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北京PM2.5背景值定值方法及其變化特征研究

2015-11-17 09:25馬志強張小玲尹曉惠石雪峰中國氣象局北京城市氣象研究所北京100089京津冀環(huán)境氣象預報預警中心北京100089北京氣象臺北京100089中國氣象局北京100081
中國環(huán)境科學 2015年1期
關鍵詞:氣團散射系數(shù)大氣

馬志強,徐 敬,張小玲,尹曉惠,賀 赟,石雪峰(1.中國氣象局北京城市氣象研究所,北京 100089;2.京津冀環(huán)境氣象預報預警中心,北京 100089;.北京氣象臺,北京 100089;.中國氣象局,北京 100081)

北京PM2.5背景值定值方法及其變化特征研究

馬志強1,2*,徐 敬1,2,張小玲1,2,尹曉惠3,賀 赟3,石雪峰4(1.中國氣象局北京城市氣象研究所,北京 100089;2.京津冀環(huán)境氣象預報預警中心,北京 100089;3.北京氣象臺,北京 100089;4.中國氣象局,北京 100081)

通過氣團識別方式,確定了較強氣團判別指標,定量評估了較強氣團對北京上甸子區(qū)域大氣本底站PM2.5濃度影響.結(jié)果顯示,偏北風過程中PM2.5的背景值介于10.3~13.5μg/m3,平均值為(11.7±1.3)μg/m3;偏南風過程中PM2.5的背景值介于60.2~92.6μg/m3,平均值為(76.2± 12.8)μg/m3.偏北風過程中,PM2.5背景值變化趨勢不明顯;偏南風過程中,PM2.5背景濃度呈線性下降趨勢,下降速率為5.5μg/(m3·a).2009~2012年期間,區(qū)域本底站觀測到的PM2.5年均值變化不大,這與北京地區(qū)的局地產(chǎn)生的二次PM2.5逐步增大有關,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區(qū)域背景值下降的影響.當出現(xiàn)系統(tǒng)性偏南風時,北京以南區(qū)域輸送對北京當?shù)豍M2.5濃度增加的平均貢獻接近60%,但是自2009年開始逐步下降,截止2012年該貢獻降低到44%.

PM2.5;背景值;散射系數(shù);北京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顆粒物和臭氧相互疊加的大氣復合污染成為了我國東部城市地區(qū)最突出的大氣環(huán)境問題[1-3].尤其是2013年1月在京津冀地區(qū)出現(xiàn)的大范圍持續(xù)霾污染,嚴重影響空氣質(zhì)量,威脅人體健康,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北京PM2.5濃度水平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PM2.5來源復雜,除了工業(yè)、揚塵等一次直接排放,二次轉(zhuǎn)化形成也很重要,尤其是光化學反應生成對PM2.5有重要貢獻[4-8],并且氣溶膠粒子混合與非均相大氣化學反應均可極大的促進二次氣溶膠的生成,使得PM2.5的控制非常困難;二是PM2.5的區(qū)域性污染問題愈發(fā)突出,既除了本地貢獻,區(qū)域環(huán)境背景扮演了重要角色[9-11].

大氣污染物的背景值在環(huán)境科學和氣象科學的研究領域都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由于大氣環(huán)境的開放性,易受到地形、排放源等因素的影響,到目前為止并沒有統(tǒng)一的、公認的科學定義.蔡旭暉等[12]認為“背景濃度應代表研究區(qū)域內(nèi)未受人類活動直接影響的自然情況”;李金香等[11]提出“大氣環(huán)境背景是指未疊加城市局地的污染貢獻時、中尺度天氣系統(tǒng)所攜帶的大氣污染物的濃度水平”;楊洪斌等[13]將背景站點的監(jiān)測數(shù)值直接作為背景濃度;張曉勇等[14]認為“可以將城市大氣顆粒物的背景值定義為在一定時期內(nèi),由于城市本身的排放,城市大氣環(huán)境中顆粒物的濃度水平”.以上研究從不同角度對大氣污染物的背景值開展了相關分析,但是其對背景值的定義大相徑庭,導致各自的研究結(jié)果出現(xiàn)明顯差異.本研究中區(qū)域PM2.5質(zhì)量濃度背景值指的是在一定時段中,區(qū)域內(nèi)混合均勻,能代表和反映數(shù)千平方公里及以上尺度的大氣平均狀況的濃度值.該值是一個時段的統(tǒng)計平均值,考慮到PM2.5具有很強的季節(jié)變化,因此本研究以年為統(tǒng)計單位來抵消季節(jié)的影響.該值在一定時期內(nèi)是相對穩(wěn)定的,能充分體現(xiàn)區(qū)域尺度內(nèi)PM2.5的平均水平.

因為大氣的流動性,大范圍混合均勻大氣的監(jiān)測比較困難,實踐中通常選擇一個遠離人類活動的地方對大氣進行監(jiān)測[15].本研究選擇的是經(jīng)過嚴格選址和論證的WMO區(qū)域大氣本底站,盡管站點已經(jīng)盡量遠離污染源,但這其中的部分監(jiān)測數(shù)據(jù)仍包含了局地污染的影響,不能直接用來代表背景水平.眾所周知,在區(qū)域內(nèi)污染物排放相對穩(wěn)定的前提下,天氣形勢是影響大范圍空氣污染物擴散和混合程度的決定性因素,不同的天氣形勢會導致PM2.5濃度變異巨大,因此通過天氣形勢合理分型,區(qū)分出反映背景值的時間段,才能對監(jiān)測結(jié)果進行合理篩選以獲取背景值.氣象上的天氣分型主要是在天氣尺度上對各種天氣系統(tǒng)進行分型,考慮各個系統(tǒng)的位置、強度和相應物理量的配置,而在中小尺度天氣的分型上,也是以天氣尺度的分型為背景進而細化分型,這種分型完全依賴對天氣系統(tǒng)的認識.例如李金香等[11]在篩選背景值時利用的就是日本氣象廳實況診斷分析場資料,但這種分型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會因人而異,并且在非天氣預報業(yè)務工作中較難得到推廣;此外,對于分析多年的數(shù)據(jù),采用天氣系統(tǒng)分析的工作量將非常龐大.本研究采用氣團分類的方法,研究北京地區(qū)PM2.5背景值的變化特征,旨在為建立PM2.5污染防治目標和檢驗污染防治措施實施效果提供科學依據(jù).

1 資料與方法

天氣學中,氣團被認為是各種物理屬性較一致的具有一定空間尺度的空氣體,非常符合本研究對背景值的要求.氣團的主要表征量是氣溫、氣壓、風向、風速、變溫和變壓等,由于季節(jié)、氣團尺度和強度不同,這些要素都存在巨大變化.為了能夠體現(xiàn)出北京的區(qū)域特征,我們選取了北京地區(qū)北部(延慶)、西南部(房山)、中部(觀象臺)、東部(平谷)四個自動氣象站的觀測資料進行統(tǒng)計.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實際大氣中尺度較小的氣團出現(xiàn)較多,這種氣團影響的區(qū)域往往只包含一個或兩個站點,并且這種情況下每個自動氣象站響應的表征量不盡相同,但是當具有一定尺度氣團影響北京時,四個自動氣象站的資料均會出現(xiàn)明顯的躍變,這種情況下整個北京地區(qū)的大氣混合比較均勻,符合背景值計算要求.統(tǒng)計結(jié)果表明,風速(WS)、24h變溫(ΔT24)和24h變壓(ΔP24)3個要素對氣團屬性改變的反應最敏感,并且在四個自動氣象站中變化特征較為一致,因此單個站點的三要素資料同時滿足相應條件即可反映氣團特征.本研究利用這三個要素與天氣形勢之間的關系,總結(jié)出大氣均勻混合的具體判別指標(表1).考慮氣團的影響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所需時間,除了滿足表1的氣象要素指標外,考慮天氣系統(tǒng)對北京的影響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所需時間,以及資料的時間分辨率,本文只統(tǒng)計氣團影響持續(xù)時間大于6h的過程.

北京上甸子區(qū)域大氣本底站是世界氣象組織區(qū)域大氣本底觀測站之一,該站位于北京市東北部的密云縣高嶺鎮(zhèn)上甸子村(E117°07',N 40°39',海拔高度293.3m),距密云縣城55km,距北京市區(qū)直線距離約100km.站點的選址符合WMO對本底站的要求,周圍無明顯污染源,其長期觀測資料反映了京津冀乃至整個華北地區(qū)的大氣污染物的狀況.PM2.5監(jiān)測采用美國R&P公司生產(chǎn)的微震蕩天平(TEOM)R&P1400a系列大氣顆粒物自動監(jiān)測儀,該儀器每周檢查一次流量和濾膜負載率,當濾膜負載率超過30%時即進行更換.利用M9003濁度計(澳大利亞ECOTECH 公司)進行波長為525nm的氣溶膠散射系數(shù)連續(xù)觀測,儀器測量范圍為0~2000Mm-1,積分角度為0°~170°,觀測中濁度儀每日自動進行定時零點檢查,每周進行人工跨點檢查.風向、風速、氣溫和氣壓等氣象資料采用上甸子自動氣象站數(shù)據(jù).

表1 氣團篩選指標Table 1 Filtering index for airmass

2 結(jié)果與討論

2.1 PM2.5背景值變化情況

圖1給出上甸子2006~2012年PM2.5的年均值變化情況,2006~2009這4年PM2.5年均濃度逐年下降,下降速率為5.3μg/(m3·a),這段時間的濃度的下降主要是因為北京市承辦2008年奧運會,政府采取多項措施,有效控制北京及周邊省份的污染源排放;2009~2012PM2.5濃度變化不明顯,平均濃度為(43.7±1.6)μg/m3.2012年新修訂的《環(huán)境空氣質(zhì)量標準》(GB3095-2012)[16]新增了PM2.5監(jiān)測指標,其中規(guī)定的PM2.5年平均限值為35μg/m3,由此可見上甸子雖然作為WMO區(qū)域大氣觀測站,但是PM2.5仍然沒有達到國家標準,說明整個區(qū)域中PM2.5的污染程度十分嚴重.

從圖2中可以看出,上甸子站常年盛行東北和西南風,在西南風影響下,來自北京城區(qū)的污染物很容易被輸送到上甸子,而當主導風向為東北風時,氣團主要來自相對清潔地區(qū).因此考慮到上甸子的風頻特征,在計算背景值時除了考慮充分混合均勻外,還需要根據(jù)風向分為偏南風(90°~270°)和偏北風(270°~360°,0°~90°)兩種情況,分別計算背景值濃度,這樣才能保證不同條件下混合均勻的代表性.

圖1 2006~2012年上甸子PM2.5和散射系數(shù)年均值Fig.1 Annual average of PM2.5and Scattering coefficient at SDZ during 2006-2012

圖2 2006~2012年上甸子不同季節(jié)風向頻率百分比Fig.2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wind direction at SDZ during 2006~2012

表2 2006~2012年氣團出現(xiàn)次數(shù)統(tǒng)計Table 2 Statistics of numbers of different airmasses

圖3 偏北風(a)和偏南風(b)過程得到的PM2.5背景值及其與PM2.5年均值的比例關系Fig.3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 of PM2.5divided by wind direction, (a) northern wind, (b) southern wind

根據(jù)表1中的約束條件和風向要求,分析了2006~2012年的上甸子自動站小時觀測資料,滿足條件的氣團出現(xiàn)次數(shù)見表2.7年中偏南風氣團總計出現(xiàn)152次,偏北風氣團出現(xiàn)178次,氣團最大持續(xù)時間為32h.偏北風氣團出現(xiàn)次數(shù)略高于偏南風氣團,主要是因為偏南風氣團持續(xù)時間相對較短,較難滿足持續(xù)6h這項指標.計算氣團出現(xiàn)的時間段內(nèi)污染物監(jiān)測濃度,獲得偏南風和偏北風兩種情況下上甸子PM2.5的背景值(圖3),結(jié)果顯示,偏北風過程中PM2.5的背景值介于10.3~13.5μg/m3,平均值為(11.7±1.3)μg/m3;偏南風過程中PM2.5的背景值介于60.2~92.6μg/m3,平均值為(76.2±12.8)μg/m3.兩種過程統(tǒng)計得到的PM2.5背景值濃度相差懸殊,主要是因為上甸子處于京津冀地區(qū)的北緣,偏北方向輸送來的氣團相對清潔,而偏南風氣團包含了大量城市人為排放的污染物,該結(jié)果與劉潔等[17-18]和徐曉斌[19]的研究結(jié)論一致.偏北風過程中PM2.5背景濃度低,并且7年間沒有明顯變化,表明上甸子偏北方向PM2.5來源比較穩(wěn)定;偏南風過程中,PM2.5背景濃度呈線性下降趨勢,下降速率為5.5μg/(m3·a),這與2006~2009年上甸子PM2.5年均值的下降速率基本吻合,這段時間政府對大氣環(huán)境治理的范圍包含了京津冀等區(qū)域,全區(qū)域的PM2.5都有所下降,因此反映大范圍區(qū)域濃度的背景值出現(xiàn)了下降;2009~2012這4年中,區(qū)域背景值仍持續(xù)下降,但是上甸子PM2.5的年均濃度沒有明顯變化,可能是因為北京地區(qū)的局地貢獻在逐步增大,抵消了背景值下降的影響.為了驗證該推斷,本研究分析了2006~2012年期間散射系數(shù)的變化情況.

2.2 PM2.5組成變化對散射系數(shù)的影響

氣溶膠散射系數(shù)與PM2.5濃度之間有良好的相關關系,趙秀娟等[20]研究表明,一般天氣條件下上甸子兩者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達到0.8.圖1中上甸子散射系數(shù)年均值的變化顯示,2008年以來散射系數(shù)明顯增加,但是PM2.5濃度卻沒有相應的增加.PM2.5質(zhì)量濃度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其散射能力卻持續(xù)增加,主要是因為其化學組成及其粒度譜分布發(fā)生了明顯變化.PM2.5來源比較復雜,其中對散射能力貢獻較大的主要是和等二次生成產(chǎn)物,這些產(chǎn)物與光化學反應有直接關系,李健等[21]研究發(fā)現(xiàn),春夏兩季化學過程產(chǎn)生的二次產(chǎn)物對京津冀地區(qū)的PM2.5貢獻甚至可以超過60%.如果這些成分在PM2.5中的占比增加,即便PM2.5的質(zhì)量濃度有所下降,也會導致氣溶膠散射系數(shù)增加.趙普生等[22]2009年春季在上甸子監(jiān)測到的和濃度分別為15.7,16.5,5.7μg/m3,狄一安等[23]2012年春季在上甸子監(jiān)測到的三者的濃度分別為25.9,26.6,11.0μg/m3,二次離子增幅超過60%,因此大氣散射能力增加明顯.

2009~2012年偏南風過程中監(jiān)測到的PM2.5背景值不斷下降,偏北風過程中監(jiān)測到的PM2.5背景值變化很小,但是這幾年中北京地區(qū)光化學污染日益嚴重[24-25],局地光化學反應產(chǎn)生的PM2.5,尤其是散射能力較強的二次離子部分增加,使得盡管PM2.5年均濃度變化不大,但是散射系數(shù)上升,大氣能見度下降[26].

2.3 PM2.5背景值與年均值關系

偏北風過程中背景值占年均值的比例在0.18~0.30之間,平均值為0.25,表明北部地區(qū)輸送對北京PM2.5具有較強的稀釋作用;偏南風過程中背景值與年均值的比例在1.44~1.84之間,平均值為1.59,表明當出現(xiàn)系統(tǒng)性偏南風時,北京以南區(qū)域輸送對北京當?shù)豍M2.5濃度上升的平均貢獻接近60%,安俊嶺等[27]利用WRF-CAMx模式系統(tǒng)計算得到,2007年夏季河北向北京輸送的PM2.5通量達到715t/d,并且該輸送的主要方向為偏南;但是自2009年開始,北京局地影響增加,導致外來輸送的貢獻逐年下降,2010~2012年的平均貢獻為45%,這與前面討論的散射系數(shù)變化情況相互印證,主要與北京地區(qū)日益嚴重的局地光化學污染有關.盡管兩種過程計算出的背景值相差懸殊,但是其與年均值比例的變化趨勢一致,2009年兩個過程計算得到的背景值所占比例升高,周懷剛等[28]在上甸子觀測發(fā)現(xiàn),2009年的TSP也與往年有所差異,主要是觀測站點搬遷,部分時間段的觀測結(jié)果無效所造成.

3 結(jié)論

3.1 給出了較強氣團判別指標,并利用該方法篩選出背景值出現(xiàn)時段,為計算PM2.5背景值提供了客觀方法.

3.2 2006~2012年,北京地區(qū)遠離人為污染監(jiān)測站點的PM2.5年均濃度變化分為2個階段,2006~2009年PM2.5濃度逐年顯著下降,下降速率為5.3μg/(m3·a),而2009~2012四年PM2.5濃度變化不明顯,平均濃度為(43.7±1.6)μg/m3.

3.3 偏北風過程中PM2.5的背景值介于10.3~ 13.5μg/m3,7年平均值為(11.7±1.3)μg/m3;偏南風過程中PM2.5的背景值介于60.2~92.6μg/m3,7年平均值為(76.2±12.8)μg/m3.偏南風過程中PM2.5背景值持續(xù)下降,但是2009~2012年,因為北京地區(qū)的局地產(chǎn)生的PM2.5逐步增大,抵消了背景值下降的影響,導致PM2.5年均濃度變化不大.

3.4 當出現(xiàn)系統(tǒng)性偏南風時,北京以南區(qū)域輸送對北京當?shù)豍M2.5濃度增加的平均貢獻接近60%,但是自2009年開始,北京局地影響增加,導致該貢獻逐步下降,2010~2012年的平均貢獻下降到45%.

[1]Zhang X Y, Wang Y Q, Niu T, et al. Atmospheric aerosol compositions in China: Spatial/temporal variability, chemical signature, regionalhaze distribution and comparisons with global aerosols [J]. Atmos. Chem. Phys., 2012,11:26571-26615.

[2]Lin W, Xu X, Zhang X, et al. Contributions of pollutants from North China Plain to surface ozone at the Shangdianzi GAW station [J]. Atmos. Chem. Phys., 2008,8:5889-5898.

[3]高 健,張岳翀,柴發(fā)合,等.北京2011年10月連續(xù)重污染過程氣團光化學性質(zhì)研究 [J]. 中國環(huán)境科學, 2013,33(9):1539-1545.

[4]余學春,賀克斌,馬永亮,等.北京市PM2.5水溶性有機物污染特征[J]. 中國環(huán)境科學, 2004,24(1):53-57.

[5]郝吉明,王麗濤,李 林,等.北京市能源相關大氣污染源的貢獻率和調(diào)控對策分析 [J]. 中國科學, 2005,35(增刊I):115-122.

[6]馬志強,孟燕軍,林偉立.氣象條件對北京地區(qū)一次光化學煙霧與霾復合污染事件的影響 [J]. 氣象科技進展, 2013,3(2): 59-61.

[7]鄧 濤,吳 兌,鄧雪嬌.珠江三角洲一次典型復合型污染過程的模擬研究 [J]. 中國環(huán)境科學, 2012,32(2):193-199.

[8]宋 宇,唐孝炎,張遠航,等.夏季持續(xù)高溫天氣對北京市大氣細粒子(PM2.5)的影響 [J]. 環(huán)境科學, 2002,23(4):33-36.

[9]任陣海,高慶先,蘇福慶,等.北京大氣環(huán)境的區(qū)域特征與沙塵影響 [J]. 中國工程科學, 2003,5(2):49-56.

[10]蘇福慶,楊明珍,鐘繼紅,等.華北地區(qū)天氣型對區(qū)域大氣污染的影響 [J]. 環(huán)境科學研究, 2004,17(3):17-20.

[11]李金香,虞 統(tǒng),趙 越,等.北京市大氣PM10環(huán)境背景值的計算方法探討 [J]. 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07,27(9):1525-1533.

[12]蔡旭暉,張 睿,宋 宇,等.北京地區(qū)大氣PM10和SO2的背景濃度分析 [J]. 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 2004,9(3):445-453.

[13]楊洪斌,鄒旭東,張云海,等.城市空氣污染二氧化硫數(shù)值預報中的背景值對比研究 [J]. 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 2010,26(5):69-71.

[14]張曉勇,吳建會,徐 虹,等.城市大氣顆粒物背景值涵義及定值方法 [J]. 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 2012,37(1):80-84.

[15]林偉立,徐曉斌,孫俊英,等.金沙大氣本底站反應性氣體本底濃度及長距離輸送的影響 [J].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1,41(4): 573-582.

[16]GB3095-2012 《環(huán)境空氣質(zhì)量標準》[S].

[17]劉 潔,張小玲,謝 璞,等.上甸子區(qū)域本底站大氣痕量活性氣體的變化律 [J]. 環(huán)境化學, 2007,26(5):693-698.

[18]劉 潔,張小玲,徐曉峰,等.北京地區(qū)SO2、NOx、O3和PM2.5變化特征的城郊對比分析 [J]. 環(huán)境科學, 2008,29(4):1059-1065.

[19]徐曉斌,劉希文,林偉立.輸送對區(qū)域本底站痕量氣體濃度的影響 [J]. 應用氣象學報, 2009,20:656-664.

[20]趙秀娟,張小玲,蒲維維,等.氣象條件對上甸子地區(qū)氣溶膠散射特征的影響 [J]. 環(huán)境科學, 2011,32(11):3153-3159.

[21]李 健,安俊嶺,陳 勇,等.脫硝技術與天然氣應用情景下京津冀地區(qū)空氣質(zhì)量模擬評估 [J]. 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 2013,18(4): 472-482.

[22]趙普生,張小玲,孟 偉,等.京津冀區(qū)域氣溶膠中無機水溶性離子污染特征分析 [J]. 環(huán)境科學, 2011,32(6):1546-1549.

[23]狄一安,楊勇杰,周 瑞,等.北京春季城區(qū)與遠郊區(qū)不同大氣粒徑顆粒物中水溶性離子的分布特征 [J]. 環(huán)境化學, 2013,32(9): 1604-1610.

[24]Tang G, Li X, Wang Y, et al. Surface ozone trend details and interpretations in Beijing, 2001-2006 [J]. Atmos. Chem. Phys.,2009,9:8813-8823.

[25]Ran L, Lin W, Wang P, et al. Surface Trace Gases at a Rural Site between the Megacities of Beijing and Tianjin [J].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4,7(3):230-235.

[26]Zhao P, Zhang X, Xu X, et al. Long-term visibility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egion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China[J]. Atmospheric Research, 2011,101(3):711-718.

[27]安俊嶺,李 健,張 偉,等.京津冀污染物跨界輸送通量模擬[J]. 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12,32(11):2684-2692.

[28]周懷剛,湯 潔,林偉立.2006-2011年間華北本底地區(qū)總懸浮顆粒物(TSP)濃度水平和變化趨勢 [J]. 環(huán)境化學, 2013,32(5): 898-899.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M2.5background concentration in Beijing.

MA Zhi-qiang1,2*, XU Jing1,2, ZHANG Xiao-ling1,2, YIN Xiao-hui3, HE Yun3, SHI Xue-feng4(1.Institute of Urban Meteorology,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9, China;2.Environmental Meteorology Forecast Center of Beijing-Tianjin-Hebei, Beijing 100089, China;3.Beiji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Beijing 100089, China;4.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81, China).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5,35(1):7~12

Different transport mechanisms affect the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 of PM2.5in Beijing. In this study, two different transport pathways around Beijing (i.e., transport from northern areas and transport from southern areas) are classified using a synoptic-airmass diagnose approach. PM2.5concentrations at Shangdianzi (a background station in Beijing) were examined for each of the transport pathways. During 2006~2012, when the airmasses were from the northern areas (northern transport),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s of PM2.5varied from 10.3 to 13.5μg/m3, with the mean value of (11.7±1.3)μg/m3, while the concentrations varied from 60.2 to 92.6μg/m3, with the mean value of(76.2±12.8)μg/m3when the airmasses were from the southern areas(southern transport). Southern transport contributed 60% to total PM2.5concentration from 2006 to 2009 and such contribution decreased gradually to 44% in 2012.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s of PM2.5at Shangdianzi in the presence of northern transport did not show obvious inter-annual trend. On the contrary,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s of PM2.5in the presence of southern transport decreased substantially during 2006~2012 with a rate of -5.5μg/(m3·a). Increased contribution from secondary PM2.5(i.e., produced by local photochemical reactions) during 2009~2012 offset the decreasing contribution of southerly regional transport to a certain extent, leading to a slight change of the annual averaged PM2.5.

PM2.5;background concentration;scattering coefficient;Beijing

X513

A

1000-6923(2015)01-0007-06

馬志強(1981-),男,山東濰坊人,副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大氣環(huán)境與大氣化學研究.發(fā)表論文20余篇.

2014-04-08

北京市自然基金資助項目(812100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41105092,41030107);城市氣象科學研究基金(UMRF201206)

* 責任作者, 副研究員, mazhqsos@163.com

猜你喜歡
氣團散射系數(shù)大氣
等離子體層嘶聲波對輻射帶電子投擲角散射系數(shù)的多維建模*
宏偉大氣,氣勢與細膩兼?zhèn)?Vivid Audio Giya G3 S2
輸水管線啟動填充過程含滯留氣團瞬變流數(shù)值模擬
東北典型沿海城市臭氧區(qū)域傳輸貢獻研究
——以丹東市為例
如何“看清”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北部灣后向散射系數(shù)的時空分布與變化分析
清鎮(zhèn)市水熱變化分區(qū)及氣團分類
HZ330CL橫折缺陷原因分析與改進
大氣穩(wěn)健的美式之風Polk Audio Signature系列
一維帶限分形Weierstrass地面的寬帶電磁散射特性研究
宁都县| 柘荣县| 志丹县| 修文县| 江山市| 城固县| 镇赉县| 酒泉市| 宜阳县| 马龙县| 屯门区| 莒南县| 会宁县| 葫芦岛市| 中山市| 甘洛县| 灵山县| 贺州市| 化州市| 南岸区| 泰和县| 紫云| 晴隆县| 即墨市| 丹阳市| 武安市| 海阳市| 紫云| 汶上县| 宣汉县| 开鲁县| 邹城市| 乃东县| 吉木萨尔县| 夹江县| 墨江| 喀喇沁旗| 永川市| 遂川县| 武邑县| 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