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濃 ?茶淡
片片樹葉落入水中,翻滾、沉浮、舒展,獲得了新生,也改變了水的味道與顏色——茶,它就這樣與我們相遇。
“茶”字的寫法有點淵源。一千多年前“茶圣”陸羽在《茶經》中將“荼”字去掉一劃,寫成茶——人處在草木之間,一直通用到現在,它反映的,是人面對自然的態(tài)度。
茶的清香一直飄蕩在中國歷史上空,滲入生活方方面面?!昂箍蛠聿璁斁啤钡脑娋?,說明客來敬茶是我國的傳統(tǒng)禮節(jié)。舊時民間行聘以茶為禮,曰“一女不吃兩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禮”便不再接受別家聘禮。于是就有了王熙鳳對黛玉的調侃:“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么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外出做客,主人若端茶,即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馬上告辭,這叫“端茶送客”;若主人“換茶”,表示留客,這叫“留茶”。茶入江湖,便添幾分江湖氣。各幫各派若有了是非,先不急著訴公堂、“擺場子”,而是請雙方都信得過的人出面調停,地點多選在茶館,名叫“吃講茶”。人間紛擾多,清茶蘊乾坤。
人常說“禪茶一味”,品茶如參禪。在佛家看來,茶人追求的清凈、自然、融和,與佛法追求的空靈境界是相通的。茶能提神、消食、提高專注度,是禪定入靜、達到身心輕安的必備之物。而茶苦后回甘的特性,又能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識得此中滋味,覓得無上清涼。理解這種意境,全憑感覺,當代居士趙樸初的一首小詩,或可幫助我們領略一二: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職場上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習慣,每天的工作從喝第一口茶開始。就像有人思考重大問題時喜歡點上一支煙,不是煙能助思,而是似乎有了這么個動作,這么個儀式,才能接通思考的磁場,滑入思考的軌道。喝茶也如是,嗅著茶香,看熱氣飄散,仔細抿一口后,似乎找到一種平靜與平衡,工作開關“啪”的一聲打開了。
現代人再忙碌,也有獨處時光,也會邀二三知己共飲。那時,一杯清茶在手,便開啟一段緩慢而溫暖的時光。歲月釀成了茶的味道,茶散發(fā)出靈魂的清香。每個喝茶人其實都在修行屬于自己的茶道,而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說就是“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剎那體會永恒。
有空,一起喝杯茶。
生命最愜意的部分
人到中年,生活一步步更有規(guī)律,更有質量,在每天鐘擺似的搖晃中,總有些很愜意、很舒服的事,讓我們掙脫生活的瑣碎與平凡,實現精神越獄,觸摸到天地人的和諧,身與心的安寧。
讀書是其中之一。楊絳先生曾說過:“讀書好比‘隱身地串門,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如果不對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另請高明,和它對質。”這半年,在新浪公開課、TED演講、葉嘉瑩先生的詩詞賞析、蔣勛老師的《吳哥窟之美》、孫皓暉老師的《大秦帝國》中穿梭往來,在感悟感動、歡笑悲傷中,體察歷史興衰規(guī)律、人性的幽微復雜,與之俱來的深刻與平靜,讓人很是享受?;貧w現實,時空觀、方向感與境界格局仿佛都有了重新的調整與擺布,頭頂虛空,腳踏實地,對,就是這種感覺。
與運動交朋友,不離不棄。曾嘗試做瑜伽,雖沒能堅持下來,但它的運動理念一直影響著我:“不跟別人比,盡最大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游泳,找到魚兒的感覺;跳舞,沉浸在節(jié)奏韻律之中;快走,心無旁騖,每一個細胞都打開,這些運動都很好,但最后堅持下來的是打乒乓球,因為運動量可控,因為對眼睛有好處,更重要的是因為身邊有一群愛好者。和他們一起盡情扣殺,一起開懷大笑,失眠之苦也漸漸遠離。球打到現在,水平提高有限,快樂指數保持恒定??磥恚瑢σ豁椷\動的堅持,內心喜愛是因素之一,有個固定的團隊也很重要,那些需要憑意志堅持的運動,不太適合我,放棄也罷。
去遠方旅行。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是都市人的夢想,去陌生的國家嘗嘗當外國人的滋味,在不同的城市當個行者,全新的風景與民俗,讓我們麻木、鈍感的器官恢復靈性。撲捉風,聆聽雨,嗅到泥土芬芳,看見星河燦爛,繼而會聽見偏見與狹隘破裂落地的聲音,有那么一刻,會突然發(fā)現一個完全不同的自我。對我來說,旅行最享受的時刻是發(fā)呆,坐在石塊上、躺在草地上,目光迷離,頭腦空白,什么都隱去、淡去、遠去,身心空靈,那時才知道顧城的詩寫得有多好:“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p>
定格的回憶
有部日本電影叫《下一站天國》,影片假設人去世以后,不管你這一生活多久,到天國之前,要到一個類似辦公廳的地方,有人會問你有沒有一個定格的時刻是特別想要回憶的,有的人怎么想都想不起來,有的人比較確定,那個定格很快就找到了,找到以后,他們會幫你復原場景,然后讓你再拍一張照片。這張照片就是帶到天國去的護照,所謂的天國,就是這一生那個愿意定格的回憶,那里的景物、在一起的人、要做的事,都是你最愿意為之停留的。
影片里的人選擇各不相同:在迪士尼樂園開心游玩的、盛夏時節(jié)一個人坐在空蕩蕩的電車上,微風拂過臉龐的、穿著哥哥買的大紅裙子跳舞的、和戀人坐在長條椅上脈脈對視的,伏在媽媽腿上曬著陽光掏耳朵的……五花八門的定格瞬間,流淌出的情感溫度是相似的,觸之摸之,那里有愛、有暖、有希望,在死亡籠罩的黑色底板上,在日本文化慣于營造的內斂、陰郁的意境中,這些選擇顯得明亮、溫暖而動人。而那些給不出答案的人,則進不了天堂,四處游蕩。
這部影片讓我感動亦觸動,基于傳統(tǒng)文化中比較忌諱談論死亡的話題,終究沒敢和人多交流,只是輕聲問自己,如果真有那樣的一個選擇時刻,會選擇什么?生活的片段一一回放,我發(fā)現自己愿意停留的,和工作無關,和家人有關。和外婆一起包餃子的時候;抱著妹妹在路邊等媽媽下班回家的時候;坐在愛人的自行車后,將頭靠在他后背的時候;靜靜凝視兒子幼時熟睡臉龐的時候……
不由想起微信朋友圈里的一個段子,說當前國人對成功的理解與追求比較狹隘,逃不脫名利二字,而對普通家庭幸福的成功不認可,這是很悲哀的。結果點贊的朋友很多,看來大家在心底已接受一個平凡人的幸福與成功,不一定高官厚祿,有一份喜愛的、能確保生活的工作,家人安康和睦,足矣。
每個人對于人存在于社會的價值,理解不一,答案不一,但愛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愛家人,給家人更多的溫暖和愛,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回饋社會,影響他人,讓社會因自身的存在而更美好,無論如何,都是題中應有之義。
作者簡介:虞曉,女,48歲,現任上海鐵路局宣傳部副部長,中國鐵路文聯(lián)會員。曾在《經濟日報》《工人日報》《新民晚報》《人民鐵道》《上海鐵道》等發(fā)表過多篇新聞作品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