸素縝密,清雋沉郁、語言洗煉,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再參閱《中國現(xiàn)代作家辭典》)其代表作如《背影》、《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幾乎悉數(shù)收入中學(xué)語文教材,其中的《荷塘月色》更是因其“精巧獨特的藝術(shù)構(gòu)思和優(yōu)美雋永的語言”作為入選中學(xué)語文教材的散文代表,已經(jīng)立于教材中近半個世紀(jì)之久。本文試圖說明《荷塘月色》并不如文學(xué)史上所說的“是公認的現(xiàn)代散文和現(xiàn)代漢語的楷模”[1],而是一篇被眾多贊譽之詞掩飾的偽經(jīng)典。
一、主題多元其實就是沒主題
唐朝的杜牧說:“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衛(wèi)?!保ā洞鹎f充書》)清代的王夫之也說過類似的話:“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聊齋詩話》)這就是說,寫文章頭等重要的是要提煉好主題思想,有了主題思想,運用辭彩章句,才有意義,如果沒有明確的主題思想,盡管有一大堆材料,那也不過是“烏合”而已。
那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主題是什么呢?這么多年來,對其主題思想的“探究”、“解讀”、“探微”、“揣想”一直是教學(xué)中的熱點。我借助中國知識資源總庫(即CNKI)用“《荷塘月色》”及“主題”兩個檢索詞進行檢索,可以發(fā)現(xiàn)1980年至2011年共有117篇是主要論述或涉及分析《荷塘月色》主題思想的,其中有兩篇文獻還是落實研究生畢業(yè)論文。
教參上理出了4種有代表性的說法:“曲高和寡”的怨妻說,“個性與社會沖突”的矛盾說,因貧困而產(chǎn)生的“家庭糾葛說”,“純脆的文筆鑒賞”說。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幾種:借意象抨擊了白色恐怖下的黑暗,揭露了小人的丑惡嘴臉,也抒發(fā)了對殘酷現(xiàn)實的不滿的“政治附會說”[2];從存在主義哲學(xué)角度解讀,提出“普通人性”的觀念以及人類的兩難處境即現(xiàn)實和自由的“終極關(guān)懷說”[3];從精神分析學(xué)角度解讀,認為《荷塘月色》其實呈現(xiàn)了一個主人公借助美的自然和文化平息內(nèi)心的愛欲騷動的心理過程的“愛欲騷動說”[4]。
如此眾說紛紜的主題解讀,真讓人莫衷一是,怪不得有人對文章主題的“說法不一深感無奈”[5],甚至有人發(fā)出“《荷塘月色》:我們應(yīng)該教什么?”[6]、“《荷塘月色》:你想教給我們什么?”[7]這樣的浩嘆!
我們常教育學(xué)生,形散而神不散,這是散文的重要特點。所謂“神不散”,主要是說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確而集中。衡量散文優(yōu)劣的第一標(biāo)準(zhǔn),是“形散而神不散”。
二、細致描寫破壞整體感知
我們來看,朱先生是如何描寫“荷塘月色”的。
真正描寫荷塘月色,是從第二自然段開始的。第二自然段主要是寫了小煤屑路及路旁的樹,和荷塘四周的樹。第三段是一個過渡,有寫實、有自白、有一些情緒的隨意而發(fā)。第四段開始才真正描寫荷塘月色。先是描寫荷塘,接著第五段是描寫月色,第五段的最后一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薄抛罱K落實到“荷塘月色”。本來下面應(yīng)該著重描寫“荷塘月色”了吧,可是不,朱先生筆鋒一轉(zhuǎn),又開始描寫起“荷塘的四周”來了,照樣還是描摹四周的柳樹等。這樣倒是照應(yīng)了第二段,可是這么一個輪回,不顯得重復(fù)、拖沓、啰嗦嗎?接下來有關(guān)“采蓮”的幾段,雖然對于表現(xiàn)可能有的主題、升華思想有所助益,但是跟“荷塘月色”本身就沒有關(guān)系了。
我們講課時,給學(xué)生解題講到,“荷塘月色”即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墒且恢v解課文我們就發(fā)現(xiàn),月色是月色,荷塘是荷塘,荷塘與月色從來就不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體。從朱先生的描寫肢解中,我們無法感知荷塘月色到底有哪番別樣景致值得我們就駐足張望。
即使只是描寫荷塘,也被朱先生肢解了。我們看第四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fēng)致了。
這一段可以說是文章中修辭手法使用最密集的一段了。有比喻(比喻里還分明喻、博喻)、擬人、通感。其中比喻的用法,正如余光中先生在《論朱自清的散文》一文中所說的,“大半泛浮,輕易,陰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好用明喻而趨于淺顯”、“好用女性意象”而稍顯庸俗。
其實還有一個更大的毛病,就是描寫過于細致。這一點,在楊昌江《朱自清的散文藝術(shù)》中也有所分析:“朱自清的所謂把描寫對象‘剝開來看,拆穿來看,其實也就是說要分析解剖,把描寫對象解剖為一個一個組成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去觀察描寫,并且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角度去描寫對象的形狀、色彩、質(zhì)地、大小、數(shù)量、氣味、聲音,以及它們的運動和變化?!睏钗氖菑膶χ熳郧迳⑽撵簱P的立場和態(tài)度去分析的,而我卻認為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一個極大毛病。散文雖不是“妙處難與君說”的詩歌,將荷塘整體美掰開了揉碎了的描寫方法雖無不可,但是未必效果好——用鐵線描摹氤氳水汽,可能會反失其真。余光中先生也說了,“交代太清楚,分析太切實,在論文里是美德,在美文,小品文,抒情散文里,卻是有礙想象分散感性經(jīng)驗散文壞習(xí)慣?!?/p>
其實,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散文經(jīng)典很多,堪入中學(xué)教材的應(yīng)該也很多,如何其芳的《畫夢錄》、早歿的梁遇春留下的37篇小品文,等等,不說篇篇是經(jīng)典,應(yīng)該有那么幾篇是堪比甚至超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吧。
(作者單位:南昌市第十九中學(xué))
參考文獻:
[1]程光煒等主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M],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7月,P107.
[2]陳建昌:《<荷塘月色>主題探微》,《文學(xué)教育》[J],2009.12
[3]張愛華:《淺談<荷塘月色>主題多義性及其形成原因》[J],《新聞天地》(論文版),2008.2
[4]同上。
[5]同注[5]。
[6]張強:《<荷塘月色>我們應(yīng)該教什么》,《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J],2006.6
[7]周旭東:《<荷塘月色>你想教給我們什么——淺談?wù)Z文教材的選文》,《讀與寫雜志》,200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