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方皋圖
《九方皋圖》是徐悲鴻的代表作之一,取材于《列子》。
春秋時期,有個姓九方名皋的人,很有識馬的本領(lǐng)。 一天,秦穆公要求以相馬聞名的伯樂,在自己兒孫中找一個繼承人。伯樂對穆公說,自己兒孫中沒有合適的人,他推薦自己的朋友九方皋,他向穆公說,九方皋雖然是個挑柴賣菜的農(nóng)夫,但識馬的本領(lǐng)不比自己差。秦穆公便叫九方皋去物色一匹千里馬。
九方皋跑了許多地方,花了整整三個月,看了無數(shù)的馬,最后,才找到一匹中意的黑色雌馬,帶來見穆公。
穆公問他:“你找到的馬是什么顏色的啊?” 九方皋答道:“黃色?!?穆公又問:“是雄馬還是雌馬?” 九方皋答:“雄馬?!?穆公讓人把馬牽來,卻是一匹黑色的雌馬,不禁大失所望。
穆公對一邊的伯樂埋怨道:“九方皋這個人,連馬的顏色和雌雄都不能辨認(rèn),怎么還會懂得馬的好壞呢?” 伯樂告訴穆公:九方皋在觀察馬的時候,是見其精而忘其粗,重其內(nèi)而忘其外,應(yīng)該看見的他會看見,而無關(guān)大礙的那些細(xì)節(jié),他是視而不見的。九方皋觀察馬所注重的,不是馬的皮毛外貌,而是馬的內(nèi)在素質(zhì)。
秦穆公聽了,讓人試一下這匹黑色雌馬的速度耐力,果然是一匹世間罕見的千里馬。
徐悲鴻的這幅《九方皋圖》,極其生動地塑造了九方皋樸實智慧的形象。土紅色的山坡上,在馬群中間,一位馬夫牽著一匹黑色駿馬走來。九方皋稍舉頭,嘴微張,挺直腰板,伸出右手,目光炯炯注視著面前出現(xiàn)的這匹馬,他像是被深深打動了,終于找到了一匹好馬。
此畫作于1931年,是徐悲鴻的早期作品,用的也是他較早的畫法。與其他徐悲鴻大量的畫馬作品相比,此畫上的馬有一個特殊處,其他徐悲鴻的馬都是奔放不羈的野馬,從來不戴鞍轡,唯獨這幅畫中的這匹黑色雌馬,卻例外地戴上了韁轡。有人問其原因,徐悲鴻答道: “馬也和人一樣,愿為知己者用,不愿為昏庸者制。”于此,也可以看出徐悲鴻將此典故作畫的用意所在。
三筆畫打獵
黃純堯是徐悲鴻的得意門生。有一次,徐悲鴻出題,讓黃純堯據(jù)以作畫:“我的題目很簡單,畫一個扛獵槍的獵人,帶一只獵犬進(jìn)大山去打獵。但有規(guī)定,這幅畫只能用三筆完成?!秉S純堯思索有頃,回答說:“老師規(guī)定太嚴(yán)格了,用三筆是無法完成的……不知老師可否作一下示范?”
徐悲鴻從畫案上拿起筆,第一筆畫了起伏的曲線,一座大山;第二筆畫的是一根既粗又短的直線,表示獵人進(jìn)山時露出的獵槍槍管;第三筆畫的是一段浸墨的粗線,表示獵犬的尾巴。黃純堯不得不對老師高度的概括力表示欽佩。但他迅即就對老師發(fā)動了一次小小的“反擊”: “恕學(xué)生冒昧,我也想出一道題回敬老師,不知吾師意下如何?”徐悲鴻一聲朗笑:“來而不往非禮也,怎么依得我愿不愿意……你就趕快出題嘛!”
黃純堯的題并不復(fù)雜:“三十晚上,獵人在森林里打鬼?!毙毂櫼徽?,隨即問道:“幾筆完成?” 黃純堯答說:“請老師見諒,一筆都不給?!毙毂欝@疑地反問:“一筆都不給?你畫得出來么?說給我聽聽。怎么畫法?”
黃純堯笑答:“不裝墨的硯盤翻過來,涂上一層墨汁,放在白紙上使勁一摁,紙上便留下一片墨跡。這不就是三十晚上打鬼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清嗎?”徐悲鴻一陣大笑:“你這小子可真夠調(diào)皮呀!”
請砍枯枝朽木!
1929年9月,徐悲鴻由蔡元培引薦,就任北平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院長。徐悲鴻轉(zhuǎn)而聘齊白石為教授。當(dāng)時的北平畫壇,死氣沉沉,以摹仿古人為能事,保守勢力相當(dāng)頑固。木匠出身的齊白石大膽創(chuàng)新,變革畫法,可惜,卻得不到多少響應(yīng),北平畫壇對他一片冷嘲熱諷。
當(dāng)徐悲鴻乘坐四輪馬車來到齊家時,齊白石為其誠心而感動:“我一個星塘老屋拿斧子的木匠,怎敢到高等學(xué)府當(dāng)教授呢?”
“你豈止能教授我徐悲鴻的學(xué)生,也能教我徐悲鴻本人??!”徐悲鴻說,“齊先生,我徐某正要借重您這把斧子,來砍砍北平畫壇上的枯枝朽木!”