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潔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北京100024)
人性的踐踏與無力的救贖
——畢淑敏長篇小說《女心理師》淺析
李雪潔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北京100024)
《女心理師》是畢淑敏的一部心理力作。在展示人性的五彩斑斕、探索當代人的心理困惑和救贖突圍的過程中,作者展示了形形色色的人對于道德、人性的有意無意的踐踏,體現(xiàn)出作者對當下社會道德困境的關注與思考。女心理師為來訪者所開出的心理“藥方”盡管解除了一些心理糾結,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文化層面的痼疾。心理療救的無力折射出的是作者對病態(tài)社會和復雜人生的無奈和絕望。
畢淑敏;《女心理師》;救贖;悲觀與絕望
本文從《女心理師》文本形形色色的案例以及女心理師扣人心弦的救贖中,從諸來訪者各各不同的心理癥結里,讀解出他們對人性、社會道德觀、價值觀的一種有意無意的踐踏。女心理師所面對的,既是五花八門的個體的心理困惑,更是當代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種普遍的社會困惑。正因如此,所以女心理師為來訪者所開出的心理“藥方”,可能暫時打開了患者的心結,卻無法從根本上療救這個沉疴遍體的社會。這種有限的救贖,讓我們體味到了作者對于復雜社會人生的無奈和絕望,而這種絕望無奈又與作者11年戍邊、20年行醫(yī)的人生經歷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女心理師》以女心理師賀頓的曲折成長經歷為主線,在敘述她和丈夫柏萬福、情人電臺主播錢開逸與心理權威姬銘驄之間錯綜復雜的情感關系中,穿插了來自不同階層的若干來訪者的故事。在充滿驚奇、懸念的故事情節(jié)的描述中,揭示了一系列值得人們重視的社會問題,比如婚姻家庭問題、情感背叛問題、封建思想對人的殘害的問題以及社會弱勢群體的心理治療問題等等。文本中的故事雖然各個不同,他們的心理癥結也彼此相異,但我們卻在這些不同的故事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共同的事實——對人性、對社會道德觀、價值觀的踐踏。這種踐踏大體說來,呈現(xiàn)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對身體和尊嚴的踐踏
大芳的案例最鮮明的體現(xiàn)了這種形式的踐踏。一心想要實現(xiàn)生母“你一定要做大”遺愿的大芳,處心積慮的想讓丈夫老松有外遇,她一次又一次地把那些美麗女子請到家中,讓他們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蠅營狗茍,以求在這種畸態(tài)的關系中,完成對一個苦命親人最神圣的承諾和尊敬。然而,除了變態(tài)的心靈滿足,大芳還收獲了什么?她成了一個割除了盲腸、膽、一個腎臟、脾臟,胃也只剩了一半的空殼子!在向母親“踐諾”的過程中,大芳卻踐踏了自己,她付出了天大的代價以慰藉一顆早已逝去的苦難的心靈。隨著身體零件的一次次喪失,她的尊嚴也慢慢地消失殆盡。女主人公賀頓一次又一次的身體放逐雖然都有著高尚的理由,正因如此,她可能更易獲得讀者的諒解,但毋庸置疑,這種行為仍然是一種踐踏,一種包裹在高尚動機下的更為可怕的身體踐踏。
(二)對婚姻愛情的踐踏
小說中的多個案例都關涉婚姻愛情問題,大芳、李芝明、蘇三、桑珊、阿團的父母、下崗夫婦,當然也包括賀頓。在上述關乎婚姻愛情的故事中,對婚姻家庭的背叛成為其中的關鍵性癥結。有異性間的背叛,也有同性間的背叛。背叛者有身份顯赫的官員,也有生意場上的精英,更有為了理想而不擇手段的逐夢者。背叛的理由更是五花八門,花心、獵奇、財富、理想,不一而足。通過這些故事,畢淑敏將當下社會的婚戀狀況作了真實的反映。老松內心深處對于和妻子帶回家的各色女子發(fā)生關系既渴望又畏懼,在享樂的同時又時常懺悔。于是在分裂之中他的記憶發(fā)生了奇怪的組合,他毫無愧色地遺忘和改寫了事實的真相,把所有責任嫁禍于大芳,以求自身的逃脫。這是一種緣于花心的對愛情和家庭的背叛。與老松情況相似的還有蘇三,金屋藏嬌十四年,面對毫不懷疑、死心塌地的老婆以及無欲無求的地下戀人,他對于婚姻家庭以及愛情的背叛之感想必尤為強烈。還有心理師賀頓,為了實現(xiàn)做心理師的夢想,她放棄了有“性”也有愛的錢開逸。但在與柏萬福維持無愛的婚姻的同時,她還和錢開逸保持著性的關系。賀頓既背叛了愛情,也背叛了婚姻,她的背叛是雙重的,基于重重背叛與道德價值踐踏之上的目標追求再崇高,也是為當今社會主流價值所不齒的。盡管作者在文本中使盡渾身解數(shù)地來張揚賀頓的高尚,但其中的裂痕終歸是無法彌補的。
畢淑敏以細膩的筆調為我們講述了曲折而生動的心理故事,觸及到人類神秘的心靈深處。然而在這些扣人心弦的心理故事背后,我們同時也讀出了社會生態(tài),發(fā)現(xiàn)了諸多的社會現(xiàn)實問題。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女心理師》不僅是心理小說,更是一部深切關注現(xiàn)實的社會小說。
在小說中,每一位來訪者的問題在故事的最后都得到了圓滿解決,主人公賀頓更是卸去了全部的包袱,輕松步入學術的更高殿堂。然而,來訪者的這些問題真的徹底解決了嗎?如果說這些心結尚能通過心理疏導暫時打開,那么心結背后的社會層面的現(xiàn)實問題也能隨之消散嗎?
就如小說中的婚外戀問題。故事里的老松和蘇三,一個是企業(yè)高層,一個是政府官員。人到中年的他們,早已對自己的婚姻產生審美疲勞。但在地位與名譽面前,他們又不得不設法保留住無愛的婚姻。然而,在性欲的驅使下,老松一次次和大芳帶回來的女人蠅營狗茍;在所謂的愛情面前,蘇三選擇了金屋藏嬌十四年。他們的行為無疑是對婚姻家庭的背叛,也是對社會道德倫理的摧殘與踐踏。如老松和蘇三這樣的家庭婚姻背叛,的確已成為當下生活中屢見不鮮的現(xiàn)實問題?;橥馇椴皇菃渭兊奈膶W想像,而是鋪天蓋地的社會現(xiàn)實。面對著形同虛設的道德律令和肆意蔓延的性開放,又豈是一兩次的心理療傷和道德訓誡所能拯救得了的?在小說里,他們的問題看似解決了,那么社會的問題也就此解決了嗎?回歸以后的老松和蘇三,還會不會再次奔突出來?
再如,破裂家庭對子女的影響問題。女主人公賀頓,生父的拋離,生母的淪落,繼父的凌辱,童年的悲慘經歷帶給她深深的創(chuàng)痛,尤其是媽媽以賣淫維持生計,深深影響了賀頓的心理。她一方面要竭力自強贏得別人的尊重,另一方面又對性有著異于常人的態(tài)度。為了實現(xiàn)目標,她可以把身體作為工具一次又一次的出賣。破裂家庭的子女教育問題隨著近年來離婚率的攀升而日益嚴峻,并非一些物質上的撫慰就能彌補孩子的創(chuàng)傷,也不是簡單的把父母叫到一起談談話,讓他們知道自己的過錯就能解決問題的。
小說形態(tài)各異的案例從根本上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社會價值觀、道德觀的頹敗,折射出當下社會問題叢生的病態(tài)現(xiàn)實。事實上,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從根底上得到解決,無論采取多么科學的心理學解決方案也只是隔靴搔癢,心理救贖只是一個神話。
畢淑敏自稱她骨子里是一個悲觀主義者,而《女心理師》中的心理救贖或許就是作者特意搞出來的“一點希望”或一個“方向”。
畢淑敏的悲觀與絕望,與其早年當兵、做醫(yī)生的經歷有很大的關系。從17歲起,畢淑敏跋涉萬里到達了青藏高原最邊塞和險惡的阿里,在那里當了11年的兵。昆侖的環(huán)境造就了作者創(chuàng)作的心理和精神結構,她對文學的基本認識、寫作的核心的東西都是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奠定的。11年的戍邊經歷和20年的從醫(yī)生涯讓畢淑敏目睹了太多的死亡,也因此讓她把生命看得更加深刻:“我相信一切深刻的靈魂都蘊藏著悲觀……真正深刻的靈魂決不沉溺于悲觀”。①可見,悲觀是深刻靈魂的內在品質,畢淑敏正是在對生與死、苦難與頑強的深切體驗中,學會直面生死,學會以冷靜、敏銳的眼光透視社會人生。
而樂于“在絕望中搞出一點兒希望來”,主要源于畢淑敏作為醫(yī)生、作家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復原后,她繼續(xù)當醫(yī)生,后來棄醫(yī)從文,學習心理學并且開辦了心理診所……這些經歷都幫助作者更真切地感受社會、體味生活。作為一個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曾經的醫(yī)生和現(xiàn)在的作家,她深知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去書寫溫暖、救贖靈魂。在《女心理師》的序言中作者坦言:“人是多么神奇的生物,我們理應讓它更美麗。我越是看到人性的幽暗之處,越相信它會有出口?!雹?/p>
畢淑敏的戍邊經歷和從醫(yī)生涯讓她學會直面現(xiàn)實,直面社會人生。她面對著生命的短暫與無常,決心要珍愛生命。但在冷漠的自然面前卑微得像一塊石頭的她對于生命本質上持一種悲觀態(tài)度。這些深深影響了她的創(chuàng)作,讓她的文字總是殘酷和溫暖交織。心理師的經歷豐富了她的內心,讓她看到了人性的豐富斑斕,不只有美好的東西,更有幽暗之處。于是她筆下的《女心理師》,雖說意在“救死扶傷”、拯救靈魂,也確實通過呈現(xiàn)一系列社會問題表達了作者對社會文化層面的關注,但實際上,她所設置的心理救贖的神話無疑成為她悲觀絕望的態(tài)度的有力佐證。
注釋:
①周國平.愛與孤獨[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79.
②畢淑敏.雪山上的少女[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95.
[1]畢淑敏.女心理師[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
I207
A
1005-5312(2015)26-0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