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 200083)
希臘近代小說《女殺手》中的犯罪心理描寫分析
王群
(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 200083)
希臘作家亞歷山大·帕帕蒂亞曼迪斯用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描述了希臘小島上的寡婦哈朵拉連續(xù)殺害四個女孩的犯罪心理發(fā)展歷程。貧窮和愚昧是哈朵拉犯罪心理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而當時希臘的社會壞境和風俗也在客觀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希臘小說;犯罪心理;社會風俗;婦女地位
希臘作家亞歷山大·帕帕蒂亞曼迪斯(1851-1911年)是希臘短篇小說的奠基者,他在代表作《女殺手》中用生動的犯罪心理描寫,深刻地揭露了希臘近代社會的風俗陋習和制度弊端給婦女帶來的壓迫。國內對于希臘近現(xiàn)代小說的研究極少,本文將通過犯罪行為生成機制的三階段論①來分析女主人公哈朵拉連續(xù)殺害四個小女孩的犯罪心理演變。
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來描述哈朵拉第一次犯罪前的心理變化,并利用倒敘的手法在中間穿插了她對過往生活的回憶,讓讀者了解了哈朵拉的童年和家庭,為她后來犯罪心理的形成做了鋪墊。
(一)犯罪意圖生成階段
引起犯罪意圖的直接原因是犯罪人的需要(從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到成長性需要)沒得到滿足。②《女殺手》中哈朵拉犯罪的直接和根本原因是貧窮,即基本的生存需要都沒有得到滿足,而導致家庭貧窮的重要原因就是希臘當時的社會毒瘤——嫁妝習俗。根據(jù)習俗,父母必須為女兒準備嫁妝,嫁妝是女兒婚后家庭經濟的基礎,而沒有嫁妝的女孩可能終身都沒法嫁人,因此女孩對貧窮家庭來說是沉重的經濟負擔。一份體面的嫁妝包括現(xiàn)金、房子、田地、葡萄園、橄欖園、新婚夫婦的衣服及各種居家日用品。哈朵拉貧窮吝嗇的父母只給她一間偏僻破舊的小木屋和一小塊田地,因此她婚后家庭經濟困難,經常受到婆家人的嘲諷和欺負。哈朵拉給自己的大女兒準備好嫁妝后,家庭更加拮據(jù),以致二女兒因為沒有嫁妝而遲遲嫁不出去,更別說還有三女兒這個“家庭負擔”。相反,鎮(zhèn)長的獨生女兒阿梅莎一個人住在寬敞的豪華大房子里,過著富裕的生活。她只生了一個兒子,因此根本沒有準備嫁妝的負擔。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哈朵拉自然而然地將貧富差距和家庭不幸歸咎于出生的女孩,對于生病的小女孩她更是抱著“從來都不希望這些女孩繼續(xù)活下去”的想法。
與此同時,人格缺陷是生成犯罪意圖的基礎,犯罪行為能反映出犯罪人的人格缺陷。哈朵拉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導致了她的人格缺陷,并直接影響了她犯罪心理的產生。哈朵拉的母親重男輕女,從未給過她真正的關愛。相應地,哈朵拉對自己的女兒也非常冷淡,對外孫女就更是冷漠:“這個小東西,為什么要來到這個世上,既折磨自己又折磨別人呢?”③哈朵拉對自己的兒子穆羅斯倒是非常疼愛。即便后來兇狠的穆羅斯拿刀要殺她,還用刀捅傷了她的二女兒,她依然幫他兒子躲避警察的追捕。哈朵拉從小就不斷偷自己父母的錢,這間接暗示了哈朵拉的犯罪傾向。此外哈朵拉母親年輕時犯罪后逃進深山躲避警察,聽著這些故事長大的哈朵拉在某種程度上無視法律的存在,并且在她犯罪后也效仿母親躲進深山,企圖逃避法律的懲罰。
此外社會環(huán)境和外部誘因也是犯罪意圖形成的重要因素。哈朵拉是性格堅強的赤腳醫(yī)生,采集藥草,為人治??;是杰出的家庭主婦,織布種田給人干活。然而作者仍舊用一系列“服侍”、“奴仆”、“女傭”等詞來描繪哈朵拉,因為當時希臘貧困家庭的女性社會地位非常低下。哈朵拉發(fā)現(xiàn)自己自出生以來就一直是別人的奴隸:童年時她是父母的奴隸,結婚后她是丈夫的奴隸,生孩子后她是孩子的奴隸,孩子的孩子出生后她就是孫子孫女的奴隸。希臘當時的社會還盛行重男輕女的思想,很多婦女向哈朵拉求“生子草”,因為女孩不能帶來大的經濟收入,反而為其準備嫁妝會讓一個家庭陷入經濟困境。哈朵拉看到病逝的女孩被安葬在美麗得像天堂的墓園,是促使她犯罪動機形成的一個重要外部誘因。她開始認為死亡對年輕女孩及其家庭來說是解脫,她應該做“善事”,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天使們引領女孩們走進“天堂”。至此,哈朵拉殺害女孩的犯罪意圖已經生成。
(二)犯罪決意生成階段
當犯罪意圖與具體的犯罪手段或侵害目標相結合,犯罪主體經過內心沖突后下定決心事實犯罪時,犯罪意圖就轉化成了犯罪決意。小說的開篇場景就是哈朵拉連續(xù)十幾天不眠不休地照顧剛出生且因生病而啼哭不停的小外孫女,疲憊不堪的她不停咒罵到:“喂,再哭,再哭,再哭我就把你掐死!”④此時哈朵拉變得越來越狂躁不安,在她殺害女孩的犯罪意圖形成時,她便將第一個目標鎖定在了外孫女身上。在后面兩次犯罪中,哈朵拉同樣鎖定了年齡偏小的女孩(一對姐妹和一個女嬰)作為殺害對象。在侵害目標的選擇上,年齡小的女孩沒有反抗能力,便于犯罪行為的實施;在犯罪手段上,三次犯罪哈朵拉分別選擇了掐死和淹死女孩,且都選在無他人之時,使得殺害行為得以快速進行且不易被人察覺。至此哈朵拉的犯罪決意生成。
(三)犯罪動機外化階段
犯罪決意形成后,如犯罪人認為犯罪所得將大于所失,那犯罪意識會更加清晰,促使行為人將犯罪動機外化為具體的犯罪行為。哈朵拉本來不太在意法律的約束,而她對神的正義有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她殺死女孩是幫助上帝和天使拯救女孩和她們的家庭。因此哈朵拉在睡眠不足造成的“精神恍惚”中依然決絕地犯下了第一宗殺人罪,掐死了自己的外孫女。
雖然警察判定女嬰是自然死亡,但“從那天起哈朵拉過著內疚、焦慮和煎熬的日子⑤”。最后她決定借進山采藥的機會去偏僻廢棄的圣喬治教堂,那里專供人懺悔不能言說的秘密。她在那里向圣喬治祈禱:“啊,圣喬治,如果我做得是對的,那就請您在今天給我神諭,證明我所做的是造福于人的事吧!”⑥她下山時偶然看到兩個小女孩在井邊玩耍,認為“這就是圣喬治給我的神諭!他昭示我來幫助這家人擺脫女孩將帶來的苦難!⑦”,所以這次她毫不猶豫地將兩個女孩推進了井里。第二宗殺人罪已經讓哈朵拉的心理完全扭曲。
在警察的追捕下,哈朵拉慌亂地逃進山里,碰到了牧羊人請她去看病。當哈朵拉看到牧羊人破敗的家,看到他四個女兒和一直沒嫁出去的妹妹,她再次生出女孩就是災星的想法。這一次她熟練果斷地掐死了牧羊人才出生兩天的女兒并逃走了。至此,哈朵拉直接殺死了四個女孩,變成了一個冷酷的女孩殺手。
(四)犯罪后的心理描寫
三次犯罪后,哈朵拉白天躲避警察的搜捕,晚上睡在山洞里不斷做各種噩夢,作者進行了很精彩的夢魘描述:夢到小時候父親夸獎她種的菜,她高興地要把四顆卷心菜拿給父親看,沒想到四顆卷心菜變成了四顆小女孩的頭;夢到吝嗇的母親破天荒地給了她幾顆銀幣,她邊哼著歌邊數(shù)錢時發(fā)現(xiàn)銀幣上的肖像變成了四個小女孩的臉;夢到同村人家里的那口井,從井里傳出小女孩喊著“女兇手”“女兇手”的尖利聲音;夢到四個臉色死灰的女孩圍在她身邊,雙手抱著她拉著她的衣服,叫著:“媽媽,你才是我們的媽媽。抱抱我們,摸摸我們,親親我們??!”⑧這些夢境反映出哈朵拉犯罪后的心理和內心渴望。童年的她渴望得到父母的愛,可是她沒有得到,于是她也吝于對自己的女兒展現(xiàn)母愛。雖然哈朵拉篤信是上帝昭示她去“解救”女孩,但這些夢魘則顯示她也懷疑這種行為的正義性。哈朵拉沒有反抗給她帶來痛苦的嫁妝習俗,反而把將嫁妝習俗的受害者——女孩們當作侵害目標;她藐視警察和法律的制裁,反而害怕鬼魂等神秘力量的懲罰,這些都揭示了以哈朵拉為代表的底層婦女的愚昧。
在一個疲于奔命的早上,哈朵拉迎著晨曦傾聽著修道院的敲鐘聲,頓悟那里才是能揭示“真理”和評判“正義”的地方,決定要去那接受神的審判。至此哈朵拉的犯罪心理發(fā)展已經結束了,她最終受不了道德感和噩夢的折磨,選擇回歸宗教,回歸信仰。小說的結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當哈朵拉走上通往教堂的海灘時,警察也追趕到了那里。警察朝她射槍,但沒有打中。浪潮涌過來,將哈朵拉淹沒了,她沒來得及趕到教堂,以她淹死小女孩的方式,死在了神和世俗的審判之間。⑨
在這部描寫女性心理的小說中,作者非常成功地消除了男性視角的痕跡,將自己的思想巧妙自然地隱藏在女主人公的自我獨白中。他通過塑造哈朵拉這樣一個典型的希臘農村婦女形象,表達自己對社會地位低下的希臘婦女的同情和對嫁妝習俗的鞭撻。哈朵拉用殺害小女孩的偏激方式反抗嫁妝習俗和社會的不公平,作者借她揭示了貧窮愚昧使得人們思想受到局限,沒有辦法找到人生的正義和真理。這也是哈朵拉死在神和世俗的審判之間的真正原因?!杜畾⑹帧芬蚱洮F(xiàn)實主義的表達手法和深刻的犯罪心理描寫,成為希臘近代小說史上的杰作之一。
注釋:
①梅傳強.論犯罪心理的生成機制[J].河北法學,2004(01).
②劉建清.犯罪動機與人格[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39.
③④⑤⑥⑦⑧亞歷山大·帕帕迪亞曼迪斯.女殺手[M].雅典:雅典娜出版社,1979:1,21,57,62,65,92.
⑨里諾斯·波利迪斯.希臘文學史[M].雅典:國家發(fā)展出版社,1985:134.
I546.074
A
1005-5312(2015)32-00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