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志飛
試論胡應麟“化與化境”的詩歌創(chuàng)作論
◎俞志飛
摘要:胡應麟是明代后期一位重要的詩人,也是很有成就的詩論家。他的詩學理論主要體現(xiàn)在《詩藪》一書中,該書體系周密,內(nèi)容廣博,見解獨特,是明代格調(diào)論詩學著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被認為是明代格調(diào)論的集大成之作。他所提倡的“化與化境”的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豐富了中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本文就從“創(chuàng)作之化”和“審美之化”兩方面探討胡應麟的“化與化境”的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
關(guān)鍵詞:胡應麟 化 化境 詩歌創(chuàng)作
(一) 字法之化、句法之化、篇法之化
胡應麟以杜甫的詩歌為例,對字法之化、句法之化、篇法之化做了具體的論述:“老杜字法之化者,如‘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碧知湖外草,紅見海東云’,坼、浮、知、見四字,皆盛唐所無也。然讀者但見其閎大而不覺其新奇。又如‘孤嶂秦碑在,荒城魯?shù)钣唷?,‘古墻猶竹色,虛閣自松聲’,四字意極精深,詞極易簡,前人思慮不及,后學沾溉無窮,真化工不可為矣。句法之化者,‘無風云出塞,不夜月臨關(guān)’‘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近淚無干土,低空有斷云’之類,錯綜震蕩,不可端倪,為天造地設(shè),盡謝斧鑿。篇化之化者,《春望》《洞房》《江漢》《遣興》等作,意格皆與盛唐大異,日用不知細味自別?!雹俸鷳胱⒅卦姼璧淖址ň浞?,這與江西詩派注重煉字煉句的詩法理論較為一致。兩者都重視煉字和煉句,以求其達到“化”。如江西詩派的“點化”“脫胎換骨”“點鐵成金”等做詩主張等,都與“化”相類似。不管是胡應麟的字法之化、句法之化,還是江西詩派的“點化”等,其目的都在于通過煉字煉句等,使詩歌達到至美的境界。
然而,兩者之間也是有區(qū)別的,主要在于對詩歌整體美與詩歌局部美的認識上。胡應麟認為字法之化和句法之化要服從于詩歌的整體美,局部美并不一定就會導致整體美。而江西詩派則認為通過對煉字煉句的鍛煉可以使全詩的境界得以提高,局部美會引發(fā)整體美。因此,江西詩派論詩則對詩歌的詩眼非常講究,認為一首詩或者一句詩的成功與否,可以通過一個字辨別它的高下,“詩句以一字為工,自然穎異不凡。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雹谶@一觀點,對后來的一些詩論家有很大的影響,清代賀貽孫在其《詩筏》中論述道:“煉句煉字,詩家小乘,然出自名手,皆臻化境,蓋名手煉句如擲杖化龍,蜿蜒騰躍,一句之靈,能使全篇俱活。煉句如壁龍點睛,鱗甲飛動,一字之警,能使全句出奇?!雹鄱鷳雱t恰恰相反,認為詩眼是詩歌的弊病,“盛唐句法渾涵,如兩漢之詩,不可以一字求。至老杜而后,句中有奇字為眼,才有此,句法便不渾涵。昔人謂石之有眼為硯之一病,余亦謂句中有眼為詩之一病。如‘地坼江帆隱,天清木葉聞’,故不如‘地卑荒野大,天遠暮江遲’也。如‘返照入江翻石壁,歸云擁樹失山村’,故不如‘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也。此最詩家三昧,具眼自能辯之?!雹芎鷳胫赋?,杜甫以后的詩歌中常有以奇字作為詩眼,因而把渾涵的詩句以及整首詩的和諧美都被破壞了,因此他認為詩眼是“詩之一病”。對于煉字,胡應麟并不加以反對,只是他不贊成詩中過于突出的詩眼。
(二)用事之化
胡應麟的創(chuàng)作之化,也體現(xiàn)在了對用事的研究上。用事,也就是用典。用典在詩文有大量的運用,是對過去的史實、語言文字或者典故之類加以概括提煉,并以之為比喻,應用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一種技法,它的目的在于使詩文具有含蓄或者典雅的美感。劉勰在《文心雕龍》里對用事首次做了界定:“事類者,蓋文章之外,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⑤還指出了用典所具備的要求,“是以綜學在博,取事貴約,校練務精,捃理須核,眾美輻射,表里發(fā)揮”,并且還指出了用事要準確、要正確,如果引用錯誤,即使流傳上千年,也還是有毛病的,“凡用舊合機,不啻自其出口;引事乖謬,雖千載而為瑕?!雹薅妿V在《詩品》的總論中,則從文體功能的角度指出“若乃經(jīng)國文符,應資博古,撰德駁奏,宜窮往烈。至于吟詠情性,亦何貴于用事?!雹哂檬聦ψ匀唬滋囊蠓浅8?,運用得好,會使詩歌更加地具有美感,如果用得不好,則往往會使詩歌失去美感。詩歌中用事的高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者“化”功的深淺上。宋代李頎在《古今詩話》中對用事有這樣的比喻:“作詩用事要如水中著鹽,飲食乃知鹽味,此說詩家密藏也。杜少陵詩‘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人徒見凌轢造化之工,不知乃用事也?!雹嘈蜗蟮卣f明了用事與詩融為一體的關(guān)系。
胡應麟首先指出了用事的原因:“詩自模景述情外,則有用事而已。用事非詩正體,然景物有限,格調(diào)易窮,一律千篇,祗供厭馀。欲觀人筆力材詣,全在阿堵中。且古體小言,姑置可也,大篇長律,非此何以成章?!雹嵴J為被用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景物是有限的,格調(diào)也容易窮盡,只描寫有限的景物和固定的格調(diào),則詩作難免會千篇一律而令人生厭,并認為長篇律詩的創(chuàng)作如果沒有用事,將難以完成。接著,胡應麟勾勒出了用事發(fā)展演變的過程:“用事之工,起于太沖《詠史》。唐初王、楊、沈、宋,漸入精嚴。至老杜包孕汪洋,錯綜變化,而美善備矣。用事之僻,商隱諸篇。宋初楊、李、錢、劉,愈流綺刻。至蘇、黃堆疊詼諧,粗疏詭譎,而陵夷極矣?!雹饪梢姡鷳雰A向于唐詩的用事,而對宋詩的用事則不乏貶低之意。但是,對于宋詩的用事技巧,并沒有完全的否定,“宋人用事,雖種種魔說,然中有絕工者,如梅昌言:‘亞夫金鼓從天落,韓信旌旗背水陳’,冠裳偉麗,字字天然,此用事第一法門矣。惜其語與開元不類,蓋盛唐法稍寬耳。若元和諸子,劉中山伎倆最高,亦未見精嚴若此。而梅絕不以用事名,宋道所以弗兢也?!保?1)
對于用事的要求,胡應麟分析道:“用事患不得肯潔,得肯潔,則一篇之中八句皆用,一句之中二字串用,亦何不可!婉轉(zhuǎn)清空,了無痕跡,縱橫變幻,莫測端倪,此全在神運筆融,猶斬輪甘苦,心手自知,難以言述。”(12)因此,胡應麟對杜甫詩歌的用事推崇備至,認為杜詩的用事種類眾多,出神入化,“美善備矣”,如“‘荒庭垂橘柚,古屋畫龍蛇’,‘錫飛常近鶴,杯渡不警鷗’,杜用事入化處。然不作用事看,則古廟之荒涼,畫壁之飛動,亦更無人可著語。此老杜千古絕技,未易追也。”(13)以及“杜用事門目甚多,姑舉人名一類。如‘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正用者也;‘聰明過管輅,尺牘倒陳導’,反用者也;‘謝氏登山屐,陶公漉酒巾’,明用者也;‘伏柱聞周史,乘槎似漢臣’,暗用者也;‘舉天悲富駱,近代惜盧王’,并用者也;‘高岑殊緩步,沈鮑得同行’,單用者也;‘汲黯匡君切,廉頗出將頻’,分用者也;‘共傳收庾信,不比得陳琳’,串用者也。至‘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伺臣雙宋玉,戰(zhàn)策兩穰苴’,‘飄零神女雨,斷續(xù)楚王風’,‘晉室丹陽尹,公孫白帝城’,鍛煉精奇,含蓄深遠,迥出前代矣?!保?4)
胡應麟所說的審美之化即化境,是“體格聲調(diào)”與“興象風神”的完美融合。在做具體的詩歌闡釋時,胡應麟在《詩藪》中經(jīng)常使用神化、入化、化境等詞,如:“齊、梁、陳、隋五言古,唐律詩之未成者;七言古,唐歌行之未成者。王、盧出,而歌行咸中矩度矣;沈、宋出,而近體悉協(xié)宮商矣。至高、岑而后有氣,王、孟而后有韻,李、杜而后入化。”(15)“漢人詩,氣運所鐘,神化所至也,無才可見、格可尋也。”(16)胡應麟認為,化境作為一種審美境界,是詩歌創(chuàng)作最高的境界,是對“法”“悟”的超越。它并沒有舍棄對技法等方面的要求,而是在“法”“悟”的基礎(chǔ)上達到隨心所欲,從人工走向自然天成的境界。在這種境界之中,所有的創(chuàng)作規(guī)范和風格特征都被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作者的神思完全實現(xiàn)了自由,沒有了束縛,只有在這種狀態(tài)下,才能創(chuàng)作出天工般的詩作。
然而,在胡應麟看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達到此等境界,只有像李白、杜甫這樣的大家才能方得其妙,處處表現(xiàn)出了對李、杜二人的贊賞,對他們兩人的評價也往往在對比中做全面的辨析。然而,李白以才力見長,很少受到格律的束縛,因此對杜甫特別的推崇,認為杜甫的律詩是化境的代表之作、典范之作,其原因在于杜甫不僅遵守格律法度,而且變化莫測并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杜甫的詩既有“變”又有“化”,“變”是對常格的突破,有意追求奇險不常,“化”則是爐火純青之后,人巧契合天工所至皆妙的詩境。而宋代詩人創(chuàng)作主要在對杜甫詩歌的變“格”的學習,并沒有真正領(lǐng)悟到杜甫詩歌化境之所在。
總之,胡應麟的“化與化境”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其最終目的是能夠創(chuàng)作出與古典詩歌審美特征相適應的格調(diào)高雅、富有神韻的作品。
注釋
①④(11)胡應麟:《詩藪·外編》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90頁,第92頁,第225頁。
②胡仔纂集、廖德明校點:《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九,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64頁。
③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xù)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44頁。
⑤⑥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89頁,第342-343頁。
⑦鐘嶸著、陳延杰注:《詩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4頁。
⑧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0頁。
⑨⑩(12)(13)(14)胡應麟:《詩藪·內(nèi)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4頁,第64頁,第65頁,第64頁,第65頁。
(15)胡應麟:《詩藪·內(nèi)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7頁。
(16)胡應麟:《詩藪·外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44頁
參考文獻:
[1]胡應麟.少室山房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胡應麟.詩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3]胡震亨.唐音癸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4]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5]萬斯同.明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6]朱彝尊.靜志居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
[7]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8]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9]袁震宇,劉明今.明代文學批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10]周效柱.詩藪的詩學研究述評[J].湖北社會科學,2008(01).
[11]李慶立,崔建利.胡應麟詩論研究述評[J].中國文化研究,2005(冬之卷).
[12]馮仲平.簡論胡應麟詩藪的詩歌理論[J].學術(shù)論壇,1993(05).
[13]張晶.論胡應麟的詩學思想[J].學術(shù)月刊,2000(09).
(責任編輯 劉冬楊)
作者簡介:(俞志飛,男,云南省保山學院;研究方向:文藝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