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云霞
(遼寧省莊河市中醫(yī)醫(yī)院,遼寧 莊河 116400)
化瘀利濕中藥外治法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研究
郝云霞
(遼寧省莊河市中醫(yī)醫(yī)院,遼寧 莊河 116400)
目的 探討化瘀利濕中藥外治法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婦科門診收治的8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4例。對照組患者口服中藥方劑,觀察組患者應用化瘀利濕方劑灌腸,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痊愈率、總有效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的經期腹痛、帶下量多、附件包塊、腰骶酸痛、子宮壓痛改善情況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對慢性盆腔炎患者應用化瘀利濕中藥灌腸,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并且不會引起胃腸道不良反應,是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理想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灌腸;慢性盆腔炎;化瘀利濕
慢性盆腔炎是婦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其具有病情頑固、遷延難愈、復發(fā)率高等特點。西醫(yī)治療慢性盆腔炎普遍多應用抗生素,但長期應用抗生素會使機體產生耐藥性,降低治療效果[1]。祖國醫(yī)學在慢性盆腔炎的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應用化瘀利濕類中藥可有效抑菌,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快速改善臨床癥狀。我院在慢性盆腔炎的臨床治療中,采用了中藥外治法,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婦科門診在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8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符合《中醫(yī)婦科學》[2]中的慢性盆腔炎臨床診斷標準,年齡在17~42歲,平均(26.5±5.4)歲,病程在6個月~13年,平均(1.5±0.9)年。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觀察組:應用中藥灌腸,方由敗醬草30 g,薏苡仁30 g,赤芍20 g,乳香12 g,沒藥12 g,皂角刺20 g,延胡索20 g,桃仁20 g,丹參20 g組成,加水煎煮,取150mL藥液,待藥液溫度適宜(39~41 ℃),進行灌腸,在月經結束后3 d開始灌腸,每天1次,持續(xù)用藥10 d,3個月為1個療程。對照組:口服中藥湯劑,方由敗醬草15 g,乳香12 g,沒藥12 g,延胡10 g,皂角刺10 g,薏苡仁10 g,桃仁10 g,赤芍10 g,丹參10 g組成,以水煎煮,每天1劑,分早晚2次溫服,月經結束后3 d開始服藥,持續(xù)服用10 d,每月1次,3個月為1個療程。
1.3療效評價。痊愈:臨床癥狀及體征均無安全消失,超聲檢查顯示子宮附件恢復正常;好轉:臨床癥狀、體征顯著改善,超聲檢查顯示無異常;進步: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好轉,超聲檢查顯示病灶有所改善;無效:B超檢查結果、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至有加重。
1.4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軟件SPSS18.0處理數(shù)據,計量、計數(shù)資料比較分別采用t檢驗或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臨床療效:兩組患者的療效對比,見表1。從表1可知:觀察組患者的痊愈率、總有效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情況: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改善情況,見表2。從表2可知:觀察組患者的經期腹痛、帶下量多、附件包塊、腰骶酸痛、子宮壓痛改善情況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盆腔炎是對女性內生殖器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炎癥、盆腔腹膜炎的統(tǒng)稱。據相關資料顯示[3],慢性盆腔炎患者中,有41.2%會導致不孕。中醫(yī)學認為慢性盆腔炎的病因包括熱、濕、瘀,其中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發(fā)病機制。慢性盆腔炎多因產后行經,脈絡空虛,濕邪熱邪趁機侵入,郁結胞宮內,阻礙氣血運行而發(fā)病。臨床治療應以活血化瘀、利濕清熱為主,以扶正為輔[4]。
表1 兩組患者的療效對比[n(%)]
表2 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情況
本次研究中,所用的化瘀利濕方主要由敗醬草、乳香、沒藥、延胡、皂角刺、薏苡仁、桃仁、赤芍、丹參組成。敗醬草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瘀散結之功效;《醫(yī)學衷中參西錄》[5]有載,乳香、沒藥配伍,可流通經絡、宣通臟腑,善治產后血瘀作痛、行經腹痛,具有活血定痛之功效;丹參可祛瘀活血,是調節(jié)女性經脈之要藥。諸藥共奏利濕清熱、活血定痛、化瘀散結之功效。
中藥外治法中的中藥湯劑灌腸,充分利用了女性生殖器官血運豐富的特點,經直腸給藥后,藥物直達直腸靜脈叢,滲透到下腔靜脈,直接作用于病灶,有助于炎癥的快速消退,溫熱的藥液刺激直腸,有助于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環(huán),改善血管通透性,松解盆腔粘連,同時也可改善輸卵管、子宮的病變情況。由于直腸給藥不會經口進入胃腸道、肝臟,不僅減輕了肝臟的負擔,也降低了首過效應,避免了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用藥依從性更好。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中藥外治的觀察組患者,其痊愈率、總有效率,以及臨床癥狀體征(經期腹痛、帶下量多、附件包塊、腰骶酸痛、子宮壓痛)改善情況,均顯著優(yōu)于口服給藥的對照組,P<0.05。這表明對慢性盆腔炎患者應用化瘀利濕中藥灌腸,可有效改善子宮壓痛、經期腹痛、帶下量多、腰骶脹痛等臨床癥狀,療效顯著,并且不會引起胃腸道不良反應,是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理想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1] 谷風.利濕化瘀法對慢性盆腔炎大鼠血清SOD、MDA影響的實驗研究[J].陜西中醫(yī),2010,31(4):496-497.
[2] 劉春麗,李偉莉,程紅,等.化瘀溫經利濕法治療慢性盆腔炎20例臨床觀察[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0,29(1):20-22.
[3] 陶紅星,谷風.針刺配合中藥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7):375-376.
[4] 李云波,張紅,韓娟,等.清熱利濕化瘀法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60例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yī)藥,2010,29(6):438-439.
[5] 周英,李鳳葵.慢性盆腔炎的中醫(yī)辨證論治規(guī)律研究[J].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11,34(2):48-53.
R271
B
1671-8194(2015)09-02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