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學院文化的莊肅典雅:論1930年代北平學院文化對京派散文的影響*

2015-10-25 01:24:38鄭麗霞
關鍵詞:散文家京派周作人

鄭麗霞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福建福州350007;泉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福建泉州362000)

學院文化的莊肅典雅:論1930年代北平學院文化對京派散文的影響*

鄭麗霞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福建福州350007;泉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福建泉州362000)

京派散文的生成和發(fā)展離不開北平地域及其學院文化的深厚滋養(yǎng)和氤氳。五四新文化的積淀和北平文化的蓄積形成北平古都文化的厚重靜穆的地域文化特質,這從空間地域層面影響著京派散文家。但是,更為重要的是,20世紀30年代北京眾多學府蘊蓄的學院文化為京派散文的形成準備了充分的學養(yǎng)條件。首先,奉行“門戶開放”和“學術自由”的北大文風、大學數(shù)量的眾多、幾乎免費的大學教育和學院中師友互助的傳統(tǒng),這些是北平學院吸引京派學子的種種條件。其次,京派散文家與學院或深或淺的“學院”淵源;教師自身素養(yǎng)、課程設置、重視作文訓練等學院因素對京派散文家的影響,在這些條件的作用下散文創(chuàng)作在學院中蔚然成風;第三,老師與學生的文化資源互動形成了北平學院優(yōu)良的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以上三點都為學生創(chuàng)作散文提供了良好的動力機制。這些共同構成了30年代北平莊肅典雅的學院文化。可以說,30年代莊肅典雅的學院文化為引導京派學子們的研究方向和創(chuàng)作趣味、發(fā)掘提攜散文新秀、為新晉散文作家修改和舉薦文章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圍,為京派散文的生成和發(fā)展奠定了純正的“學院派”基礎。

北平地域;學院文化;京派散文;“學院”體制;莊肅典雅

北京這座城市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這不僅僅是因為它獨特的地理位置,更主要的是因為它自古以來一直與權力密不可分,北京作為十一朝古都,在歷朝歷代人們心中的分量可見一斑。京派作家大多不是北平人,而是從南北各地聚集而來的,他們在北平生活也才短短幾年,有的剛剛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為何很快就結成志趣相投的作家群體,形成大體一致的文學傾向呢?或者說,京派散文為何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的北平,又與北平文化到底有什么關系?邁克·克朗在《文化地理學》中說道:“一個地區(qū)的文化表明該地區(qū)的景觀是所有隨時間消逝增長、變異及重復的文化的總和或集中體現(xiàn)。索爾說:‘如果不從時間關系和空間關系來考慮,我們就無法形成地理景觀的概念。它處于不斷發(fā)展或消亡、替換的過程中。'”①(英)邁克·克朗.文化地理學[M].楊淑華,宋慧敏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20.所以,我們需要從北京遺留的五四文化傳統(tǒng)、政治環(huán)境、歷史背景等多方面挖掘分析北京作為地域空間對京派散文產生的影響。

北平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fā)源地,留下了思想啟蒙、文學革命的新傳統(tǒng)?!熬┡伞蔽娜藦娜珖鞯貐R聚北平,想要尋找的“就是五四運動提出來的文學革命的理想”②沈從文.從現(xiàn)實學習[A].沈從文文集(十)[C].廣州:花城出版社1984:300.。因此,京派作家從全國各地抵達北平尋求理想。但是當他們抵達北平之后,北平的政局發(fā)生動蕩——1928年,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北京改名北平之后,北平迅速從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位置上跌落,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繁華熱鬧,變成肅穆寂靜的“邊城”③卞之琳.星水微茫憶舊《水星》[A].卞之琳文集(中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73.。政局的動蕩,文人的南遷,大型刊物的??蜻w移,使得北平文壇一片寂靜。正如沈從文所言:“在北平呢,真如某‘文化兄'所說,死沉沉的?!雹苌驈奈?從現(xiàn)實學習[A].沈從文文集(十)[C].廣州:花城出版社,1984:311.師陀在回憶中也說道:“自新文學運動以來,‘民國'十五年到十六年大概可算是中國文壇最荒涼最落寞的時期?!谶@期間,尤其冷落的是北平。……北平從‘五四'起本居于中國思想運動的領導地位。但由于反動軍閥的壓迫,那種活生生的朝氣,到這時遂一掃而空……于是北平像結了冰,環(huán)繞在周圍的是彌漫著血腥的黑暗,是死滅?!雹賻熗?窺豹錄[A].師陀全集(第六卷)[M].(劉增杰編校),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504.

但是,在這死沉沉的文化古都中卻涌動著一股文化復興的潛流。京派作家面對如此動亂年代,自身無力通過實踐斗爭改變社會現(xiàn)狀,只能躲進藝術世界進行創(chuàng)作,試圖用創(chuàng)作改變社會現(xiàn)狀。正如老“京派”周作人所言:“現(xiàn)在中國情形又似乎正是明季的樣子,手拿不動竹竿的文人只好避難到藝術世界里去,這原是不足怪的?!雹谥茏魅?責任[M].實報,1935-08-25?!熬┡伞钡膭?chuàng)作朝著“藝術世界”的兩個方向發(fā)展。沈從文等在作品中返回鄉(xiāng)村重建理想中的“桃花源”,何其芳等躲進象牙塔中排解內心的抑郁和苦悶,都堅守自己的文學理想。

北平有著上海、南京等都市無可比擬的獨特地域優(yōu)勢,對“京派”散文家的創(chuàng)作產生深遠的影響。首先,北平的“古”影響著京派散文家。魯迅先生認為,“所謂‘京派'與‘海派',本不指作者的本籍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亦非皆上海人……籍貫之都鄙,固不能定本人之功罪,居處的文陋,卻也影響于作家的神情,孟子曰:‘居移氣,養(yǎng)移體',此之謂也?!雹埕斞?“京派”與“海派”[A].魯迅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453.他認為京派、海派通過地域進行劃分,居住地域的文化對作家的性情有很大的影響。北平的文化主要體現(xiàn)在它作為文化古都的“古”,正像魯迅先生說:“但北平究竟還有古物,且有古書,且有古都的人民?!雹荇斞?“京派”與“海派”[A].魯迅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454.悠久的歷史遺留的是金碧輝煌的皇家建筑、規(guī)整嚴肅的街道胡同,《紅樓夢》、《鏡花緣》等藝術瑰寶的文學殿堂,具有高度國家使命感的知識分子和學者文人,這些“古物”、“古書”以及“古都的人民”都充滿著典雅、雍容、規(guī)范的古典主義氣息,更保留了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積淀和濃厚氛圍,體現(xiàn)出雍容、典雅、肅穆的地域特色。京派作家身在其中,耳濡目染,文風自然也受其影響。歷史的莊嚴與偉大,也激發(fā)京派散文家對于生命的熱忱,對于現(xiàn)實的感想與思索。同時,北平保留了古老中國城鄉(xiāng)結合的生活方式,郁達夫曾經形容北平是“具城市之外形而又富有鄉(xiāng)村的景象的田園都市”⑤郁達夫.住所的話[J].文學,1935,(1).。當文人們從全國各地來到北平之后,他們覺得十分適應,因為他們本身就來自“鄉(xiāng)間或小城鎮(zhèn)”⑥馮至.《李廣田文集》·序[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3:7.。當“京派”文人們在面對時代的“常”與“變”時,往往趨向“常”,遠離“變”。因此,北平城骨子里的固守傳統(tǒng)迅速地接納了尋求“?!钡摹熬┡伞蔽娜?,古都文化的厚重與“京派”文人的文學內涵也是十分相符的。

正是由于五四新文化的積淀和北平古都文化的厚重,孕育著“京派”文學在這樣一座古老而又現(xiàn)代的城市之中悄然生長,枝繁葉茂:“然而在北方,在所謂死沉沉的大城里,卻慢慢生長了一群有實力有生氣的作家。曹禺、蘆焚、卞之琳、蕭乾、林徽因、李健吾、何其芳、李廣田……是在這個時期中陸續(xù)為人所熟習的,而熟習的不僅是姓名,卻熟習他們用個謙虛態(tài)度產生的優(yōu)秀作品!”⑦沈從文.從現(xiàn)實學習[A].沈從文文集(十)[C].廣州:花城出版社,1984:311~312.

古都北京文化的厚重靜穆從地域空間上影響了京派散文家,20世紀30年代北京眾多學府蘊蓄的學院文化也為京派散文的形成準備了充分的學養(yǎng)條件。北平學院文化的構成有其獨特的學術氛圍和時代背景。北伐期間,在北方文人紛紛南遷、刊物紛紛南移之際,北平成為一個落寞的文化“邊城”,學生運動和活動都被鎮(zhèn)壓,文人們紛紛噤聲不敢隨意發(fā)表言論。于是,北平學院的研究學風便從不切實際的空談政治轉向濃郁的學術研究風氣。朱自清在回憶起此時的研究風氣之時頗有怨言,認為學術研究空氣的濃郁已經威脅到大學本科教學的地位,⑧朱自清后來就提及抗戰(zhàn)前北平學院“研究的風氣盛極一時,學術空氣濃厚到無視大學本科教學”。見朱自清.論學術的空氣[A].朱自清全集(第4卷)[C].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491.1930年10月的《大公報》“社評”中也談及北大由政治意味濃郁轉向讀書空氣濃厚,①“充滿了政治意味的北大,近年來確實已改頭換面了,讀書的空氣,在北大非常濃厚?!睘楹脤W青年呼吁于先輩師長之前[M].見大公報“社評”,1930-10-5。北大校長蔣夢麟則直接承認1930年代的北大從革命活動和學生運動中脫離,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術中心了。②蔣夢麟.西湖·新潮[M].長沙.岳麓書社,2000:200.京派文人多是學院中人,考察北平學院文化對京派散文的生成的巨大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北平學院對京派學子的吸引

1.“門戶開放”和“學術自由”的學院文風

自從1917年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后,北大奉行“門戶開放”和“學術自由”的學院文風?!伴T戶開放”首先不拘一格降人才,只憑借能力或者學識,因此如陳獨秀、李大釗和胡適這些不同派系的學者才能同時在北大工作;其次“門戶開放”還表現(xiàn)在不拘一格允許學生任意旁聽,當時在北大求學的旁聽生比正式生遠多得多。從湘西來到北京的沈從文從求知識的最初理想轉向升學的目的,但是他卻沒有任何機會接受學院教育。當時,北平的其他學校都對正式生或者旁聽生有一定名額的要求和限定,但是北大在此方面卻是例外,他對一切來旁聽的學生都毫無例外地開放,學生不必經歷任何考試就可以進行旁聽,對于像沈從文這樣的青年學生來說,這無疑是接受學院教育制度、進入學院體制的最好方式。因此,沈從文十分感激對一切人物敞開的北大學校大門,他認為“這是一種真正偉大的創(chuàng)舉”③沈從文.二十年代的中國新文學——一九八○年十一月七日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講演[A].沈從文文集(十) [M].廣州:花城出版社,1984:328.??梢哉f,北大自由旁聽的風氣改變了沈從文的命運,將被學籍制度拒之學院的門外的沈從文與學院緊緊聯(lián)系到了一起。而北平自由開放的圖書館也成為像沈從文這樣的青年學子抵御寒冷的陣地,因為那里不僅有茶水還可以取暖,沈從文就在這里度過了食不果腹的許多歲月??梢哉f,沒有自由開放、兼容并包的學院風氣的存在就沒有京派散文家,沒有京派散文家北平學院的學術風氣也不可能如此活躍如此濃郁。

2.學府眾多、大學免費及其他

北平學院不僅有“門戶開放”和“學術自由”的學院文風,而且20世紀30年代的北平還擁有眾多高等學府,學院氣息十分濃郁。據統(tǒng)計,1934年的大學就有包括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在內的總共16所大學,還有諸如協(xié)和醫(yī)學院、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之類的專門學校。④北平30年代的大學數(shù)量之多在全國可謂壯觀。大學數(shù)量的眾多吸引了眾多的莘莘學子,再加上幾乎免費的大學教育,⑤注:胡適在1932年5月13日《致〈探討與批評〉社》感慨道:“北平國立各校的學、宿等費本來就是最輕微的,然而實際上能收到學、宿費的有幾個學校呢?……先生,我們沒有做到免費的小學教育,可是已快做到完全免費的大學教育了,豈不是開世界風氣之先嗎?”見胡適.胡適全集(24書信)[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310~311.更使得全國各地的學子慕北平大學之名而來,人才匯聚在北平的各大高校之中。20年代沈從文初到北京之時,北京城中就有1萬大學生,⑥沈從文.從現(xiàn)實學習[A].沈從文文集(十)[M].廣州:花城出版社,1984:300.郁達夫在《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中公開指出這種現(xiàn)象:在北京的一個區(qū)里,站在十字街頭隨便一問,就會問出一大堆的學士或者博士來。⑦郁達夫.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A].沈從文.自傳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39.北平學院的學生之多、學歷之高,使得學院氣息濃郁。而且,北平的學院中保留了師友互助的傳統(tǒng),同鄉(xiāng)接濟、師友互助和賒賬的傳統(tǒng)使得北平的學子生活維系變得較為容易,學子們在北平也較容易生存下來。因此,當時就算是窮苦學子來到北平,節(jié)衣縮食之后也還是可以在北平求得安身之處。沈從文就坦言來到北平之時接受了表弟黃村生

④“據一九三四年的資料記載,當時大約有以下一些學校。大學有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平大學、平大醫(yī)學院、平大農學院、平大法商學院、平大工學院、女子文理學院、師范大學、私立燕京大學、中法大學、輔仁大學、朝陽學院、中國學院、民國學院、華北學院。專門學校有交通大學北平鐵道管理學院、協(xié)和醫(yī)學院、國立北平藝術??茖W校、市立高級商科職業(yè)學校、中國戲曲音樂學院戲曲學校、北平中法文藝學社、北平法律函授學校、中國古法書畫傳習所、尚武國術傳習所等?!币娻囋凄l(xiāng).文化古城舊事[M].北京:中華書局,1995:11.的物質接濟①沈從文.二十年代的中國新文學——一九八○年十一月七日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講演[A].沈從文文集(十) [M].廣州:花城出版社,1984:326.得以度過困難時期。而廢名則蒙周作人生活上的照顧和提攜,周作人是廢名的老師,和廢名的關系亦師亦友。廢名在北大上學期間,有一陣子生活窘困無以果腹,只得向周作人寫信求助,周見信后便將其接到自己家中空著的屋子暫住。②周作人在生活上對廢名也照顧有加。廢名在北大上學期間,“當初不知是住公寓還是寄宿舍,失卻總之在那失學的時代也就失所寄托,有一天寫信來索,今日幾乎沒得吃了。恰好章矛塵夫婦已經避難南下,兩間小屋正空著,便招廢名來住?!币娭茏魅?懷廢名[A].周作人散文(第一卷)(張明高、范橋主編)[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153.而此時,北平還保留著清朝趕考學子的求學規(guī)矩,住在北大附近經濟拮據的學生在飯館吃飯還可以賒賬。因此,生活上的容易維系也使得學子們傾向選擇此地作為棲身之地。

奉行“門戶開放”和“學術自由”的北大文風、大學數(shù)量的眾多、幾乎免費的大學教育和學院中師友互助的傳統(tǒng)使北平成為當時年輕人追逐理想的圣地,也成為京派散文家心目中實現(xiàn)理想的重要場域。沈從文剛來北京時就在與親戚的對話中透露他來北京的動機和緣由:“我來尋找理想,讀點書”③沈從文:從現(xiàn)實學習[A].沈從文文集(十)[M].廣州:花城出版社,1984:300.?!拔沂鞘堋逅?運動的余波影響,來到北京追求‘知識'實證‘個人理想'的”④沈從文.二十年代的中國新文學——一九八○年十一月七日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講演[A].沈從文文集(十) [C].廣州:花城出版社,1984:326.。當時的中國青年空懷理想卻找不到施展才華抱負的地方,只有大學能夠賦予他們認真研究的精神場域。于是,京派散文家們從全國各地涌向北平大學,從京派散文家姓名—原籍表(表1)我們可以看出京派散文家中只有蕭乾一人原籍為北京,其他作家都是從全國各地來到北平。這與北平此時良好的學院氛圍不無關系。北平便利的生活環(huán)境和優(yōu)良的研究創(chuàng)作條件吸引了人才的大量匯聚,追求知識和藝術的青年紛紛聚集到大學中來。北平良好的學院氣息吸引著京派散文家追逐理想而來,在北平學院中扎根生存。京派散文家就置身于這些著名的高等學府中,埋頭研究或者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梢哉f,大學作為特殊的一個文化場域,不僅為京派散文家提供了學習研究的場所,更為其創(chuàng)作提供了優(yōu)良的文學創(chuàng)作場域。

表1 京派散文家姓名—原籍表

二、“學院派”的京派散文家

卞之琳在給京派研究專家高恒文的信中說,他更愿意稱“京派”為“學院派”⑤高恒文.京派文人:學院派的風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他在撰寫的回憶文章《星水微茫憶〈水星〉》中也多次提及在北平的“學院派”,其實這個“學院派”指的就是三十年代在北平高校中從事寫作的京派文人。京派文人幾乎沒有人可以撇開學院獨善其身。京派散文家進行文學研究或者文學創(chuàng)作基本都在學院中進行。(詳見表2、表3)。就連京派中唯一沒有進入學院體制的蘆焚,都免不了和學院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他與學院派青年交往頗多,1934年蘆焚結識卞之琳,并經常出入北海三座門大街14號,而這里當時是《文學季刊》和《水星》的大本營,蘆焚由此接觸了《文學季刊》的主編章靳以和《水星》的負責人卞之琳。在《文學季刊》編輯部,蘆焚還認識了沈從文和高滔。⑥師陀.兩次去北平[A].師陀全集(第8卷)[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376~379頁;又參見卞之琳.話舊成獨白:追念師陀[A].卞之琳文集(中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257~259.京派散文家都有著或深或淺的“學院”淵源,“學院”體制與京派散文之間也存在著一種良性的文化生態(tài)循環(huán)。

1.京派散文家的“學院”淵源

京派散文家多與“學院”有關,他們從全國各地涌入入北平之后,或在學院中教授理論知識,或在學院之中進行文化學習。以下兩表(表2、表3)可說明京派散文家在學院中的任職/學習概況。

表2 京派散文教學派概況

表3 京派散文學子派概況

從表2、表3中我們可以看出,京派散文家清晰地分成了兩大派,一派是以周作人、朱光潛等人為首的教學派(表2),另外一派則是以李廣田、何其芳等青年散文家為代表的學子派(表3)。

從表2的京派散文教學派任職情況上來看,京派散文家在學院中的身份不是教授就是講師,這一身份為京派散文的寫作研究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條件。魯迅在《“京派”與“海派”》中早就指明這一點:“在北平的學者文人們,又大抵有著講師或教授的本業(yè),論理,研究或創(chuàng)作的環(huán)境,實在是比‘海派'來得優(yōu)越的,我希望著能夠看見學術上,或文藝上的大著作?!雹亵斞?“京派”與“海派”[A].魯迅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454.北平的京派散文家們像周作人、廢名、朱光潛等人都在北平的大學中潛心講學或作研究,有著各自講師或者教授的本職,生活過得舒適安逸,不用像海派作家一般為生計發(fā)愁靠賣文為生,更不需要用作品為來維持自己的生活,也并不急于發(fā)表。因此,京派散文家們有著富余的時間和充沛的精力進行文學研究與創(chuàng)作,自然可以創(chuàng)作出學術上和文藝上的優(yōu)秀作品??梢哉f,京派散文家的自由寫作完全是出于一種對藝術的追求。而在上海的文人就是另一種生活方式了,由于生活競爭的激烈和工作的難尋,上海的文人不得不以賣文為生。由于生活上的拮據困頓,他們每天匆匆忙忙地著書寫文章,一寫完就要出去換錢,根本沒有修改的時間和精力。由于這種將生活與稿費緊緊綁在一起的寫作模式,海派文人產出的作品自然不如京派散文家的作品精致認真。因此,上海文人的文章被沈從文指責為“海派”風氣,也是難免的。經濟狀況是否與稿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這對于京海派藝術作品的寫作方式、創(chuàng)作態(tài)度、作品精致程度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從時間上看,除了周作人和廢名之外,京派散文家進入學院體制的時間多為1930年代初;從任職學院和學習院校來看,不管是京派散文教學派還是學子派,京派散文家的主要教學/學習陣營主要集中在北平的幾所著名高等學府之中,任教/學習院系也主要圍繞著中文系、英文系和哲學系,教授的課程主要為文學和文學理論等學科,無出其外。時間上的同步性、地點上的一致性和興趣上的共同性必然導致京派散文家之間的不期而遇。最著名的例子便是李廣田、何其芳和卞之琳在北京大學形成的“漢園三詩人”。而學子派則一直沒有脫離學院體制,李長之、李廣田和蕭乾就讀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高等學府,學習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專業(yè),李長之甚至是從生物系轉到哲學系的,李健吾則是在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勸說之下從中文系轉到西洋文學系的,終于在理論批評界做出了一番貢獻。京派散文家許多人有著求學的多重經歷,一方面是由于京派青年散文家對學習的濃厚趣味,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學院文風的自由開闊和教師的因材施教,這對于京派散文家研究和創(chuàng)作道路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其實,這種多專業(yè)多角度的學習又為京派散文家獲取更豐富的知識提供養(yǎng)分,這對于京派散文家的寫作時候的博采眾長有著重大的意義。這種系統(tǒng)的理論學習對于京派散文的創(chuàng)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僅豐富了京派散文家的知識背景,而且深化了京派散文家的文學理論知識結構。京派散文家一直沉浸于學院中或者潛心研究或者創(chuàng)作,無論是教學派還是學子派都不停輾轉于北平的各大院校,雖然教授或者就讀的院系時有改變,但是始終并未脫離學院的趣味和品質。從表2、表3中可以看出,京派散文家?guī)缀鮽€個都有在大學授課或者學習的經歷,這樣看來,京派散文家中幾乎就只有蘆焚與學院無緣。京派文人進入學院只是“學院派”的前提,要真正稱得上是“學院派”,還要探究北平“學院”對京派散文家的影響,還要觀察京派散文中是否存在“學院”的品格和趣味(以純文學為主),這些都是京派散文家稱為“學院派”的基礎。

2.“學院”體制對京派散文家的影響

(1)教師自身素養(yǎng)

在北平學院執(zhí)教的教授學者兼任兩種身份,他們既是在文壇上鼎鼎大名的文人,又是學院中進行學術研究的學者,這些作家在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同時又進行學術研究。周作人、廢名、俞平伯等人多為當時具有一定名氣的文學作家,并且在散文寫作上已經有一定的建樹和成果,他們對散文的寫作方式和技巧已經有了一定的領會和歸納,同時又教授文學史和文學理論。①周作人在北京大學教授希臘羅馬文學史、歐洲文學史、近代散文、佛教文學等中國文學和西方文學;廢名在北京大學教授國文、英文和古典詩歌,開授研究陶淵明、李義山的課程,同時還講授古代文學經典《孟子》和《論語》對古典哲學和佛學也有研究;朱光潛在北大擔任西語系教授,在西語系講授西方名著選讀和文學批評史,還在北大中文系和清華大學中文系研究班開課講解《文藝心理學》和《詩論》。他們的授課態(tài)度嚴謹認真,在蕭乾的印象中,燕京大學的教授教學都“引經據典”②蕭乾.斯諾精神——紀念斯諾逝世二十周年[A].蕭乾全集·第四卷[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676.據蕭乾回憶:“當時燕大教授多屬學院派,不管教什么,都先引經據典,在定義上下功夫?!?,從不空口胡說。授課教授大多為京派教學派,他們對于課程的講授方式必然影響京派散文學子派,彼時京派重心已然是“以新考證學、新考古學馳名的大教授”①張勝友,蔣和欣.中華百年經典散文·吾國吾民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193.了。這些老師既有扎實的創(chuàng)作經驗,又有深厚的研究學養(yǎng)。他們謹慎認真的精神培養(yǎng)了京派散文家在創(chuàng)作中注重考據引證的態(tài)度,特別是以何其芳為代表。他不僅認為學院較為自由的氛圍為創(chuàng)作散文提供時間和素材,這種對經典重視的傳統(tǒng)也深深影響了其散文創(chuàng)作,在作品中足可以顯見他對傳統(tǒng)和外來經典的駕馭化用功夫,安徒生童話、中國民間故事和晚唐五代詞在散文作品中被其信手拈來,隨意化用。這不得不說是注重“引經據典”和“考證”所帶來的影響。這種謹慎認真的授課態(tài)度和學術研究態(tài)度造就了學院中嚴肅認真的研究學風,“引經據典”的授課和研究方法又養(yǎng)成京派散文家踏實考證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再加上學院一直以來對散文創(chuàng)作的重視、推介,京派散文學子們就在這些既有扎實的創(chuàng)作經驗又有深厚的研究學養(yǎng)教師們的培養(yǎng)下成長起來,那么京派散文在嚴肅認真的學院學風中培養(yǎng)出踏實考證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也是一件意料中事。

(2)北平學院課程設置

“北平”學院對京派散文家的影響,首先體現(xiàn)在京派散文家所處院校的課程設置上。學院的課程設置一方面限定了京派散文家接受的知識教育的范圍,一方面又引導作家的創(chuàng)作方向和文學趣味。北平學院的課程設置不僅引領了學生獲取知識、還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梢哉f,學院的課程設置就是一座引領北平學子們的知識燈塔,它散發(fā)出來的光芒指引著北平學子們孜孜不倦地學習和前進。

30年代初,正是京派散文家學子派集中在北平院校如饑似渴地進行系統(tǒng)性文學課程學習的階段。北平學院對于中國文學作品和理論研究十分重視,對于傳統(tǒng)“國學”十分提倡,提出將青年學生引導向傳統(tǒng)文學中去。②張勝友,蔣和欣.中華百年經典散文·吾國吾民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193.曹聚仁在《北平與上?!分姓f道:“京派教授的領導者梁啟超、胡適趕忙開國學書目,叫青年轉向古書堆中去。近年來以新考證學、新考古學馳名的大教授已成為京派重心了。”1928年,清華大學國文系主任楊振聲提出要注重研究“文學表現(xiàn)上之藝術”③1928年,時任清華大學國文系主任的楊振聲提出了對中國文學的研究要求:“所謂研究者,特別注重于研究文學表現(xiàn)上之藝術?!睏钫衤?清華中國文學會有史之第一頁[J].國立清華大學校刊,1928,(22).,注重古典文學和西洋文學課程。此時俞平伯、朱自清等散文大家同時執(zhí)教于清華大學,他們著重于對詩和詞的講解,同時也注重對學子們寫作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④林庚教授自傳[A].燕大文史資料編委會.燕大文史資料(第4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158~160.北大經過胡適的改良之后,國文系就演變成為“都是些文學史各斷代的散文和韻文”⑤文學院概況[A].北大迎新特刊[M].1936,(9).季劍青.北平的大學教育與文學生產1928~1937[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7.,而清華大學國文系在大一設置的主要課程為中國文學史,二、三年級則是關于文學的各體研究:從上古到近代的各類文學體裁研究等等。⑥清華中國文學會有史之第一頁[J].國立清華大學校刊,1928,(22).這樣的課程安排使得京派散文學子們既能從縱向梳理中國歷代文學史,又能從橫向比較文學各種文體,從根基上奠定京派散文家們深厚的文學理論和研究底子,為其進行散文創(chuàng)作奠定良好的學養(yǎng)根基。

北平學院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學十分重視,也十分重視外國文學作品的譯介和研究,使得學子們能夠更多地接觸外國文學資源。清華外文系主要以英美文學類的英語課程為主,不太重視語言文字方面的課程,⑦李良佑,張日升,等.中國英語教學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281~282;葉公超.大學應分設語言文字與文學兩系的建議[J].獨立評論,1935,(9).目標是為了讓學生熟悉西方文學名著,⑧清華大學一覽(1927)[A].齊家瑩.清華人文學科年譜[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50.同時訓練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北大外文系的課程宗旨與清華外文系基本一致,北大外文系主任溫源寧直接將第二外語的種類限定在拉丁文、法德語和希臘文中,①北京大學的主任溫源寧規(guī)定“第二外語必須學拉丁文、法德語兩門中一門必修課,還可選修希臘文。頭三年除作文、翻譯課外,必修英國詩、小說、戲劇?!敝袊鐣茖W院科研局.赤子心與自我戲劇化:追念葉公超[A].卞之琳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337.語言是打開相對應國家文學大門的最好鑰匙,京派散文家掌握了這些開啟文學密碼的語言,必然對于意大利、羅馬、法德和希臘文學有著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發(fā)生對于這些國家文學更多的興趣和追求。北大的大學英語教材主要以英美散文(essay)為主,北大外國語委員會甚至明確指出“第一外國語教材偏重散文,每星期作文一次”②外國語委員會決議[A].北京大學檔案,案卷號BD1930014.季劍青.北平的大學教育與文學生產1928~1937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32.。清華和北大外文系主要都以英美文學類的課程為主,對于英美文學的重視超過其他國家文學,北大的教材內容側重散文文體也反映出北平學院對英美散文文學的重視和推介,這為京派散文家學習英美散文文學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平臺和條件。歐美文學研究盛行帶來的新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對京派散文創(chuàng)作也有較大的影響,葉公超十分強調對英美現(xiàn)代詩的研究,廣泛介紹如哈代、艾略特、葉慈等當代英美詩人,③國立北京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英文組課程指導書[A].北京大學檔案,案卷號BD1932012.季劍青.北平的大學教育與文學生產1928~1937[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53.梁宗岱則在法文系大量介紹近代法國作家作品,其中涉及波德萊爾、維爾倫、蘭波、馬拉美、瓦雷里等人。④國立北京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課程指導書(民國二十年至二十一年度)[A].北京大學檔案,案卷號BD1930014.季劍青.北平的大學教育與文學生產1928~1937[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53.雖然葉公超和梁宗岱都著重于歐美詩歌的研究和介紹,但是英美詩風也對京派散文學子們的文學趣味和寫作風格造成十分積極的影響,京派散文家們在學習課程的無形過程中接受了歐美現(xiàn)代詩的理論和研究方法,這必然會在京派散文家的創(chuàng)作中得到無形運用。例如梁宗岱對于法國現(xiàn)代詩歌中的象征主義的介紹,就對當時的青年京派散文家卞之琳和何其芳有著十分巨大的影響。外文系對外國文學資源特別是歐美文學的引進和推介,對于中國新文學資源的開拓有著重要的意義??梢哉f,學院課程設置是一個方向,引導京派散文家以特定的方式接觸學習外國文學資源。馮至在為李廣田文集寫序時,特別強調李廣田在北京大學外文系學過英國文學,認為他受到當時北大“散文風氣”的影響,馮至認為李廣田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善于玩味所謂憂傷和寂寞”⑤李廣田.李廣田文集·第一卷·序[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3.,這一點與李廣田在學習中了解的英國散文家的孤單生活和寂寞情緒暗合,因此造成以李廣田為代表的京派散文學子派對英國散文家風氣的模仿和追逐。這些都與外文系的課程設置有著莫大的聯(lián)系。

京派批評作為京派散文的一部分,它的生成發(fā)展也與學院當時盛行的批評風氣有著莫大的關系?!拔膶W概論”和“文學批評”課程的設置對于京派批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拔膶W概論”為京派學子們奠定了良好的文學理論基礎,“文學批評”則為其掌握批評理論方法及其運用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場域,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濃郁的批評風氣對京派批評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拔膶W概論”課程是文學批評的理論基礎,1920年北大就設置此課程,從1925年開始此課程就作為國文系的“共同必修科目”一直延續(xù)到1932年,1933年后“文學概論”課程被取消。⑥國文學系課程指導書(十四年度至十五年度)[Z].北京大學日刊;國文學系課程指導書(十九年九月至二十六年十月)[Z].北京大學日刊1931-10-14;文學院各系課程大綱[Z].北京大學日刊,1931-10-14.國立北京大學文學院課程一覽[A].北京大學檔案,案卷號BD1932009;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課程指導書[M].北京大學檔案,案卷號BD1932012。季劍青.北平的大學教育與文學生產1928~1937[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60.“文學概論”在清華國文系不過曇花一現(xiàn)(1930.9~1932),⑦清華國文系成立之時并無“文學概論”課程,1930年9月清華國文系聘請北大國文系教授徐祖正講授“文學概論”,1931年9月起改由浦江清講授,1932年度及此后的課程表已無“文學概論”一科。此后再無“文學概論”一科。雖然“文學概論”曾經在課程設置的發(fā)展上中斷過,但是它在清華北大的短暫出現(xiàn)都意味著批評學說理論的啟蒙,結合圖3我們可以推斷出:在北大和清華開展“文學概論”課程期間,李廣田與何其芳此時就讀于北大,必定學習過“文學概論”課程,此課程對于他們的散文創(chuàng)作必定也有影響;而京派批評家李健吾和李長之此時求學于清華,清華大學的“文學概論”課程也為這兩位京派批評家的文學批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1929年起,北大英文系正式設立“文學批評”課程,①之前北大英文系開設有“文學評衡”選修課,“讀英美各家評衡文字,研究文學評衡之原理及方法”。以English Critical Essays和Shakespear Criticism為教材,似乎還是偏重于批評論文的研讀。英文學系課程指導書(十三年度至十四年度)[J].北京大學日刊,1924-10-06.見李良佑,張日升等.中國英語教學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268~270.1931年胡適成為北大文學院院長,他提出鑒賞與批評的重要性。②1931年胡適出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胡適即強調“文學有三方面:一是歷史的,二是創(chuàng)造的,三是鑒賞的。歷史的研究固甚重要,但創(chuàng)造方面更是要緊,而鑒賞與批評也是不可偏廢的”,并指出“大學之國文系當兼顧到三方面:歷史的;欣賞與批評的;創(chuàng)作的”。見胡適.中國文學過去與來路[A].歐陽哲生.胡適文集(第12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胡適1934年2月14日日記[A].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編(第6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325.季劍青.北平的大學教育與文學生產:1928~1937[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6.而清華外文系則在1926年就開設“文學批評”課程,主要是作為三、四年級的必修課。當時,葉公超先生在清華講授《西方文學理論》和《英美當代詩人》等批評課程,③聞家駟《懷念葉公超先生》中云:“公超現(xiàn)實在清華執(zhí)教,以講授《西方文學理論》和《英美當代詩人》名重一時。”見葉崇德.回憶葉公超[M].上海:學林出版社,1933:14.而在清華國文系的朱自清已經將“中國文學批評研究”作為本系發(fā)展的三大方向之一。④“本系參考各大學及本校國文系之情形,以后擬就三方面發(fā)展:(一)佛教翻譯文學(二)中國文法學(三)中國文學批評研究?!币娭熳郧?“民國”二十年度至二十三年度國文系概況[A].朱自清全集[M].收入“文學院代理院長蔣廷黻轉報中文、歷史、社會、人類等系工作報告”,清華大學檔案,案卷號1~2:1~019。從這可看出當時北平學院特別是清華對于“文學批評”課程的重視,清華外文系對“文學批評”課程的說明是“講授文學批評之原理及其發(fā)達之歷史。自上古希臘亞里士多德以至現(xiàn)今,凡文學批評之重要之典籍,均使學生誦讀,而于教室中討論之”⑤清華大學一覽(1927)[A].齊家瑩.清華人文學科年譜[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50.。“文學批評”課程的目的是闡述文學批評的原理和方法,講解自古以來文學批評的發(fā)展過程,解讀和討論歷來文學批評的重要作品,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文學批評的理論和方法,清楚了解文學批評歷史的來龍去脈,恰當在作品中運用批評方法,實現(xiàn)從掌握理論方法到實踐批評的全面學習。但是朱自清在這里強調的批評主要還是沿用傳統(tǒng)的考據的方法,郭紹虞的《中國文學批評史》則借助了西方的“純文學”“雜文學”的觀念,而葉公超當時將文學批評的重點放在文學作品之上,忽略批評理論自身的條理和系統(tǒng)。這些雖然都與后來京派散文的批評理論與方法大相徑庭,但是學院重視批評的風氣為后來京派批評的生成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當時在北平學院中影響甚遠的是瑞恰慈的批評理論。1929年,著名的英國文學批評家瑞恰慈(I.A.Richards)在北大和清華任客座教授(后續(xù)在燕京大學教書),他在北平院校中主要講授文學批評。⑥卞之琳.赤子心與自我戲劇化:追念葉公超[A].卞之琳.卞之琳文集(中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90.此時,瑞恰慈已經出版了《批評原理》、《實用批評》等批評理論,這些書在北平學院內廣泛流傳,對京派散文家接納批評理論產生重要影響。瑞恰慈的批評理論在北平學院傳播甚廣,其中影響最大被廣泛接受的就是成為新批評的理論基石的語義學,語義學分析和解構了當時空洞虛浮的批評術語,其代表作為《意義的意義》。同時,瑞恰慈的批評理論也改變了批評界從注重觀念到注重作品的轉變,這種批評模式反思了五四以來的批評模式,開拓了新的批評模式。當時北平學院廣泛接受瑞恰慈的批評理論,燕大學生吳世昌和蕭乾的本科畢業(yè)論文都與瑞恰慈有關,吳世昌的本科畢業(yè)論文為《呂恰慈的文藝批評學說》,而后來的京派散文家蕭乾的畢業(yè)論文則是《書評研究》,其論文參閱了瑞恰慈的《實用批評》,而論文中“認識:四種意義”那一節(jié),即出自瑞恰慈《意義之意義》一書(李安宅譯本)。⑦蕭乾.我與書評[A].蕭乾全集·五[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481.京派散文家不僅學習了“文學概論”和“文學批評”兩大批評基礎課程,還接受了當時著名批評家瑞恰慈的批評理論,這為京派批評的發(fā)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而且北平學院在課程設置上對“文學概論”和“文學批評”課程的重視及北平學院對瑞恰慈批評理論的廣泛傳播和追捧接受,這在北平學院中形成了濃烈的批評氛圍。京派散文家不僅自身學得深厚的批評理論,還時刻沉浸氤氳在這樣濃郁的批評氛圍中,其創(chuàng)作方向和研究興趣自然會傾向批評領域。

不管是北平學院對本國文學傳統(tǒng)的重視和研究,或是對外國文學資源的譯介和推廣,或是在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理論交匯博弈的過程中形成的新的文學批評模式,這些都是以課程設置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從課程設置的具體內容上來看,課程設置引導著廣大學子們對特定文學資源的了解、學習和研究,課程設置有著自己的宗旨和目的,對京派散文學子們學習文學資源的選擇和趣味的傾向有著重要的價值意義。教師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學謹慎認真的授課態(tài)度和引證考據的學術態(tài)度對京派散文學子們接受本國傳統(tǒng)文學理論、培養(yǎng)其踏實考證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有著重要的作用;對英美文學的重視,尤其是對英美散文文學的重視和推介,為京派散文家開拓外國文學資源提供了良好的學習途徑,由于京派散文家與英國散文家精神氣質上的暗合,造成了京派散文家對英國散文風氣的模仿與追逐。此外,歐美文學研究盛行帶來的新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對京派散文創(chuàng)作也有較大的影響;北平學院對“文學概論”、“文學批評”兩大批評基礎課程的重視及對瑞恰慈的批評理論的接受、傳播為京派批評的發(fā)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這在北平學院中也形成了濃烈的批評氛圍。北平學院對中國傳統(tǒng)引經據典的考證研究風氣形成了嚴肅嚴謹?shù)膶W術文風和踏實考據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重視英美散文風氣形成了寂寞典雅的學院文風、瑞恰慈批判理論的盛行分析和解構了20年代以來含糊空洞虛浮的批評術語,使得批評從注重觀念轉向注重作品。京派散文家身處學院注重對本國傳統(tǒng)的引經據典和考證風氣之下、重視英美散文風氣、氤氳在批評理論盛行的氛圍之中,京派散文必然茁壯成長。可以說,嚴肅嚴謹?shù)膶W術文風、踏實考據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寂寞典雅的學院文風和對含糊空洞虛浮的批評術語的解構共同構成了30年代北平莊肅典雅的學院文化。

(3)北平學院重視作文訓練

不管是在教學還是實踐方面,北大一直都很重視學生的作文訓練。1928年胡適就任中國公學校長期間,就一直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1930年11月胡適回到北大,第二年胡適就在國文系增設“新文藝試作”課程,擬定的教員有周作人、俞平伯、徐志摩、余上沅、廢名等。①國文系課程指導書(“民國”二十九年九月訂)[M].北京大學檔案,案卷號1930014。見周作人致俞平伯(1931年9月10日,周作人俞平伯往來書札影真(上)[A].季劍青.北平的大學教育與文學生產:1928~1937[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42.從教材上看,在北大檔案館所藏《北京大學一年級基本英文》教材中,“語法部分只有三分之一,作文部分則占了一大半,分敘事文、描寫文、解釋文、辯論文、批評文諸類,強調‘文體的雅致',所選范文多為英、美名家小品文。”②北京大學一年級基本英文[M].北京大學檔案,案卷號BD1930002。引自季劍青.北平的大學教育與文學生產: 1928~1937[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32.從實踐上看,作文課作為北大英文系學生的必修課,在1935~1936年期間北大明確指出要“每星期作文一次”③外國語委員會決議[M].北京大學檔案,案卷號BD1930014。。以上不管是對作文教材的重視還是對學生作文的指導和訓練,都彰顯了北大對于學生文學表達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視。通過對作文教材內容和各類文體的系統(tǒng)學習,京派散文家吸收了外國散文的汩汩清泉;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高頻次的作文訓練,京派散文家們必然會創(chuàng)造出優(yōu)秀的散文作品。重視作文必然鍛煉京派散文家們的寫作能力和寫作技巧;對于英美文學及其各類文學體裁的重視,必然會影響京派散文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創(chuàng)作走向,如京派散文對英國散文的模仿和借鑒痕跡在京派散文的作品中就多處可見。

三、北平學院優(yōu)良的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

1.老師—學生的優(yōu)良資源的傳遞

學院文風的莊肅典雅使得京派散文家在濃郁的學院氛圍中孜孜不倦地開始創(chuàng)作,重視作文的傳統(tǒng)又讓其注重創(chuàng)作作品的技巧性和實踐性。因此,京派散文創(chuàng)作風氣在學院中不斷蔓延。京派散文的創(chuàng)作不僅受濃郁的學院氛圍影響,也與老師的趣味和老師對學生的作品的支持提攜有著莫大的關系,學院中的教授注重發(fā)掘提攜文學新秀,為學生修改、舉薦文章已是常事,甚至還為學生的新書寫序。第一,教師的文學趣味影響著學生的文學趣味。教師們的趣味引導著筆耕不輟的莘莘學子的研究興趣和創(chuàng)作方向。李健吾在《咀華與雜憶》中這樣說道:“我在清華讀了四年法語(規(guī)定二年),老師的興趣就是我們的興趣,讀的多是流行的象征主義詩歌”①李健吾.咀華與雜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529.?!袄蠋煹呐d趣就是我們的興趣”,這句話正是當時師生資源分享和傳遞的最好的詮釋和寫照。教師的旨趣影響、引領和啟發(fā)著學生的眼界和視野。在浩如煙海的外來思想和主義中,老師憑借自己獨特的眼光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經驗,擇其精華分享經驗??梢哉f,學生的學習內容全憑老師上課傳授的知識理論,其興趣和趣味也全仗老師的思想指引。以京派散文鼻祖周作人為例,他的趣味對京派散文學子們的影響十分巨大。他的日志中記載了許多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等人的交往記錄,②周作人日記(下)[M].鄭州:大象出版社,1996:288、415、502、564、611、637、674、699、704、706、710.從中可見師生之間交往的頻繁和密集。他對于阿左林的介紹深深地影響了“漢園三詩人”,其中包括京派散文家李廣田和何其芳,李廣田自己也承認其受周作人的散文小品影響最大。③李廣田.自己的事情[A].文藝書簡[M].上海:開明書店,1949:105.第二,許多京派散文家都是通過老師的建議或者舉薦走上文學道路的。朱自清慧眼識英:京派批評家李健吾就蒙朱自清的提點改讀西洋系,朱自清還幫其評閱過許多創(chuàng)作;④“其后我考上新成立的清華大學……我報的是中文系,分在朱自清的班里,他認出我來,勸我改讀西洋文學系。我在清華讀書,實際上是養(yǎng)病的年月,偶爾給《語絲》等各刊物投稿?!以陴B(yǎng)病期間,寫了《一個兵和他的老婆》(中篇)、《西山之云》(中篇)、《壇子》(短篇集)和一部長篇小說《心病》,都私下里請朱自清老師看過。像《心病》,就由他介紹,寄給當時在上海主編《婦女雜志》的葉圣陶先生連載,可能是因為我在這里寫了三個苦命的小資產階級婦女?!背鲎岳罱∥?咀華與雜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258.朱自清還為另外一位京派批評家朱光潛的美學理論書籍《談美》和《文藝心理學》作序,甚至朱自清還親自修改過《談美》。⑤朱自清1932年分別為《談美》和《文藝心理學》寫序,在《談美》的志謝部分,朱光潛還這樣寫道:“這部稿子承朱自清、蕭石君、奚今吾三位朋友替我仔細校改過?!背鲎浴墩劽馈の乃囆睦韺W》[M].北京:中華書局,2012:90.著名的京派散文家沈從文不僅將京派散文后起之秀蕭乾引上文學道路,還修改過他早期的幾篇習作。⑥“人家都說汪曾祺是沈從文的大弟子,其實我在文學道路上得到沈從文的指導提攜,比汪曾祺要早。他是我的恩師之一,一九三O年把我引上文藝道路。我最初的幾篇習作上,都有他修改的筆跡”見蕭乾.吾師沈從文[A].蕭乾全集·四[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329.周作人對于何其芳的創(chuàng)作方向也有其自己的看法,何其芳在回憶起大學生活時,說道周作人勸其不要創(chuàng)作雜文,而要進行“正經的創(chuàng)作”⑦“但當我的筆觸碰到那個在北平參加‘更生文化座談會'的周作人時,卻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一個希臘去考過古的人,他老早就勸我不要寫雜文,還是寫‘正經的創(chuàng)作',而且因為我不接受,他后來便嘲笑我將成為一個青年運動家,社會運動家,在這時竟根據我那篇文章斷言我一定要短命?!币姾纹浞?一個平常的故事——答中國青年社的問題:“你是怎樣來到延安的?”.何其芳全集(2)[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82.。第三,教師還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學資源優(yōu)勢為學子們創(chuàng)作找尋合適的發(fā)表園地,使得京派散文家進入活躍的文學陣地,這也是學院中師生之間生態(tài)文化良性傳遞的表現(xiàn)。周作人便將李廣田的兩篇散文《悲哀的玩具》和《雉》推薦至施蟄存主編的《現(xiàn)代》雜志上;⑧周作人1932年7月17日致施蟄存信中說:“有李君廣田在北大英文學系,亦從鄙人學日本文,作散文頗有致,賣文苦學,而北平近來無處可賣,《華北副刊》新出,才登一二首,今日的一篇附呈,乞察閱。如《現(xiàn)代》可用,當囑其寫呈?!币娍琢砭?周作人致施蟄存(1932年7月17日)[A].現(xiàn)代作家書簡[M].廣州:花城出版社,1982:55。朱自清還將李健吾的文章《心病》推薦到葉圣陶主編的《婦女雜志》上連載;⑨“其后我考上新成立的清華大學……我報的是中文系,分在朱自清的班里,他認出我來,勸我改讀西洋文學系。我在清華讀書,實際上是養(yǎng)病的年月,偶爾給《語絲》等各刊物投稿?!以陴B(yǎng)病期間,寫了《一個兵和他的老婆》(中篇)、《西山之云》(中篇)、《壇子》(短篇集)和一部長篇小說《心病》,都私下里請朱自清老師看過。像《心病》,就由他介紹,寄給當時在上海主編《婦女雜志》的葉圣陶先生連載,可能是因為我在這里寫了三個苦命的小資產階級婦女。”見李健吾.咀華與雜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528.年僅23歲還在清華大學學習的李長之就在鄭振鐸老師的介紹下,進入《文學季刊》并兼任編委。第四,京派散文鼻祖周作人特別注重挖掘散文新秀、提攜后進。他經常為京派青年散文學子的作品寫序,他幾乎為學生廢名的每篇作品寫序,包括《〈竹林的故事〉序》、《〈桃園〉跋》、《〈棗〉和〈橋〉的序》和《〈莫須有先生傳〉序》⑩周作人(張明高,范橋編).周作人散文(2)[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268~278.等。京派著名批評家李長之的《長之文學論文集》的序跋也是周作人所寫,①周作人(張明高、范橋編).周作人散文(2)[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292.而京派散文家李廣田的第一部散文集《畫廊集》也蒙得周作人寫序,②周作人(張明高,范橋編).周作人散文(2)[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305.他在文章里親切地稱呼李廣田為“洗岑”,周作人在《〈畫廊集〉序》引經據典:“從畫廊派說起,說到琉璃廠的賣字畫的席棚,又轉到鄉(xiāng)下的花紙”③周作人(張明高、范橋編).周作人散文(2)[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307.,周作人在序中頗費心思地推介李廣田的這部散文集。

其實,京派散文家多是初出茅廬的年輕學子,多在學院中默默無名。這些教授對于后進文學家的挖掘與肯定,對青年作家在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上的繼續(xù)行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若是沒有像朱自清沈從文一樣慧眼識英的文學大家對學子的提點和勸導、像周作人、朱自清一樣利用自己的文壇資源為學生修改和舉薦文章、像周作人一樣利用自己的文學地位和影響為青年京派散文家寫序,他們也許會像大海中的小沙粒霎時就被海水翻卷消失,京派也許就根本不會存在。正是有了這些文學大家對學子的引導和肯定、對后進作家不厭其煩地提攜和推薦和對文學新秀的優(yōu)良資源傳遞,才使得京派散文家以較高的姿態(tài)順利地進入文壇,接觸活躍在文學陣地里的主要文人,使得京派散文家在文學大家的指點和提攜下迅速地成長起來,散文創(chuàng)作蔚然成風。京派散文才能走向正確的文藝方向,形成一個特殊的流派。

2.學生—老師文化資源的反饋和再循環(huán)

學院文化中教師—學生的文化資源傳遞促進了京派散文寫作的盛行,受到教師大力發(fā)掘提拔的京派散文學子們也在創(chuàng)作中取得了豐碩的果實。第一,文章或者作品的發(fā)表和出版會增強學生創(chuàng)作的信心和興趣,激發(fā)創(chuàng)作的動力。學院重視課程中散文的教學、注重散文創(chuàng)作的訓練,寫成的優(yōu)秀散文又被修改、舉薦到當時的著名刊物上發(fā)表,京派散文學子們看到刊登發(fā)表的文章會獲得一種滿足感和勝利感,這種創(chuàng)作的激情又會促使他們繼續(xù)進行更高水平更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造成一種創(chuàng)作的良性循環(huán)。第二,學生為教師作序。周作人為廢名的幾乎每篇作品作序,受周作人影響廢名也接續(xù)了其文學趣味和文學觀念,廢名也為周作人作了許多序,如《周作人散文鈔序》《所藏苦雨齋尺牘跋》、《知堂先生》、《關于派別》等文章,這樣互相作序實際上是在提倡同一個文學主張和文學觀念。這些文章的出現(xiàn)也將廢名與周作人自動規(guī)劃到同一文學陣營中去,代表了他們是同一文學觀念的持有者——晚明散文小品的“復興”④周作人.澤瀉集·《陶庵夢憶》序[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12.。第三,京派散文的創(chuàng)作從校園文化生成,最終還是被校園文化消費。學子們創(chuàng)作的京派散文以純文學為主,純文學只能在校園中被消費,于是京派散文的消費者也只能是學院中人,大量的文化消費需求必然帶來創(chuàng)作的旺盛,這又構成一種文學創(chuàng)作與閱讀的良性循環(huán)。這種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文化互動構成了北平學院優(yōu)良的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見下圖。

圖1 三十年代北平學院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

3.濃郁的學院學術風氣

京派散文家身處學院之中,有著自己對文學獨特的理解和追求,京派散文大家們身處的教師位置,使得他們對于散文的追求影響輻射深廣。當時的學院課程設置注重英美散文的學習和文學批評的趣味,這使得京派散文家在作品中極力模仿和追求英美散文的習氣,造成英美文學研究的濃郁和散文創(chuàng)作風氣的濃郁。教師憑借自身優(yōu)勢對學生傳遞的優(yōu)良的文學資源,提升了學生創(chuàng)作的興趣和信心,使得學院中的散文創(chuàng)作現(xiàn)象和批評風氣蔚然成風。這些都使得北平學術研究空氣十分濃郁。

首先,學術空氣的濃郁表現(xiàn)在京派學子們的相互交往中,這種交往甚至誘發(fā)了京派散文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京派散文努力的方向和宗旨。何其芳雖然承認自己在大學生活中是寂寞的,他與人交往也是建立在“弄文學”的基礎之上,因此結識了卞之琳、李廣田和朱企霞。①何其芳.給艾青先生的一封信——談《畫夢錄》和我的道路[A].何其芳全集(6)(藍棣之主編)[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473.卞之琳回憶他們的交往之時也強調了他們在文學交往中對散文的特別重視②卞之琳.《李廣田散文選》序[A].卞之琳文集(中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66.,他們之間關于文學的討論還使何其芳更加明了自己散文工作的方向,證明“散文應該是一種純粹的獨立的創(chuàng)作”③何其芳.我和散文[A].何其芳全集(1)[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238.。蘆焚雖然不屬于學院派,但是與學院派青年交往頗多。1934年,蘆焚結識卞之琳,并經常出入北海三座門大街14號,而這里當時是《文學季刊》和《水星》的大本營。④師陀.兩次去北平[A].師陀全集(第8卷)[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376~379;卞之琳.話舊成獨白:追念師陀[A].卞之琳文集(中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257~259.這說明當時文人之間的交往多是以文學為媒介,以文學交流作為契機。其次,學術研究空氣的濃厚也表現(xiàn)在學生刊物內容的變化之上,1929年《大公報》“社評”《讀北大投書感言》認為學生刊物內容已經從“多謾罵譏評,尤喜涉及空闊無涯之政治實際問題”到“多載學術及文藝文字”⑤學風轉變中之北平各大學[Z].大公報(第5版),1931-04-18.,這代表學生刊物內容風格的轉變,從空談政治實際問題轉向研究創(chuàng)作的道路,刊物內容風格的轉變是學院風氣轉變的最直接呈現(xiàn)??锏娘L格轉向小品風氣,何其芳在1930年到1931年間與同鄉(xiāng)楊吉甫辦過半月刊《紅沙磧》,雖然發(fā)行了僅僅三期就停止。而李廣田則于1933年1月創(chuàng)辦了《牧野》旬刊,發(fā)行了12期。⑥羅泅.何其芳與《紅沙磧》半月刊[J].何其芳研究資料(2)[M].(四川萬縣師范專科學校何其芳研究小組編)1983年1月31日;秦林芳.李廣田與《牧野》旬刊[J].新文學史料,2006,(2).《紅沙磧》“格式仿《語絲》和《駱駝草》”⑦卞之琳.李廣田散文選·序[A].卞之琳文集(中卷)[M].365.,《牧野》也是如此——“只不過改成了橫排”⑧秦林芳.李廣田與《牧野》旬刊[J].新文學史料,2006,(2).。第三,學術空氣的濃郁還表現(xiàn)在頻繁舉行的學院之外的文人聚會上。當時的北平學府間并無畛域,學院文人不時聚會,為新晉文人接觸文學大家提供了良好的文學機緣和場域,這也體現(xiàn)出北平思想開放的特點。蕭乾就在朱光潛和林徽因舉辦的沙龍茶會上聽過來自英國的艾克敦的英詩朗誦,⑨蕭乾.悼艾克敦[A].蕭乾全集·四[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814.蕭乾還參加過來自新英格蘭的包思貴教授家里的讀詩會。⑩蕭乾.生活回憶錄[A].蕭乾全集·五[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52.

結 語

奉行“門戶開放”和“學術自由”的北大文風、大學數(shù)量的眾多、幾乎免費的大學教育和學院中師友互助的傳統(tǒng)使北平成為當時年輕人追逐理想的圣地,也成為京派散文家心目中實現(xiàn)理想的重要場域。京派散文家就置身于這些著名的高等學府之中,埋頭研究或者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梢哉f,大學作為特殊的一個文化場域,不僅為京派散文家提供了學習研究的場所,更為其創(chuàng)作提供了優(yōu)良的文學場域。京派散文家除蘆焚之外,幾乎全是學院中人,在學院中進行學習、研究和創(chuàng)作,雖有輾轉,但是始終并未脫離學院的趣味和品質。這種多專業(yè)多角度的學習又為京派散文家獲取更豐富的知識提供養(yǎng)分,這對于京派散文家的寫作時候的博采眾長有著重大的意義。這種系統(tǒng)的理論學習對于京派散文的創(chuàng)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僅豐富了京派散文家的知識背景,而且深化了京派散文家的文學理論知識結構。學院課程設置中對英美散文作品的譯介和重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重視和研究、以吸收瑞恰慈的新批評理論為主的批評風氣以及對作文訓練的重視,都對京派散文的創(chuàng)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京派散文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肥沃的文學土壤。教師的嚴肅認真的授課方式和研究態(tài)度造就了嚴肅嚴謹?shù)膶W術文風、培養(yǎng)了學子們踏實考據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養(yǎng)成了寂寞典雅的學院文風,不僅如此,學院中的教授還注重引導學生的文學趣味和方向、發(fā)掘提攜文學新秀,為學生修改、舉薦文章,甚至還為學生的新書寫序。這些都為學生創(chuàng)作散文提供了良好的動力機制。這些共同構成了1930年代北平莊肅典雅的學院文化。可以說,1930年代莊肅典雅的學院文化為引導京派學子們的研究方向和創(chuàng)作趣味、發(fā)掘提攜散文新秀、為新晉散文作家修改和舉薦文章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圍,為京派散文的生成和發(fā)展奠定了純正的“學院派”基礎。

經過大學正規(guī)的文學教育和學術訓練,又沉浸在古都文化氛圍和五四文化現(xiàn)場中,新一代京派文人開始脫穎而出??梢哉f,“京派”扎根于古都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中,滋長于新舊文化交融的學院文化,從而形成相通的文化品格和文學旨趣。

Magnificence and elegance of Beiping college culture:A study of the impacts of Beiping college culture on the prose of Beiping School in the 1930s

ZHENG Li-xia
(School of Literature,F(xiàn)ujian Normal University,F(xiàn)uzhou 350007,China/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Transmission,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Quanzhou 362000,China)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ose of Beiping School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Beiping and its rich college culture.The inheritance of the new culture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and the cultural tradition of Beiping helped produce the magnificent and elegant culture of Beiping as an ancient capital city with typical local features,from which the prose writers of Beiping School got their inspiration.The more important was that the rich college culture of Beiping in the 1930s provided adequate academic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is school of prose writers. Firstly,there were quite a few universities in Beiping that offered free education and followed the tradition of mutual help,academic freedom and openmindedness with Peking University as the head; secondly,nearly all the prose writers of Beiping School had a certain kind of connection with a university in Beiping whose quality-training orientation and curriculums promoted the prose-writing skills; thirdly,the good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these universities helped form a fine system of cultural ecology.The above-mentioned three aspects combined to form a good motive mechanism for the students'prose-writing and the magnificent and elegant college culture in Beiping in the 1930s.Thus,this kind of college culture guided the students of Beiping in a correct way in their research and creation,offered a favorable atmosphere for the training of new prose writers,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college-school”of Beiping prose-writers.

Beiping area;college culture;the prose of Beiping School;college system;magnificent and elegant

楊育彬]

I207

A

1000-5110(2015)05-0111-14

鄭麗霞,女,福建莆田人,福建師范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散文。

猜你喜歡
散文家京派周作人
主持人:吳義勤 陳培浩
四川文學(2023年4期)2023-08-21 07:01:24
Be the best of whatever you are
無與比肩的散文家、美國文學偶像瓊·狄迪恩去世,享年87歲
英語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8
乾榮子對周作人創(chuàng)作之影響考察
文學與文化(2022年4期)2022-03-23 06:21:38
“京派”看不到的世界:澎島和北方革命文學
周作人之死
北廣人物(2017年45期)2017-11-27 02:07:01
第10屆河北散文名作獎頒獎典禮暨百名散文家走進館陶大型采風活動合影
陶山(2017年2期)2017-08-31 12:25:16
淺論林徽因小說的淑女風范
柳宗元的貶謫生涯和他的山水文學
周作人住在后面
愛你(2014年11期)2014-11-15 06:51:15
伊宁县| 西平县| 平山县| 遂溪县| 无为县| 昭觉县| 陆河县| 林甸县| 姚安县| 晋江市| 广东省| 沙湾县| 区。| 金寨县| 罗山县| 四川省| 瑞昌市| 新沂市| 和顺县| 天长市| 阜平县| 湄潭县| 双柏县| 长垣县| 台东市| 衡水市| 都江堰市| 长乐市| 麦盖提县| 鹿邑县| 西贡区| 广水市| 泽库县| 桓仁| 瓦房店市| 四会市| 聂拉木县| 广西| 当雄县| 郯城县| 临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