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龍
(中共克拉瑪依市委員會黨校,新疆克拉瑪依834000)
克拉瑪依區(qū)多民族聚居的區(qū)情及近幾年新疆反恐維穩(wěn)的新形勢決定了在小學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近年來,克拉瑪依區(qū)各小學在相關部門的政策指引下,對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大力推進,并取得明顯成效。通過對全區(qū)小學民族團結教育實踐的調研,探索出符合當?shù)厍闆r的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有效途徑。
民族團結教育的實踐告訴我們,民族團結要從娃娃抓起。在各小學開展并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小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適齡兒童德、智、體、美諸方面發(fā)展的奠基階段。其主要任務就是啟蒙教育和養(yǎng)成教育,即通過常識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智力,通過教育活動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在小學進行民族團結教育,能夠使學生對于民族基本常識有初步的了解和認識。特別是在多民族地區(qū),各民族學生在一起共同學習,他們在外貌、衣著、語言、風俗習慣等方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差異,往往會引起小學生的關注和好奇,而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開展,就能夠使他們對這種差異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尤其在多民族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人口相較于其他地區(qū)更為集中,各民族在長期交往的過程中形成了多民族和諧相處、互幫互助、共同繁榮的良好民族關系。因此,要促進和保證這種良好民族關系的持久與穩(wěn)定,最根本的就是要樹立正確的民族關系意識。對于小學生而言,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和宣傳,能夠營造平等、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和學習氛圍,讓各民族學生在學習和活動中平等參與、互幫互助、共同成長,從而有利于小學生樹立起民族平等、團結、互信、互助的意識。
不同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傳統(tǒng)和文化,集中體現(xiàn)于各民族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衣著打扮。因此,各族人民在溝通和交往的過程中,都需要對此有所了解,講究方式方法,避免因為言談舉止的不當造成誤會,甚至影響民族感情。這種能力需要在民族交往的實踐中逐漸習得和提高。加強小學民族團結教育,促進民漢學生之間的互動,使各族學生在長期共同學習和活動的過程中學會溝通和交流,有效地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特別是民漢學生之間的溝通、交往能力,這是民族團結教育能力培養(yǎng)的目標,對于維護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
克拉瑪依區(qū)16所小學按照有關部門的部署和指示,結合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實施方案,為加強學校的民族團結教育理清了思路,安排了任務。目前,各小學民族團結教育形成了上下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學校民漢師生相處融洽,互幫互助,民族團結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1.各學校將民族團結教育與其他課程的教育教學相結合,在課堂中穿插民族團結教育內容。一是以“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等德育課程為依托,普及民族基本常識,讓學生通過對民族風俗習慣、歷史文化的認識,牢固樹立“漢族離不開少數(shù)民族,少數(shù)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shù)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的觀念;二是與學科教學相結合,在學科教學中增強民族團結理念,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民族團結教育課程課時量少且無法保證落實的不足。根據(jù)隨機走訪調查,絕大部分學生通過學習能夠說出幾個我國人口較多的少數(shù)民族名稱,并且對于班級和學校里的少數(shù)民族的名稱、節(jié)日、習俗等方面知道的比較多。實踐證明,民族團結教育教學有利于增強小學生對民族知識的學習和了解。
2.現(xiàn)階段各學校改變了刻板說教等民族團結教育方法,更加突出以校園文化及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來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受到師生的普遍歡迎和好評。在學校策劃組織的系列活動中,以文體類、學習類、民俗類活動數(shù)量最多,占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總數(shù)的90%以上,社會實踐活動較少,占比不足10%。這些活動不乏亮點和新意,例如模擬法庭、民族團結課本劇排演、慰問少數(shù)民族殘疾老人等活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互動、參與的過程中進行認知體驗。
3.民漢學生統(tǒng)一編班,民漢教師合署辦公,尊重并保證了民族團結教育及學校日常教育教學的“雙語”環(huán)境。截至2014年,全區(qū)共有16所小學,其中,民漢合校的小學8所,共開設少數(shù)民族“雙語”班77個,“雙語”授課學生數(shù)總計2 082人,“雙語”教師301人。各學校依據(jù)本校實際情況開展“雙語”學習、“雙語”演講比賽、“雙語”書法比賽等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而且提高了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和漢語學習能力,有利于消除民漢師生溝通的語言障礙,增進交流。
4.按學段逐步深化和擴展民族團結教育課程的內容,實現(xiàn)民族團結教育序列化。小學階段學制6年,根據(jù)學生各個時期的不同情況及特點又由低到高劃分為不同的學段。小學的民族團結教育,按學段由低到高、由易至難逐步深化和擴展民族團結教育課程的內容。目前,小學的民族團結教育從三年級開始,學校依據(jù)教學任務和計劃及民族團結工作計劃,選擇《中華大家庭》《民族常識》等內容難易和層次深淺不同的教材供不同學段的學生使用。除了民族基本常識的學習,各學校同樣以學段為依據(jù),策劃和組織一系列具有較強針對性的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及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在六年級學生中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增強了學生遵紀守法的意識。
1.學校的民族團結教育沒有與學校的日常教育教學融為一體,部分學校的管理者和教師依然把民族團結教育當作一項額外的工作對待,對于各小學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考核不到位。雖然各學校依據(jù)教學任務、計劃及民族團結工作計劃,專門開設了民族團結教育課程并規(guī)定了課時量,但實際工作中由于師資缺乏、教育教學任務繁重等原因隨意占用和減少民族團結教育課時,無法保證課時量的落實。根據(jù)調研數(shù)據(jù)顯示,克拉瑪依區(qū)16所小學在三年級及以上年級開設專門的民族團結教育課程,16所小學的開課率達到100%。但對于該門課程的課時量,各學校有不同的安排,大部分學校每學期開課10節(jié),課時安排相對較少,遇到其他重大或臨時教育教學活動會隨機調整。
2.民漢學生統(tǒng)一編班,民漢教師合署辦公雖然有利于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開展,但實踐中遇到一些阻力和困難。例如部分家長存在大漢族主義、狹隘民族主義等錯誤的民族觀念,對民漢學生統(tǒng)一編班這一舉措形成錯誤的認識,誤導孩子對民族以及民族團結的認知,從而削弱學校民族團結教育的實效。同時,學校在對民漢合班學生進行教育、評價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難,例如家長的誤解、學生的不配合等,增加了民漢合班的管理難度。因此,還需要在實踐中繼續(xù)探索民漢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
3.學校普遍缺乏民族團結教育的專職教師,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都是由其他學科的教師擔綱。而現(xiàn)有任課教師也沒有接受過如何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專業(yè)培訓,各小學民族團結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依賴于教師自身的教學經驗以及處理民族團結事務的經驗,因此在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方面缺乏科學性,不利于民族團結教育目標的達成。有時甚至因為個別教師的不當言行破壞學校民族團結的氛圍,影響學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有序開展。
4.個別學校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形式老舊,內容刻板,缺乏新意,既不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也不能體現(xiàn)民族團結融情教育的要求。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部分學校的民族團結活動名不符實,無法達到促進民族團結的目的。對于民族團結教育活動,部分教師只注重學生對于活動過程的參與,缺乏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對學生進行進一步提升和引導,沒有發(fā)揮活動載體應有的教育功能。
學校民族團結教育的目的和意義在于使學生樹立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意識,在實踐中自覺維護民族團結。這表明學校民族團結教育重在學生能力、思維和意識的養(yǎng)成,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的常規(guī)性教育活動,既不是為了完成上級部門安排的任務,也絕非如有的人所理解的只有存在問題,才需要開展此項活動。因此,要使民族團結教育能夠有序、有效地進行,就需要學校將民族團結教育作為一項常規(guī)教育教學任務納入學校的整體工作計劃中。學校應安排主要領導負責主抓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全面統(tǒng)籌、協(xié)調、安排和推進學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特別是對于民族團結教育的課程設置、教材選擇、課時安排、師資配備、活動策劃等都要制定科學合理且操作性強的計劃和安排,并且在實踐中嚴格執(zhí)行計劃。對此,上級教育主管部門要對學校民族團結教育進行部署、監(jiān)督和考核,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學校民族團結教育常規(guī)化,使學校師生高度重視民族團結教育,為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提供保障。
民漢雙軌教學管理模式在民族地區(qū)長期存在,這種模式對于促進民族團結曾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但客觀上也造成了民漢教育水平的差異及民漢之間的分離。在新形勢下,這種模式既不能滿足少數(shù)民族教育文化發(fā)展的需要,也不符合民族團結的新理念和要求。為了在小學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就需要對此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逐步實現(xiàn)民漢師生教育學習一體化。民漢師生教育學習一體化是指對民漢學生實行統(tǒng)一編班、統(tǒng)一培養(yǎng)方案、統(tǒng)一教學大綱、統(tǒng)一考核標準進行培養(yǎng),民漢教師實行合署辦公、集體備課的一種教育教學管理模式。[1]86這種模式能夠增進民漢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有利于消除民漢師生之間在空間、文化和心理上的隔閡,拉近民漢師生之間的距離。但這種模式依賴于民漢“雙語”環(huán)境和“雙語”教學,因此,需要各學校,特別是民漢合校的學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并且在日常教學管理活動中尊重和保證“雙語”環(huán)境,滿足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習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客觀需要。民漢師生教育學習一體化能夠為民族團結教育掃除障礙,創(chuàng)設有利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講,民漢師生教育學習一體化本身就能夠體現(xiàn)并促進民族團結。對于家長要進行及時溝通和宣傳,讓家長了解民漢師生教學一體化對于小學生學習成長的作用和對于民族團結的意義,為推動各小學民漢教育改革與創(chuàng)新爭取更多的外部支持力量。
課堂教學是最普遍的教育教學手段,也是學校的優(yōu)勢所在。因此,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必須將民族團結教育與課堂教育教學、德育課程相結合,以教材為基本參考,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民族團結教育內容融入德育課程,上好“民族團結教育課”,并在各學科教學活動中融入民族團結教育內容,實現(xiàn)民族團結教育的科學化。所謂科學化,一是指教育內容的科學化。要從教材選擇、教師備課兩個方面保證民族團結課程內容的正確性,不傳播封建迷信思想、宗教思想及其他錯誤思想,讓學生學習到科學的民族基本知識。二是指教學手段與方法的科學化。教師要綜合考量教學內容、學生身心特點等因素,采取科學的、學生樂于接受的教育教學方法傳授知識,以期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堅決禁止在學校課堂上出現(xiàn)破壞民族團結的言論和行為。三是指教育理念的科學化。民族團結教育是為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及今后的發(fā)展而實施的教育活動,不是為了提高成績和完成任務,因此,要摒棄急功近利的“唯分數(shù)論”,為學生創(chuàng)設飽含人文關懷的民族團結課堂學習氛圍,以增強民族團結教育的實效。此外,還要加強教師隊伍專業(yè)化建設,在引進專門人才的同時要對現(xiàn)有任課教師進行專業(yè)化的培訓,提高教師民族團結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小學生處于生長發(fā)育的旺盛期,心智幼稚,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對事物很難保持長時間的興趣和關注。并且傳播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同一個刺激物在刺激強度過大、刺激時間過長時,容易引起反應性質的變化。受眾在接受典型宣傳時都會帶有一定的心理尺度,把那些內容“同質化”、主題“趨同化”的信息排除在外,尤其是對那些客體不愿接受而無法避免的信息更是厭惡至極。[2]36因此,在小學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過程中,要從教育的根本目的及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fā),改變傳統(tǒng)的刻板說教,要以活動為載體,將“三個離不開”“四個認同”等重要思想的教育轉化為貼合學生實際的生動場景和益智活動,促進民族團結融情教育,實現(xiàn)民族團結活動生活化、娛樂化,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參與熱情。讓各族學生在共同學習、共同游戲、共同成長的過程中互幫互助,感受多民族大家庭的溫暖和力量。在此基礎上,對學生加以必要的正確引導,排除錯誤思想言論對于學生產生的消極影響,最終使學生樹立起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意識,并在學習和生活中自覺維護民族團結。
總之,民族團結教育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長期性、復雜性工程,各小學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探索和不懈努力,才能在各小學切實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為新疆的繁榮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培養(yǎng)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
[1]吳顏.新疆高校民漢一體化教學發(fā)展現(xiàn)狀及前景展望[J].中國電力教育,2010(27).
[2]丁邁.典型宣傳的受眾心理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