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孟潮
建筑師與文學家悉心共鑄的合金成果
——贊《建筑與文學學術研討會紀念冊》
顧孟潮
紀念冊分別產生于20多年前和10多年前的兩次會議之后,它并非正式印刷出版物,但卻十分珍貴。
因為這種跨建筑和文學這兩個職業(yè)的學術會確實屬于創(chuàng)舉。而且,1993年開了首屆還不夠,10年之后又開了第二屆。前一次在南昌的滕王閣,后一次在杭州雷鋒塔下的周莊。兩個紀念冊堪稱是與會建筑師、文學家悉心共鑄的合金成果。
紀念冊有幾個驕人的特點:
撰稿人都是應邀參加研討會的著名建筑師、作家和有關知名人士(第一冊含62人;第二冊含45人)。
這些文章不僅自述了主要經歷和成就,而且還就“建筑與文學”這個課題,以言簡意深的文字,表達了作者們彼此不同的認識和觀點?!?/p>
老將新秀齊出手(老將中年齡最長者生年為1915年,新秀年齡最輕者生年為1969年)。
最珍貴最搶眼的特點是,紀念冊展示了作者本人的珍貴照片和世人難睹廬山真面目的最具個人特色的手書。它堪稱人像攝影的精彩薈萃,也是名人書法的云集,其特有的紀念性、稀缺程度可想而知。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第五個特點是我不愿意出口又一定要說的內容。因為,它們恰恰是上述優(yōu)點的負面:它的珍貴性、稀缺性使這么多靚影美文久存深山無人問津;再者,手跡書法、繁體字使其精彩的思想觀點、學術內容難于讓更多的人受益。
以第一冊的第18頁為例:上面是陳志華(左)與汪坦先生在一起切磋學問的彩色照片特寫,下面是陳志華教授1993年3月一氣兒呵成又斟酌再三的手書,都是原生態(tài)的寫照,又十分耐人尋味和欣賞。
話到如此,筆者只好“圖窮匕見”了。此最后一條本不應算是紀念冊的不足,我之所以強詞奪理這樣說,是想促成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即:如果哪位有心人愿做功德事,把這兩冊合成一冊,把其中的手書部分排出簡體字也印在書中,便能錦上添花,銷路大開。
原書第二冊,第46頁,著名作家張抗抗“寫作的建筑意識”似乎可作為新書現(xiàn)成的前言或者序。這里摘上兩段:
“盡管建筑屬于功能性的物體,但它以豐富的材料語言作為基礎、被理念所構思、被力量的均衡所結構、被形式的美感所覆蓋——成為一座可視可感可摸可用的藝術品時,它實際上兼?zhèn)淞宋膶W作品的基本要素。”
“建筑設計的規(guī)定性,甚至決定了人在建筑物中的活動方式。人被建筑塑造,然后塑造文學;抑或是人創(chuàng)造文學,然后影響建筑?也許最合理的解釋是:彼此互為因果?!?/p>
出版社:《建筑師》雜志社售價:45.00元(孔夫子舊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