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祥
摘 要:譯林版牛津初中英語新教材選入不少經(jīng)典的英語文學作品,經(jīng)典的英語文學作品具有廣泛的有益性、教育意義和閱讀價值。如何通過教學活動來體現(xiàn)它的價值?主要用DRTA教學法對文學作品的教學進行探討。
關鍵詞:英語;文學作品;鑒賞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現(xiàn)代外語教育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強調(diào)語言學習的實踐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苯滩氖钦n程內(nèi)容的載體,是實施教學活動或行為的工具。按照新課標的要求,譯林版牛津初中英語新教材選入不少經(jīng)典的英語文學作品,如七年級下冊Unit 6 Reading Down the rabbit hole,八年級下冊 Unit 4 Reading Gulliver in Lilliput等。如果老師在上課時把重點放在傳授和講解語言知識上,則違背了新課標的要求,對文學作品的欣賞也無從談起。因此,文學作品的教學對老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和欣賞文學作品則是英語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本文主要用DRTA教學法,對文學作品的教學作嘗試探究。
一、DRTA教學法概述
DRTA(The Directed Reading/Thinking Activity), 即“指導性閱讀思維活動”,是由美國學者狄克遜(Carol N. Dixon)和內(nèi)塞爾(Denice D. Nessel)等人創(chuàng)立的。DRTA 教學法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激活學生的心理圖式,對閱讀材料內(nèi)容進行預測、閱讀、驗證和重新思考,以逐步達到對閱讀材料的全面理解。
DRTA教學法是建構在問題教學法和圖式理論兩種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師首先要注意自己的提問策略,教師的提問一定要能引發(fā)學生思考,辯論,引用觀點和判斷。
● What do you think the passage will be about?
● 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predictions now?
● What did you find in the text to prove your predictions?
● 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next?
DRTA教學法更適合用于有故事情節(jié)的文學作品,其基本原則是預測、閱讀、驗證和重新思考。DRTA教學法經(jīng)常采用以下幾個步驟:
步驟一:教師先讓學生閱讀文章標題,看文章插圖,隨后教師不做任何提示,讓學生自主猜測文章可能的內(nèi)容,教師不否定學生提出的任何假設。
步驟二:教師將文章分為長度大致相同的幾部分,教師繼續(xù)通過提問引發(fā)學生猜測故事的開端,并指導學生閱讀文章的第一部分,從而檢查學生對這節(jié)內(nèi)容的理解,并幫助學生驗證自己原先的假設。
步驟三:處理完第一部分的內(nèi)容后,教師請學生根據(jù)已經(jīng)掌握的信息,對文章下一部分的內(nèi)容再進行預測。然后學生閱讀下一部分,讀完后教師和學生再次展開問答和驗證。按照這種方式處理文章的每一部分,直至讀完全文。
步驟四:教師設計各種活動,鞏固和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二、DRTA教學法在文學作品鑒賞中的應用示例
DRTA教學法常把英語閱讀教學活動分為閱讀前、閱讀中和閱讀后三個階段活動。
(一)閱讀前階段活動
如:譯林版牛津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6 Reading Down the rabbit hole教學。本文節(jié)選自英國作家劉易斯·卡羅爾于1865年出版的兒童文學作品《愛麗絲漫游仙境》。
1.讀前先通過播放優(yōu)美的背景音樂和學生熟悉的童話圖片將學生帶入童話世界;并通過教師對《愛麗絲漫游仙境》背景知識的介紹,既激活了學生大腦里的圖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又有利于學生了解整個故事及認識本課在故事中的地位。
2.引導學生借本課的標題和插圖對故事內(nèi)容進行預測。
● Who jumped down the rabbit hole?
● When/Why did they jump down the rabbit hole?
● Where is the rabbit hole?
● What happened in the rabbit hole?
課本標題和插圖的預測能拓寬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主動閱讀的欲望,同時讓學生了解童話故事的文本結構要素。
(二)閱讀中階段活動
如:譯林版牛津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 Unit 4 Reading Gulliver in Lilliput教學。本文選自英國諷刺作家喬納森 · 斯威夫特小說中的“小人國”。
閱讀中,教師根據(jù)文章故事發(fā)展的先后順序把文章分為四個部分,并先把每一部分的文本分別輸入到幻燈片中,學生讀到哪一部分給學生展示哪一部分。為了保證學生預測的真實性,鼓勵學生積極思維,教師讓學生合上書只抬頭看幻燈片。
學生在閱讀每一部分之前,教師都會提問幾個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預測問答,然后再讓學生閱讀幻燈片上的段落,讀完后教師通過與學生的問答,幫助學生證實,修改或否定之前的預言,并讓學生講述自己的理由。接著預測下一段的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然后閱讀,再與教師問答進行信息的核對,判斷,得出結論。按照這樣的方式處理完整個故事,直到讀完四個部分。隨著閱讀內(nèi)容的深入,學生對故事情節(jié)的預測準確性越來越強,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生不斷發(fā)掘故事中的線索,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求知欲望和分析判斷能力也得到增強。
下面以故事的第二部分(文章第三小自然段)為例具體講解教授過程。
讀前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Who did Gulliver see?學生預測問答后,將第二部分展示給學生閱讀,然后再次追問學生幾個問題:
● How big was the small man?
● When Gulliver saw such a small man, what did he say?
這三個問題既包含對預測的檢驗,又可以檢查學生對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程度。
(三)閱讀后階段活動
文學作品是語言的藝術,又是藝術的語言。學生對故事內(nèi)容熟悉之后,指導學生進行美文誦讀,在感受中理解,在理解中感受。如譯林版牛津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6 Reading Down the rabbit hole讀后活動教學:
1.讓學生思考Which sentence do you think is beautiful? 并讓學生伴隨著優(yōu)美的背景音樂誦讀這些優(yōu)美的句子。讓學生感受“Down,down,down.”的語言音律之美;體會“How amazing!”中amazing的用詞精確之美;欣賞“There were doors...,but ... locked. Alice saw a small key...,but ... the doors. Alice tried to go through...,but... too big.”的句式多變之美。
通過尋找學生喜歡的優(yōu)美短句、句子或段落,讓學生明白了童話故事的語言特征,更從中體驗到主人公探險之旅的奇妙之處。
2.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對主要人物進行評價。學生思考回答 What do you think to Alice? And why? 教師借此來拓展升華完成本課的情感目標。
3.鼓勵學生續(xù)講故事,讓學生就If you are the writer,what will happen to Alice then?展開想象和討論,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合作精神,激發(fā)學生課后繼續(xù)閱讀原著的興趣。
4.欣賞完文學作品后,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表演作品片段的比賽,既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對文學作品中經(jīng)典句段內(nèi)涵的感悟能力。
文學作品是以文字形式表現(xiàn)的最重要藝術形態(tài)。經(jīng)典的英語文學作品具有廣泛的有益性、教育意義和閱讀價值。如何通過教學活動來體現(xiàn)它的價值?DRTA教學法不失為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它不僅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對學生合作態(tài)度的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以及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都有幫助,能夠解決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使學生真正主動參與到閱讀過程中。實踐證明,DRTA教學法是一種相對較開放的教學方式,需要學生積極思考和大膽想象,學生可能一時無法完全適應,教師往往也掌握不好節(jié)奏感和難易程度,需要反復實踐才能使教師和學生都適應。
參考文獻:
[1]洪梅.DRTA教學法在牛津英語閱讀課中的運用[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9(07).
[2]陳曉慧.怎樣將DRTA閱讀教學法應用于英語教學[J].華章,2008(09).
[3]陶潔.DRTA教學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科教文匯,2013(04).
[4]郭金秀.中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兒童文學作品鑒賞[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1(11).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