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卓
(大連市金州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遼寧 大連 116000)
超敏C反應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在老年急性腦梗死中的應用分析
王 卓
(大連市金州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遼寧 大連 116000)
目的探討并分析超敏C反應蛋白與同型半胱氨酸于老年急性腦梗死中的應用。方法將我院自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所收治的55例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為觀察組,選擇同時期來我院實施健康體檢的50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對比分析兩組超敏C反應蛋白與同型半胱氨酸?;诠K烂娣e將55例患者劃分為大面積梗死組(30例)與中小面積梗死組(25例),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與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所存差異。結(jié)果觀察組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應蛋白與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明顯高于對照組,其中大面積梗死組的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應蛋白與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明顯高于中小面積梗死組,二者所存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即P<0.05。結(jié)論從本次研究的結(jié)果來看,在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診斷以及病情評估上,超敏C反應蛋白與同型半胱氨酸為重要指標,所具意義十分重要。
老年;超敏C反應蛋白;急性腦梗死;同型半胱氨酸
腦梗死作為老年疾病中的一種多發(fā)病,其發(fā)病率較高、并發(fā)癥較多、病死率和致殘率也比較高,所花費的醫(yī)療費用較多,給家庭以及社會所帶來的經(jīng)濟負擔較為沉重[1]。為有效地診斷和評估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本文就超敏C反應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在老年急性腦梗死中的應用進行研究與分析。
1.1一般資料:所選取的研究對象為我院自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所收治的55例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將其作為觀察組,其中有35例患者為男性,20例患者為女性,患者年齡在61~80歲。所有患者均通過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確診[2]。本次研究已將合并有心肌梗死、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周圍血管栓塞性疾病、腫瘤疾病以及內(nèi)分泌疾病患者排除。選擇同時期來我院實施健康體檢的50例健康體檢者,將其作為對照組,其中有28例為男性,22例為女性,體檢者年齡為60~79歲。兩組研究者在年齡分布和性別構(gòu)成等方面所存差異不顯著,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即P>0.05,故有很好的可比性。按照腦梗死體積的大小,將觀察組55例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劃分為大面積梗死組與中小面積梗死組,其中大面積梗死組病例為30例,中小面積梗死組病例為25例。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觀察指標對比情況()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觀察指標對比情況()
組別 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mg/L) 同型半胱氨酸含量(μmol/L)觀察組(n=55) 9.64±5.90 23.57±8.42對照組(n=50) 2.65±1.14 10.45±7.40
表2 大面積梗死組與中小面積梗死組患者觀察指標對比情況()
表2 大面積梗死組與中小面積梗死組患者觀察指標對比情況()
組別 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mg/L) 同型半胱氨酸含量(μmol/L)大面積梗死組(n=30) 11.03±5.02 26.08±9.34中小面積梗死組(n=25) 8.44±4.96 21.35±8.98
1.2方法與儀器:所有研究者均清晨空腹,自肘靜脈進行采血,其采血量為2 mL,取血清實施同型半胱氨酸檢測。在檢查的前2 d應禁止食用高蛋白食物。①采取循環(huán)酶法對觀察組患者和對照組健康體檢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實施測定,其正常值為0~15 μmol/L。②利用聚苯乙烯包被抗人超敏CRP抗體與樣品中超敏CPR結(jié)合,借助于免疫比濁方法原理來進行超敏CPR濃度的測定,其正常值為0~3 mg/L。③用生化全自動分析儀來對樣品中的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PR進行測定。此外,腦梗死面積>10.0 cm3為大面積梗死,<10.0 cm3為中小面積梗死[3]。
1.3統(tǒng)計學方法:在本次的實驗數(shù)據(jù)中采用的是SPSS17.0軟件來實施統(tǒng)計學分析,其中組間數(shù)據(jù)資料的對比采用的是t檢驗,而計數(shù)資料對比則采用的是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和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結(jié)果對比:觀察組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為(9.64±5.90)mg/L,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為(23.57±8.42)μmol/L;對照組健康體檢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為(2.65±1.14)mg/L,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為(10.45± 7.40)μmol/L,從該數(shù)據(jù)來看,觀察組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均高于對照組,二者所存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即P<0.05。觀察組中大面積梗死組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為(11.03± 5.02)mg/L,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為(26.08±9.34)μmol/L;中小面積梗死組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為(8.44±4.96)mg/L,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為(21.35±8.98)μmol/L,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分析可知,大面積梗死組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明顯高于中小面積梗死組,二者所存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即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觀察指標對比情況見表1,大面積梗死組與中小面積梗死組患者的觀察指標見表2。
2.2CRP和同型半胱氨酸的值和腦梗死范圍之間所存關(guān)系的分析: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腦梗死患者所hs-CRP量明顯比健康者大,同時當腦梗死體積不斷增大時,則患者hs-CRP水平也會顯著升高。hs-CRP為肝臟合成,在正常人的血清中,其含量非常低。于炎性反應與組織損傷急性期,其值和組織損傷以及炎癥程度之間為正比,在病理狀態(tài)逐步好轉(zhuǎn)時,則其水平能降低,由此可見,hs-CRP水平升高為體內(nèi)有炎癥重要指標之一,CRP和動脈硬化的發(fā)生、進展以及演變有關(guān),為促炎因子,參與了腦梗死發(fā)生的整個的過程。CRP濃度和腦梗死預后之間所存關(guān)系非常密切,當CPR不斷升高時,則說明患者預后較差。由此可見,高濃度hs-CRP和腦梗死發(fā)生以及發(fā)展所存關(guān)系密切,可當作腦梗死患者獨立危險因素,同時對于腦梗死面積的診斷以及預測所具臨床意義非常重要。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的加快,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齡化趨勢也隨之加劇,老年急性腦梗死發(fā)病率也不斷上升。在近幾年的研究中,同型半胱氨酸和腦梗死、動脈硬化之間的關(guān)系也逐漸被研究者和醫(yī)師所關(guān)注和重視。同型半胱氨酸主要來自飲食中所攝入的蛋氨酸,其包含S-甲,于S-腺苷蛋氨酸合成酶的不斷催化下和ATP結(jié)合形成為S-腺苷蛋氨酸,接著于甲基轉(zhuǎn)移酶的不斷作用下S-腺苷蛋氨酸生成為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通過解酶功效,將腺苷脫去后可生成為同型半胱氨酸[4]。同型半胱氨酸上升引起的腦梗死機制目前還不是很清楚,但通過以往的研究成果和相關(guān)文獻報道的分析發(fā)現(xiàn)可能和以下因素相關(guān):①經(jīng)氧化應激反應以及炎性反應,使得血管內(nèi)皮細胞受到損害,導致血液-中的脂質(zhì)浸潤,而脂質(zhì)的浸潤進一步破壞血管的內(nèi)皮功能,造成炎性細胞趨化以及浸潤,血小板不斷聚集,最終形成為血栓。②同型半胱氨酸于體內(nèi)導致內(nèi)皮細胞不斷減少,使得NO分泌下降,減弱抗動脈粥樣硬化功能,導致部分縮血管活性物質(zhì)所具拮抗作用下降,使得動脈血管的管腔縮小且變得狹窄,造成血流速度變得遲緩,最終形成為腦血栓,發(fā)展成腦梗死。
在腦梗死整個病理期間始終貫穿著炎性反應,在本次研究中,健康體檢者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明顯低于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當腦梗死面積越大,則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也會相應的上升,該結(jié)果和相關(guān)文獻報道相一致[5]。超敏C反應蛋白因肝臟合成,在正常人血清中其含量非常低。于炎性反應與組織損傷急性期,和組織損傷以及炎癥程度之間呈正比,若病理狀態(tài)開始好轉(zhuǎn),則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也會相應的降低,由此可見,超敏C反應蛋白增高為體內(nèi)炎癥重要指標之一。超敏C反應蛋白濃度和腦梗死預后之間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當超敏C反應蛋白不斷上升時則說明患者的預后情況比較差,當其含量不斷上升時則說明患者體內(nèi)促炎細胞因子的活性以及含量在增加,若炎性反應強烈,則有可能增大缺血區(qū)梗死的范圍或者加重腦組織損傷。由此可見,在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診斷以及病情評估上,超敏C反應蛋白與同型半胱氨酸為重要指標,對于腦梗死診斷以及梗死面積預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沈興婭.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體、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研究[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33(1):110-111.
[2]張祥,劉曉英.腦梗死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觀察[J].中國臨床神經(jīng)科學,2009,17(1):54-57.
[3]李艷志,胡定波,任利群,等.急性腦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應蛋白監(jiān)測的臨床意義[J].江蘇醫(yī)藥,2010,36(3):278-280.
[4]劉建軍.急性腦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的臨床意義[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2,39(5):1301-1303.
[5]周俊山,徐夢怡,陸敏,等.中青年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超敏C反應蛋白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guān)系[J].腦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1,19(2):110-112.
R743.3
B
1671-8194(2015)22-01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