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艷,趙士德,黃建井
(黃山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安徽 黃山245041)
地方性本科院校多為新建本科院校,基礎比較薄弱,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它們不僅面臨著來自老牌本科院校、重點大學的競爭壓力,不斷出現的社會辦學、國外高校也加入到國內高等教育資源的競爭中來;同時,高校改革與時俱進,不斷地適應市場需求是其基本方向,市場需求千變萬化,這都要求新建本科院校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改革以應對競爭的壓力和市場需求的變化。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在市場需求、競爭壓力以及自身發(fā)展需要的綜合作用下,在創(chuàng)新中謀發(fā)展,推進轉型發(fā)展,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院校。組織的創(chuàng)新離不開員工的創(chuàng)新,員工的創(chuàng)新離不開知識的創(chuàng)新。知識是高等院校的核心資源,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和創(chuàng)新者,顯然,促進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的知識創(chuàng)新是轉型能否成功的關鍵。而知識共享越好的員工,越能促進創(chuàng)新行為。[1]123-167知識共享意愿是實現知識共享的一個前提,知識共享受知識擁有者與知識接受者及其主觀愿望的影響,[2]65-74愿望越強烈就越有利于提高知識共享的效率。以黃山學院為例,對知識共享的意愿進行初步研究。
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3]3對于顯性知識,如果沒有人為障礙,知識共享相對比較容易實現;隱性知識是知識被高度個人化,它很難進行規(guī)范化,也不易傳播給他人。[4]56-61對隱性知識的獲取、選擇、生成、內化及外化是知識共享的難點和重點內容。為了解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隱性知識共享的意愿,推進知識共享工作,對黃山學院各個院系的教師進行隨機問卷調查,問卷中的題目主要借鑒Bonache(2003)、MacDermott(2003)等人的研究問卷,并結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實際特點進行設計。調研于2014年2月至6月進行,各個專業(yè)均有覆蓋,共收回問卷160 份,其中有效問卷153 份。
在所有被訪者中,男性為77 人,占50.3%;女性為76 人,占49.7%。從教齡看,10年以上的為48 人,占31.4%;6-10年的為55 人,占35.9%;3-5年的為28 人,占18.3%;3年以下的為22 人,占14.4%。從職稱看,教授為1 人,占0.7%; 副教授為29 人,占19%; 講師為87 人,占56.9%; 助教為34 人,占22.2%;其他系列職稱為2 人,占1.3%。從學歷看,博士為9 人,占5.9%;碩士為113 人,占73.9%;本科為30 人,占19.6%;大專為1 人,占0.7%。
問題1 的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訪問的153 位教師中,127 人認為平時積累起來的科研或者教學經驗、技巧、心得體會、思維模式等非常重要,占總人數的81.7%,27 人認為比較重要,占總人數的17.6%。這說明絕大多數教師非常重視隱性知識的積累。
問題2 為“對遇到教學或科研上的問題,你是否非常主動地找人溝通”。49.7%的人經常溝通,45.1%的人有時溝通,5.2%的人很少溝通。由此可以看出有一半左右的人溝通交流的意愿不是很足。
問題3 為“是否主動把自己知道的知識和同事分享”。54.9%的人會主動進行交流,認為交流了自己的知識并不減少,還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43.8%的人認為如果別人問自己,同時自己知道這方面知識的時候會告訴他,但不主動分享;剩余少部分人只告訴別人一部分知識或者不愿意告訴別人。這說明有將近一半的人在交流知識的主動性上面還可以提升,但是大多數人在一定的條件下愿意進行知識的共享。
問題4 為“如果自己掌握別人沒有的技術或者知識,你是否愿意教給別人”。69.9%的人愿意主動與大家分享;14.4%的人不太情愿主動分享,除非學?;蛘咂渌M織要求,或者別人問的時候才會主動分享;還有15.7%的人看情況分享,和自己關系好的就教,關系不好的就不教。這說明大部分教師愿意進行知識的共享,這有益于形成知識共享的組織文化。
問題5 的調查顯示,在被訪問的153 位教師中,88.9%的人認為自己作為組織的成員,自己和同事有義務進行知識的交流共享;11.1%的人認為自己沒有義務進行知識的交流和共享。這表明絕大多數教師有將知識進行交流和共享的意愿。
問題6 為“周圍的同事是否愿意把知識和自己共享”。調查結果顯示47.1%的人認為愿意共享的不多,52.9%的人認為多數人愿意共享。這可能與知識擁有者、知識接受者有關,也可能是知識共享的情景或者機制不是很完善。該問題需要在后續(xù)研究中做進一步的調查。
問題7 為“你想知道別人的科研方法,你覺得你的同事是否會把他們的方法告訴你”。調查結果顯示,25.5%的人認為他們會告訴自己科研方法,62.1%的人認為他們會告訴自己大概的方法但不透漏具體的細節(jié),9.2%的人認為他們不會告訴自己,3.3%的人認為他們不會告訴別人。這與問題4 的回答有一定的偏差,這說明群體之間隱性知識獲取和轉化方面的程度還需要加深。問題4 也表明69.9%的人愿意教給別人自己掌握的技術或者方法,還有一部分人認為可以通過組織提升其隱性知識分享的意愿。
問題8 的調查顯示,遇到教學或科研上的問題,51.5%的人選擇上網查找資料,29.1%的人選擇自己專研,19.4%的人選擇向比較有經驗的同事、骨干教師請教。
問題9 為“所在專業(yè)部門是否組織教師進行團隊討論與學習”。62.1%的人認為偶爾組織,30.7%的人認為經常組織,7.2%的人認為沒有組織。
問題10 為 “學校平時是否組織一些知識交流活動”。64.1%的人認為學校偶爾組織,32%的人認為經常組織,3.3%的人認為沒有組織。
通過調查,形成表1。
表1 知識交流方式統(tǒng)計表
分析結果顯示:交流方式多樣化,虛擬交流方式較多,但不是主要的交流方式。面對面的非正式交流的比例最高,為71.2%,是目前主要的知識交流方式。35.3%的人通過討論會、座談會等公共場合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這說明教師也傾向于組織層面的知識交流活動。其次是QQ、博客、論壇、E-mail 等網絡交流方式,它們占據了一定的分量,總比例為85.7%,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識交流方式。
從個體角度來看,大部分人都重視隱性知識的積累和共享,也愿意通過知識的交流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達到互惠的目的。而且中國教師素有好為人師的習慣,多數人愿意教給別人自己掌握的技術或知識,即使不愿意,也會在學?;蚱渌M織的要求下主動與別人分享。但是,調查顯示將近一半的教師在碰到問題的時候并不經常找人溝通,這是在知識共享過程中碰到的問題之一。如果碰到科研或者教學上的問題,51.5%的人會首先選擇上網查找資料。所以,網絡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知識交流平臺,問卷中有關知識交流方式的調查也進一步說明了這個問題。
從群體和組織角度來看,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有義務進行知識的共享,這說明大家愿意加入到組織或者群體層面的共享中來。但是對組織層面的調查顯示,教師所屬專業(yè)部門和學校舉辦知識交流的次數較少,知識共享的組織機制有待建立。而教師個人感知到同事愿意進行知識共享的比例為52.9%,明顯低于個人在一定條件下愿意共享的比例98.7%。群體之間的溝通經過合理的疏通和引導,知識共享的比例還可以提升。
1.利用豐富的多媒體技術,形成知識溝通網絡
以信息為中心的“后喻文化”時代的到來讓個人擁有的知識不再與個人的年齡和閱歷成正比,大量信息的傳遞也不再局限于長輩對晚輩或是同輩人之間,更多是通過網絡或媒體來自主獲得。教師作為知識的擁有者和權威者的地位受到動搖,知識共享已經成為教師的迫切需要。利用豐富的多媒體技術為教師提供知識共享的網絡平臺,既滿足了教師對知識的需要,也提高了知識創(chuàng)新的效率。調查顯示,網絡是重要的知識交流場所、問題咨詢場所,但是以黃山學院為代表的地方性院校的信息技術發(fā)展較慢,還沒有建立起系統(tǒng)、規(guī)范的虛擬環(huán)境。虛擬環(huán)境的構建可以把教師以虛擬團隊的方式組織起來,打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進行知識交流。構建專業(yè)論壇、團隊群、教師個人空間主頁、博客、微信、視頻會議、多媒體電子郵件、共享白板等多元一體化的平臺,讓教師更好、更充分地進行知識交流。
2.加強教師之間的互動了解,形成良好的信任合作關系。
Koskinen 和Vanharanta 的研究表明,隱性知識最有效的轉移途徑是面對面(face-to-face)的交流,這種方式能夠在信息發(fā)出之后迅速得到反饋,從而更有利于團隊成員理解對方的意圖,保證了隱性知識傳遞和轉移的有效性和準確性。[5]57-64現實環(huán)境中的辦公室、會議室是面對面進行溝通的場所,目前很多地方性高校的教師上完課、開完會就活動在自己的場所,面對面的溝通主要以日常的工作會議為主。沒有共同的活動目標,無論是教學還是科研,教師很少有機會匯聚在一起,也很難形成良好的信任關系。調查結果顯示,教師的知識交流方式以面對面的非正式溝通為主,組織層面的溝通交流較少,因此各教學單位強調團隊意識和團隊理念就顯得非常重要。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團隊構建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加強這方面的文化建設和部門建設,把基層的團隊建設搞好,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信任合作關系,從根本上建立良好的知識共享環(huán)境。
3.營造教師與教師之間知識共享的互惠文化
地方性本科院校師資以中青年教師為主,中級職稱教師數量較多,其經驗、學歷、資歷差距不大。近年來,應用型本科院校由于發(fā)展的需要招聘了大量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他們之間沒有很大的差距,在營造互惠文化方面可以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同時,應用型本科院校多轉型自地方性??圃盒?,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主要以教學為主,定位應用型本科院校之后,強調科研促進教學,逐步加強對科研的重視力度,學術氛圍逐漸濃厚,每一位教師都逐漸成為創(chuàng)新知識的擁有者,為知識共享提供了充分的資源基礎。而調查也顯示,多數教師具有很強烈的共享愿望,在互惠文化理念的倡導下完全可以發(fā)展和諧共贏的知識共享文化,提高群體知識共享的效率。
[1]Amabile,T.M.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 anizations,In B.M.Staw&L.L.Cummings (Eds)[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88(10).
[2]Lahti,Ryan.K.&Beyerlein, Michael.M.Knowledge Transfer and Management Consulting :a Look at " The Firm"[J].Business Horizons, 2000,43(1).
[3]Polanyi, M.The Tacit Dimension[M].New York:Garden City,1966.
[4]Nonaka I, Taeuchi 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5]Koskinen, K.U.& Vanharanta, H.The role of tacit knowledge in innovation processes of small Technology compan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