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銀
揚雄(前53-后18),一作楊雄,字子云,西漢蜀郡成都人,漢賦“四大家”之一,哲學家、語言學家。揚雄少時好學,博覽多識,好深思;家貧,不慕富貴;40歲后,始游京師,成帝時任給事黃門郎。王莽稱帝后,揚雄校書于天祿閣,后為大夫。揚雄一生悉心著述,除辭賦外,又仿《論語》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另有語言學著作《方言》等。
初居沐川。據(jù)民國《樂山縣志》,揚雄年少時隨家人初遷沐川,繼遷犍為,再遷樂山,四遷成都。雄初遷沐川,從岷江龍溪口溯上,在馬草溝龍飛鳳舞的廟兒壩隱居,自序“家產(chǎn)不過十金,乏無儋石之儲”,家境接近于貧困線。為了生計,他不得不頂風冒雨,親操耒耜,參加生產(chǎn)勞動:“身服百役,手足胼胝;或耕或籽,沾體露肌?!碑?shù)厝司囱鰮P雄,建了子云亭,現(xiàn)存石柱遺跡。子云亭為唐代所建。今亭為六角形三層建筑,石柱木質結構,筒瓦覆面。頂層中央,塑揚雄雕像,端坐俯看溪流東逝,長袍美髯盡顯大儒風流。坐像兩側,有蜀中儒士趙熙題楹對聯(lián):“先生去此只多時,不見煙云只見癡;恨我不成生已晚,空勞載酒自嘆息。”炭庫鄉(xiāng)沐溪河畔,相傳有揚雄隱居的“子云筑室”,老屋無存,但史志有載。
繼居犍為。揚雄后居犍為東南15里的孝姑鎮(zhèn)對面,岷江西岸子(紫)云山高峙江岸,有子云亭。傳說揚雄在山上隱居讀書,所以稱為子云山,后訛為紫云山。宋代縣邑內儒士王叔倫隱居山下子云洞,留石刻遺跡于洞兩側:“大儒不文,下筆動九天風雨;大將不武,揮戈掃萬里煙塵”。宋代縣令左震為文廟內新的樓題寫 “興文樓記”:“士而講學,求如子云之精深,而后可以羽翼經(jīng)傳也?!标鶠榭h令王夢庚所題的“子云仙境”四個大字依然在目,在子云山觀音巖江邊的紅巖上留存著乾隆戊戌孟秋(公元1778年)刻的“云亭曉煙”。
隱居樂山。樂山明清時期建廟以紀念曾在樂山居留過的文化名人,稱“寓公廟”。列入寓公八人,其中一位是西漢文學家揚雄。傳說揚雄曾在城西觀斗山筑室隱居讀書,建有子云亭,此山亦名子云山。今樂山城西青衣江邊的象鼻山上,有“太玄洞”,說是揚雄隱居寫“太玄賦”的地方,洞門上刻有“太玄洞”三字,至今猶存。山俗稱為“揚雄山”,為一方名勝。
遷居成都。今郫縣境內猶有揚雄墓、子云亭等遺跡。揚雄有《綿竹頌》,今綿陽市又建有子云亭。揚雄先祖出自周朝伯僑后裔,受封于晉之揚地(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遂稱揚侯,故以揚為姓。漢武帝元鼎年間,揚雄五世祖楊季(曾為廬江郡太守)因逃避仇家迫害,棄官,“復溯江上,處岷山之陽曰郫。”郫即今四川郫縣,附近郡邑成都,故本傳又說他是“蜀郡成都人”。
胸有大志。揚雄之時,雖家道貧寒,但他胸有大志,以圣人之業(yè)自任,不以產(chǎn)業(yè)為意,一心研讀“圣人之書”。 根據(jù)揚雄自述,其為學有兩個特點,一是“不為章句,訓詁通而已,博覽無所不見”。章句是西漢今文經(jīng)治學特點;訓詁是東漢古文經(jīng)學的特點。揚雄不講章句,只究訓詁,開創(chuàng)了樸實的古文家風。今文經(jīng)學者,世守師說,規(guī)規(guī)以師法章句為意,不敢越雷池一步;古文家則主張博覽泛觀,東漢時期的古文大師,如桓譚、班彪、班固、王充等人莫不“博覽群書”,以此為法。可見沖破西漢今文章句,開創(chuàng)東漢古文家法,正是揚雄首開其端。二是深沉好思,清靜無為。自序說:“為人簡易佚蕩,口吃不能劇談,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靜無為,少嗜欲”;“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不修廉隅以徼名當世。”其簡易佚蕩、清靜無為、少嗜寡欲、淡漠榮利等等,乃受道家思想影響。揚雄為人清高,不事俗品,自有大度,好學、深思,這些,都得益于他的老師嚴君平。 嚴君平,名遵(君平乃其字也),成都人,博學德高,隱于市井,“專精《大易》,沈于《老》《莊》”,是一位民間的道學高人。《漢書》說君平漢末賣卜成都市,借卜筮來宣揚正道,啟人善心:“與人子言依于孝,與人弟言依于順,各因勢利導之以善?!彼缘缹W為樂,每日才閱數(shù)人,“得百錢足以自養(yǎng),則閉肆下簾而授《老子》”。揚雄少時從游學,以而仕京師顯名?!稘h書》還有一則故事,說是杜陵李強與揚雄友善,雄曾屢次向李稱道嚴君平美德。后來李強出為益州牧,以為可以收用君平,臨行,揚雄告戒說:“君備足禮數(shù)與之相見,此人可以得見,但不可使其屈身事人?!崩畈灰詾槿?。及至成都,致禮相見,面對君平的飄然清高,李強終不敢提讓君平出來輔助自己的事。
君平之外,揚雄還有一門遠親林間翁孺,通明訓詁,尤曉異代方言,揚雄從他學文字語言之學,為后來成為一代有成就的文字學家,奠定了基礎。揚雄《答劉歆書》說:“雄少不師章句,亦于五經(jīng)之訓所不解。常聞先代輶軒之使,奏籍之書,皆藏于周秦之室。及其破也,遺棄無見之者。獨蜀人有嚴君平、臨筇閭翁孺者,深好訓詁,猶見輶軒之使所奏言。翁孺與雄外家牽連之親,又君平過誤,有以私遇少而與雄也。君平財有千余言耳,而孺翁梗概之法略有?!彼^“輶軒之使所奏言”或“輶軒之使奏籍之書”,即指周秦時期,朝廷所派使者收集的各地方言資料。當時藏于朝廷檔案館,周秦既亡,輶軒之書散在民間。中土“遺棄無見之者”,漢代博學如劉向者,亦只“但聞其官不詳其職”;但在邊遠的巴蜀還略存梗概,嚴君平有數(shù)千言,林間翁孺則其書略備?!皳P雄聞而師之”。翁孺死而無后,其妻棄家改嫁,揚雄遂盡得林氏方言之書。后來揚雄作《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簡稱《方言》),就是以林書為依據(jù)的。除師事近賢外,揚雄還遠慕前輩鄉(xiāng)賢司馬相如。自序說:“先是時,蜀有司馬相如,作賦甚弘麗溫雅,雄心壯之,每作賦,常擬之以為式。”仿照司馬相如,制作大賦。又曾奇屈原之文遠過相如,對屈原不遇明君,自沈于江的遭遇深表同情,惺惺惜惺惺,憫其人,“悲其文,讀之未嘗不流涕也”。揚雄并不以屈原采取自戕的形式為然,“以為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龍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于是作《反離騷》,自岷山投于江中,以祭屈原。此外,他還依傍《離騷》,引申其意,作《廣離騷》;依傍屈原《惜誦》以下至《懷沙》一卷,作《畔牢愁》。一則以展示他的惠思匠心,同時也借以表現(xiàn)自己的愛國熱忱。這些賦大致作于而立之年,《廣離騷》有“漢十世之陽朔”句,陽朔是成帝年號,自公元前24年至前21年,共四年;十世,自高祖、呂后至成帝為十世,后來雄作《甘泉賦》開篇即說“惟漢十世”,亦是這種用法。陽朔年間,揚雄正當30至34歲之時,尚在蜀中。茲后揚雄又作有《縣邸銘》《王佴頌》《階闥銘》和《成都城四隅銘》(《文選》李周翰注說還有《綿竹頌》)等辭賦,這便給揚雄爾后斐聲京華帶來了契機。這些賦大都是對家鄉(xiāng)山水景物的歌頌,顯示出他的高情與逸才。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特約館員
沐川縣文聯(lián)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