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偉
提 要: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民間藝人在村鎮(zhèn)的演出活動,大多是伴隨著節(jié)日、廟會,集市貿(mào)易、還愿酬神、生辰吉慶、婚喪嫁娶等民間民俗活動而進行的,因此也就形成了全國各地性質(zhì)各異、名目繁多的演出習俗,并代代相傳。這些演出習俗對民間戲曲的生存、發(fā)展無疑起到了重要的維系與促進作用。但也正是因為其是迎合民俗活動需要的產(chǎn)物,所以導致其很難適應新中國的社會發(fā)展需要,有些演出習俗甚至對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gòu)與傳播是極為不利的,因此也就很有必要在政府的干預和引導下對其進行改造。
關鍵詞:新中國成立前;民間戲曲;演出習俗;戲曲改革
民間戲曲是一種根植于民眾日常生活的文藝形式,在長期的戲曲活動中,逐漸形成了一些規(guī)范化的演出習俗。但這些演出習俗并非是一個“本質(zhì)化”的存在——新中國成立前后,民間戲曲的演出習俗大不相同。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民間藝人在村鎮(zhèn)的演出活動,除為乞食糊口,或臨時斂錢外,大多是伴隨著節(jié)日、廟會、集市貿(mào)易、還愿酬神、生辰吉慶、婚喪嫁娶等民間民俗活動而進行的,因此也就形成了全國各地性質(zhì)各異、名目繁多的演出習俗,并代代相傳。
這些習俗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大類:
第一類是為酬神祀鬼而演戲。在舊中國的很多地方,酬神與演戲緊密相連,酬神借演戲廣招善男信女,演戲假酬神吸引觀眾,娛神又娛人,上溯巫儺,近及童子香火,習傳久遠。廟會戲是普遍存在于中國廣大農(nóng)村地區(qū)的一種較大規(guī)模的酬神演出。據(jù)《江蘇戲曲志·揚州卷》記載,該地的廟會戲“一般以某寺廟(包括庵、院、堂會、宮、祠、觀、殿、閣等)的定期酬神活動(如神誕日、開光日等)為中心,將酬神、貿(mào)易、演劇相結(jié)合,四鄉(xiāng)群眾匯集,少則數(shù)千,多則萬計。拜神看戲,買賣交易,走親會友,勝如過節(jié)?!睆R會戲由寺廟主持出資聘請戲班,“多在廟臺(萬年臺)或臨時搭草(花)臺演出,有時因兩個莊子或兩個班子爭雄,在同一場地上搭兩個臺同時演出,即所謂‘打?qū)ε_’,往往轟動。每臺戲六至八個戲碼,先必跳花神、福祿壽三星大賜福、加官、財神、報平安,首演吉祥戲,接演文武正戲,到‘煞鑼’(劇終),如時間不足,另加演小戲(多為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戲’),中間‘腰臺’,即吃‘下午’帶休息?!盵1]祈愿戲是除廟會戲以外普遍存在于中國廣大農(nóng)村地區(qū)的一種較小規(guī)模的酬神演出,一般由一莊或幾村集資為祈求豐收保佑太平而請戲班,借用廟臺或臨時搭臺演出。同據(jù)《江蘇戲曲志·揚州卷》記載,該地的祈愿戲名目繁多:“如求苗壯的‘青苗戲’、豐收謝神的‘豐收戲’、求六畜興旺的‘牛欄戲’、求蠶肥繭豐的‘蠶花戲’、求人丁平安的‘都天戲’、求免火災的‘火星戲’和‘大仙戲’、求不鬧蝗蟲請蒲神的‘蝗蟲戲’、求生孩子的‘送子觀音戲’、求生養(yǎng)安全的‘娘娘戲’、求兒童安度天花水痘期的‘長生戲’、為中老年患惡病求康復的‘長壽戲’、船民求下江入海不遇危險以及天旱求雨的‘大王(龍王)戲’、漁民求捕撈滿載的‘七公戲’,還有每年七月河、湖放荷花燈,和尚、道士做夜歌祭孤魂野鬼,做‘盂蘭會’,唱‘施孤戲’,各行業(yè)的‘行會戲’等等。”[2]
與酬神戲同樣活躍的還有祀鬼戲。在舊中國的很多農(nóng)村地區(qū)都盛行鬼魂觀念,為了祈求鬼魂不危害世上的活人,往往通過演戲等伎藝活動來祀鬼。比較典型的祀鬼戲是流行于江南地區(qū)的目連戲。據(jù)《吳越民間信仰民俗》一書介紹,目連戲在如下兩種情況下是經(jīng)常演出的:一是某些特殊的日期,如五月或六月,被民間認為是不吉利的兇時,這些兇時里常會有鬼物出來作祟生事,造成村中人事不安,因此必須搬演目連戲以保太平;另一是發(fā)生了某些災疫的時候,如村中有人吊死、跌死、燒死、淹死,這些都是非正常的死亡,被稱為是發(fā)生了“五殤”,民間認為五殤之鬼不能轉(zhuǎn)世回生,只能向陽世的活人討得替代之后,才能脫離地獄苦海,因此它們常常要危害村里人們的生命,或者到處作祟生亂。其解救的辦法,除了向神祈求保佑之外,就是請目連戲班演出目連戲來消除患難。[3]有資料記載:浙江紹興縣在俗稱“兇月”的五、六月中,必有目連戲演出,以祀鬼保平安?!跋扔谖逶鲁蹰g,每鄉(xiāng)村中,由一發(fā)起人,向各家捐款??罴染璧?,于是選一日期,在土地廟開演。該戲日夜都有,日間所做之戲與平常之戲相同,唯一到天色傍晚,便有許多伶人,扮著魔王及小鬼種種可怕的裝飾,排著隊伍,更附以鑼鼓旗幟,在村中送游,俗謂召喪。據(jù)云系召集一般小鬼去看戲之意。此時更有婦人和小孩去看,頭上插遍桃樹枝,或桃樹葉,云可避鬼也。召喪完畢,伶人始上戲臺演戲,戲目多演目蓮救母故事。唯戲劇之外,還要扮許多惡鬼之形狀,在戲臺之下舞跑。迨至明天,將惡鬼趕到臺下,云是將鄉(xiāng)村中惡鬼一律趕去之意。近村婦女,呼朋喚友,前來看戲,非常熱鬧。唯必須看至天明,始可回去。蓋若不終局而散,必有真惡鬼隨之而去也。當晚做戲之時,又有多人以冥鏹紙錢等,沿路向有墳墓之處焚花,俗稱燒孤墳?!盵4]
第二類是為節(jié)日時令而演戲。傳統(tǒng)中國的節(jié)日時令繁多,從正月到臘月節(jié)日時令幾不間斷,其中較隆重有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這些節(jié)日時令是民間戲曲演出的大好時機。據(jù)《中國戲曲志·江西卷》記載,該地區(qū)每逢節(jié)令必有戲曲演出,而在重大節(jié)日尤盛。如在大年初一至元宵節(jié)期間,要演出“年戲”,“年戲”的演出天數(shù)、場次不一,在農(nóng)村有自辦班社的地方——如新建縣溪霞鄉(xiāng)橋南村,從正月初一一直演至十五;在有宗祠、家廟的地方,因送神活動一般都在元宵之后,故演“年戲”的時間會拉得更長一些。而在南昌地區(qū),按習俗,初一是拜“跑馬年”的時候,一般不進劇場看戲,性急的也在初二、初三開鑼,過“上七”開鑼的比較多?!澳陸颉焙茏⒅貍鹘y(tǒng)心理,忌諱演出含有不吉祥的內(nèi)容及語言的劇目,如《秦雪梅吊孝》《殺子報》等。在端午節(jié),要演“節(jié)戲”。南昌地區(qū)劃龍船的習俗是:“初一劃,初二歇,初三、初四劃到節(jié)”,故“節(jié)戲”也從初一演至初五。端午節(jié)這天尤其注重日場?!栋咨邆鳌贰稘O網(wǎng)會母》成為例規(guī)性上演劇目。又因南昌、新建兩縣江河湖港縱橫交錯,四、五月又為漲水季節(jié),俗稱“龍船水”。農(nóng)村許多戲臺就靠近水邊,日場演出,往往是水上的龍船,臺上的戲,競相爭鳴,輝映成趣,故“節(jié)戲”亦稱“龍船戲”。在中秋節(jié),要演中秋戲。江西民間有句俗語“七月算一算,八月有戲看”,就是說,農(nóng)歷八月是農(nóng)村唱戲的旺季。中秋節(jié)是民間三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又是農(nóng)閑,在此期間請戲班唱戲也是常見的習俗,其中《唐明皇游月宮》《嫦娥奔月》是必演的劇目。在江西,除了重大節(jié)日,一些農(nóng)耕時令也有戲曲演出,其中比較典型的是每年農(nóng)歷十月演出的“禁綱戲”。江西各地主產(chǎn)水稻,越冬作物往往不受重視,很容易受到豬牛踐踏,故請戲班唱戲,一者辛苦一年要娛樂一番;二者借唱戲代替告示,勸戒人們要愛護油菜、麥子、紅花等青苗,同時制定鄉(xiāng)規(guī)民約,違者受罰,其演出劇目不拘。[5]
江西的這些節(jié)令演出習俗在其他地區(qū)也普遍存在,只是在名稱上略有差異。比如在天津地區(qū),所有在節(jié)日演出的戲曲一般被統(tǒng)稱為“應景戲”。據(jù)《天津老戲園》一書介紹,該地區(qū)“每遇節(jié)令,舊戲園中必演應時即景的劇目以為點綴,雖大多牽強附會,但此風相沿,積久成例?!痹谂f歷春節(jié),各戲園必演名為吉祥戲的應景戲,尤以初一、初二、初三三天最為隆重。所謂吉祥戲,即從戲名的字面上及劇情內(nèi)容上,都要有一種喜慶氣氛,為節(jié)日增色添彩。所以,戲名中有殺、伐、斬、死、傷等不吉祥、犯忌字眼的是絕對不能演出的。吉祥戲又名“新戲亮臺”,戲雖熱鬧,但觀眾寥寥,而且多數(shù)因除夕夜守歲而終宵未眠,不耐久坐。所以,大年初一的吉祥戲多為短劇,午后早早開場,不到天黑就草草收場了。是日,前后臺文武場面所得戲份,均以紅紙封包,名曰“年份”。初一到初三的吉祥戲后即進入正月節(jié),因為當時各業(yè)多告休息,一月內(nèi)各戲園上座不衰,即行內(nèi)人所說的“旺月”到了。吉祥戲的主要劇目有:《御碑亭》《滿床笏》《定軍山》《一戰(zhàn)成功》《青石山》《賣符捉妖》《百花亭》《貴妃醉酒》《回荊州》《龍鳳呈祥》《搖錢樹》《黃金臺》《英雄義》《鴻鸞喜》。至于《天官賜?!贰段迓坟斏瘛贰栋税侔四辍返榷际情_場必演的,其中尤以《金榜樂》及《滿床笏》居多,所以稱之為“標準吉祥戲”,老生、青衣幾無不演。武生演《青石山》,花旦演《鴻鸞喜》,也是牢不可破的定例。端午節(jié)的應景戲較多,俗稱端午為五毒蜈蚣、蝎子、蝎虎、蛇與蛤蟆的難期,所以,以五毒為主人公的《五花洞》一劇,是端午節(jié)必不可或缺的經(jīng)典,而由《五花洞》衍生出來的《混元盒》,則更為劇院看重。《白蛇傳》中的《盜仙草》也為端午節(jié)戲目,并由此連帶著《盜傘游湖》《水漫金山》《斷橋》等劇目。因白蛇飲雄黃酒而顯原形,所以《雄黃》一劇也被列為端午節(jié)的應景戲。七月初七的七夕節(jié),各戲園一律以《天河配》一劇作為招徠觀眾的賣點。因該劇取材于婦孺皆知的民間故事,而且演出場面熱鬧火熾,極有感染力,所以深受普通觀眾歡迎。各戲班為了贏得獵奇觀眾的青睞,還在戲中極力賣弄燈彩砌末,精心制作獨特布景,如南市第一舞臺在演出《天河配》時,獨出心裁地制作了一個裝滿清水的木質(zhì)大水池,讓演織女的演員和六個仙女著貼身白紗在仙池內(nèi)沐浴,演牛郎的演員在一旁做嬉戲狀,使用忽明忽暗的鎂光追光燈做效果。觀眾透過臺口的紗幕,眾仙女的倩影似裸非裸,時隱時現(xiàn)。如此新奇、大膽的舞臺畫面為天津觀眾前所未見。《天河配》一劇遂為七夕節(jié)的號召劇,每年一進舊歷七月,各戲園自初一起就開始演出,一直連演到當月中旬,真可謂“觀眾喜歡看,演員演不厭?!贝送猓露荨都t鬃烈馬》、八月十五演《陰陽河》,也早已成了戲園子的定例。[6]
第三類是為婚喪喜慶而演戲。舊時的富戶人家每逢婚喪喜慶之事,為講排場,除了舉行必要的儀式外,也往往約戲班在家中或飯莊演唱,并設宴招待親朋。在這種場合演唱的戲曲一般也被稱為“堂會戲”?!疤脮颉庇蓙硪丫?,“自康乾盛世以來逐年時興”,“以演出時間論,晝夜者(頭天中午至深夜或翌日黎明)謂之‘全包’堂會,半日或一夕者謂之‘分包’堂會,全包者可由本家隨意點戲,分包者則由戲班配戲?!盵7]“堂會戲”是民間藝人一項較重要的經(jīng)濟收入來源,一場盛大的“堂會戲”,往往集中當?shù)厮兄輪T,演員承應堂會演出,其“戲份”往往數(shù)倍于平日收入。“堂會戲”種類頗多,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如下:
其一是慶婚戲。慶婚戲是有錢富戶人家在迎親嫁娶、慶?;T之喜時請戲班唱的戲。一為炫其尊貴豪富,二為祈新郎新娘百年合好,早生貴子。如河北“蔚縣城牛家,為三少爺娶大德莊康家小姐時,在書院街搭起兩個臺子,特請侯家莊大戲班和牛大人莊大戲班兩班戲整整唱了五天,賓朋滿座,花天酒地,熱鬧非凡。”[8]除了正常的慶婚戲,有些地區(qū)還有唱“死婚戲”的傳統(tǒng)。所謂“死婚戲”,是為慶賀死人婚姻配偶而演的戲。舊時豪門富戶家的未成年人夭折,死者的父母,唯恐其子女死后孤獨,而覓尋異性對偶,按照活人婚俗嫁娶程序,邀請親朋好友,雇來鼓匠、戲班,大肆慶賀。如光緒年間,河北蔚縣“縣城公道巷祁家獨生子12歲因病死亡,祁老員外托媒人到處訪問近日死亡的年輕女子,正巧大深澗村黃家16歲女兒患癆病死亡,不久經(jīng)媒人說合,基本上門當戶對,結(jié)了親家,選了吉日,兩家大辦喜事。祁家還請了三慶大戲班唱了三天戲,熱鬧非凡?!盵9]為了烘托嫁娶的喜慶氛圍,慶婚戲多演《東吳招親》《八賢王說媒》《香囊記》《織黃綾》《大登殿》《白蓮花臨凡》等吉祥劇目。
其二是喪戲。喪葬戲,就是喪葬之家在舉行喪葬禮儀期間,“召優(yōu)人作戲謔,以娛吊者,或哀或樂,哭笑并聲,由是轉(zhuǎn)相師效,習久成俗”[10]。喪葬戲演出,一般多在喪家所搭“靈棚”或墓前,有些大戶人家還在村頭廣場扎搭彩臺,供戲班在上邊演出。在喪葬戲中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鬧喪戲”,就是婦女因受到婆家虐待而死于非命,娘家為了出氣,強制婆家為死者唱喪戲。唱喪戲時,戲臺的臺柱需用白布包裹,還需用百尺白布做成白繡球花掛于前后臺,甚至還要讓演員穿孝服到墳墓前演唱。這種“鬧喪戲”要比一般演出戲價高出許多。演完后戲臺上所用白布也歸戲班所有。雖然在明清時期,演唱喪葬戲之習俗曾被很多地方官員歸為“陋習”加以禁止,卻屢禁不止,且逐漸形成了一些專為喪葬所演的劇目,“如老人病逝,喪事喜辦,死者是男的一般要唱《黃河陣》《南極翁出世》一類劇目;死者是女的,一般要唱《蟠桃會》《八仙慶壽》一類的戲。一般喪葬戲,只是選擇一些帶有悲劇性的劇目,如《梅林拉靈》《后楚國》《諸葛亮吊孝》《司馬茅告狀》《孫夫人祭江》《祭塔》之類的戲;如修墳祭祖,多唱《祭皇陵》之類的戲;如立貞節(jié)牌坊,多唱《貞節(jié)坊》之類的戲。如此等等?!盵11]
除了婚嫁與喪葬,凡有壽誕、添丁、加官、喬遷、修譜等事,大戶人家也大都演戲慶賀。據(jù)資料介紹,在河南民間,演唱這類喜慶戲時,戲班很少到家里演出,多是在廣場搭高臺或借用廟前戲樓進行演出,本村及鄰村廣大群眾,無論親疏遠近,都可自由觀看,這樣更可擴大影響,增加喜慶之家的聲譽。所演劇目,要根據(jù)喜慶性質(zhì)來選擇,由喜慶之家的主人點演。如是壽誕,多演《八仙慶壽》《大拜壽》(《滿床笏》)《百壽圖》《文王訪賢》等;如是添丁,多演《麒麟育子》《雙官誥》等;如是加官,多演《連升三級》(《王明芳中狀元》)《六國封相》《甘羅封相》等。在這些戲的本戲開演之前,一般都要首先加演《天官賜?!坊蛘摺叭鲱^”(《跳加官》《封相》《拜堂》)這樣的開場吉慶戲。在演出中往往還要懸掛“天官賜?!薄案5搲巯病薄案5摰澫椤薄罢胸斶M寶”等條幅,以表示祝福主人和賓客們吉祥如意。[12]總之,唱喜慶戲,就是要討得主人和賓客們的歡心。戲班除得到預先協(xié)商好的戲價外,有些藝人還往往可以得到額外的賞錢。
第四類是為賭博等不良活動演戲。賭博歷來被視為罪惡之藪,歷代政府都想方設法對其嚴加禁止,但仍未能禁絕。賭風之興盛,帶來了賭戲的泛濫。據(jù)《安陽市曲藝志》記載,民國期間,該地賭博成風。一些人設賭場、搭寶棚,從中漁利,大發(fā)其財。特別在古廟會上,賭場、寶棚星羅棋布。更有甚者,專為賭博而成立民間廟會。設賭者為招引顧客,吸引賭棍,多在賭場、寶棚內(nèi)設立曲藝場、說書席,或薪金聘請,或威脅引誘,讓藝人們演唱助賭。當?shù)氐牟簧偎嚾硕紖⑴c過為賭博演唱的活動。其中以內(nèi)黃縣城關鎮(zhèn)北丈保村廟會最為典型。
內(nèi)黃縣城關鎮(zhèn)北丈保村位于縣城南20里處。民國2年(1913年)成立民間大會,名曰敬神、物資交流,實則為賭博而起會。此廟會熱鬧非凡,“趕會者來自周圍百里城鄉(xiāng),人山人海。會期三日,每日不下十余萬人。會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林立的寶棚、賭場,綿延四五里,一望無際,不計其數(shù)。引得不少賭棍和觀光者不遠千里而來?!睍纤ㄙ€場、寶棚多為布制,有兩種樣式,“一為上尖下圓、上小下大的‘寶塔形’大棚,二為平面直角長方形大棚,棚場寬敞明亮,可容上百人。”賭棚內(nèi)設有曲藝場、說書席和賭博處?!扒噲鲆话阍O在進門處,賭博處設在最里面,其間無明顯界線,可隨意互通。曲藝場實屬賭場的一片空閑面積,無固定設備,多數(shù)僅擺放一桌一椅,或若干茶具及供聽眾坐用的條木。有的甚至什么也沒有?!眮碣€場說唱的藝人多是被邀請而來的,也有部分是自己主動尋來的?!扒罢叨酁楫?shù)乇硌菁妓囕^高的藝人,后者則多半是表演技藝較低的外地藝人?!痹O賭者均有權貴作后臺。雖然在“生意”上明爭暗奪,勾心斗角,相互傾軋,但在尋求曲藝藝人演唱助賭興業(yè)這方面,他們的意見卻是一致的?!皶?,賭主們常常是聚在一起,暫時放棄各種矛盾,認真商定廟會期間邀請哪些曲藝藝人,待名單確定后,統(tǒng)一給藝人們‘下帖’(通知)?!庇捎谫€場多,藝人少,所以藝人們的演出場地不固定,見機演唱——“看哪個賭場顧客稀少,生意冷落,就在哪個賭場扎攤演唱,招徠觀眾。待生意紅火之時,知趣地剎住書,悄悄離開。然后主動尋找另一冷落的賭場演唱?!泵總€藝人都屬于所有賭主共同“雇用”的,因此必須不辭勞累,全心盡力為賭主服務。如有偷懶,會受到皮肉之苦和經(jīng)濟上的制裁。被邀請來的藝人可以任意首選某某賭場,任意轉(zhuǎn)移到某某賭場說唱。而主動來演唱的藝人們則必須征得賭主的同意,才能入棚演唱。大會期間的食宿均由賭主負責解決?!八萸N有:河南墜子、鶯歌柳、云板、木板蓮花落等。演唱河南墜子者居多。演唱的內(nèi)容多為打趣逗樂的小段?!贝髸]有結(jié)束前,任何藝人不能以任何借口向賭主索要報酬,大會結(jié)束后由賭主統(tǒng)一付給?!百€主視收入的多少和藝人演出的水平及場次付給藝人們酬金。一般被邀請來的藝人酬金事后按指定到某一賭主家里一次性領取,或者由賭主親自送到藝人家;主動來的藝人們會后即付酬金,給多給少不得異議,甚至分文不給。但總的收入及待遇均比打地攤設場賣藝強過許多。所以每年都有不少藝人主動前往趕會。”[13]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賭博戲在很多地區(qū)都很興盛,比如在贛東北樂平縣,當?shù)厣踔劣小皠⒃S董吳戴,賭博戲連臺”的流傳俗語。[14]總體而言,賭博戲?qū)ρ莩鲑|(zhì)量并不苛求,只要一天到晚有人在臺上唱就行。因此,一些低級下流、淫蕩污穢的戲往往于此泛濫。有的藝人亦染有賭博惡習,一有空便躋身賭場,最終被弄得妻離子散,身敗名裂。有的藝人雖然沒去參賭,但受賭場惡劣習氣的影響,無心練功求藝,不管演出效果如何,只求湊夠時間了事。這就使自身的技藝停步不前,甚至倒退,每況愈下。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除了以上幾種演出習俗外,還有為戲班自身祈福、宣傳而唱戲的風俗,如破臺戲、亮箱戲、封箱戲等。破臺戲也稱祭臺戲。新建的戲臺落成后,按迷信的說法,必須先祭臺,否則伶人即有傷亡。祭臺分明暗兩種。明為白天,于開場之初;暗為黑夜,在更深人靜時。亮箱戲也叫亮角戲。戲班到一個新地方演出,為了向觀眾顯示陣容、服裝情況,則要演出角色齊全、上場人物眾多的戲。封箱戲是戲班在歲尾所演的最后一場戲。在河南的一些地方,封箱戲多演“反串戲”,即生演旦,旦演生,丑演須生,須生演凈,凈演丑等。戲畢,用大紅紙在衣箱上貼上“封箱大吉”,然后各歸其所,歡度春節(jié)。[15]盡管為戲班自身祈福、宣傳而唱戲的風俗在全國各地普遍存在,但就其之于戲班生存的意義而言,其重要性顯然不及前面所論及的幾種演出習俗。
總體而言,以上所述的幾種民間戲曲演出習俗,大都和民間的風俗習慣直接相關,甚至其本身也逐漸成為民俗活動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這些演出習俗對民間戲曲的生存、發(fā)展無疑起到了重要的維系與促進作用。但也正是因為其是迎合民俗活動需要的產(chǎn)物,所以導致其很難適應新中國的社會發(fā)展需要。新中國成立后,對于新政權而言,舊演出習俗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有些舊演出習俗充滿著“怪力亂神”的色彩,是產(chǎn)生封建迷信的溫床與基礎;二是有些舊演出習俗往往是統(tǒng)治者對勞動人民進行愚昧宣傳與教育的途徑與工具,其目的是為了鞏固封建社會的道德觀念與秩序。這些舊演出習俗在觀念上妨礙了新價值觀的建立與傳播,在制度上妨礙了新的鄉(xiāng)村社會道德秩序的重構(gòu),因此也就有了轟轟烈烈的新中國戲曲改革運動。
注釋:
[1][2]《江蘇戲曲志》編輯委員會、《江蘇戲曲志·揚州卷》編輯部編《江蘇戲曲志·揚州卷》,第333-334頁,334頁,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年。
[3]參見姜彬主編《吳越民間信仰民俗——吳越地區(qū)民間信仰與民間文藝關系的考察和研究》,第377-378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4]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編,第247-248頁,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5]參見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戲曲志·江西卷》,第689、692頁,中國ISBN中心,1998年。
[6]參見周利成、周雅男編著《天津老戲園》,第34-37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7]周簡段:《梨園往事》,第206頁,新星出版社,2008年。
[8][9]河北省蔚縣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蔚縣古戲樓》(蔚縣文史資料選輯16輯),第117頁,121—122頁,內(nèi)部出版,2008年。
[10]《蘭陽縣志·地理志·風俗》(明嘉靖二十四年), 河南省蘭考縣縣志編纂委員會:《蘭考舊志匯編》(上),第10頁,內(nèi)部出版,1986年。
[11]韓德英:《民間戲曲》,第321-322頁,海燕出版社,1997年。
[12]參見韓德英等:《中國豫劇》,第47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3]安陽市文化局編《安陽市曲藝志》,第252-253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14]參見景德鎮(zhèn)市文化局、戲曲志編纂委員會:《景德鎮(zhèn)市戲曲志》,第319頁,內(nèi)部出版,2003年。
[15]參見清豐縣文化局編《清豐縣戲曲志》,第114頁,內(nèi)部出版,1988年。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共開展鄉(xiāng)村文藝運動的歷史經(jīng)驗研究(1949—1966)”(項目批準號:11CDJ01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