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榮昌
在中國錢幣鑄造史中,關(guān)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貳角銅鍍銀幣的爭論,至今已持續(xù)了83年,仍沒有完整的結(jié)論,這是非常少見的。
令人生疑的錢幣
2014年的一次錢幣拍賣中,一件由美國錢幣評級公司NGC評定64分的拍品—1932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貳角銀幣,但筆者的第一感覺卻是表面粗糙,字口、包漿不自然,頗令人起疑,最初判斷其為鍍銅銀假幣。
然而回家后再次翻看圖錄,注意到該幣的簡介:“1932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貳角銀幣一枚,銀光甚好,此年份好品相罕見,耿愛德(E. Kann)舊藏,NGC MS64”。對此,筆者不解,因為NGC是國際知名的錢幣鑒定評級公司,而耿愛德先生是世界著名的錢幣收藏家,他們怎么可能看錯呢?拍賣當天,該幣經(jīng)過幾十個回合的較量,最終以3.2萬元落槌,加上傭金,其成交價是3.68萬元。
為確認這枚64分幣是銅鍍銀的老假幣,筆者曾在預(yù)展時上手看過它,并進行了多角度的拍攝。后將此幣與筆者珍藏多年的一枚鍍銀銅幣—1932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貳角幣(為便于行文,下文將64分幣簡稱甲幣,將筆者所藏簡稱乙?guī)牛﹥上鄬Ρ劝l(fā)現(xiàn):兩幣正面右邊的那顆五角星都是稍微往左傾斜;同時,兩幣的“中”字也是一樣的,且“中”字右下方多出一斜撇也都是相同的;還有“維?!眱勺忠惨粯?,尤其是“?!弊值娜切晤^部開口。甲乙兩幣背面的地圖上部圖形也都一樣。
兩幣“中”字右下方多出一斜撇的特征,是最具典型意義的。因為這一斜撇對于整個幣來說是多余的,筆者認為很有可能是鋼模雕刻好后,被某種東西碰撞而成的凹槽,待幣鑄造出后就變成短線狀凸起的圖案。既然與幣圖毫無關(guān)系的一斜撇都一模一樣,說明甲乙兩枚幣是同一鋼模鑄造而出的。只不過甲幣保管得較好—鍍銀沒有脫落,而乙?guī)诺哪p較厲害,銅幣露餡兒了。預(yù)展時,筆者還曾經(jīng)用30倍的放大鏡看過甲幣,其邊緣其實已有不少銅銹。所以,筆者認為甲幣是當年制作的假銀幣無疑。
曾有多枚出現(xiàn)
其實,1932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貳角銅鍍銀老假幣,筆者之前曾在國內(nèi)數(shù)家拍賣公司及相關(guān)網(wǎng)站見過多次。
如在2007年的一次拍賣會中,一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2年貳角銀幣(以下簡稱丙幣),品相很好。按現(xiàn)在國際金銀幣的評級標準可能會在62分左右,估價1000元至2000元,但最終以1.12萬元成交。
用網(wǎng)站的放大系統(tǒng)觀察丙幣:正面101個馬齒,“國”字無點并且右上角比較彎曲,右邊五角星的左下角比較短,“角”字上方有一個小圓點,“一”字和“三”字下方的馬齒邊各有兩個小圓點;背面97個馬齒,左邊24顆谷粒,右邊22顆麥粒,黨徽上方有一個小圓點,五角星有一條凹線。
雖然沒有辦法知道丙幣的重量和直徑具體數(shù)值,但從其整體風格、圖樣來看,都與1932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貳角銅鍍銀幣“無點國字版”一模一樣。
2011年,在北京一家拍賣公司的金銀幣拍賣圖錄中有一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2年貳角銀幣,應(yīng)用其官方網(wǎng)站的放大系統(tǒng)觀察此幣,竟然也和1932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貳角幣“無點國字版”一模一樣,而此幣的最終成交價為7.84萬元。在當年的另一場拍賣中,又出現(xiàn)一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2年貳角幣(第1106號拍品),評級64分,最終以4.025萬元成交。
此類銅鍍銀1932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貳角幣當年制作了多少無從考證,但從現(xiàn)存實物來看約有三種版式:一是“無點國字版”,此種幣有四個特征:“國”字沒有點;幣正面右邊的五角星左下角比較短;背面中心有一個圓點;背面上方五角星中間有一條斜陰線。二是“有點年字版”,即“國”字有點且“年”字有點。三是“無點年字版”,即“國”字有點但“年”字無點。另外還有一種1933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貳角假銀幣,其有三個比較明顯特征,即“?!弊值娜切晤^部像凹字;背面五角星左邊有拉絲痕跡;地圖北極部分的經(jīng)線中間少一條。
上述四種假銀幣中,前兩種的存世量略多,后兩種較少。尤其是1933年版的更是鳳毛麟角,所以一枚普通品相的假銀幣身價早已超過1.5萬元。
2011年9月,筆者從江西贛州的張先生處覓得一枚1933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貳角銅鍍銀幣,而它則是一枚由“光緒元寶”銅幣改制的,鍍銀已大部分脫落,但“光緒元寶”四個字還清晰可見。2014年,江西會昌縣的一位泉友在瑞金古玩交流會上收到一枚銅幣,筆者從微信所發(fā)圖片來看,這是一枚1933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貳角銅鍍銀幣,幣上留有“光緒元寶”銅幣背面的龍圖案。筆者認為,這個龍圖案是由于印花時機器壓力不夠,改制幣上原有圖案的遺留。但這說明1933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貳角銅鍍銀銀幣大部分是使用舊“光緒元寶”銅幣,改鑄上蘇維埃貳角幣圖案鍍銀制作而成的。
誰是造假者
至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貳角銅鍍銀幣的來歷,泉界一直爭論不休?!吨袊詹亍冯s志錢幣專刊總第35期,曾刊登一篇《蘇維埃貳角銅鍍銀幣爭議纏身》的文章,歸納為“土匪造”、“白軍造”、“紅軍造”三種來歷說。筆者認為,“土匪造”的說法是不準確的。據(jù)查史料,“土匪造”的觀點最初來源于1932年春,蘇區(qū)發(fā)現(xiàn)有銅鍍銀的蘇維埃貳角幣流通,毛澤東主席知道此事后,十分關(guān)心,就叫中央造幣廠廠長陳祥生、業(yè)務(wù)處長謝里仁前去匯報。
謝里仁匯報說:“敵人造的偽幣是銅質(zhì)而不是銀質(zhì),他在紅銅上面鍍了一層銀質(zhì)。只要將偽幣一摩擦,就可以看出銅質(zhì)來。這種偽幣是筠門嶺的一個土匪制造出來的”。聞此毛澤東主席便指示,準備派兩個師的兵力去圍剿土匪,另外要造幣廠出布告,告訴群眾識別真?zhèn)?,堵塞偽幣在蘇區(qū)的流通。
從上述這段歷史可以看出,“土匪造”只是當時對偽幣來歷的一種普通說法。筠門嶺屬于閩粵贛三省交界處,在十萬大山之中。很多鍍銀假幣的電鍍工藝是非常好的,歷經(jīng)80多年不脫落。土匪根本不可能有這種先進的設(shè)備。
另外,筆者認為“白軍造”也不太可能。按邏輯推理,國民黨軍隊當時就有很多先進的兵工廠,銅鍍銀技術(shù)是沒有問題的,制作假幣是非常簡單的事。但假幣的數(shù)量與流通的區(qū)域都非常有限,所起到干擾破壞蘇區(qū)經(jīng)濟的作用也極其微弱,這很難與國軍當時的實力劃上等號??梢栽O(shè)想,與中華蘇維埃國家銀行紙幣相比,這種貳角面值的假銀幣也太小兒科了,國民黨軍隊要仿造也是大量仿造大面額的紙幣,才能起到干擾和破壞蘇區(qū)經(jīng)濟的作用。
而“紅軍造”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其一,蘇區(qū)白銀并不是非常緊缺。據(jù)史料記載,當時中央造幣廠不僅鑄造過這種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名的貳角銀毫,而且為到白區(qū)購買物資,還鑄造過不少“袁大頭”、“孫小頭”、“鷹洋”等銀幣。從收藏實踐看,有不少蘇區(qū)時期的證章都是用白銀制作的。
其二,同模幣是根本不存在的。起初,筆者也曾經(jīng)誤認為存在同模幣,后來才知道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同模幣實際上都是品相比較好的銅鍍銀幣。2012年夏季的一天,筆者在網(wǎng)站瀏覽,看到一枚1933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貳角銅鍍銀幣,賣家確認是銀幣,但筆者認為是一枚非常漂亮的1933年銅鍍銀蘇維埃貳角幣,兩人爭論不休。因為是裸幣,所以筆者建議賣家用放大鏡觀察幣的邊緣,有沒有露出銅質(zhì)。賣家是上海人,不懂得1933年銅鍍銀幣的交易價格高出相同年份銀幣價格的好幾倍,或者是被我指出假銀幣之后心虛,竟然低于原來一半的價格出售。幣拿回來之后,在高倍放大鏡之下證實了筆者的判斷,幣齒邊也就裸露出銅來。2013年,筆者在網(wǎng)上又購得了一枚1933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貳角銅鍍銀幣。從網(wǎng)上的圖片看,的確非常像銀幣,但用磨刀石磨一下,然后抹點鹽水,不久此幣被磨破的地方就有銅銹露出。有過上述兩幣的實踐,筆者重新再研究發(fā)現(xiàn),所有同模幣其實都是保管比較好的銅鍍銀假幣。
其三,1932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貳角銅鍍銀幣多而1933年版少,不是“紅軍造”的因果關(guān)系。真正原因在于:首先,造假者趁當時蘇區(qū)的貳角銀幣剛剛發(fā)行使用,立腳未穩(wěn),群眾還不是很熟悉的背景下,拋出假幣,以售其奸。其次,假幣一經(jīng)蘇區(qū)政府識破,便進行了嚴厲打擊,迫使其沒有立足之地。如1933年8月16日《紅色中華》報道,瑞金縣黃安區(qū)禾安鄉(xiāng)一個叫賴以輝的地主,從廣東偷運170元假銀毫子到蘇區(qū),查獲后被處以死刑。如此強大的壓力之下,誰還敢再去造假販假?第三,蘇區(qū)政府和紅軍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下的人民政府和人民軍隊,根本不可能去干這種損害蘇區(qū)群眾利益的事。第四,假幣的電鍍銀歷經(jīng)80多年還那么好,以至于蒙騙了那么多行家里手,可見當時的制作技術(shù)之精良。有資料顯示,電鍍技術(shù)到20世紀初我國才開始引進。蘇區(qū)生活那么艱苦,經(jīng)濟落后,戰(zhàn)爭環(huán)境惡劣,不可能掌握這種先進的技術(shù)。退一萬步說,蘇區(qū)造幣廠要是有造銅鍍銀幣的技術(shù)、首先要造的也不會是貳角幣,面值太小了,不如多造點銅鍍銀“袁大頭”、“孫小頭”、“鷹洋”等壹元的假銀幣,去白區(qū)購買物資。所以,紅軍或者蘇區(qū)造的說法是毫無道理的。
那么,銅鍍銀假幣究竟是誰制造的呢?蘇區(qū)時期,關(guān)于制作中華蘇維埃國家銀行假幣的報道比較典型的有三個:一個就是瑞金縣黃安區(qū)禾安鄉(xiāng)地主賴以輝,但報道中并未說明是誰制作的。第二個是永定縣反動“團總”闕渭明,藏匿到長汀縣的汀州城里偽造蘇維埃幣, 被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政治保衛(wèi)局及時查獲,判處死刑。第三個是1934年的三四月間,福建連城縣林坊區(qū)的林朋映、林積記兄弟一起用木刻印版印制蘇維埃一元假紙幣,被查獲,并被槍斃,有力打擊了制假之人。
由上述報道看出,不管是地主賴以輝,還是反動“團總”闕渭明,或是林氏兄弟,既不代表土匪,也不代表白軍,更不是蘇區(qū)人員,這些人都是以個人身份來造假牟利的。所以,筆者認為蘇維埃貳角銅鍍銀幣實際上就是不法分子制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