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茂華
?
古村落中非重點古建筑民居的保護模式——以江西流坑古村落為例
熊茂華
(江西理工大學,江西贛州 341000)
流坑古村落中大部分未列入各級文保單位、或實質上沒資金保護修繕的非重點古建筑出現(xiàn)較嚴重破壞、瀕臨倒塌、消亡及無人居住等現(xiàn)象,其主要原因是這類民居旅游參與度很低,既缺乏修繕資金和修繕隊伍,又不能滿足原居民的現(xiàn)代生活需求。對這類古建筑的保護應先獲取科學數(shù)據(jù),政府引導建立“認領保護模式”,豐富古建筑的“生命內涵”,以“互聯(lián)網(wǎng)+民俗體驗客?!?、“互聯(lián)網(wǎng)+藝術創(chuàng)作中心”、“互聯(lián)網(wǎng)+攝影影視”等方式來實現(xiàn)。
古建筑民居;認領保護;生命內涵;互聯(lián)網(wǎng)+
流坑位于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牛田鎮(zhèn)烏江之畔,是一個有千年文明和濃厚鄉(xiāng)土色彩的古村落。始建于五代南宋升元年間(公元937-942年),全村占地面積7平方公里,現(xiàn)居住1 202戶,5 205人?,F(xiàn)存明清古建筑及遺址260處,其中明代建筑19處,重要建筑組群18處、書屋等文化建筑14處、牌坊5座、宗祠48處、廟宇8處。另有古水井、風雨亭、碼頭、古橋、古墓葬、古塔遺址等32處。2001年6月流坑成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0月,流坑村成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
流坑雖然歷史文化非常悠久、豐富,但由于群眾保護意識不強,多數(shù)具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筑都被人為破壞了,使古村落不再有原來的完整性。隨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興起,江西省人民政府特批流坑村為江西省歷史文化保護區(qū),同時21處古建筑公布為省文物保護單位,并啟動古村落保護工作。筆者于近期考查流坑古村落時發(fā)現(xiàn),古村落中非重點古建筑破壞嚴重,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非重點古建筑無人居住、荒涼破敗;在非重點古建筑中群眾根據(jù)自己生活所需亂拆亂建、私自更改原有建筑空間,失去原來的風貌;群眾隨意占用巷道、空地搭建臨時建筑;古村落中各種電線沿街巷架桿布置,或在墻角埋設角桿架線,線路繁多雜亂,巷道上空,線路結網(wǎng),與古建筑風貌極不協(xié)調,且有些線路出現(xiàn)老化現(xiàn)象,易發(fā)生火災和觸電事故。
如果古村落中僅重點古建筑保護好了,而其它非重點古建筑,特別是民居類古建筑未得到保護而消亡了,那這個古村落還能叫古村落嗎?實乃“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此,在古村落保護中,對待這些非重點古建筑民居也一樣要重視起來,古村落才能更加完好的留存長久。(非重點古建筑民居是指古村落中未列入各級文保單位保護的、或實質上沒有資金保護修繕的居住類古建筑。)
首先是非重點古建筑民居保護修繕資金不足。在流坑古村落保護中,修繕保護資金往往傾向重點古建筑。村中重點古建筑董氏大宗祠、狀元樓、文館、屯田董公祠、翰林樓、村口及龍湖周邊等重點公共空間都保護較好,而非重點古建筑及其周圍環(huán)境空間則破壞嚴重,由于缺乏資金,造成非重點古建筑民居漸漸破敗而無人居住,以致最后被遺棄。流坑古村落中大部分未列入各級文保單位、瀕臨倒塌的非重點古建筑的產權往往屬于流坑原始居民,這些產權主對自己的建筑有使用權、管理權,但沒有古建筑的保護財力及能力。流坑原居民大多是地道的村民,加之地處偏遠,在古建筑保護與利用上思想較落后,實際上他們卻是擁有使用、管理、修繕保護的“干預權”。
其次,非重點古建筑民居不能滿足原居民追求現(xiàn)代生活的各種需求。比如,作為原居民居住,流坑古建筑民居由于年久失修,建筑內陰冷潮濕、通風不暢、保暖不佳,故大部分居民為追求現(xiàn)代生活,改變原有居住方式,改造或新建住房,但新房子的建設往往沒有經過認真的規(guī)劃,也缺乏對傳統(tǒng)古村落歷史文化的尊重,故有許多破壞性建設。
再者,流坑非重點古建筑民居旅游參與度很低。由于流坑古村落地處偏遠山區(qū),周邊沒有其它旅游景區(qū),孤立的一個流坑古村落引入大批量游客比較困難,來流坑的游客大部分是自駕游、慕名而來的體驗型散客。加上流坑旅游缺乏系統(tǒng)整體性的規(guī)劃開發(fā),挖掘不足,未能充分展示古村落旅游的魅力,開發(fā)落后,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yè)經濟鏈,這些體驗型旅客,只能走馬觀花地參觀村中那些重點古建筑,非重點古建筑民居極少參與到旅游中來。
最后,古建筑修繕專業(yè)人才缺乏。因為古建筑修繕專業(yè)人才有一定的地域性,隨著現(xiàn)代市場經濟沖擊,以前農耕文明留下的傳統(tǒng)建筑工匠技藝幾乎消失。加上流坑古建筑理論資料又很不完整,古村落中非重點古建筑民居沒有保護修繕的指導性文獻或測繪資料可循,使得這類古建筑保護修繕工作更加困難。
通過以上對流坑古村落現(xiàn)狀的分析,可對流坑古村落中非重點古建筑民居的保護模式做如下探究:
第一,依托流坑附近區(qū)域內科研單位及高校,盡快對流坑古村落各類古建筑,特別是非重點古建筑民居進行實地調研測繪,建立數(shù)字化古村落建筑空間模型,為以后保護修繕提供理論依據(jù)。同時,政府或流坑古村落的管理機構應利用本區(qū)域村民建立一支專業(yè)的古建筑修繕隊伍,借助流坑附近區(qū)域內科研單位及高校的師資,定期對其進行授課培訓,以此確保古建筑的保護修繕工作的科學性。
第二,政府通過強制性法律法規(guī),使這些非重點古建筑民居包括其周圍環(huán)境空間的產權與使用權、管理權分開且明確。這樣給政府最大程度地引入社會市場資金、引入像徽州古村落保護中的“認領保護模式”做好鋪墊。古村落保護中的“認領保護模式”即在法律層面上確立古村落中古建筑產權固定的情況下,在投資保護的前提下放開使用權、管理權,通過認租、認購合理地利用古建筑獲得收益。因此,為了更好地引入市場資金對流坑古村落中非重點古建筑進行保護,這些非重點古建筑民居的產權與使用權、管理權必須分開,包括非重點古建筑周邊環(huán)境空間的管理權、使用權與保護義務也必須明確。
第三,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方法,深挖流坑古村落中各種歷史文化遺產,開發(fā)各種原生態(tài)的文化體驗旅游模式,然后在古建筑保護原則指導下對古村落中非重點古建筑民居進行功能置換改造,引入新型體驗性教學、科研、旅游模式。
古村落中古建筑的保護與修繕問題,筆者認為,任何一類建筑都有它們自身的生命周期,如,建筑的“出生”、“成長”、“消亡”。當一類建筑處在慢慢消亡時期,如沒有給這類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內涵”,它只能是消亡或是像文物一樣封存起來。當然“古建筑文物”給人參觀也可以認為是一種新的生命內涵,不過這種保護修繕的代價很大。如古城墻、故宮以及流坑古村落中那些重點古建筑等。至此,筆者認為,流坑古村落中非重點古建筑民居作為提供給原居民的居住功能的“建筑生命”已瀕臨消亡。只有向這類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內涵”即注入新的建筑功能意義,才能使其留存更久遠。其次,針對流坑古村落中非重點建筑旅游參與度極少的特定現(xiàn)狀,必須把體驗型旅游模式嫁接到流坑非重點古建筑民居保護中來,才能賦予其新的“生命內涵”。比如首先要把流坑的各種歷史文化挖掘開發(fā)出來,做成體驗型旅游產品,讓體驗型游客在流坑古村落中有東西可體驗。另外,吸引一些需要在流坑古村落體驗才能更好地工作的團隊定期來流坑駐地開展教學科研工作。與古村落有關的教學科研有美術寫生、古建筑研究教育、古村落歷史文化研究等。而這些體驗型消費者非常希望自己能體驗古建筑民居的建筑空間或古村落各種民俗文化生活,這樣古村落中非重點古建筑民居就可利用起來,在古建筑保護利用的原則下,使其改造修繕成為各種文化主題的建筑體驗產品,從而給非重點古建筑民居重新賦予新的功能內涵??紤]流坑地處偏遠,為使體驗型游客在古村落中體驗旅游或研究工作時間更長,充分發(fā)揮非重點古建筑民居的價值,可利用現(xiàn)代網(wǎng)絡技術解決體驗者與外界工作聯(lián)系的問題。如,把流坑村古建筑民居改造成“互聯(lián)網(wǎng)+民俗體驗客棧”、“互聯(lián)網(wǎng)+與古村落歷史文化相關的研究所駐地”、“互聯(lián)網(wǎng)+特色小吃體驗中心”、“互聯(lián)網(wǎng)+藝術創(chuàng)作中心”、“互聯(lián)網(wǎng)+攝影影視”、“互聯(lián)網(wǎng)+傳統(tǒng)作坊”等。即利用流坑古村落中非重點古建筑民居改造成“互聯(lián)網(wǎng)+”下的與古村落有關的體驗型建筑空間。從而可以使體驗型旅游產品和體驗性教學研究做得更加長遠,非重點古建筑居民的利用更加有保障。
[1] 銀光燦. 流坑古村的特色與價值[J]. 江西社會科學, 2000(6):63-65.
[2]馮朝暉. 古民居保護的黃山“模式”[N]. 中國文物報,2015-6-26 (05).
[3] 黃更昌. 流坑歷史文化資料集萃[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4: 4.
(責任編校:賀常穎)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 Dwelling House: A Case Study of Xi Liu Ken Village
XIONG Maohua
( 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Ganzhou; Jiangxi 341000, China)
Most old building houses with the long years in history in Liuken Village in Jiangxi Province are not listed in the protection scope. Many of the old houses are damaged or deserted.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no money to repair or recondition. Another reason there is no visitor going there for sightseeing. How to protect the old village and the old-type houses, first the government should obtain the scientific data; and second it is to establish claim protection mode, the third to enrich these buildings” life connotation”, we can try to design these buildings being made into “ Internet plus Folk-experience Inn”, “Internet plus art center”, “Internet plus center of photography” etc.
ancient traditional dwellings; claim protection; life connotation; Internet
TU-87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5.04.016
2096-059X (2015)04–0071–03
2015-05-03
江西理工大學校級質量工程城鄉(xiāng)規(guī)劃特色專業(yè)建設項目(城規(guī)特色專業(yè)3100130001)
熊茂華(1981-),江西撫州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綠色建筑技術、古建筑保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