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艷
摘要: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只有通過上機實踐,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才能更準確地理解計算機、更靈活地應用計算機。新課標對信息技術教師提出了如下要求: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生負擔,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學質量。要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質量,課堂的操作練習占主導地位,更簡單地說:只有一個有效的課堂練習,才有一堂高效的信息技術課。那么,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練習的有效性呢?文章圍繞課堂練習的準備階段、對學生的分層分組,以優(yōu)輔差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方面進行闡述,著重提出了一些關于提高信息課堂練習有效性的一些實踐經驗與方法。
關鍵詞:練習設計 分層 分組 教學方法
一、課堂練習準備階段課前準備是否充分,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
和別的課程相比,信息技術教師更需要進行有效備課。不僅僅要備學生、備教材,還要備設備。在這個階段中,課堂練習內容的有效設計和暢通的計算機網絡環(huán)境的準備尤為重要。1.明確設計練習內容的必要性。信息技術是一門比較特殊的學科,學生主要是通過上機操作,直觀地理解和把握課堂上所學的內容,但是如果在教師講完之后,就讓學生在下面進行放羊式的自由練習,學生就會覺得沒有頭緒,有時一些不自覺的同學根本就不會去練習。因此,教師在上機教學之前,應該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和要求,創(chuàng)設任務情境,設計合理、有效的練習內容,有序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堂練習,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操作練習效率的目的。2.練習內容的設計要有極強的針對性。信息技術練習內容的設計要具有針對性,就是說練習的內容要反映出信息技術教學的目標,要突出教學的重點、難點及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即練習的內容要對重點、難點起到理解、鞏固、引申的作用,對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起補充作用。3.練習內容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個性差異,要有彈性。根據(jù)“分層教學”,我們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水平差異,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設計適合不同基礎學生需要的多層次練習內容,最終使得“優(yōu)等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學困生吃得消?!?/p>
二、分層分組,以優(yōu)輔差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估計沒有哪個學科在體現(xiàn)學生的差異方面有信息技術課這樣明顯。種種主客觀原因造成在計算機課上,有些學生可以說是一點就通、舉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學生基礎較弱,學有困難。這就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果教學內容太淺了,基礎好的學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點,基礎差的學生便不能接受。為了解決這個實際矛盾,我主要采取了分層分組,以優(yōu)輔差的學習方式。
首先是分層,在開學初對各班學生基本情況進行問卷調查,掌握學生信息技術基本情況,根據(jù)他們已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情況進行分層,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學生信息技術水平較差,對信息技術學習不感興趣,操作能力差,在學習過程中經常需要別人的指導和幫助。第二層次:學生信息技術水平一般,能掌握教師所教授的知識和技能,但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欠缺。第三層次:學生信息技術水平較高,能較快地掌握新知識和技能,對信息技術學習有濃厚的興趣,有較強的求知欲望,自主學習、領悟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較強。其次是分組,按照上述的分層標準把全班學生劃分成三個層次,采取“強弱搭配”即水平高的學生與水平一般的學生進行組合、分組,按照優(yōu)差相間的順序排位。再次,分組后通過組員推薦,選出各小組組長。組長在教學中擔當教師的“小助手”,他可以協(xié)調組員關系,收集教師課堂討論結果,課堂電子作業(yè),反饋本組信息技術學習情況,以便教師更有效地教學。
三、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fā)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探討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整體教學效率是中學信息技術課所面臨的一個迫切而又艱巨的任務。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恰當、合理運用教學方法,不僅能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還能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下面以“演示法”和“任務驅動法”為例說明這個問題。1.演示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系統(tǒng)的廣播功能向學生演示講解操作步驟,使得教學內容更具體直觀、知識完整、步驟清晰,學生易于接受,積極模仿,促進學習積極性,高效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向學生演示教學成果則可使課堂得到升華。教師可把即將講解的內容編成練習,讓能力強的學生試著給大家演示講解,這樣,既促進優(yōu)生探索、創(chuàng)新能力,又吸引所有學生注意,引發(fā)他們思考。學生演示過程中,教師不時給予提示、點撥和糾正,學生對即將學習內容有了初步認識后,教師趁機展開教學內容,再次進行總結和演示,學生及時、高效地掌握教學內容。學生的演示既可用在教學前,也可用在教學后。2.任務驅動法:任務驅動教學方法被證明是開展信息技術教學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師在每節(jié)課開始明確提出學習任務,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緊緊圍繞這一任務展開,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如使用word制作小報,教師首先布置制作小報的任務,然后演示制作好的小報,師生共同分析小報里所含的素材及類別,引導學生找出小報制作的排版方法和技藝。最后,根據(jù)制作任務,搜集小報所需素材,認真完成小報制作任務。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任務驅動法,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師生在教學中地位得到轉變,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欲望,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探索創(chuàng)新能力,教學三維目標得到真正體現(xiàn),課堂效果得到提升。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永恒課題,我深感只有不斷地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yǎng)和業(yè)務水平,真正做到心中有學生,不斷地實踐,不斷地反思,不斷地總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必能煥發(fā)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2010.
[2]王吉慶.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教練法與學生主體原則[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11).
[3]朱云霞.“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電化教育,2011,(05).
[4]何克抗.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3,(3).
[5]郭芳.中學信息技術課中基于任務的協(xié)作學習[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6).
[6]趙麗敏.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任務”設計[J].中國教育學刊,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